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鄉興南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理事長陳進明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興南村2鄰97號  
聯絡電話: 05-2218121  
傳真電話:  
社區小故事回應
咱的故鄉-頭橋庄
2012/11/02 19:39 | 垃圾桶
*

02
 

咱的故鄉-頭橋庄

理事長 林金生 村長 金宏癸

03

中華民國一0一年11月編印

執行單位:興南社區發展協會

補助單位: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興南村村史

  

第一章                  咱的故鄉-頭橋庄

第一節                                    認識頭橋庄

第二節                                    清代時期的頭橋

第三節                                    日據時期的頭橋

第四節                                    下洋仔部落

第五節                                    消失的部落-尾厝

第六節                                    光復以後的頭橋

第七節                                    興南村與興中村的關係

第八節                                    興南村與金興村的關係

第九節                                    興南村與大崎村的關係

第十節                                    民國以後的興南村

第十一節                          興南社區發展協會

第二章                  建設與交通

第一節                                    頭橋工業區

第二節                                    牛朝津渡

第三節                                    鐵路交通

第四節                                    道路交通

第三章                  宗教文化

第一節                                    信仰中心

第二節                                    耀明宮歷史

第三節                                    大林中坑奉天宮

第四節                                    下洋仔歷史

第五節                                    神尊的緣由

第六節                                    耀明宮王爺傳說

第七節                                    頭橋福德祠

第八節                                    傳統民俗技藝

第四章                  建築與人文

    第一節        傳奇人物

   第二節        傳統古厝

 

 

 

 

 

 

 

第一章  咱的故鄉-頭橋庄

第一節                  認識頭橋庄

     

    【頭橋庄清代地形模擬圖】      【頭橋庄現今行政區域空拍圖】

【地形】面積有二三六九一平方公里,地形單純而平坦,屬嘉南平原一部份,行政區域屬民雄鄉最南邊因此命名為興南村,東與福樂村隔台一線為鄰,南隔牛稠溪接嘉義市,西與福興村為鄰,北與文隆村、興中村為界。

【地質】本村東面與北面丘陵地帶,乃屬新生代第四季更新世之膠結不良礫岩及紅土台階沉積岩,為紅壤系中粗質地,或中質地,多屬酸性。西方平原地帶,以黏質土壤系中細質地為多,係現代之砂、粘土、礫土壤,而多屬中性。

【河川】南端有牛稠溪(朴子溪上游),北端有鴨母坔大排水系統並有內埔仔水庫及曾文水庫之灌溉系統等,以灌溉境內田園。

【氣候與水文】本村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草木終年不凋,稻可一年兩熟,夏秋特長,豪雨時沛,釀成災害。冬季甚短,乾燥風冷,但近來霜雪不降。春風一到,氣溫逐漸回升,旋及梅雨連遍。夏季氣溫上升,溫度在攝氏33度左右,罕達攝氏37度,烈日當空,火傘高張,熱帶氣氛甚濃。午後黑雲密佈,雷電交加,驟雨傾盆,須臾雲散雨收,涼風消夏,恍如秋天。及秋,殘暑未退,氣溫猶高,鬱熱頑久。雨量曾達297公厘,山洪暴發,流橋毀道,狀尤慘怛。入冬以後罕至攝氏8度以下,空氣乾燥,陽光溫暖,倘遇朔風凜冽,寒風砭骨,氣溫陡降之日,嚴寒尤勝北部,最低曾達攝氏3度。本村為風力分級150級區。秋冬季為東北系季節風,每年約自10月下旬起至翌年3月下旬,約5個月,冷風侵肌,風力強大。夏季為西南季風,概始于5月下旬,止于9月下旬,為期約四個月,風力不如東北季風強力,但多雷雨。因低氣壓係颱風多起於菲律賓以東海面上,而台灣位於颱風行徑之要衝,每年常以夏季及初秋,造成週期性災害,尤以789三個月為最,幸有中央山脈屏風,幸無東南部慘重。

本村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因此夏季特長,多至200天以上,故作物成長季節甚長,栽培季節限制不嚴,亦於選擇農作種類,對於作物與樹木之成長,天惠特厚。氣候雖利於農作,獨以春季春雨綿,影響農作收成,及至夏秋,豪雨頃盆,洪水爆發,土壤侵蝕,危害莫大。

【天災】惟颱風必挾豪雨,本村危害之烈,當以民國4887之「八七水災」,及民國4981之「八一水災」尤其慘重。而風災最烈者,當以民國75822之「韋恩颱風」。當時颱風行徑迥異,初由巴士海峽偏西向大陸行進,已過台灣,遽然繞道改向東方,旋又加烈右轉,從濁水溪登陸,吹強勁南風,風雨交加毀屋拔樹,為之建材價漲。

【風向】本地區常年風向為北北西風,風速弱,夏季盛行南風及西南風,除颱風季節,一般風力較弱,頻率亦低。

【農作物】稻米每年可收夏、冬二季。

【鄰數】24

【戶數】1035

【人口數】男1577人;女1522人;總人數3099人。

。參考自民雄戶政事務所民國101年四月份人口統計資訊

據嘉義管內采訪冊記載:打貓山龍從八通關山發脈而來,由大坪頂莊、東廣寮莊、大草埔莊、小草埔莊、芎蕉湖莊、大北勢坑莊、姜仔寮莊,小北勢坑莊,盤旋曲折數餘里、至尪仔上天山,突起三峰,高聳並列。北曰天來山,南曰八仙棹山,中曰尪仔上 天山。再從菜公峰、甘蔗坑、風櫃斗山、大牛頭墩山,分二支。一從北畔,由陳厝寮莊、頂山仔腳莊,穿田從拔仔腳埔圳溝墘莊、崙仔頂莊,由中莊入打貓街。一從南畔,由雙福莊,直至義橋莊,穿田過西至江厝仔莊,再起三山。一曰西方月山,一曰牛蛋山,一曰牛斗山。中起一高峰,曰真武踏龜。此山自東至西,約有四、五里長。山上二小井相連,闊有三尺,深有四尺。此井泉甘水清,旱天泉水長流,滿井不渴,俗曰龍目井(已填平)

陂塘

耀明宮位於本村299號廟址有二個陂塘早期應共為一個,範圍包含今村活動中心之地皆是(現已填平作為廟地)

本村22鄰福德祠附近蓮花池(舊有陂塘)現仍使用中。

耆老何有德家本村8204號前面一處池塘(現已填平)

耆老林三添家本村22196號附近有一處陂塘(舊稱陂肚現已填平)

村中一鄰何氏古厝前一處陂塘(現已無使用)

耆老何圖現居之處本村448號附近建地原為陂塘現已填平。

下洋仔5鄰鄰長何明龍住處旁一處陂塘(現仍保留)

5鄰劉家公地保管人為劉郁彥有一座陂塘但目前乾枯無使用僅留空地。

村內楊惠宗住處一處陂塘(現已填平成空地)

下洋仔鎮天宮前一處(現已填平成為農地)

據嘉義管內采訪冊記載:牛椆溪,在嘉義縣北,離城六里,南屬嘉義首堡,北屬打貓南堡。居二堡分界之中。此溪源流有三。一自大目根堡犁園寮莊西南等而來,一自大坑莊西北而來,一自桃仔斜莊西北從白杞寮透出鹿麻產等處而來。至閤水仔,三路合 入牛稠溪,直過至下牛椆溪堡等處而入海。

    劉捷高(住義橋莊,嘉慶年間中)武舉人。
  劉華寶(住義橋莊,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中)武舉人。
  劉華雲(住義橋莊,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中)武舉人。

姓氏

劉 金 簡 黃 蔡 何等六姓為村中主要六大姓氏。

劉姓為早期塗樓庄居民,後因村莊瘟疫肆虐而遷居至本村定居。

 

 

第二節  清代時期的頭橋


      
興南社區又稱興南村,舊地名稱為頭橋陂、頭橋庄、頭橋區,目前最早的有關頭橋最早的文史紀錄,據諸羅縣誌卷之一規制志載記:頭橋陂(在打貓庄東,康熙43 年,庄民合築)。

所謂【陂ㄆㄧˊ】在縣誌規制志水利亦詳載: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而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按村中耆老所言在民國初年水利未發達,以前頭橋區域早期農耕作物以民生用蔬菜為主除自給自足外亦為主要經濟作物,並設有水塘蓄水以利灌溉民生之用,調查後知有耀明宮位於本村299號廟址有二個陂塘早期應共為一個,範圍包含今村活動中心之地皆是(現已填平作為廟地),福德祠附近蓮花池,耆老何有德家前面一處池塘(現已填平),耆老林三添家附近有一處陂塘(舊稱陂肚)村中一鄰何氏古厝前一處陂塘,耆老何圖現居之處原為陂塘現已填平,下洋仔何明龍住處旁一處陂塘(現仍保留)隔壁也有一座陂塘但目前乾枯無使用僅留空地,村內楊惠宗住處一處陂塘(現已填平成空地),下洋仔鎮天宮前一處(現已填平成為農地)共計十個,就實地勘查資料發現早期頭橋區域是個水源不足之處,皆靠陂塘蓄水使用,直至日據時期嘉南大圳建設完成後,水利始得充裕農田灌溉便利後,陂塘的使用價值亦趨落末,便逐一填平另作他途運用,民初以後村民開始鑿井取水飲用,村中當時鑿有67個井,水質皆鹹澀不堪入口,經村民一同設宴祈求玉皇後得允筊賜水,方於今224號之地鑿出可供民生食用之井水,並設水槽抽取提供全村飲水食用,爾後並自井水處自費接通水管連接至各戶家中取用,前縣議員何天註古厝中亦有一口古井,為私人所有,在當時並未有自來水公司成立鋪設管路提供住戶水源時,頭橋已有屬於自己的水利措施;足見早期頭橋庄水源取得相當缺乏。

就地理位置而論早期頭橋庄區域位處筆架山脈及義橋山脈之下,且農作條件優渥,又處交通要津之地,就古文載記推論應已有打貓莊民至此開墾。

據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中記載:溪深水汨,編藤繫東西兩岸之樹,以為橋。藤可十餘枝;左右另繫一藤,高出橋三尺許,兩手扶之以行如軟兜,擺摺驚悸。漢人敢渡者少。

暫以收集資料作假設,在未設津渡時欲渡河往諸羅城的話若需以上述方式渡過牛朝溪,編藤繫二岸之樹頭做為便橋,便簡稱為【頭橋】,假設為頭橋地名的由來,但尚缺充足資料與以佐證,始暫定為假設而已。
   頭橋庄在清朝時,屬打貓東下堡,是舊日通往嘉義城(諸羅城)的要津,當年設渡口於牛朝溪邊,撐渡於諸羅城與打貓之間往來過客,在諸羅縣誌卷之一封域志載記: (曰牛朝溪發源自大武巒{邑主山}。出大福興、牛朝二山之北,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涰,小杉板頭船可入渡口載五穀。}西過北新(庄名),至 小槺榔,為龜仔港。又西至猴樹港,南出清峰闕入於海,諸羅縣誌在津渡部份亦明確載記著牛朝溪渡記載時間在康熙53年,並記載著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屬諸羅山莊)、八掌溪下渡、白鬚公潭渡、小龜 佛山渡(俱屬外九莊。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屬開化里。皆用竹筏),當時津渡分為官渡、民渡、義渡三種,八掌溪渡當時為通往鳳山之要津,縣令出資修建設為官渡並有石碑為證,牛朝溪渡則是往彰化、淡水之要津,且皆屬諸羅山莊所用船梭皆為小杉板頭船,相較於其他津渡似有優越之處,因此牛朝溪渡應與八掌溪渡同屬官渡無疑。

 

 

 

 

 

 

 

第三節  日據時期的頭橋

日治初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行政上隸屬嘉義廳下的打支廳,最底層的行政區共有二十四個街、庄,分屬二個區:打貓區、大崎腳區,民雄戶政所創立於明治三十八、三十九年(民前67),當時行政區域為打貓南堡及東下堡,戶政系統開始運作設本厝地與寄留地,以坐落番地登記戶籍,每戶設有戶主代表該戶以便利行政管理,明治四十二年(一九0九年),頭橋庄改隸嘉義廳打貓支廳東下堡大崎腳區的九個庄之一。

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民國9年)十月一日土地名變更,全部改稱為台南州嘉義郡民雄庄,同一年頭橋改屬民雄庄江厝店保,當時仍以坐落地號豋記住所,光復前部分之戶主改為【世帶主】,當時在郡役所設警察課管理戶籍及每一派出所所在地設有保甲事務所()書記辦理轄區內戶口異動等業務,戶口調查業務則由當地警察派出所執行,如需戶籍謄本必須前往郡役所請領,之後復於昭和十年(西元一九三五年民國24年)更改為民雄庄頭橋區。

據嘉義管內采訪冊為日據初期臺南打貓辦務署(打貓區公所;今民雄地區)的調查報告記載:打貓東下堡下三分,在縣東北,離城五里;東至羌仔科莊,與大目根堡交界;西至下洋仔莊,與打貓南堡交界;南至盧厝挖莊,與大目根堡交界;北至陳厝寮莊,與東下堡頂三分交界。堡內東西相距二十一里,南北相距十五里。堡內莊名(二十二社名)。

        

     

        

十四甲

一十九戶

男女八十丁口

溪底寮莊

一十四戶

男女四十七丁口

林仔尾莊

五十八戶

男女二百二十一丁口

內埔仔莊

一十三戶

男女四十三丁口

大崎腳莊

三十七戶

男女百三十七丁口

山仔門莊

三十八戶

男女一百四十二丁口

番仔潭莊

百二十五戶

男女五百十四丁口

盧厝挖莊

二十四戶

男女九十四丁口

山坑仔莊

二百二十八戶

男女一千零二十一丁口

姜仔科莊

二十七戶

男女一百十六丁口

陳厝寮莊

五十五戶

男女二百丁口

后山仔莊

七戶

男女三十三丁口

松仔腳莊

八十四戶

男女二百九十六丁口

東湖仔莊

十八戶

男女六十九丁口

北勢仔莊

八十六戶

男女三百六十二丁口

大坵園莊

一十四戶

男女六十九丁口

頭橋莊

五十四戶

男女二百二十四丁口

埤角莊

一十六戶

男女五百五十八丁口

下洋仔莊

三十六戶

男女一百二十四丁口

塗樓莊

二十二戶

男女七十六丁口

以上共一千零三十一戶

以上男女計四千零九十一丁口

 

