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南區南門社區發展協會(南門仔)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5
  • 累計人數:61594
  • 發表文章:4
  • 相片數量:207
  • 回應數量:4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林美滿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0909-887316  
傳真電話: 04-22808222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台中市南區的歷史文化
    2009/07/10 14:07 | 未分類資料夾
*

台中市南區的歷史文化
在日治時期,台中市南區為工業區,因此博得武市威名,經過時代的變遷,因中興大學創校,散發濃厚的文風。

在日治時期,台中市南區為工業區,因此博得武市威名,經過時代的變遷,因中興大學創校,散發濃厚的文風。
位居台中盆地最低窪處的台中市南區,昔日南抵大里、阿罩霧(霧峰)的水路交通,是在旱溪溪流上架橋渡過,因而舊稱頂橋頭。流經全區的綠川與梅川豐沛水源,蘊育了得天獨厚的豐疆沃土,尤其是頂橋仔一帶的一、二級好田,更是創造了可觀的稻米年產量,成就餵養了南區的漢人移民生活。
蜿蜒曲折的頂橋二、三巷,百年歷史風華在這兒已成過往雲煙。
◎昔日武市威名
明治三十三年(1900),日本政府主掌的台中市區改正方案,將都市發展重心移至中區,劃定南區為工業區,戰後,國民政府延續規劃,形成南區鐵工場林立,博得「武市」盛名。走進頂橋仔邊緣的新榮里愛國街與有恆街一帶,汽車零件加工業與材料店十餘家集市,鋪蓋柏油路面的是陳年底存的黑油漬,嗆鼻而來的是機油油味,鐵定讓你嗅出它的獨特,沒錯,這就是「黑手街」的味道。

五十幾年的棟源鐵工廠,是黑手街的有名老店。
◎今日文教聖地
頂橋仔的範圍包括現今的、南門里、積善里、德義里、國光里、江川里與新榮里,聚落的形成時間約在乾隆末年,雖不是台中市地區最早的,但在光緒年間頂橋仔已成為台中縣藍興堡人口最多、街市最熱鬧的庄頭。江川里的江氏家族來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是頂橋仔的最早移民,江家聚居成市的江厝街(現今的永和街)是促使南區市街發展的大功臣,風光歷史因信義國小、健康公園與忠明南路的相繼興建,支離破碎,塵封的江氏開台始祖江永盛傳奇故事與「義勇」江東峰的散佚神話,僅存片紙隻字拼貼黏合。

德義里的頂橋二、三巷,蜿蜒曲折,猶如躲進時光隧道的隱居雅士。世居的阿伯,左指牛墟舊址,右比鴉片間、糊紙間、打轎店、米家仔的店家所在,像數來寶似的說著過往,非常有趣,道別的腳步,擁有幾分不捨,卻是輕鬆自在地邁向積善里而去…
穿過綠意連天的綠園道,彷彿在剎那間擁抱住了生氣盎然,轉進中興大學大門,整齊有致的學系大樓牽引出慕名已久的中興湖,白花花噴水池在湖水波紋裡濺盪出清涼婉約,湖畔兩隻白鵝,悠雅的甩頭伸頸,享受在午后陽光下進行的啄毛樂趣。心想來個校園大散步,感受一下學府書香,不知怎麼走的,眼前大樓意外地出現惠蓀堂,四樓的藝術中心勢得上去瞧瞧,果真不失所望,正在展出張豐吉教授的個人攝影展,台灣山區的奇景、大陸的鄉間純樸,風味盡在眼前,惹人愛憐。
景色優美,婉約動人的中興湖。
接而跨走在寬大暢行的興大路上,回想中興大學乃是1943年台灣總督府台中高等農林學校由台北遷校而來的,因應校園發展,這四十多年來連續完成的校地土地徵收與周邊道路開發,掩沒傳統農村,消長地方產業,中興大學扮演著帶動頂橋仔的都市化發展基礎,也奠定了南區朝向文教區的明亮展望。
清代漢族移民於清雍正年間接踵而至現台中市轄城內,其中以犁頭店街與大墩街同為台中市最早的市街,早期發展圍繞此兩條大街向四周擴大陸續形成三十張犁、四張犁、西大墩等集村聚落。
台中市南區昔即為大墩街南方之農村地帶,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建省,台中市屬台灣府所轄之台灣縣,本區屬台灣縣藍興堡,初議以藍興堡橋仔頭庄為省治中心,並著手興建省城,大南門建在現本區南門里南門路與明德街交叉口,小西門在現積善里國光路與建成路交叉口西南邊,惟省城興築未完成,即移設省會於台北,遂未及實現。

日據以後,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改台灣縣為台灣民政支部,翌年廢 台灣民政支部,設台中縣,本市隸屬台中縣台中辦務署,台中之稱實始於此,蓋居全台之適中位置,而本區屬台中縣台中辦務署 轄管。光緒二十七年(西元一九O一年)廢台中縣置台中廳,民國 九年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市,現本市昔屬台中州台中市及大屯 郡之南屯、西屯、北屯各庄轄域,本區隸台中州台中市轄管,昔 為老松區、若葉區,區內分老松町、敷島町、有明町、頂橋仔頭、下橋仔頭、樹仔腳、番婆、半平厝等行政區,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老松區、若葉區合併改隸為台中市南區。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