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90
  • 累計人數:145387
  • 發表文章:13
  • 相片數量:594
  • 回應數量:4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黃金燦  
聯絡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7鄰53-9號  
聯絡電話: 037-433116  
傳真電話:  
特色快照
大山火車站 

大山火車站興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民國十年)至今已有八十餘年歷史,它屬鐵路海線火車站草創和風式建築,在台灣鐵路文化史上已不多見,在日據時代取當地地名為站名,稱為「大山腳驛」光復後,地名改為大山里,車站才更改為「大山火車站」,大山火車站最大的特色為日據時代的和風式建築,蓋的是「歐山式屋頂」,而兩邊有落水波,双層突出的屋簷可遮陽,加上建築全部木造,窗戶門檻都是土木杉建造,尤其特殊的「編泥牆」做為牆壁,而牆壁內以竹子,黃泥,稻草,石灰等攪拌而成,到目前為止牆壁的「編泥牆」仍然完好,形成一大特色。在早期往來於大山竹南間的挑擔菜販(以地方特產西瓜、地瓜、鹽瓜、芥菜…)尤其在西瓜盛產期,月台上「西瓜擔」更是蔚為奇觀,而隨著農業社會的漸漸沒落,往日繁榮的景象只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大山火車站亦因業務清淡,於民國80年改為簡易車站。民國93年經苗栗縣文化局審查通過列入苗栗縣第8座值得保存之歷史建築。
註:在挑擔菜販全盛期,菜擔與菜販一樣亦須購票(以重量計)方可上車,菜擔若未購票於下車出站時將會被罰款。

社區小故事
地如其名 ~大山腳的「大山」探討
    2010/04/27 09:15 | 社區文史

        大山里的舊地名大山腳,乃日據時代所命名,至今本地人仍自稱「大山腳人」。顧名思義「大山腳」應是位於大山之「腳(下)」,然今之大山里,僅見臨海地區之小山丘,昔之大山,於今何在?不禁令人好奇。

       解釋「大山腳」地名者,或言大山被海風吹蝕,而變成低矮小丘;或言日據末期,取土以建造機場,以致昔之大山成為小丘。此二說法,前者乃推測,而後者亦未必正確,略述如下:

(一)海風吹蝕之說:

           本里北邊為北埔海岸,秋、冬二季,東北季風強勁,風砂走石、塵土漫天,吹蝕現象難免。然日人於西元一八九五年據台,至今百餘年而已。命名之時,若真有大山,即便有吹蝕現象,當不至如此急遽削減;且村中八、九十歲長者,回憶童年之山形,較之今日並無明顯落差,故持此說者,恐係推測而已。

(二)建機場取土之說:

日據末期,在本里之南、外埔之東、溪州之北建造機場,俗稱「箍內」,其機坪所需泥土,部份取自今大山火車站西北數十公尺之「臭頭仔崙」。據前里長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大山社區文史之追本溯源 ~祖籍與母語篇
    2010/02/25 09:10 | 社區文史

大山腳人的祖籍與母語:       

(一)祖籍-以來自福建泉州為主:

1.由堂號觀姓氏、從墓碑知祖籍,全省各地未必皆然,但本地區大抵若是。根據《後龍鎮誌》引日據時代官方調查顯示:後龍鎮的先民大都來自福建泉州府(包括同安、南安、惠安、晉江、安溪等),約佔百分之七十;僅同安即佔全鎮的百分之四十三點五,為同安人偏多地區。

2.大山里的先民與全鎮相似,大都來自泉州府各縣,而同安人之比例較全鎮更高,大約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經踏查本里幾個公墓發現,墓牌題署為「銀同(銀同即同安,古稱銀城故有是稱,今已隸屬於厦門市)」者,佔絕大多數,少部份則為「晉邑(晉江)」、「惠邑(惠安)」、「安溪」,鮮少有漳州府之龍溪、漳浦(金浦)、平和等地。至於題署「金門」、「澎湖」者,往上推溯,其祖籍亦屬同安。蓋「金門」於清代屬「同安」、而「澎湖」在清代前亦屬「同安」;清代台灣設省後澎湖方併入台灣)。在清代台灣移民史中,金門、澎湖為中繼站,許多先民先從同安移至金門、澎湖再遷移台灣(如本里之呂家、許家、外埔朱家等)。而根據《後龍鎮誌》記載,大山里五大姓-陳、洪、楊、莊、戴,其祖籍都屬同安,可見在清代先民開拓史中,大山里屬泉州人之地盤,更是同安人的大本營。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大山社區文史之追本溯源 ~開拓篇
    2010/02/25 08:54 | 社區文史

 追本溯源~開拓暨沿革篇:

    一、開拓篇: 

    大山里舊名大山腳,屬後龍鎮。西鄰外埔、東接東明、灣寶、海寶,南邊為溪州,北邊為台灣海峽。欲敘述其開拓之歷史,實難欲由整個大後龍地區切割出來,單獨成篇,僅能從中取出與本地直接或間接相關部份,得其梗概,茲略述如下:

(一)平埔族居住時期:

「後龍」舊稱「後壠」,民國九年始改名「後龍」,往昔為平埔族道卡斯人生息之地。《後龍鎮誌》引日人調查:「古代棲息於後壠西北平原的北勢族,因北方海濱土沙侵襲,不堪居住,故於康熙初年遷離」。

  又顏俊雄《清代的後壠新港社》(苗栗文獻十九期),文中推測:「中港溪南岸至後龍溪北岸間的沿海,原來應該是新港人的活動範圍。」

按:『康熙輿圖』,本地區有平埔族持弓箭狩獵之圖,根據解說「獵物為野兔」

  再根據鄰庄外埔朱家所保存漢人與平埔族人之契約文件(石滬與土地)看來-在漢人尚未移墾或未大量移墾之前,本地區曾為平埔族人居住或活動範圍,殆無疑義。

(二)清代時期:

一個地區之拓墾,絕非朝夕可成,乃是陸續進行,逐步擴大。綜合相關資料記載,荷蘭人及明鄭時期,漢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9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