【警政】

日人據台時實施警察政治,以厲行殖民地之統治政策,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民國9年)改制地方行政機關之時,頒佈「地方自治制度」,置庄役場於民雄庄設庄長一人,並設庄協議會置協議會員,受州知事之令任免之,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初期,政府遷台伊始,省行政區域沿用日據時代採大縣制,當時民雄警政轄區為台南縣,隸屬嘉義警察所,轄內共四十五所,包括現今民雄、竹崎、中埔分局之全部分駐所及水上分局之部分派出所。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行政區域調整為小縣制,編制仍屬嘉義警察所,民國四十二年十月始成立民雄分局,設址於今民雄鄉民族路21(日據嘉義郡警察課民雄分室舊址)轄大林、新港、溪口三個分駐所,民雄、民興、北斗、豐收、菁埔、大美、溝背、柳溝、月眉、南港、安和、埤頭等十二個派出所,首任局長為王君雄。

【皇民化運動】是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對台灣人民的一項洗腦運動,1941419日成立的皇民奉公會則是其洗腦機關,當時全台600萬台灣人都是當然會員。此外,尚有許許多多的團體,諸如產業奉公團、文學奉公團、愛國婦人會等,均被納入「皇民奉公」體系,人人成為「聖戰」的一份子。皇民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有宗教舊俗改革運動、國語運動、改姓名運動、志願兵制度等四項內容。在宗教舊俗改革方面,要以日本國家神道信仰取代原來的傳統信仰,要求台灣人敬拜日本的「天照大神」,並推動「正廳改善運動」,要求台灣人把家中牌位、神像燒掉,改奉神宮大麻(指由日本伊勢神宮所頒布的神符)於正廳,由下列台灣總督小林躋造所頒佈的告辭可概窺一二

告辭
本日茲舉行神宮大麻及頒佈曆書儀式,並舉行始奉告祭。本總督以誠懇、恭敬謹慎之心情, 進行本項活動,而活動能順利展開,亦十分令人欣慰。按我皇國自古以來乃是尊皇與敬神不二一體的國度,人民一向對於神祇崇敬之念甚深,對於天皇之赤誠亦無所 欠缺。而崇敬神祇不僅是祭祀之大義,也應醇化於日常生活,使信仰更敦厚、更深刻。所以,對於皇族的奉安與祭祀,乃是皇民信念之完成的根本做法。因此,本島 官民應深切瞭解家庭祭祀與信教之重要性,於各家庭內設置神座,奉安神宮大麻,成為祭祀皇祖之聖壇,以至誠奉仕之,如此便能養成皇民之素質,又可以在教育、 教化以及司牧上率先垂範,振興善風。
本府之前曾召示此方針,近年來奉齋者雖已見多,但其實蹟仍不足令人滿意。
因此,希望各方面官民協力合作,全力促進島民之自覺,使其全部改正,以奉齋神宮大體。此亦為張顯明治天皇陛下關懷子民之聖意,希望全島官民深思並加以實踐。

     昭和十一月十一月五日

      臺灣總督 海軍大將正三位勳一等功五級 小林躋造

參考自南瀛佛教第十六卷第五號

為培養台灣人的神道信仰,日本當局大力推動神社參拜活動,小學生被規定每月1815日全校要參拜當地的神社,嘉義市中山公園射日塔區域即為當時的神社所在地,一九四二年102829日圓山的台灣神社舉行大祭,兩天的參拜者達15萬人,破創建以來的紀錄。神社的增建及升格也被列為重要項目,此一時期,日人所增建的神社數量為原來的一倍左右,圓山的台灣神社因此於1944年升格為「台灣神宮」,成為台灣第一大神社。其間還發生一段插曲,即台灣神宮才升格沒有多久,一架日本客機竟掉下來,把神宮一部份社殿燬去。

此外,塑造天皇的神格形象,讓人民頂禮崇拜,也是一套國家神學。學生的生活規範中,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的肖像行禮。每天朝會升日本國旗後,必須向皇宮方向遙拜,並遙拜皇大神宮。這些宗教改革影響所及,也造成民間習俗的改革,主要是鼓勵台灣人在婚喪喜慶時採取日本儀式,如「神前結婚」等。不過,不管是宗教或舊俗的改革,都沒有真正深入台灣社會,戰爭結束後,這些日本的宗教、習俗很快消失了蹤影,甚至連「台灣神宮」也改建為今日的圓山飯店。

(正廳改善運動)

神社的增建及升格也被列為重要項目,此一時期,日人所增建的 神社數量為原來的一倍左右,圓山的台灣神社因此於1944年升格為「台灣神宮」,成為台灣第一大神社。在國語(日語)運動方面,雖然日本對於國語的推行已經行之有年,但效果並不顯著。皇民化時期,開始大量廣設「國語講習所」,鼓勵台灣人講國語,以普及日語能力。一九三七年四月以後,總督府全面禁止報紙的漢文版。早期師範學校開設的漢人課程也已不復見。學生在學校裡被要求講國語,民眾在社會上獎勵說國語。對於全家大小24小時都用日語交談的知識家庭,則准予「國語家庭」的優待。要成為國語家庭必須提出申請,經認可後,官方會在公開儀式中頒發刻有「國語家庭」 字樣的牌子,供其懸掛在住家門口上。國語家庭可以享有許多優惠,如小孩較有機會進入設備師資較好的小學校及中學唸書、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 等。到一九四三年,台灣人已有80%是所謂的「國語解者」(了解日語的人)。不過,雖然日本當局大力推行日語,但台灣的母語並沒有因此而衰微。

日據時代,因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准百姓信奉道教之類的信仰,需改信奉日本神社神祇,家中神廳也需改成日式風格並改奉神宮大麻,所以把那些神尊全數沒收,耀明宮神尊當然也無法倖免,都被請到江厝店的派出所統一集中,村中百姓不怕威嚴的欺壓,冒險將那些神像偷藏了回來,若無這些勇敢的村民,神尊肯定會與本宮分靈大林奉天宮馬府千歲神尊一般,落得被火焚毀的下場,就因信仰宗教的力量與村民們不畏強權的精神耀明宮才得以沿續至今。

。參考自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3/ch23_sec01.htm第一節皇民化運動

民國時代

日據時代

清代

民雄鄉(2005)

台南州嘉義郡(1920)

嘉義廳打貓支廳(1901)

嘉義縣

村名

聚落名稱

街庄名

大字名

小字土名

區名

街庄名

土名

堡名

街庄名

興南村

頭橋

下洋仔

鑽石城

新故鄉

民雄庄

頭橋

頭橋

下洋仔

大崎腳區

頭橋庄

頭橋

下洋仔

尾厝

檳榔宅

竹圍子

打貓東下堡

頭橋庄

下洋庄

資料來源:1.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斑》,299-306

2.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1904),《臺灣堡圖》。

3.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1928):《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

4.新港鄉公所(1992):新港鄉行政區域圖。

5.嘉義廳(1908):《嘉義廳第一統計書》,5-11

6.嘉義廳報(1901):第3號。

7.王世慶(1970):《臺灣省通志》卷一 土地志,疆域篇(上),340-341

8.實察。

9.嘉義縣志

 

          第四節  下洋仔部落
    
下洋仔因位於民雄山龍義橋仔山腳下,一望無際的水田地帶,因此稱之為「下洋仔」,下洋仔介於義橋仔後山與頭橋之間,原只是山下「閃風」的平洋田莊,早期為馬背式傳統閩南三合院型式建築,該聚落目前尚保存多處良好之古厝建築,下洋仔屬本村北邊部落與文隆村(鴨母坔)、興中村(江厝店)交界,本莊由農田興建的二樓透天厝俗稱『販厝』,於民國六十五年~六十六年間由建商劉瑞卿發起興建,因政府成立頭橋工業區又因地緣關係與頭橋工業區毗鄰設立,頓成外來人寧靜的家園,本聚落在行政劃分上,一直以頭橋庄為馬首。
下洋仔早期有邱姓、楊姓與鄭姓先民於乾隆年間所開拓;是在此平洋地帶開墾,甚早於民雄鬼屋之劉家先民移來義橋仔山上之前,故劉家先民退居山頂上。

據村中耆老何明龍所言:曾聽聞老一輩說過下洋仔早期住戶有上百戶之多,人口數在當時僅次於牛斗山(今山中村)之後,下洋庄會如此旺盛的原因是因地處【雞母穴】,形如母雞帶小雞般,子孫繁延旺盛曾有上百戶人家在此居住,後來因傳聞有風水師因故欲破此地理,而在雙福山上(今協同中學附近)借地勢擺成老鷹穴,形成老鷹抓母雞的陣勢,致使下洋庄居民因病而逝且接二連三,居民始察覺怪異,延請風水師勘查後在庄中安上型如槍陣之局才破解此厄,但下洋庄也因此而落末。

   檳榔宅(今義橋仔):西元1901年期間屬大崎腳區頭橋庄轄區,劉姓一五八世祖劉王崗,在檳榔宅購地置宅,其子、孫三中舉人,分別為劉捷高、劉華寶、劉華雲,光宗耀祖。 從此家道興旺,富甲一方,擁地三千甲。興建之時掘出一石碑上書【義行橋】,故將此地改為【義橋】約七十年前,二房阿裕舍(劉容如)大興土木,興建宜人的庭園,以襯托四層的紅磚洋樓﹙今鬼屋﹚,四樓的門額嵌置「以明賢德」,三樓刻上「兄弟和樂」,藉此期勉子孫,建築宏偉壯觀氣派非凡。

第五節  光復以後的頭橋

    本村由舊時頭橋莊及下洋仔莊合併而成,光復初期合併在興中村,民國四十二年再由興中村分離,因行政區域規劃位置位於本鄉之南端,故 命名為「興南村」,後期加入大型社區如:金世界社區(現今金興村) 民國六十八年興建金世界社區、民國六十九年興建鑽石新城、民國八十年興建新故鄉社區、民國九十年興建美的家園、民國八十二年興建東方大地,鑽石商城與新故鄉社區、美的家園這個區塊為新興大型社區集中區域,鑽石商城位處本村以西,為本村最西邊之部落與福興村(牛稠溪)交界,原址前身為一大片甘蔗園,當時主要地主為林火生先生及張正賢等兄弟數人,整個鑽石商城部份前後包括四大建案。

  分別為: 1. 鑽石商城於民國69年建造。

  2. 新故鄉於民國80年建造。

  3. 東方大地(文化路旁)於民國82年建造。

  4. 美的家園於民國90年建造。

   鑽石商城為整個區域的發展中心位置,東面為新故城,南面為東方大地,西面美的家園,北面為頭橋工業區。早年在鑽石商城建案完成後欲在今新故鄉原址建另一建案為名人商城。當時建商因資金不足,在建地尚未變更完成前,即先建造以募集資金,以利將來建地變更完成後所需之土地增值稅之繳納,但因縣政府認為其違法,故不同意變更,以致名人商城建案終告終止。

 

                                新故鄉社區

                

新興社區的居民多數為外來之住民,因社區周遭臨近頭橋工業區、民雄工業區及台塑新港工業區,且本區多為新建住宅區,故多數居民會選擇本區域為安身立命之所。

據村中耆老張正賢所言早期尚未建設之時皆為竹林有一曲折小徑可通往尾厝及頭橋庄,日據時期曾建有日軍宿舍採紅瓦厝式建築提供日人軍屬居住,現今由文化路往工業區之新故鄉路段道路以南,早期是一深淵約莫丈許深屬牛朝溪溪畔,後由建商自鄰近磚窯載運磚頭傾倒數十噸始填平,鑽石新城與新故鄉社區建設完成後社區排水系統匯集24鄰附近後北取而上接金興村入口渠道排入牛稠溪,鑽石新城於80年代大家樂盛行之期曾有一私人宮壇名為太子元帥壇,當時求牌者眾多,時有遊覽車包車至此求明牌,由宮主綽號阿成擔任乩身起駕時,於村內四處遊逛,時而摘取田中農作物食用時而至鄰近區域之雜貨店拿取物品,尾隨信眾爭相代為付錢當時名聞遐邇蔚為奇觀,爾後隨大家樂熱潮漸退漸趨沒落建商進駐購地建設新興大型社區。一九九四年(民國83)六月,由興南村分出金興村,雙福村分出福樂村,民雄鄉成為目前之二十八村,興南村全村面積二.三六九一平方公里,分村後全村面積二.零五二五平方公里,興南村本為12鄰分村前為28鄰分村後改為18鄰,九十八年五月一日改為24鄰。

第六節  消失的部落-尾厝

『尾厝』一個從頭橋庄版圖上消失的庄名,早期從頭橋庄欲往下洋仔時,尾厝是當時唯一的通行之路,由該聚落中穿越連接至目前的工業三路路段銜接下洋仔,在當時只是條田埂路周遭皆是農田,居民僅六姓十一戶,分別為李、莊、何、蔡、林、洪,興南村第九任村長洪春木便是尾厝居民之一,後因政府開發頭橋工業區而徵收,居民因而往鄰近村落搬遷定居,目前在耀明宮擔任委員的洪自有先生,也是洪春木村長之子,便清楚的見證了尾厝從有到無的歷史,當時尾厝的位置約在現今工業區內工業二路〈明松鍍金一帶〉起至工業三路〈嘉綸實業〉止,這個區塊即當時尾厝的所在點。

第七節 興南村與興中村的關係

    興中村是由昔日的江厝店、江厝仔、劉竹仔腳、義橋仔、客人莊等合併而成。江厝店、江厝仔是廣東潮州府的江姓先民拓殖定居之地,因而以「江厝」命名。江厝店街仔的廣安宮是本村的重要廟宇,建於乾隆初期。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被七一級的民雄大地震震圯。光復後廟厝廢頹,直到五十一年才成立修建委員會, 進行整修。五十八年重建正殿。八十六年再度修建,才有今日堂皇廟貌。劉姓一五八世祖劉王崗,在檳榔宅﹙今義橋仔﹚購地置宅,其子、孫三中舉人,光宗耀祖。 從此家道興旺,富甲一方,擁地三千甲。族人、家丁、女僕共一百多人,開飯須鳴鐘告知。約七十年前,二房阿裕舍﹙劉存養之父﹚大興土木,興建宜人的庭園,以襯托四層的紅磚洋樓﹙今鬼屋﹚,四樓的門額嵌置「以明賢德」,三樓刻上「兄弟和樂」,藉此期勉子孫。無奈時代進步,追隨潮流的意向衝擊著劉家。兒子留日, 女眷出入嘉義城,日久,深覺沒水﹙自來水﹚沒電的義橋仔,不宜長居,於是各房紛紛搬離家園。從此,義橋仔的劉家日漸沒落,房舍、庭園也風華褪盡。淒美、鬼怪的傳奇,也以訛傳訛地傳遍全台。江厝店是舊日北港、新港、溪口、民雄,農民挑農產品遠赴嘉義城的必經之地。因「過路人」的人氣匯集,所以江厝店街出現旅社、飲食店、酒家等,市況相當熱絡。工業二路旁的攤販,已延至聚陽實業公司,長約四百米的路旁已成黃昏市場的大本營。

