台南市南區大忠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62
  • 累計人數:1406970
  • 發表文章:2957
  • 相片數量:13996
  • 回應數量:19
  • 網友按讚數:5
  • 社區活動-可歌可泣的事 
聯 絡 人 : 大忠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未公開  
傳真電話: 未公開  
社區小故事回應
天元宮 記事
2010/01/05 15:25 | 天元宮 記事

天元宮

年輕一代的台南市民可能不知道,東區大同路以前曾有一間有名的戲院——麗都戲院。至於麗都的前身是一座燒磚的八卦窯,則更少人知道了。燒磚一定要用黏土,而最接近黏土的地方才能節省成本,因此燒磚的窯廠通常設在離黏土的不遠處。這個八卦窯場的旁邊,大德里、大福里現在地勢較低,即是長期被挖走黏土所致。鄰近的黏土挖完了,改到對面的大林採土,那時便用輕便鐵軌配上牛拉的台車橫過繁忙的馬路運土。有某位大官在大同路經過,居然兩次被慢條斯理的牛車擋駕,氣得大罵,不久鐵軌被拆了,再不久,連八卦窯也收攤了。磚窯到底是去哪裡取土的?原來就在大林的天元宮附近。

天元宮是一座祭祀較單純的廟,主神是周府千歲,兩旁陪祀土地公和註生娘娘。除此之外,不准供奉其他神明。雖然曾有許多不同的神祇想要進駐,都被婉拒了。這個廟是大林地區最壯觀的新廟,前面有寬大的廟埕,美輪美奐的彩繪,龍柱沒有用鐵網包著,可以仔細欣賞雕刻的美,這一切顯示建廟者的用心與美感。

天元宮的來歷說來話長。

廟方說在明末清初時,方贊先生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馬巷燒窯渡海來台,人來了,信仰也一起跟著人走,他帶來周、巫府千歲。那時他先住在麻豆鎮西廍庄,慢慢的成為方厝寮。依照當時的習慣,台灣居民祖先渡海來台時,常攜帶香火、神像,於拓墾有成後,即建廟來奉祀神祇。方厝寮也蓋了「永安宮」。

奉祀周、巫府千歲,屬於王爺信仰的一種。根據蔡相煇《台灣的祠祀與宗教》一書研究,鄭克塽降清後十七年,清廷於康熙三十九年(西元一七00)下令將鄭成功父子墳墓遷回福建南安,但是此舉並未能遏止台灣百姓對鄭成功父子的懷念,反而導致「送王船」習俗的產生。也就是說,百姓為紀念鄭成功父子靈柩被遷回大陸事,乃造王船,設王爺像祭祀後送之入海。台人送王船時,本來是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至康熙五十年代,清廷下令海禁,百姓只得改在水涯焚燒。這種習俗台灣現在仍然存在,雖然許多人不知道王船的「王」最開始指的是鄭成功父子。送王船不久混入福州傳來的瘟神信仰,「致不明其事者視王爺為瘟神,請王、送王船之習俗為驅瘟矣!」福州驅的瘟神是五帝,當地人敬而遠之,由少數人於夜晚為之;而台灣居民視王爺恰似父母官,有不平則爭投告牒,送王船時更是萬人空巷,熱鬧無比。所以這是一種新的信仰。「王爺不僅在台灣得到百姓普遍信仰,並在清朝中葉傳回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屬各縣,創下台灣文化回饋大陸母系文化之先例。」王爺信仰傳回大陸後,與中國原有之瘟神信仰傳說混雜,使王爺變成賜福的神明。大陸的王船漂來,台灣即產生新的王爺,王爺或千歲的數目及姓氏因此愈來愈多,竟達一百多姓,有些千歲竟不知到底何人。由此可知,方贊先生帶來周、巫府千歲應在清朝中葉,而不是明末清初。

方贊先生來到的地方原來是平埔族西拉雅人的土地,麻豆(Mattau,音譯舊名麻荳),在平埔族語為「眼睛」、「中心地帶」的意思。荷蘭據臺時期,已經有糖業發展,因此,糖業在麻豆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方贊先生後人不管是種稻或甘蔗,他們發現方厝寮地勢低漥,常受曾文溪水患的侵襲,為了逃避水災,大部分居民搬遷到蘆竹崙。蘆竹崙是台江內海的河埔沖積地,當時長有一大片蘆竹,這個沖積地像一個小土丘,地高而寬坦,台人謂之「崙」,所以取名「蘆竹崙」。此地有十四餘公頃的肥沃土地,繁衍了十幾戶人口,曾設有馬場、戲院,可以想見當時的繁榮。周、巫府千歲也被分靈過來。

清朝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周府千歲聖誕之日(五月四日)降乩指示,幾天後村民必須舉辦香案恭請周、巫府千歲下壇,屆時有非常重大的事項要交待。結果神明指示,自即日起村民必須將家中所有細軟及貴重物品置於牛車上,到了晚上也不得進屋睡覺,必須都睡外面。當時村人以為可能會有大地震,神明要村人準備隨時逃命。不久,來的不是地震,而是連日的豪雨,曾文溪因此暴漲,河流改道,大水衝進村內。好在村民早在牛車上等著,慌忙間大家駕著牛車搬遷到蘆竹崙東方三公里的竿仔埔定居,沒有一人發生意外。因為是新結的庒,所以稱為新結庒,簡稱新結仔。日治時代改名為新吉村。六年後,光緒十九年為分靈來的周、巫府千歲建廟,這就是台南縣安定鄉新吉村的「保安宮」。

台南大林「天元宮」的周府千歲,即是從新吉村的保安宮再分靈而來的。

一百多年前居民從安定鄉來台南大林定居,早期並沒有建臨時壇,而是由先民以擲筊方式選出每年的爐主,周府千歲(亦稱周王公)就供奉在爐主家戶內,並按時舉行慶典等活動。由於諸多不便,眾人咸感有建廟的必要,乃在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年)先集資購買現廟的基地,其上建有臨時壇供參拜之用。十年後,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信眾再接再厲,合力獻資興建大廟,三年後,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秋末大廟告成,舉行入廟大典,廟名「天元宮」。

想起唐山的方贊先生於燒窯地渡海來台,帶來周、巫府千歲。二百多年後竟在台南大林磚窯採土地蓋廟恭奉周府千歲,天元宮似乎跟「窯」特別有緣。

黃哲真(本文原載於大忠社區刊物第一期)


回應內容
回應時間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回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