興南村在光復初期合併在興中村,興南村第一屆村長劉水福、第二屆村長王猛、第三、四屆村長劉水鐮,村長選舉皆與興中村同屬一行政區域,民國四十二年再由興中村分離,由本村選出第五屆村長黃通月,為頭橋第一任村長。

 

第八節 興南村與金興村的關係

    金興村原行政區域屬興南村時稱為金世界社區,未建立社區以前舊稱「湖內」,若以舊制地圖來看將進有3分之2的土地都在牛朝溪河床內,古老先生是定居「湖內」溪埔的第一人,他是來自三峽的礦工。民國三十七年,因算命仙鐵口直斷,他會遭遇被巨石砸死的厄運,於是隻身南下,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住在十四甲的同鄉王先生,引介一塊位在「湖內」附近的休耕地給他耕作。他就地取材,用竹木做骨架,稻草充棚頂,搭建簡陋的小屋,開始他完全陌生的農耕生涯。種甘蔗、 土豆、芝麻,但因土地貧瘠,只能求個溫飽。他一面租地,一面開墾,使得耕地快速擴張到兩甲多;為突破困境一度受邀到高雄作貨物配達,把地交給同樣是礦工的長兄經營,不多久,兄長熬不住天天吃甘藷的苦日子,兀自回三峽,重操舊業,後來,即因礦坑災變死於非命。古先生很認命,重回溪埔,過他的「悲歡歲月」。在建商前來投資興建社區後,整個金世界就像是一塊空地,擺上有如稿紙般列隊的屋宇,滿滿地,沒有公園,沒有綠地,沒有活動空間,也沒有活動中心,連村辦公處都擠在忠義廟後方,約八坪大的空間裡。金興村幾乎都是外來人口,當中以縣內山區、雲林縣沿海、台南縣居多。
金興村,雖然社區居民第一代來自全省不同地方,都有各自原鄉,對於社區的歸屬感或許稍嫌不足,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居民相繼在此出生成長與社區已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金興村位於民雄鄉最南端的一村,原屬牛稠溪地方,濱臨溪邊埔地早期做為臨近務農人家牽牛吃草地方後來才有插甘蔗、種花生、地瓜等雜作的田地,境內最早由北方來一戶古姓人家名字叫古金龍,人稱『古伯』,此人是經歷八七水災後,此落地生根成為社區最早一戶住家,後代子孫目前定居於民雄鄉福樂村,擔任耀明宮委員的古春先生即是古金龍老先生的後代。

第九節 興南村與大崎村的關係

    據嘉義縣志-地理志記載在清代,民雄鄉屬嘉義縣轄下的打南堡和打東下堡。日治初期,明治34年(1901),行政上隸屬嘉義廳下的打支廳,最底層的行政區共有24個街、庄,分屬二個區:

區:打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竹仔腳庄、好收庄、崙仔頂庄、頂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江厝庄、牛斗山庄、鴨母庄、牛稠溪庄等,為清代舊屬打南堡的十五個街庄。

大崎腳區:北勢仔庄、大坵園庄、林仔尾庄、大崎腳庄、松仔腳庄、陳厝庄、葉仔庄、頭橋庄、塗樓庄等,為清代舊屬打東下堡的九個庄。

  日治中期,大正9年(1920)行政區畫改制,廢區設庄,將上述基礎行政小區的街庄,改為大字;合24個大字為一個行政區,即「民雄庄」,隸屬臺南州嘉義郡。多數大字原屬打區,且因行政中心(庄役場)設於打街;「打」的閩南語發音同「打麻」,遂音譯為日文的民雄(たみお),並以行政中心所在的民雄為庄名。

  戰後,民國35年改隸臺南縣嘉義區,改民雄庄為民雄鄉,民國391025日縣市區域調整,嘉義縣成立。民國39年,實施地方自治,行政區調整,隸屬嘉義縣,仍為民雄鄉。本鄉內部行政區劃分為:中樂、西安、東榮、寮頂、福權、菁埔、平和、中央、山中、福興、文隆、興中、雙福、北斗、新山、豐收、大崎、秀林、松山、三興、東湖、頂崙等,22個村。

第十節 民國以後的興南村

  民國421212日,村里行政區域調整,由頂崙村分出鎮北村,新山村分出瑞豐村,三興村分出東興村,菁埔村分出中和村,平和村分出西昌村,興中村分出興南村,計有二十八村。民國67320日,依省頒村里行政區劃調整合併實施方案,將不足二百戶之新山村併入北斗村,瑞豐村併入豐收村,而成為二十六村。民國8361日,雙福村的埤角一帶析出為福樂村;興南村也分劃出金世界一帶,新立為金興村。至此民雄鄉又再度成二十八村,為全縣村數最多的鄉,興南村因工業區建設的關係全區皆規劃為都市計劃區。

由本村選出第五屆村長亦為頭橋第一任村長起各屆村長名冊如下:

  年 份

村 名

屆數

姓名

民國二十八年

興中村

 1

劉水福

民國三十年

興中村

 2

 

民國三十四年

興中村

 3

劉水鐮

 

民國三十八年

興中村

 4

民國四十二年

興南村

 5

黃通月

民國四十六年

興南村

 6

黃滄明

民國五十年

興南村

 7

民國五十四年

興南村

 8

民國五十八年

興南村

 9

洪春木

民國六十二年

興南村

 10

何邦農

民國六十六年

興南村

 11

黃義勇

民國七十年

興南村

 12

民國七十四年

興南村

 13

民國七十八年

興南村

 14

蕭榮霖

民國八十二年

興南村

 15

何發財

民國八十六年

興南村

 16

何茂成

民國九十年

興南村

 17

民國九十四年

民國九十八年

興南村

 18

蕭榮哲

興南村

 19

金宏癸

 

 ■嘉義縣民雄鄉各村變動狀態■

民國95

民國83

民國67

民國42

民國35

中樂村

中樂村

中樂村

中樂村

中樂村

西安村

西安村

西安村

西安村

西安村

東榮村

東榮村

東榮村

東榮村

東榮村

寮頂村

寮頂村

寮頂村

寮頂村

寮頂村

福權村

福權村

福權村

福權村

福權村

菁埔村

菁埔村

菁埔村

菁埔村

菁埔村

中和村

中和村

中和村

中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

西昌村

西昌村

西昌村

西昌村

中央村

中央村

中央村

中央村

中央村

山中村

山中村

山中村

山中村

山中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文隆村

文隆村

文隆村

文隆村

文隆村

興中村

興中村

興中村

興中村

興中村

興南村

興南村

興南村

興南村

金興村

金興村

雙福村

雙福村

雙福村

雙福村

雙福村

福樂村

福樂村

北斗村

北斗村

北斗村

北斗村

北斗村

新山村

新山村

豐收村

豐收村

豐收村

瑞豐村

豐收村

豐收村

大崎村

大崎村

大崎村

大崎村

大崎村

秀林村

秀林村

秀林村

秀林村

秀林村

三興村

三興村

三興村

三興村

三興村

東興村

東興村

東興村

東興村

頂崙村

頂崙村

頂崙村

頂崙村

頂崙村

鎮北村

鎮北村

鎮北村

鎮北村

東湖村

東湖村

東湖村

東湖村

東湖村

資料來源:1.王世慶(1970):《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楊萌芽(1993):《民雄鄉志》,民雄鄉公所。

          3.嘉義縣志

★村中耆老耳提面命,再三囑咐需代代相傳二要事:

(1)耀明宮廟地原為村中主要脈位,陂塘不可盡填,今王爺建廟於此仍再三叮嚀需留活水一處(今耀明宮旁龍池),否則本庄將即敗庄。

(2)村中唯一古井不可填平需保留萬代,此乃村中早期唯一之水脈且經先民許願祈求上蒼後而得,後代子孫應存緬懷感恩之心不可因一己之利而毀之。

註解

販厝:俗稱的樓仔厝、透天厝,營建業者通稱販厝建築師稱為店屋!

閃風:由山做為隔絕牆,山的二面分為受風面與閃風面,閃風面的作物較受風面作物 更為豐收。

第十一節  興南社區發展協會

興南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四日成立,社區發展乃實踐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福利政策,有效改善民眾生活增進民眾福祉的具體措施,不但要解決民眾衣、食、住、行、育、樂等問題,還要使倫理道德生活範例等等,都能表現於日常生活行為中,社區發展係結合政府民眾與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全力推動,一方面運用政府各部門相關施政計畫,將有關民生福利之一切工作都以【社區】為起點,共同配合實施,使每一社區成為安和樂利的社會單元,然後再由點擴及全面逐步達成大同社會的理想,會址設於本村297號與本村村辦公處活動中心設立同一處。

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今已至第五屆,目前會員有104人,志工人數有60人。


    (歷屆理監事名單)

---第一屆-----理事長:吳劍勳

常務理事:黃芳蘭 , 蘇美麗

理事:黃義勇  劉德利  何進圓  林國良 
 鐘武雄 賴明達 林振能 

常務監事:蕭幸吉

監事:尤美蘭 , 黃永潭

總幹事:何明欽 

會計:黃永裕

----第二屆----理事長:吳劍勳

常務理事:賴明達 , 蘇美麗

理事:呂周辦  劉德利  尤美蘭  龐炳元  何麗卿 黃永裕 

常務監事:蕭幸吉

監事:林國良 , 楊惠宗

總幹事:何茂成 

會計:劉德順

----第三屆----理事長:何茂成

常務理事:林國良 , 蕭幸吉

理事:呂周辦  楊惠宗  陳進明  劉芳米  林金生 黃梅葉

常務監事:蘇美麗

監事:涂月珠 , 賴明達

總幹事:楊誌隆

會計:龐炳元

----第四屆----理事長:賴明達

常務理事:  陳立杰 , 鄭綉茵

理事:劉德利  劉芳米  林金生  黃永裕  陳文正 楊桐枝

常務監事:蕭榮哲

監事:陳進明 , 何明龍

總幹事:楊誌隆

會計:陳翠峰

----第五屆----理事長:林金生 

常務監事:薛世雄 

理事:盧菊枝  金宏癸  楊桐枝  劉德利 

       劉蘇美麗  鄭綉茵  劉芳米 黃永潭 

       賴明達  陳進明 

監事:莊劉秀燕  陳溪文  楊惠宗 

總幹事:陳志誠 

幹事:何銘洲  邱一山 

會計:黃永裕 

出納:郭見盛 

總務:何孟勛

 

第二章                  建設與交通

第一節  頭橋工業區

  民國六十二年八月(一九七三年)於興南村與興中村開發之頭橋工業區完成,面積86公頃,轄內頭橋工業區開發完成,陸續設廠以後已成為繁榮地區,嘉義縣建立數個工業區皆為傳統工業,最早開發的工業區為民雄鄉的頭橋工業區(現已併入民雄工業區),當時皆已木造加工業為主要生產工業,例如:興南合板、中原合板..等工廠,後來隨著時代變更,才陸續有其他產業進駐頭橋工業區,往後陸續建立民雄工業區、朴子工業區、義竹工業區(現已併入朴子工業區)、嘉太工業區、中洋工業區等,各工業區內著名公司包括愛之味(頭橋工業區)、台灣菸 酒公司嘉義酒廠、光泉、耐斯(民雄工業區)、台化(中洋工業區)等等。
【工業區簡介】
設立緣起與開發經過
  嘉義縣位於嘉南平原,資源豐富,勞力充沛。政府為加速工業發展,促進地方進步與繁榮,於是選擇了民雄鄉最南端的土地,開發了兩個綜合性工業區『民雄與頭橋工業區』。
  頭橋區開發較早,於民國六十二年四月間完成,面積八十六公頃。因開發完成後,全部售罄,工業用地不敷工業興辦人的需求,因此政府又於民國六十七年五月,開發了民雄工業區,歷經三年十個月,於民國七十一年三月間全部完工,面積為二四四公頃。
  民雄、頭橋二工業區總面積為三三公頃可容納大小工廠三百多家,總投資金額約為捌佰捌拾參億玖仟萬元,年產值為伍佰參拾肆億肆仟萬元。
  民雄工業區服務中心於民國七十年八月一日正式成立,又於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一日奉令兼管頭橋工業區,辦理有關工業區內全區公共設施之管理與維護及服務廠商,轄設服務、行政、環保三組,所負責的主要工作有七項:

一、廠商各項服務,成為廠商與各級單位之溝通橋樑。
二、協助廠商與就業機構聯繫,辦理求才求職,與地方居民緊密的結合。
三、辦理區內工廠各項變更、設立登記等工作。
四、由服務中心積極推動成立廠商聯誼會,以謀求工業區內共同事務的推動。
五、舉辦社教文康活動,並辦理勞工在職訓練充實勞工知識,促進勞資和諧。
六、進行公共設施管理維護,並訂有經常性管理維護計劃,以提昇工業區的生產環境品質。
七、進行污水廠操作營運管理,以避免工業區產生之污染衝擊。區內並設有郵局,福利社提供各項服務措施。
  此外,為配合政府的行政革新,並實施服務到廠,辦理區內工廠設立變更登記等,深受區內廠商好評與讚賞。
土地面積
[1]生產事業用地:76.69 公頃;佔全區 87.42%
。相關產業用地:0 公頃;佔全區 0%
。公共設施用地:11.04 公頃;佔全區 12.58%
。其他:0 公頃;佔全區 0%
未來展望
   嘉南平原資源豐富,勞力充沛,交通便捷,在諸多優良的 環境下,民雄與頭橋工業區,創造了許多傲人的成績,民雄地區原是一片荒蕪田地,如今卻是寸土寸金的繁榮景象。
   未來,工業區將引進更多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使本工業區 成為科技型工業區,在全體人員的努力下,相信未來工業區的發展,將無可限量。
一、本工業區位於嘉義縣民雄鄉,南距嘉義火車站約5公里,西南距嘉義交流道約1    0公里,北距民雄約3.9公里,地區性運輸道路以台1號省道為主。
二、本工業區於民國62年開發完成,為綜合性工業區,廠商共計58家。總面積達86公頃,其中工廠用地佔76公頃,公共設施用地10公頃。
三、本工業區之策劃推動單位為嘉義縣政府,台灣土地開發信託投資司負責規劃設計與開發工作。(經濟部工業區提供)

 

第二節  牛朝津渡

諸羅縣誌卷之一封域志載記: (曰牛朝溪發源自大武巒{邑主山}。出大福興、牛朝二山之北,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涰,小杉板頭船可入渡口載五穀。}西過北新(庄名),至 小槺榔,為龜仔港。又西至猴樹港,南出清峰闕入於海,諸羅縣誌在津渡部份亦明確載記著牛朝溪渡記載時間在康熙53年,並記載著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屬諸羅山莊)、八掌溪下渡、白鬚公潭渡、小龜佛山渡(俱屬外九莊。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屬開化里。皆用竹筏),當時津渡分為官渡、民渡、義渡三種。八掌溪渡當時為通往鳳山之要津,縣令出資修建設為官渡並有石碑為證,牛朝溪渡則是往彰化、淡水之要津,且皆屬諸羅山莊所用船梭皆為小杉板頭船,相較於其他津渡似有優越之處,因此牛朝溪渡應與八掌溪渡同屬官渡無疑。

據鄰近村莊耆老所言:朴子溪原名「牛稠溪」,亦稱「牛挑溪」。據說先民自大陸渡海來台時,逐水草而居,因觀其溪流地形彎曲,有如水牛拉犁時掛於肩部的「牛挑」( 牛軛 ) 故而稱知牛挑溪,而就清朝官方記載資料稱為牛朝溪或牛稠溪皆有。

          第三節  鐵路交通
     
貫穿於民雄之台灣西幹線鐵路完成於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民雄火車站於民國元年設置,為木造房舍,是年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營運。台灣鐵路曾為台灣陸上運輸之大動脈,為此促進了民雄的發展,在高速公路未開發以前,南來北往之旅客或貨運,利用火車是唯一途徑,而鄰近如溪口、新港、北港、水林、元長、口湖等,無鐵路設施鄉鎮之旅客,貨運均需由民雄火車站出入,所以本站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貨運行應運而生,在民雄火車站前林立,之後鐵路為運輸需要,民國三十二年,完成了民雄至嘉義間雙軌的舖設工作,而此鐵道也從興南村橫越而過,興南村因有工業的設立,與大型新社區的興建,並且和擁有民雄工業區的福樂村,隔著台一線相互呼應。放眼兩個村落,人氣匯集,商機活現,確有新興城鎮的潛力。頭橋工業區屬早期的規劃,馬路狹窄,各項公共建設也不如民雄工業區,如果外環道路能如期開闢,興南村將會有一番新氣象,使本村有著鐵道與公路雙道環伺的特殊景象。

第四節  道路交通

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年」日人開闢 縱貫公路﹙大軍路﹚,建有木搭橋跨越牛稠溪,俟公路拓寬時 才興建橋樑。該橋即現今的牛稠溪橋,並於民國九十二年擴寬竣工,台八十一號路的華興大橋於七十九年拓寬竣工,從此興南村的對外交通日益發達 ,日據時代開發公路交通,目前的台一線省道頭橋段昔日稱為大軍路,光復後由國民政府進行各項建設而更名為台一線。

 

第三章  宗教信仰文化

 

第一節  信仰中心

尾厝及頭橋莊民的信仰中心是耀明宮,主祀神尊:池府王爺和馬府王爺。

配祀神尊:神農聖帝、福德正神、李府千歲、吳府千歲、朱府千歲、范府千歲、天上聖母、城隍尊神、中壇元帥、虎爺將軍。

隨祀部將神尊:

池府王爺部將-印童將軍、劍童將軍、包府元帥、夏府元帥。

馬府王爺部將-羅府元帥、謝府元帥。

城隍尊神部將-謝府將軍、范府將軍。

天上聖母部將-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

【慶典】農曆六月十五、十六日。

【年節活動】農曆一月一日~一月五日新春活動;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法會;九月十五日三王福宴;十月至十二月由王爺擇一日舉辦謝平安祭。

下洋仔的信仰中心是鎮天宮主祀神尊:玄天上帝、池府王爺、國姓爺。

配祀神尊: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中壇元帥、關聖帝君、虎爺將軍、觀音佛祖、林則徐。

隨祀部將神尊:

玄天上帝部將:趙府元帥、康府元帥。

【慶典】農曆三月三日。

 

 

第二節  耀明宮歷史

 

 以前宮貌※
耀明宮現有沿革介紹:頭橋耀明宮是興南村民的宗教信仰中心。早期耀明宮的位置,在現凱祥興業所在地,當時為茅草搭建之簡便屋舍原名為池馬府王爺廟,光緒三十二年因戰亂而被炸毀,原有土地也因鐵路闢建以及工業區興建而徵收,當時因本村人口稀少,生活困苦,經費拮据,其後乃由村民蔡祿、蕭旺樹發起鳩金一百二十圓遷建於興南村七鄰頭橋12號省道旁,為竹、木材質建造的簡陋廟宇,村中善信於王爺保佑下,農村生活逐漸改善,經三十一載,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由蕭集和、何天註、盧利乾、金水丹等倡議發起鳩金重建,整頓為磚、木造之宮貌。光復後鑑於廟宇簡陋,由村長黃通月及何天註、洪春木、劉羅生等倡議,聚資添建拜亭、油漆內殿,現保有古物同治八年石製香爐,大明宣德年製銅爐,明宣德(西元1426年 - 1435年),離現在約580年!至於正確開基年代因耆老未留資料仍待專家考察廟中所保留古物以及神尊年代始可判別。

日據時代,因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准百姓信奉道教之類的信仰,所以把那些神尊全數沒收,耀明宮神尊當然也無法倖免,都被請到江厝店的派出所統一集中,村中百姓不怕威嚴的欺壓,冒險將那些神像偷藏了回來,若無這些勇敢的村民,神尊肯定會與本宮分靈大林奉天宮馬府千歲神尊一般,落得被火焚毀的下場,就因信仰宗教的力量與村民們不畏強權的精神耀明宮才得以沿續至今。

         
                                
※現今宮貌※

本宮於(公元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一年前皆由爐主、內外頭家掌管業務,任期一年,遴選方式於每年年終謝平安祭時以擲筊方式選出,最多筊數者為值年爐主,依次再以筊數多寡分為內頭家與外頭家,但此作法尚有缺失,以致廟務生疏,浪費過多人力、物力、金錢,年年如此,致結存金額有限,且未善加利用,耀明宮重建途程缥渺,當時村長何發財鑒此,逐籌管理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成立管理委員會後,由信徒監督鞭策,委員會掌管及推動廟務,改革創新,財務收支透明化,妥善儲存,開源節流,結餘逐年趨增,常獲佳評。

由於廟宇架構陳舊,況且時值政府都更規劃,本宮廟地多數皆劃為道路用地,土地所有人又是私人共有地目非本宮所有,等等的內外因素影響下,勢必遷建,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十二日於人神皆有共識之下,開始籌措商議建廟之事。於八十四年八月四日正式成立重建委員會,由第一屆主任委員何發財開始、第二屆主任委員劉德利委員陳勝、蕭幸吉、黃義勇、莊定吉、黃文進、何有德、蕭榮霖、何發財,常務監事何茂成,監事蔡南、簡文照及眾信眾集思廣益籌劃,重建於廟方公有產地上,積極成立重建管理委員會規劃建築藍圖,委員會眾人於這段期間內,勞心勞力四方奔走募集資金,劉主委率先捐獻六十萬台幣並募得該兄長劉德順捐獻五十萬、中原合板老闆捐獻六十萬台幣,由王爺擇日於八十七年十月一日(農曆八月十一日)舉行動土典禮後開始興建,運用目前募得資金先購鋼筋鐵材暫先動工,並與重建委員會委員自資經費前往大陸購買石材、木雕必需品,興建期間仍積極籌措建廟經費,經概略估算工程費用需數千萬元數目龐大,又因經濟景氣不振、經費仍嫌不足,主任委員呼籲:欲求重建順暢,望十方善信大德能多多慷慨解囊,踴躍樂捐助興廟堂功德無量,經由各方善信共同努力下耀明宮新廟始得順利建造完成,歷經兩次重建,獲眾信同心協力達成願望,宮貌巍峨金碧輝煌之耀明宮於民國九十一年(公元二○○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四日(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舉辦入火安座儀式慶賀落成。

在王爺神威顯赫發揮之下,目前計有大林中坑奉天宮、宜蘭九天馬天君府…等數座分靈廟宇。

據第10屆村長何邦農手上資料所載雖有多處雷同,亦有多處爭議之處,特載記於此作為比較,詳文如下:

         

           

                   【草匏式行宮模型想像圖】

頭橋神廟起建於康熙六十一年,有位挑夫名叫金曜福建惠安人,受天命1722年渡海來台,擔裡有二尊神尊,尊名為池府馬府千歲,該名挑夫於諸羅方向迷路,詢問庄民頭橋古道過溪荖藤宅南下諸羅,隨即動身啟程,擔頭瞬間重逾萬鈞,立刻跪拜請示王爺這裡是諸羅北道頭橋庄,王爺欲在此地建廟護民,挑夫與庄眾就地建草屋俗稱【尾厝】,草匏式行宮,王爺殿堂安座順利,社稷安康,六十年歲月,1782年諸羅境內大規模民變彰泉械鬥,神殿被火吞食,庄民請示王爺後指示該地歸還地主蔡兵,所存銀兩購地五分,廟址向東前進七百尺遷建廟堂。

按今耀明宮管理委員會常務監事蕭幸吉所言,早期二尊開基神尊皆與現開基馬府千歲神尊尺寸相同為一尺三,後來因故開基池府千歲神尊失竊後,由村中耆老因緣際會下,於嘉義市慈濟宮任職廟祝,於神尊失竊後又迎請回小尊88的池王神像,當時因服飾口袋設計相當寬鬆,因此將神尊放於口袋中即請回宮中,並增加座椅成為一尺三的尺寸,於民國七十三年某日中午再度遭竊,而在重新按原比例88尺寸雕刻現今池王神像

 

第二次建廟於1782年遷建,座落深丘田中,今頭橋工業區內座西朝東佔地五分【今凱祥公司土地】,已有公有廟地建廟,各地信眾支援捐獻,興建廟宇,王爺神恩浩大,有求必應,掃除瘟疫護佑鄉民,威靈遠震,南北行腳路過此地,必參拜亦提供一處暫作休憩場所,每年廟慶各庄頭皆組陣參與池馬府千歲聖誕千秋,信眾祝壽,盛況空前,廟慶隆重。1894年日清之戰,翌年日本佔領台灣,公佈六三法,土地戶口清查,開路興水利,鋪設鐵道貫通南北向,鐵路從廟堂正門穿過,庄民請示王爺,廟宇向前移五百公尺遷建廟堂,位於縱貫路(台一線)旁。

           

第三次建廟,明治38年遷建,時令農忙,庄民與信眾分工興建,座落於縱貫路旁今民雄鄉農會後方,正位座西向東,佔地三百坪餘(據實際探勘後此地坪數應該包含廟埕並不只指建廟用地坪數,實際廟宇坪數僅四十餘坪)屬私人土地多名庄民共有,本庄慶祝廟會,年農曆盛夏寧,各庄落參與,祈求五穀豐收,民阜安康。

1944年秋,美軍對台進行大轟炸,水上空軍機場,嘉義驛站、練油場,火燒沖天,日人不安(據資料彙整後此日人問卜之事,耆老們皆不知此事,若真有此事應是當時管理本庄行政區域的保正或派出所警員),問卜神明(人類かお互レに 鬥爭せ一日平和をできるつて真誠御神樣 ワを)隔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昭和天皇透過國際御音放送局發表投降宣言,結束戰爭。舊廟翻修新圖面,增建拜亭,1945年日本降伏,台灣光復後物質缺乏,民生甘苦,1958年村民合作舊廟翻新,增建拜亭,屋頂剪黏加蓋琉璃瓦、雙龍拜塔,左右竹仔厝搭配新形像,正面宏偉,村民請示王爺安營兵將令,開啟南鯤鯓刈香之途。

第四次建廟由於廟宇架構陳舊,況且時值政府都更規劃,本宮廟地多數皆劃為道路用地,土地所有人又是私人共有地目非本宮所有,等等的內外因素影響下,勢必遷建,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十二日於人神皆有共識之下,開始籌措商議建廟之事。於八十四年八月四日正式成立重建委員會,由第一屆主任委員何發財開始、第二屆主任委員劉德利委員陳勝、蕭幸吉、黃義勇、莊定吉、黃文進、何有德、蕭榮霖、何發財,常務監事何茂成,監事蔡南、簡文照及眾信眾集思廣益籌劃,重建於廟方公有產地上,積極成立重建管理委員會規劃建築藍圖,委員會眾人於這段期間內,勞心勞力四方奔走募集資金,劉主委率先捐獻六十萬台幣並募得該兄長劉德順捐獻五十萬、中原合板老闆捐獻六十萬台幣,由王爺擇日於八十七年十月一日(農曆八月十一日)舉行動土典禮後開始興建,運用目前募得資金先購鋼筋鐵材暫先動工,並與重建委員會委員自資經費前往大陸購買石材、木雕必需品,興建期間仍積極籌措建廟經費,經概略估算工程費用需數千萬元數目龐大,又因經濟景氣不振、經費仍嫌不足,主任委員呼籲:欲求重建順暢,望十方善信大德能多多慷慨解囊,踴躍樂捐助興廟堂功德無量,經由各方善信共同努力下耀明宮新廟始得順利建造完成,歷經兩次重建,獲眾信同心協力達成願望,宮貌巍峨金碧輝煌之耀明宮於民國九十一年(公元二○○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四日(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舉辦入火安座儀式慶賀落成。

為免資料有所遺漏或疏失,特將耆老所述資料以及耀明宮內記載資料,詳記於此供往後能有更齊全資料補齊證明時,可作為參考之用途。

綜合以上資料以及對照中西日年曆對照,核對鐵路局資料後,將資料彙整後之內容如下:

頭橋神廟起建於康熙六十一年,有位挑夫名叫金曜,福建惠安人,受天命1722年渡海來台,擔裡有二尊神尊,尊名為池府馬府千歲,該名挑夫於諸羅方向迷路,詢問庄民頭橋古道過溪荖藤宅南下諸羅,隨即動身啟程,擔頭瞬間重逾萬鈞,立刻跪拜請示王爺這裡是諸羅北道頭橋庄,王爺欲在此地建廟護民,挑夫與庄眾就地建草屋俗稱【尾厝】,草匏式行宮,王爺殿堂安座順利,社稷安康,六十年歲月,1782年諸羅境內大規模民變彰泉械鬥,神殿被火吞食,庄民請示王爺後指示該地歸還地主蔡兵,所存銀兩購地五分,廟址向東前進七百尺遷建廟堂。

第二次建廟於1782年遷建,座落深丘田中,今頭橋工業區內座西朝東佔地五分【今凱祥公司土地】,已有公有廟地建廟,各地信眾支援捐獻,興建廟宇,王爺神恩浩大,有求必應,掃除瘟疫護佑鄉民,威靈遠震,南北行腳路過此地,必參拜亦提供一處暫作休憩場所,每年廟慶各庄頭皆組陣參與池馬府千歲聖誕千秋,信眾祝壽,盛況空前,廟慶隆重。1894年日清之戰,翌年日本佔領台灣,公佈六三法,土地戶口清查,開路興水利,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貫穿於民雄之台灣西幹線鐵路完成,民雄火車站於民國元年設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戰亂而被炸毀,鐵路局為鐵路運輸需要,規畫鋪設鐵道貫通南北向,鐵路從廟堂正門穿過,庄民請示王爺,廟宇向前移五百公尺遷建廟堂,由村民蔡祿、蕭旺樹發起鳩金一百二十圓遷建於興南村七鄰頭橋12號省道(台一線)旁,為竹、木材質建造的簡陋廟宇,經三十一載,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由蕭集和、何天註、盧利乾、金水丹等倡議發起鳩金重建,整頓為磚、木造之宮貌。光復後鑑於廟宇簡陋,由村長黃通月及何天註、洪春木、劉羅生等倡議,聚資添建拜亭、油漆內殿。

第三次建廟由於廟宇架構陳舊,況且時值政府都更規劃,本宮廟地多數皆劃為道路用地,土地所有人又是私人共有地目非本宮所有,等等的內外因素影響下,勢必遷建,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十二日於人神皆有共識之下,開始籌措商議建廟之事。於八十四年八月四日正式成立重建委員會,由第一屆主任委員何發財開始、第二屆主任委員劉德利委員陳勝、蕭幸吉、黃義勇、莊定吉、黃文進、何有德、蕭榮霖、何發財,常務監事何茂成,監事蔡南、簡文照及眾信眾集思廣益籌劃,重建於廟方公有產地上,積極成立重建管理委員會規劃建築藍圖,委員會眾人於這段期間內,勞心勞力四方奔走募集資金,劉主委率先捐獻六十萬台幣並募得該兄長劉德順捐獻五十萬、中原合板老闆捐獻六十萬台幣,由王爺擇日於八十七年十月一日(農曆八月十一日)舉行動土典禮後開始興建,運用目前募得資金先購鋼筋鐵材暫先動工,並與重建委員會委員自資經費前往大陸購買石材、木雕必需品,興建期間仍積極籌措建廟經費,經概略估算工程費用需數千萬元數目龐大,又因經濟景氣不振、經費仍嫌不足,主任委員呼籲:欲求重建順暢,望十方善信大德能多多慷慨解囊,踴躍樂捐助興廟堂功德無量,經由各方善信共同努力下耀明宮新廟始得順利建造完成,歷經兩次重建,獲眾信同心協力達成願望,宮貌巍峨金碧輝煌之耀明宮於民國九十一年(公元二○○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四日(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舉辦入火安座儀式慶賀落成。

 

 

 

 

 

 

 

第三節  大林中坑奉天宮

【分靈廟宇】

嘉義大林中坑奉天宮馬府千歲為早期頭橋居民搬遷至該處居住時,由頭橋興南村耀明宮分靈馬府千歲神尊至大林中坑一帶奉祀,起先為私人民宅奉祀神尊之後因神威 顯赫進而無私捐獻於公廟奉為公神奉敬,分靈時期約在日據時代之前,該神尊在日據時期,曾遭逢大劫,日人佔領台灣時期欲毀台灣人信仰文化,該馬府千歲便被當時日本地方官吏扣押並放火公開燒毀,而村民在日本官吏暴行下,由火堆中搶救出來,所幸毀損並未太嚴重,始延請師傅重新粉刷修補,始至今日神尊模樣,並將其藏匿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於日本戰敗撤離台灣之後,才有村中耆老請出供奉,並對年輕ㄧ輩說明中間原委,這段期間亦中斷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未回頭橋耀明宮進香謁祖,始至民國70年代中期由該地區執事人員組團訪宮後,才又組團至興南村耀明宮謁祖,時間皆定在農曆8月份擇一吉日進香,始至今日。

                      

                      【中坑奉天宮馬府千歲】

該神尊馬府千歲據地方耆老轉述,判定應為本村耀明宮最早分靈出去之馬府千歲神尊,神尊本身雖未達到可鑑定為古蹟之資格,但其背後所延生之故事除有地方政治 色彩外,亦包含了戰亂時期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時的無奈與悲哀,所幸在地方人士捍衛下,始得保存至今並讓後代子孫得以知曉,先人在該時期所受到的迫害與苦楚,進而懂得知福惜福,並爲傳承祖先信仰民俗文化奉獻一份心力,讓台灣特有的民俗文化傳統得以延續保存。

第四節  鎮天宮歷史

       

       

      

下洋仔信仰中心為鎮天宮,主祀玄天上帝、池府千歲、國姓爺,開基主神玄天上帝神尊原本為邱姓先民家中所奉祀,後來捐出為【公神】,早期無宮廟奉祀時,由每年值年爐主請回家中奉祀,爾後再由楊姓先民捐出池府千歲神尊,鄭姓先民捐出延平郡王鄭成功神尊,三尊主神就這樣輪流由下洋仔居民請至家中奉祀,但如此卻甚為不便,因此由居民鄭山河捐出廟地,並鴆資興建鎮天宮。

 

 

 

 

 

 

 

 

 

 

 

第四節  神尊的緣由

池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鎮天宮

耀明宮主神池府千歲神尊由來,據村中耆老憶想父執輩所說之事轉述有以下二種說法:

1.     早期先民渡海來台開墾,欲尋安身之地開墾家園,以賣雜細餬口,用扁擔雙頭穿過竹簍擔著池府千歲神尊趕路,路經本村時暫作歇息,欲起身趕路時忽覺扁擔似有千斤重,扛也扛不起來,於是便向池府千歲請示,池王爺屬意此地與此處居民有緣欲留在此處,經擲筊確認後,便將其中一尊池王爺神尊贈與頭橋莊居民奉祀,另一尊池王爺神像則在渡溪之後,因緣際會下贈與荖藤宅朝陽宮,但此說法是否屬實已無法取得印證,耀明宮開基池王爺神像、城隍尊神神像、李府千歲神像,於民國七十三年某日中午遭竊,據有遇見盜賊之村民表示,該夥盜賊開著發財車三人一組,由廟內請出神尊時仍手點清香供請上車,使目擊村民以為是要請王爺過府辦事而未加以詢問,事後才知是竊賊時以為時已晚,日前仍未尋獲,而老藤宅朝陽宮池王神像則在本宮神像失竊後數年,因廟中燭火不慎引燃著火導致神像焚毀,二尊池王神像至此雙雙遭逢劫難。

2.     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當時所扛之神尊一邊為池府千歲神尊,另一邊為馬府千歲神尊,機緣巧合下來到頭橋莊耀明宮暫做休息,隔日清晨;該位人士擔著王爺神尊欲要離去,卻在村內一直打轉,就是走不出去,走到最後肚子發疼始覺怪異,後來請示王爺,是否要在此地定居下來,經過擲杯請示允三個聖杯後,那位人士,欣悅臣服的將二尊王爺留在頭橋莊內供奉。

鎮天宮池府千歲神尊由楊姓先民捐獻而來。

3.     關於池府王爺的說法紛紛云云,因此將所蒐集有關池府千歲資料一一載記:

1)南鯤鯓代天府記載沿革:

姓池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唐高祖入關時,因助唐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年),隨唐太宗親征高麗國(即後來的韓國),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2)池府王爺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神聖,為何金身造型是黑臉,眼大如豆,看起來威嚴無比呢?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帝旨令下凡降災、散佈瘟疫,池王知道這件事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府中飲酒暢談。瘟神暢飲之後,已有幾分酒意,就吐露下凡之意,池王心腸慈悲,害怕百姓受災,託言借看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疫粉全部吞下。

藥粉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靈魂參見玉帝,玉帝感念祂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農曆六月十八日為聖誕千秋。

3)大陸馬巷元威殿記載沿革:

大陸馬巷元威殿與台南普濟殿.海埔池王爺為同一血脈,根據大陸馬巷元威殿馬巷古鎮,原名馬家巷、馬厝巷,別稱舫山,歷史上曾隸屬泉州府,今屬廈門市同安縣管轄。池府開基祖廟--馬巷元威殿,又名元威堂,俗稱"池王宮"

馬巷元威殿,俗稱池王宮,又名元威堂,奉祀池王爺。《同安縣志》和《馬巷廳志》對池王神歷史淵源記載"曰:"元威殿在五甲街,相傳神為武進士池姓,于耆老夢中得之,後現像里社、鄉人鳩眾建廟,遇有疾疫,禱告甚靈,時稱為池王爺"

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誠。原籍南京,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武進士及第(文中舉人,武中進士)。池然為人耿介,居官清正,常懷治國安民、濟困扶危之志。後任漳州府道臺,途經馬巷以東七公里處之小盈嶺,路遇兩使者,自稱奉玉旨往漳州播撒瘟藥裁減人口。道臺心中忖度:自己上任伊始,漳民將遭穴殃,不如以一己之身代漳郡萬千生靈,即設計智取瘟藥自服,遂即化身干馬巷。天使將情稟奏天庭,玉帝甚為感動,為嘉獎其高風亮節,赦封為代天巡狩,并委派在馬巷元威殿為神。因神恩浩蕩,威靈顯赫,逐步加封為"總巡王"。後又下壇乩示:玉帝再次加封為"總制"。現慣用銜頭:玉旨赦封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

池然受封後,即托夢于五甲鄉紳耆老,並預定時刻在烏甜腳水井中現像,眾鄉紳共見之(此井距"龍池"不上百米,泉足水甘,是馬巷名井)。因此,鄉人鳩眾建廟,雕塑神像。在此期間,因迎神賽會,神輦竟不由人意,直奔四公里外之內官村,在陳于庭(字居爵,更字獻伯,又號賓甫,明萬歷年間進士)門前大顯神威,經久不止。主人未知何事,出門察看,仿佛見到當年之好友池然,便大呼一聲"!池將軍到!"事後,池王爺的履歷即由陳于庭敘述而來,五甲紳耆據此多方搜集資料,寫下了池王神歷史淵源。

馬巷池王宮是池府王爺之發祥地,俗稱"正爐""祖爐""總爐"。至于池王神之正、副駕金身,相傳是建廟時根據池王神乩示,定時定刻從金門半山屏海邊逆潮漂來的大樟木雕刻而成。這兩尊金身是池王神發祥地的象徵,是元威殿特有的"鎮殿之寶"

池府還有大夫人、二夫人、大公子(池子文)、二公干(池子武)、三公子(池子通)、四、五、六公子(義子),有周府大元帥、石府先鋒、黃府將軍、黑白二將軍、黑虎大將軍、鄭將軍、田將軍、齊天大聖、韓府娘娘,馬使公及文書吳舍人等神將。池王神之靈應事跡甚多,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歷代不少鄉賢名宦立匾撰聯頌揚池王功德及神威,如:清乾隆甲申年水陸提督軍門李長庚題聯曰"元氣渾淪民物奠,威靈顯赫鬼神欽。還有"元運更新宏殿宇,威靈依舊顯閭閻""元德垂千古""威靈感四方""受命如響""威揚海表""一哉王心""佑我黎民"等等。琳琅滿目的楹聯或匾額,使殿宇生輝添彩。

馬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根據村中前輩蔡南口述:馬府千歲神尊原為搭乘王船游地河,王船機緣下擱淺於海港邊,而被當地人士拾獲,或許是因當時民生貧困或是該人士工作性質緣故,該拾獲人士未將其供奉而是用扁擔竹籃挑著走遍各鄉鎮叫賣,機緣巧合下來到頭橋莊耀明宮暫做休息,廟祝見到馬府王爺神尊原欲有意要向那位人士商量留下該神尊於廟中,那位人士卻堅決不讓,隔日清晨。那位人士擔著馬王爺神尊欲要離去,卻在村內一直打轉,就是走不出去,走到最後肚子發疼始覺怪異。後來請示馬王爺,是否要在此地定居下來,經過擲杯請示允三個聖杯後,那位人士,欣悅臣服的把馬王爺神尊送給廟祝。

按耆老上述種種說法以及目前耀明宮內池王爺神像居龍邊,馬王爺神像居虎邊,神尊起駕時馬王爺亦稱池王爺為大哥,由此可暫定池王爺有可能為最先開基主神,而在耀明宮神像遭竊之時,開基馬王爺神尊剛好讓信徒請回家中問事,因此未遭賊偷,因神像年代久遠,神尊也有出現斷裂之象,在耀明宮新廟落成後,委員會有請本村神像雕刻師傅何明法先生,修補宮中神像,在整理開基馬王爺神尊時,發現該神尊內有鳥啄及鳥爪遺骸,按經驗判斷可能在當初雕刻馬府王爺神尊時,將鳥類作為入寶之物,此舉在傳統宗教民俗上鮮為少見實屬特例。

關於馬府千歲說法列舉如下:

耀明宮開基馬府千歲生於東漢末年,姓馬,名仙池,字元仙。自幼習武,成年後帶兵打仗。善於符籙。得道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玉皇上帝敕封為九天馬恩師。為全台所有馬府千歲之開基。來台時間為清同治年間,西元1873年,距今135年。

金身雕於中國大陸,山東省臨濟縣,神像於西元1793年所雕,距今已有215年歷史。

又云一次馬府千歲降駕辦事,信徒請示王爺其來歷,馬府千歲指示他乃距今1400年之人士,再問起其姓名來源,王爺指示無須多問,只要虔誠敬奉即可!!耀明宮內有一告示馬府千歲聖誕之日為農曆五月十九日,雖然有所出入但大致上多不會超出神明所附於的神靈感受,而歷史越走越遠之際,唯有靠著一點點的記憶。凝成共識,唯恐神跡故事再度流失,僅以簡短事略,以供參考,做為往後世人有所依據。

李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耀明宮出生於唐高祖時代,金身曾於民國七十三年被竊,於民國八十八年(以農曆計算)重刻。

俗名李大亮,涇陽人,文武雙全,乃是五王之首,由於輔助開國有功,唐高祖封賜為金州總管司馬,不久又加封安州剌史。唐貞觀年間,先後出任交州都督、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工部尚書等職,晉爵武陽公。

貞觀八年(634年)李大亮領兵征伐吐谷渾的番兵番將,貞觀15年(641年)又大敗番將篩延陀,受封為行軍總管。李府千歲為唐代立了不少功勞,也幫助建立不可動搖的唐王國。

由於功在社稷,李大亮在朝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將,又因為父母早已過世,平日在家侍奉兄嫂如同父母,傾盡家產幫助需要的百姓,可以說是一位十全十美的聖賢。

根據《唐書》記載,李大亮是唐代的開國功臣,由金州總管晉陞到行軍總管,對唐初穩定政局貢獻良多。

他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又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在唐高祖駕崩之後,竟追隨唐高祖於九泉之下。據聞唐高祖有命畫師繪期畫像珍藏於二十八功臣樓之中!!相傳玉皇上帝知聞李大亮之事,就敕封祂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為其聖誕千秋。

【唐書記載】李大亮(公元586-公元644)唐初將領。陝西涇陽人。隋末他在大將軍龐玉部下為行軍兵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瓦崗軍作戰被俘,隨之獲釋。李淵兵進長安,建立唐朝。大亮投歸,被授予土門令,當時正遇饑荒,他招撫流亡貧民從業,並賣掉自己的馬以資助貧民恢復農業生產。高祖見他善於治理,提升他為金州(今陝西安康)總管府司馬。他奉命出兵荊襄一帶,攻取城池十餘座,以功升安州刺史。後鎮壓輔公祏起義,遷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唐太宗貞觀年間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內)都督,封五陽縣男。後招入為太府卿。太宗委任他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令他運糧撫慰邊地突厥部。他上書建議太宗以治理內地為本,對邊地各少數民族部落實行招撫政策,避免使用武力以節省國家財力,儉省民役,恢復生產。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調任劍南道尋省大使。次年初,朝廷發兵進攻吐谷渾,他奉命隨大總管李靖出征。唐軍獲勝,扶持慕容順為吐谷渾新主,太宗恐慕容順勢單,不能統其國,淺李大亮引數千精兵前去為之聲援,以功被晉封為武陽縣公,拜右衛大將軍。十五年,薛延陀南侵,大亮配合各路唐軍將其擊破。十七年,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他兼任太子右衛派率,工部尚書,負責守衛太宗和太子寢宮。太宗曾對大亮說,每逢你值夜,我便可通夜高枕無憂。貞觀十八年,太宗準備東征高麗,時大亮患病,太宗前往探望。他苦諫太宗不要東征,以經營關中為重,太宗不納。是年病卒,時年五十九歲。贈兵部侍郎,秦州都督,陪葬於昭陵。

 【舊唐書原文】

李大亮,京兆涇陽人。祖琰,為魏度支尚書。大亮有文武才略,隋末,署龐玉行軍兵曹。李密寇東都,玉戰敗,大亮被禽。賊將張弼異之,就執百餘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遂定交。

高祖入關,大亮自歸,授土門令。方歲饑,境多盜賊。大亮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稍稍資業之,勸墾田,歲大熟。間出擊盜,所至輒平。秦王行北境,下書獎勞,賜馬五乘,帛五十段。頃之,胡賊大至,大亮度不能拒,乃單馬詣營說豪帥,為分別禍福,賊眾感服,遂相率降。大亮殺所乘馬與之食,至步而返。帝聞之悅,擢金州總管府司馬。王弘烈據襄陽,詔大亮安撫樊、鄧,因圖之,進擊,下十餘城。遷安州刺史。復使徇廣州,至九江,會輔公祏反,以計禽其將張善安。公祏方圍猷州,刺史左難當固守,大亮率兵擊走之。遷越州都督。

貞觀初,徙交州,封武陽縣男。召授太府卿,復出涼州都督。嘗有台使見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絕畋獵久矣,而使者求鷹。信陛下意邪,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報書曰:「有臣如此,朕何憂!古人以一言之重訂千金,今賜胡瓶一,雖亡千鎰,乃朕所自御。」又賜荀悅《漢紀》,曰:「悅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公宜繹味之。」時突厥亡,帝遂欲懷四夷,諸部降者,人賜袍一領、帛五匹,首領拜將軍、中郎將,列五品者贏百員。又置降胡河南。詔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使以綏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之未附者,峙糧磧口賑其饑。大亮上言:「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中國,天下本根,四夷猶枝葉也。殘本根,厚枝葉,而曰求安,未之有也。屬者突厥傾國入朝,陛下不即俘江淮變其俗,而加賜物帛,悉官之,引處內地,豈久安計哉?今伊吾雖臣,遠在荒鹵。臣以為諸稱籓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懷德,永為籓臣。謂之荒服者,故臣而不內,所謂行虛惠,收實福。河西積困夷狄,州縣蕭條,加因隋亂,殘耗已甚。臣愚願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畝,此中國利也。」帝納其計。

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會討吐谷渾,為河東道行軍總管,與李靖俱出北道,涉青海,觀河源,與虜遇蜀渾山,大戰,破之,俘其名王,獲雜畜數萬,進爵為公。拜右衛大將軍。晉王為皇太子,詔大亮兼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三職,宿衛兩宮。每番直,常假寐。帝勞曰:「公在,我得酣臥。」

十八年,幸洛陽,詔副房玄齡居守。玄齡稱「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俄寢疾,帝親和藥,驛賜之。臨終,表請罷遼東役;又言京師宗廟所在,願以關中為意。就稿,歎曰:「吾聞男子不死婦人手!」命屏左右,言終卒,年五十九。將斂,家無珠玉為含,惟貯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為慟。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曰懿,陪葬昭陵。

大亮性忠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不可干非其義。對天子爭是非,無回撓。至妻子未始見惰容,事兄嫂以禮聞。位通顯,居陋狹甚。在越州寫書數百卷,及去,留都督署。初,破公祏,以功賜奴婢百口,謂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何忍錄而為隸乎?」縱遣之。高祖聞,咨美,更賜俚婢二十。後破吐谷渾,復賜奴婢百五十口,悉以遺親戚。葬宗族無後者三十餘柩,貲襚加焉。嘗以張弼脫其死,及貴,念有以報之。時弼為將作丞,匿不見,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識諸塗,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受。乃言於帝曰:「臣及事陛下,張弼力也,願悉臣官爵授之。」帝為遷弼中郎將、代州都督。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歿後,所育孤姓為大亮行服如所親者十餘人。

兄子道裕,貞觀末為將作匠。有告張亮反者,詔百官議。皆言亮當誅,獨道裕謂反形未具。帝怒不暇省,斬之。歲余,刑部侍郎缺,宰相屢進名,不可。帝曰: 「朕得之矣。是嘗議張亮者,朕時雖不從,今尚悔之。」遂命道裕。終大理卿。

大亮族孫迥秀。迥秀,字茂之。及進士第,又中英才傑出科。調相州參軍事。累轉考功員外郎。武後愛其材,遷鳳閣舍人。大足初,檢校夏官侍郎,仍領選,銓汰文武,號稱職,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張易之兄弟貴驕,因橈意諧媚,士論頓減。俄坐贓貶廬州刺史。易之誅,貶衡州長史。中宗即位,召授將作少監。累遷鴻臚卿、脩文館學士。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還拜兵部尚書。卒,年五十,贈侍中。迥秀少聰悟,多通賓客。喜飲酒,雖多不亂,當時稱其風流。母少賤,妻嘗詈媵婢,母聞不樂,迥秀即出其妻。或問之,答曰:「娶婦要欲事姑,苟違顏色,何可留?」武後嘗遣內人候其母,或迎置宮中。後所居堂產芝草,犬乳鄰貓,中宗以為孝感,旌大門閭。子齊損,開元中以謀逆誅。

吳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耀明宮吳府千歲出生於唐太宗初期,成道於唐太宗末期!

三王吳孝寬,江蘇吳縣人,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地理風水,非常有研究,又會觀星望斗,文業武功受眾兄弟的敬仰。

由於幫助唐高祖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不久又高中進士,奉命出任知府,愛民如子,深得唐高祖的器重。繼封吏部尚書,經常教導百姓開墾圳溝,引水灌溉田地,當時的人稱讚吳孝寬為「眼望天、心在地」。

三王五府千歲何時昇化並無資料記載,但五兄弟中只有吳府三王爺沒有留鬍鬚,農曆九月十五日是三王的聖誕千秋。

【耀明宮爐主神吳府千歲緣由】

雕刻金身於民國六十三年,因當時尚無爐主神尊,而當時吳府千歲尚無分尊,於是決議雕刻三王爺當爐主神並由當時村民集資所雕刻而成,而當時村中捐資雕刻金身的村民皆作粗工為多,故又有〔工人三王〕之稱,並由每年擲筊所選之值年爐主恭請回家供奉,保佑村民平安。

耀明宮吳府千歲分靈自南鯤鯓代天府因此特將南鯤鯓代天府記載之事詳記於此。

南鯤鯓吳府千歲傳說:

吳府三王《大戰掃帚精》

 話說當年五府千歲與囝仔公大戰之時,雙方主將分別是吳府千歲與掃帚精。據傳,掃帚精由於修練有成,所以也據有相當之法力。而且囝仔公常使用化整為零以及游擊戰,讓慣打組織戰的三王爺一時無法有效予以痛擊。而三王爺右方額頭的傷痕,是有一次在和掃帚精作戰時,被躲在暗處的囝仔公以斧頭暗地偷襲。據說當時的廟祝於隔天醒來時,發現廟外有一道明顯的血跡一直延伸到廟內。之後便發現三王爺的神像上出現一道傷痕,爾後,任憑廟方如何補平都無效,遂有「三王破額,任補不平」之說法。

 南鯤鯓廟的建廟是一邊作戰,一邊進行工事。有一回,新廟要舉行上樑儀式,但說也奇怪,主樑一放上去便鏗鏘作響掉了下來,之後,雖有安樑,但卻仍震動不止。此時三王吳府千歲忽然起駕,親駕大輦往近郊的墓園奔去。之後,便以大輦對一塊大石碑用力撞擊了好幾下,主樑震動的現象才停止。後來經事後了解才知道,原來那塊大石碑就是掃帚精的墓碑,三王爺對於其擾亂安樑的行為相當不悅,才以大輦加以制裁。

吳府三王《蕭壠除妖》

 佳里舊名蕭壠,昔時小廟林立,竹籔繁茂,叢篁遍遍,排水不良,蚊蟲滋生,瘧疾猖獗,人丁日損。當地有句俚諺「溴腳烏綠肉,不是南勢就是三五甲」。日本佔領臺灣時,曾屠殺數千無辜於甘宅地方,冤鬼怨魂,無不作怪。古老的傳說中,甘宅的竹籔,無風而簌簌作響,樹梢綠葉,無風如萬浪翻滾,悠南悠北如萬馬追逐。岸頭廟邊勁挺而蒼翠的竹竿,有時會悠忽落地,阻人去路,東勢角的菜園內,無影無蹤地傳出男女淒厲地哭號聲......

 如此千奇百怪,駭人聽聞,使地方籠罩著一片憂疑和恐懼。當時郡守─酒井正之亦張皇失措,後聞南鯤鯓代天府三王吳府千歲神靈顯赫,乃召集佳里地方人士,組織祈禱法會,酒井郡守自為主辦,刑事謝有利為副主辦,恭迎三王吳府千歲蒞臨佳里金唐殿,郡守率眾祝饗,奉神像坐大輦,信徒日夜敲鑼打鼓,求神起駕踏輦。事歷數月,神感佳里官民之虔誠。

 有一日,忽然起駕,東衝西突,巡迴各角落。在岸頭廟邊的池沼撈起人頭骨,在東勢角菜園內掘起倒葬的男女雙屍,在十五甲的竹籔腳掘起全副黑狗屍及無數的人體骨骸,盡毀境內有應公廟,另建一小廟奉祀孤魂野鬼,敕令廣安宮康王統轄部敕之,又因應地勢,相度環境,參酌既往未來,開闢水溝,剪伐竹木,修造道路,填補地脈,真是『神靈之庥,祐福兆祥』。由是舉境安寧,蚊蟲不生,瘧疾絕跡,地方繁榮,於今成為蓬勃的市鎮。這也是佳里金唐殿每次燒王船都會前往南鯤鯓迎請吳府三王的原因。

 

 

吳府三王《醫療民疾》

 南鯤鯓吳府三王爺素來以勇猛著稱,額上的傷痕乃當年大戰萬善爺所留下之英勇記號。三王爺更有無邊之法力,前嘉義縣布袋鎮鎮長林隆滾先生的尊翁-林海水先生描述二則躬臨的神蹟。

 日據時代,天花、霍亂、瘧疾乃本省常見的傳染病,一旦流行起來,如河水氾濫,不可收拾。昭和九年〈民國二十三年〉布袋鎮新塭里流行天花,死傷無數,人心惶惶。部落長老乃集會,研商恭請南鯤鯓吳府三王前來驅除疫癘。三王爺到了新塭,神像的鼻端,又隱隱冒出汗珠,王冠無風微微搖動。經信徒奉上神轎後,繞行新塭里一周,賜爐丹一服供村民飲用,不幾天,『天花』患者竟不藥自癒,可怕的瘟疫就此撲滅,消失的無影無蹤。

 民國三十五年〈光復後一年〉九月十六日清晨,布袋鎮的信徒懷著虔敬的心情,恭迎三王爺到布袋鎮,供信徒參拜。正當三王爺的神轎浮渡八掌溪時,溪北忽傳來鑼鼓聲,一隊人馬亦正渡溪南來,雙方人馬在溪中交會,只見南下的竹筏上,神轎、手輦、乩童幌幌搖動,將布袋迎王的竹筏團團圍住,此突如其來的事態,頗使布袋人士愴惶不知所以,雙方人馬正喋喋爭吵,頓成對峙之時,突然有一位乩童跳起來,對三王爺的神像拱手一揖,囔囔有詞地說:「新岑里發現大事,請三王爺前來作主...」話語一落,布袋人士扛抬的三王爺神轎,突然如箭離弦般,飛也似的躍上溪岸,往新岑里直奔而去。原來是新岑里發生霍亂,家家都有上吐下瀉的情形,經三王爺繞村一環,翌日個個均無藥而癒。

朱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四王朱叔裕,嘉興人,才學出眾,公正無私,明辨是非,執法森嚴。唐高祖建國時,曾奉命鎮守土門,攻退前來侵犯的胡人。

武德五年(六二二年),領兵平定廣州,授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何時升化已無資料可查,玉帝也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朱府千歲誕辰為農曆八月十五日。

范府王爺 奉祀宮廟:耀明宮

耀明宮神尊起駕指示范王爺生於唐朝中期。金身雕於清朝末年。

五王范承業,和吳府三王同是江蘇吳縣人,博通經史,智勇超群,精通醫術,時常醫人救世,做官時,打敗巴東流寇,授封折衝都衛。

唐高祖在位之時,以七篇文章高中進士,不久出任刑部大司寇。唐太宗在位時,擔任武州刺史以及太原尹,農曆四月二十七日為其聖誕千秋。

     【至南鯤身代天府五府千歲者】:

乃大王爺李府千歲,二王爺池府千歲,三王爺吳府千歲,四王爺朱府千歲,五王爺范府千歲。其事蹟來歷,據南瀛文獻第十二卷代天巡狩考,引古閩史貽輝之五府千歲傳略云:「蓋聞有功德於民則祀,惟聰明正直者神。本廟(代天府)供奉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神威遠播,威靈赫濯。稽諸史乘,神生於隨唐之季;李公諱大亮,經陽人,兼資文式,與池公夢彪,吳公孝寬,朱公叔裕,范公承業。效桃園故事,結為生死之交,以忠義相切磋。雖異姓勝同胞焉。唐高祖入關,自歸投效,旋李公擢金川司馬,池、吳、朱、范四公,亦並授都尉。後李為涼州都督,及西突厥安撫大使等。李公恭儉忠謹,池公沉毅剛直,吳公嫉惡如仇,朱范二公則皆守正不阿,並稱於世。昇化之後,超授顯秩,代天巡狩,樓船邁賀,掃蕩妖氛,捍災禦患,護國佑民,宜乎歷朝褒祀,四海尊崇也」。按南鯤身之廟,建於清之嘉慶年間,其神云係由大船自大陸漂來,抵臺海濱。因五千歲後各屢顯靈異:乃為臺民崇奉日隆,其香火以臺南縣為最發達,今僅臺南一縣其廟宇即有一百餘座之多,而其他縣市亦多有建廟祀之。相傳,五府千歲各有其面貌及職掌:李府千歲:造型鶴髮童顏,文武全才有智慧,為一仁義之神,精於觀天文測地埋;池府千歲:掌寶劍領三十六鐵甲兵,扮相刪正直,善於運籌帷幄,為一謀略之神;吳府千歲,年輕剛烈,勇猛善戰,為一忠勇之神,長於安符、落地鍘等;朱府千歲:青面威厲,藏寶鏡照人心,收妖知未來,職掌刑名,為一司法之神;范府千歲,能土遁,善於飛砂走石,精通醫術,為一岐黃之神。而池和宮之池府王爺除具有一般池府王爺之能外,舉凡地理、擇日、謀航,對於醫箈方面之神力更是屢現神奇之神蹟。

中壇元帥 奉祀宮廟:耀明宮、鎮天宮

中壇元帥李哪吒又稱「太子爺」、「太子元帥」、「哪吒元帥」、「哪吒太子」、「哪吒三太子」、「三太子爺」、「玉皇太子爺」等,或因其裝備之中有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豹皮囊等,又稱「李羅車」、「羅車公」、「大羅仙」、「羅車太子」、「金環元帥」等尊稱。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噉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令降凡,故靈珠投胎于殷、周時代陳塘關總鎮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李靖有三子,長子為金吒、次子為木吒、三子為哪吒。哪吒自幼即勇武有力,拜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為師習法,俱隱身、土遁等法術。更有火尖槍、風火輪、靈符秘訣、混天綾、豹皮囊、乾坤圈、金磚等寶物,本領非凡。如詩傳:『手提紫焰蛇牙寶,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紅錦綾中福世民』降世後,為姜尚中營神將,助周滅商,故後人都尊稱其為中壇元帥。

哪吒七歲時一日天氣炎熱,乃至東海沐浴,因身帶寶物,腳踏水晶殿,飛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哪吒踏殿緣故,使龍宮大震,怒而索戰,乃派龍王太子敖丙察看,後龍王太子敗亡,哪吒並抽其龍筋,老龍無奈何而哀告玉帝。哪吒獲知,截戰于天門之下,而龍王死焉。無意中於上帝壇,手搭乾坤弓箭,射死石磯娘娘之子,而石磯大怒興兵,哪吒取父壇降魔杵與戰而戮之。托塔天王以石磯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招惹諸魔之兵也,哪吒自知劫數難逃,經師尊太乙真人指示自殺還命,哪吒即自書:『生於金鑾殿,死於太子山』後, 剖腹取腸還母,剜骨肉還父,以報親恩。死後因其魂魄遊盪於天地之間,飄渺無依,太乙真人遂取蓮花兩枝、荷葉三片,施於蓮花化身,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脛,葉為衣化為肉身而重生。

真人並授以法輪密旨,親授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鍗一響龍順虎從,鎗一撥乾旋坤轉,繡毬丟起,山崩海裂。此次降世之後神通更為廣大。時逢武王伐紂,哪吒便協助西歧元帥姜子牙進軍殷紂為中營元帥,終滅殷紂,建立周業。

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界魔王、鬼子毋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

另於佛教一門也述哪吒係毗沙門天國王的太子,也是一位人人敬畏的大力鬼王。據大藏經毗沙天隨筆護法儀軌所載: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護法佛法,欲攝縛惡人,是故為一護法神。

坊間善書指稱哪吒乃靈珠子轉世,為玉皇駕前中營神將大羅仙,統率五方兵將,故稱「中壇元帥」。 後來哪吒和祂父母等人全都肉身成聖。俗信「太子爺」能夠降妖鎮魔,故本省百姓奉祀太子爺相當興盛。在臺灣每逢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奉祀中壇元帥的善信莫不以隆重的牲醴祭祀祂。 民間鑒於哪吒太子神力高強,欽仰他的武勇,就尊稱他為〝太子爺〞來祭奉,崇信者都為武人。道教更奉他為五營神兵神將的統率之一(中營中壇元帥)。

凡道士施法時必恭請哪吒相助,驅邪押煞。地方若有瘟疫,就請道士請神遣將,村民備妥牲醴犒祭,然後在村落五方豎立五方旗,道士在廟中祭拜中營中壇元帥、土地、城隍、炳靈公等神明,然後誦經作法,招請神將,驅逐疫癘。近年來鎮邪除魔的神能頗受重視,成為民間乩童的主神,而大多數廟宇都奉有太子爺,做為保護神,此外,民宅的祭祀也不少,成為民間信仰的守護神。 道教以太子爺為護法主將,凡瘟疫或驅邪消災,都祭拜太子爺以化難解厄。哪吒本是佛教的神祇,傳入中國後,卻被漢化了,成的佛道不分的天神。

太子爺神像的雕刻,通常取其七歲的身軀,並攜槍輪等寶物,且均採立姿,容貌豐圓,顯現威嚴又詳和的童氣。多由武人崇拜,又作保護小孩的神明。一般廟宇尊為中壇元帥,統率東南西北中五營神將神兵,護衛庄境。

一般雕刻中壇元帥金身: 手持:火尖槍、乾坤圈  身披:混天綾  腳踏:風火輪  可變為三頭八臂之相!農曆九月九日為其聖誕千秋。

城隍尊神 奉祀宮廟:耀明宮

耀明宮城隍爺曾起駕指示稱號為震靈公都城隍,出生於宋初,誕辰為農曆三十五日

神像曾於民國七十三年被竊,於民國八十八年(以農曆計算)重刻。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老爺。為官民所共祀的神,也是城區的守護神。民間敬為兼施陰陽兩界,職司福善禍淫的公正之神,而民間如有病患災禍,地方官民又必須向他請罪。

城隍的名稱最早見于《周易》中「城復于隍」。「城」是指城壁,「隍」是指城池。所

以城隍原來是陰陽合一的自然神。原名水庸神。

城隍神,原名「水庸神」,帝堯時列為天子蠟祭八神之一。在《禮記》中有「天子大蠟 八,水庸居其七」語,就是說古代天子所祀的八神:一曰先薔(神農)、二曰司薔(后稷、谷神)、三曰農(田神)、四曰郵表綴(田間廬舍)、五曰貓虎(食田鼠有功)、六曰坊(堤防)、七曰水庸(即所謂的城、隍)、八曰昆虫(螟蝗等)。其中水庸解述為「水則隍也,庸則城也」,就是城隍之神,簡單的說,城指城牆,隍指護城河,出就是保護城市的防御工事。最初所祭的城隍,就是防御的建筑物。所以,城隍神原為人為的建染物之神,其崇拜自有城的建筑而始。

早期「水庸神」為自然神,既無神像又無廟宇,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壇而已。又祭祀的人,也僅限限于天子,一般百姓不得參與。《禮記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來上帝也」。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書最短,夜最長那一天)祭天曰郊,夏至(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書最長,夜最短那一天祭地曰社。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就有了祭社的風俗,社神就是土神。比地神的區域小的,就是城池的神,也就是說城隍。自城隍以下就地域的大小,其名稱也各異,即省稱「都城隍」,附稱「府城隍」,縣稱「縣城隍」,縣以下的里神,別稱「土地公」,無城廓的市街、鄉鎮稱「境主尊王」 ,俗稱「境主公」。總之,等稱雖異,然而職可則一,都是轄管境內的護王之神。

《北齊書》有「城中有神祠所,俗稱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史籍上關于廟祭祀城隍的記載,可推至三國時代,民間已有建廟,奉禮「城隍」了。可算是最早的城隍廟。

到了唐代,中國各地陸續增建廟宇,祭祀城隍也日漸普遍,大家都是為了祈雨、求情、招福、禳災。到了宋代,中國各地都設有城隍廟,而朝廷對城隍也相當尊敬,或賜廟額,或封爵位,而且還遷就附會,將城隍爺予以人格化,各指古代忠良孝悌有德或有學問的人鬼一人以為神的姓名。

【陰世的行政官】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尤篤信「城隍」,認為城隍是陰世的行政官,和陽世地方行政官相同,既然地方官有轄區,城隍也是一樣,有都城、省城、縣城等分級。明太祖最初還封京師城隍以帝號,封開封、臨濠、東和、平滌等四地城隍以王號,至府則以公號,縣以侯號。各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城隍為「綏靖侯」,各縣城隍為「顯佑伯」。至洪武三年,再下詔取消封號,京師稱都城隍,府稱府城隍,縣稱縣城隍。城隍廟則建府、縣治所在地,稱為某某府、縣城隍。很多地方的城隍還有姓名,如姑蘇為春申君、杭州為周新、晉江為韓琦,這些城隍大都是和當地有密切的關系。

到了明嘉靖九年,罷止山川壇的從祀,每年以仲秋旗縣日并祭「都城隍之神」每年神誕,各府、州、縣,則山府、州、縣令主持。于是「城隍」漸漸地帶上地方官的色彩,而且在一定的管轄區域內,可以行使權設座、問案、判事。

【地方神】

及至清代,對城隍的崇敬,則更是有增無滅,通令各省、府、廳建造城隍廟宇,并將祀城隍列入祀典。每月朔、望、地方官員得上城隍廟進香,行三跪九拜之大禮,還有新官上任,要先卜日,親詣城隍廟舉行就任奉告典禮,然后才能辦公視事。可見城隍的地位在地方官之上。

城隍由原來城池濠溝之建筑物轉為神,再出城池的保護神轉變為各省、府、州、縣民崇拜之地方神。

清朝承歷代遺制,以城隍為護國佑民之神,凡是地方官署所在地,必定要建立城隍廟才可以。台灣的清代歸人圖之后,就設有城隍廟。清朝統治台灣,因系海外新附之地,人心浮動,易為不軌,雖有置官設防,一切制度,仍不完備,所以為馴服人心起見,極力崇奉城隍。

【職司冥律】

城隍你之職司在于「壞外安內」,除守城護隍外,尚負社、穆的安全,使無傾覆之虞,而且帝王時人之城、隍,常與社、稷同存亡。城隍祭祀普遍以來,又隨時代俗流所影響,漸漸加重職事,諸如:祈雨、招福、禳災,無形中兼管地方冥籍,賞善罰惡,為冥府派駐陽間的地方冥吏。

人有格,官有等,神問尚年的。早期城隍神水庸時期乃是自然神,既無廟又無像,祭禮時屈駕土壇,享天子之祭,雖有體面,但異常清苦,飄蕩無所馮籍,惟自結束水庸時期,進入「居有廟,依有像」,兼攝冥籍后,「城隍」亦神亦官(冥官),上達天堂,下通地府,神威異常顯赫,于是出入陰陽,領轄一方,于廟內設座間案判事,職司冥律,相當于陽世地方官。依明、清地方制度而言,可分為都城隍、省城隍、府城隍、州城隍、縣城隍五級,如依現行制度,即分為首都城隍,省城隍、縣市城隍三級。

城隍爺所管轄之事與陽世的地方官一樣,所以他也有排場和從屬,座前有房吏街役,兩邊有文判、武判,六部司(即延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喜司、罰惡司、增祿司,還有兩位將軍即七爺范無救將軍、八爺謝必安將軍、牛爺、馬爺、三十六關將及七十一地煞等,協助「城隍爺」鋤奸除惡,后堂還有官眷,包括城隍夫人、城隍少爺等等。

(附錄):歷代君王對城隍神之封號如下:

唐昭宗光化元年(西元八九八年) 封華州城隍為「濟安侯」。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西元九○八年) 吳越肅王封會稽城隍神龐玉為「崇福候」。吳越王封赤城城隍屈坦為「興聖永安王」。

後唐廢帝清泰元年(西元九三四年) 詔封杭州城隍神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為「阜俗安城王」、越州城隍為「興德保闉王」。

後漢隱帝乾祐三年(西元九五○年) 封蒙州城隍為「靈感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 封皮場城隍為「靈貺侯」。後累封為「明靈昭惠王」。

元世祖至元七年(西元一二七○年) 封大都城隍為「祐聖王」。文宗天曆二年(西元一三二九年)八月,加王及夫人以「護國保寧」號。

元仁宗延祐三年(西元一三一六年) 封湖州城隍為「靈惠協順王」。

明太祖洪武二年(西元一三六九年) 封都、府六地城隍為「王」:

1.京都(南京應天府)「升福明靈王」

2.開封府「顯聖王」

3.臨濠府「貞祐王」

4.太平府「英烈王」

5.和州府「靈護王」

6.滁州府「靈祐王」

並各加「承天鑒國司民」爵號。

封各地府城隍為「威靈公」,各州城隍為「靈祐侯」,各縣城隍為「顯佑伯」,亦各加「鑒察司民」爵號。

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 詔去封號,只稱府、州、縣城隍。

清朝時期 清朝歷代君主對各地城隍仍屢有封爵、賜匾。

神農聖帝 奉祀宮廟:耀明宮

【耀明宮神農聖帝緣由】神農聖帝雕刻於清嘉慶年間,因曾由當時嘉慶皇帝冊封!故穿官服,距今(西元2008)243年,並於清末時期隨先民渡海來台迄今,而其神靈為禹帝至商周初期人士,其身穿官服的特殊造型相當罕見。

神農大帝又稱五榖王、藥王大帝,係遠古時代的神農氏。神農氏發明耒耜,他教人耕耘種田,增加農業生產,又親嘗百草,來醫冶人民的病苦。人民感激其功勞,而立廟造像來祭祀,以祈佑五榖豐收,身心健康。神農大帝的神像,頭上微凸雙角,袒胸露臂,類似原始人的古拙粗壯,其膚色有紅色或黑色,是位身上只披樹葉,不著衣袍,赤手跣足的莊稼人模樣。他的面容似中年人,無留鬍鬚,身體健壯而敦厚,手執稻穗,以示他能護佑農人有豐收的五穀。神農大帝四月二十六日誕辰,有隆重祭典,是農民、藥種商、漢醫師所虔誠供奉。

根據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地、人三皇,也就是燧人、伏羲、神農三皇;神農氏發明耒耜,教民種植五榖的方法,又親嘗百草,來醫治民間的疾苦,並且樹立市廛的規模,互通貨財。所以人們對三皇,尤其神農大帝造福百姓的恩澤和遺愛,感激之情,真是歷千世萬年而不衰;因此,尊之為「先農」、「田祖」、「先嗇」,漢以後,歷代都「祠以一太牢」;清代雍正年間,更詔命各省府州縣,准擇地照九鄉所耕藉田畝九分的地方,設立先農壇,壇後並立廟,規定以紅質金字神牌作成先農神位,年年由地方官率老農致祭;而且每年天子頭一個祭典,便是「祈農」之祭。而對「神農大帝」的尊號,或稱先帝爺,或五榖先生,或稱五穀先帝,或稱藥王大帝,或稱開天炎帝,或稱炎帝神農氏以及五榖王、栗母王等。誕辰之日為農曆四月二十六

 

天上聖母 奉祀宮廟:耀明宮、鎮天宮

耀明宮天上聖母曾扶乩起駕指示,她原為元朝人氏,姓張,名月霞。原籍廣東省。

神像雕於明朝崇禎四年,為先民渡海時帶來台灣。民國十八年時,由劉姓人氏(劉主委之祖先)帶至頭橋耀明宮。

媽 祖 是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和 海 外 華 人 供 奉 的 海 洋 保 護 神 , 又 稱 天 妃 、 天 后 、 天 妃 娘 娘 、 天 上 聖 母 等 等 。 道 教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救 苦 靈 驗 經 》 稱 , 太 上 老 君 封 媽 祖 為 「 輔 斗 昭 孝 純 正 靈 應 孚 濟 護 國 庇 民 妙 靈 昭 應 弘 仁 普 濟 天 妃 」 。 有 關 媽 祖 的 記 載 , 大 約 起 於 北 宋 。 媽 祖 原 是 都 巡 檢 林 願 之 女 , 名 默 娘 , 生 於 宋 太 祖 建 隆 元 年 ( 9 6 0 ) , 歿 於 宋 太 宗 雍 熙 四 年 ( 9 8 7 ) , 享 年 二 十 八 歲 。 林 默 娘 初 生 時 , 紅 光 滿 室 , 異 氣 氤 氳 。 由 於 生 而 彌 月 , 不 聞 哭 聲 , 故 名 之 曰 默 娘 。 林 默 娘 八 歲 就 塾 讀 書 , 喜 燒 香 禮 佛 。 十 三 歲 得 道 典 秘 法 。 十 六 歲 觀 井 得 符 , 能 布 席 渡 海 救 人 。 昇 化 以 後 , 有 禱 輒 應 。 自 宣 和 以 後 , 兩 宋 間 先 後 敕 封 達 九 次 。 其 封 號 , 南 宋 光 宗 紹 熙 ( 1 1 9 0 ) 由 「 夫 人 」 進 爵 為 「 妃 」 , 元 世 祖 時 又 進 爵 為 「 天 妃 」 , 清 康 熙 時 再 進 爵 為 「 天 后 」 。 至 清 嘉 慶 年 間 , 媽 祖 的 封 號 已 經 累 積 到 二 十 八 字 。 誕辰之日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福德正神 奉祀宮廟:耀明宮 鎮天宮

土地公據古書記載,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之稱,又因社神掌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之尊稱。在台灣以稱為土地公、伯公、福德爺為多;於城鎮及寺廟多用「福德正神」,在郊野及墓地慣用「后土」。

土地公是綜合了古代君王所祭「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後來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民間才給祂雕像來崇拜。祂雖只是個小神,卻是管轄地區的神,所以不能看輕祂,俗語說「得罪土地公,餵無雞」。又本省土地廟之多如天上星辰,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

依玉皇大帝之封官分職,神德正神乃掌管土地之神,屬於自然崇拜,道教的神。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民間對於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逐漸轉移,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又由於祂能使農人致富,而轉化為「財神」,目前礦、漁、商及金融業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祂已由司掌土地的神而兼職神爺,成為現代社會普遍各階層人士祭拜的神。

民間祭祀的土地公神像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頭戴錢帽,帽沿兩條布鬚下垂抵肩,穿普遍便服。面龐圓而豐盈,兩眼微瞇,白髮、滿腮白鬍鬚,臉上露出慈祥仁厚的微笑,姿態大都採坐姿,身坐太師椅,兩手自然平置於扶手上,右手執如意,左手拿元寶,兩肩微聳,或因年老稍駝,看不到頸部,倒是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明顯,兩腿分開自然下垂。有些神像右手執手杖,左手拿元寶。有些新穎神像則穿上金碧輝煌的服裝,手腳都看不到。有的神像是成對的,甚或有兩對、三對神像。有些土地公神像邊塑著一隻老虎,叫虎爺,是土地公的使者,據說也能為民除害。

土地公的誕生日是農曆二月二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宰雞殺鴨,虔誠致祭,並演戲祝「福德正神」千秋,這是春祭,祈求福氣;八月十五日另有秋祭,答謝土地公的保佑;另外每逢初二和十六,商家都會「做牙」拜土地公,一般家庭是農曆二月二日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商家的這二次則祭典較盛大。

土地公原本是對自然的崇拜信仰,但在我國民間總喜歡將神予以人格化,至於人格化的土地公,於民間傳說有下列幾種:

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百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他死後,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無所不欲,人民苦不堪言,想到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其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留下之幼女思父心切,張明德乃伴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大雪,女孩受凍將死,張明德脫衣保護她,她的性命雖保住了,自己卻凍死。臨終,空中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感念其忠誠,建廟春祀,周武王贈號「后土」,後世稱為土地公。

從前有一老翁在路上撿到鶩卵,拿回家給母雞孵出一隻蛇後,飼養於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蛇竟闖出捕食鄰人雞鴨,老翁知道後將蛇放逐於山中,此後蛇常加害人畜,皇帝下令除禍害,但沒人敢冒險嘗試,老翁自告奮勇將蛇刺殺,並要求皇帝賜他為公,司管土地,稱為土地公。

秦始皇築萬里長城,徵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築城而死,孟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聽到丈夫已故,悲痛交集淚灑長城,以玫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女難覓夫骨,此時一老翁出現告知:「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你丈夫的骨骸。」果然尋到夫骨,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怕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哪知道遺骨鬆散,恢復原狀,孟姜女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丈夫守墓土,這就是在台灣民間墓地前方必有「后土」守墓地之神的由來。

古時候有一人,名唐蕭,身肥滿,死時留白髮美髯,其相貌有福德之相。生前精於農、漁業,常救恤貧民,但家財卻從未因此而失。蓋因土地公的財富必由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耀明宮內有一告示福德正神聖誕之日農曆為二月二

虎爺將軍 奉祀宮廟:耀明宮 鎮天宮

「忠」「孝」是漢人傳統社會中極被強調的為人處事基本觀念,因此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無論主角是人或動物,常會出現關於忠孝的事蹟,例如民間就流傳著一則關於老虎忠孝情義的傳說: 河南有一個以砍材、撿材維生並供養寡母的孝子,有一天到山裡面遇到一隻老虎,但這隻老虎有靈性,知道他是一個孝子,所以不但沒有傷害他,還幫他砍材、撿材,日子久了,孝子就把老虎帶回家,老虎和孝子的母親以及鄰居也都相處得很融洽。有一天孝子和老虎上山撿材,在撿材的時候,孝子不小心跌落山崖,落谷而亡,老虎在悲傷之餘,每天自動到山裡撿材、叼材到孝子的家中供養孝子的母親,人稱「孝虎」。後來朝廷到村裡徵兵,負責徵兵的將爺看到這隻老虎通達人性,於是將老虎帶到部隊中,一同作戰,並封其為前鋒將軍。這隻老虎奮勇殺敵、衝鋒陷陣,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因此眾人又稱之為「忠虎」。在一次的戰役中,老虎不幸被殺害,因此後人就將虎爺和王爺、戰神等共同祭拜,虎爺也成為王爺、戰神的腳力。 在這則傳說中,老虎既是「孝虎」,又是「忠虎」,所以在死後除了帶給人們生命意義的重要啟示之外,更受到人們的懷念,甚至將其與王爺、戰神供奉在一起,成了後人祭拜虎爺的由來。

虎爺具有凶猛威武之勢,能使各種妖邪退避,所以遠在漢代就已是鎮墓獸之一,後來也轉變成廟宇中的守護之神。

台灣大部分的廟宇都會供奉虎爺,主要就是請虎爺保護主神,並且負責廟宇環境的安寧,確保廟中的環境不被打擾,具有驅除癘疫、惡魔以及鎮護廟宇的能力。

民間傳說虎爺具有驅逐癘疫、鎮邪除煞的能力,因此在神明出巡或廟宇落成的時候,都要先請虎爺打頭陣。在陣頭的隊伍中,虎爺是以先鋒的角色為神明開道。

耀明宮內有一告示虎爺將軍農曆誕辰之日為六月六

 

謝、范將軍 奉祀宮廟:耀明宮

謝將軍(生前之名〜謝必安)﹔體型瘦長、慢條斯理、善打鶴拳、手執゙迦銬゙(註:迦銬:是古代套在犯人頭與手上的一種器具,以防止犯人逃跑,俗稱゙鯉魚架゙,因其器具流傳至今外形讓後世的人給與美化,酷似鯉魚,因故得名),或持゙火令゙俗稱゙火簽゙。

范將軍(生前之名〜范無救)﹔身材矮小、生性火暴、善打猴拳、手執゙銅鎖゙,(註:銅鎖是用來鎖迦銬用的,兩種器具合為一對,因故有人稱謝、范將軍兩人為迦鎖將軍),或手執゙范牌゙(註:范牌是一種寫有゙善惡分明゙四個大字的牌子,象徵彰善罰惡的精神。

范將軍(俗稱八爺) 謝將軍(俗稱七爺)  亦稱『拿神』范無救,又稱二爺或八爺、矮爺或者亦稱『捉神』謝必安,又稱大爺或七爺、高爺或白無常黑無常頭戴短方帽,臉畫『黑底潑猴面』,穿黑袍頭戴長方帽,上寫『一見大吉』,臉畫『白底蝙蝠面』,或藍袍,外手持黑扇,內手持方牌上寫『善惡分明』吐長舌,穿白袍,外手持白扇,內手拿魚枷,個子高大,個子通常矮胖,其位 在陣右柳爺之後通常是由高個子扮演,位在陣左甘爺之後。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范將軍誕辰!三月十六日為謝將軍誕辰之日!

千里眼、順風耳將軍 奉祀宮廟:耀明宮

關於千里眼和順風耳的生平傳說有很多,我們整理後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為順風耳、千里眼為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覺,作戰身亡,魂歸桃花山,原為擾亂地方、為害百姓的妖精,後媽祖經過此山,高氏兄弟向媽祖逼婚,媽祖與其相約鬥法,敗則從之,勝則收其為僕,高氏同意,決戰結果,兄弟落敗,兩位神將終成媽祖之僕隨侍左右。

另一說為商朝末年,紂王手下有一對法術高強的兄弟,兄為高明,弟為高覽,高明能眼觀千里,人稱「千里眼」,高覽能耳聽八方,人稱「順風耳」,在商周交戰時,兩人各憑本事窺探軍情,立下不少功勞,成為姜子牙營中百將的心腹大患,後來周營想出一辦法,以戰鼓擾亂順風耳的聽力,以旗幟遮住千里眼的視線,並灑狗血在地面;使二人法力盡失,而喪生於戰亂中。

受制於奇謀而亡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心有不甘,妖魂盤據在桃花山上,前後歷經三千年,才等到媽祖前來收服。二人雙雙跪倒媽祖面前,口稱師父說:我等奉旨在此守候已久,願誠心皈依門下,共計天下蒼生。此後媽祖身側就多了兩位相貌嚇人的常侍將軍。

還有一說為是相傳在公元 982 年,歲次壬午,湄洲嶼西北方桃花山上,有二怪狀貌猙獰,目似銅鈴,齒如短劍,身高丈餘,聲若銅鐘,來去如飄風閃電,時常出沒作崇。默娘攜銅符等上山,經一番劇烈鬥法,默娘唸動神咒,持絲帕一拂,二怪眼花身痺,棄械投降,願歸正,在媽祖左右隨侍修行,並輔佐媽祖驅邪鎮惡,默佑眾生。千里眼姓金,順風耳姓柳,於清同治八年 (公元 1869 ),封為將軍。

要區分兩位將軍其實不難;紅臉的千里眼將軍又稱金精將軍,頭頂上有兩個角,合嘴;青臉的順風耳將軍又稱水精將軍,頭頂上有一個角,開嘴。

北港地方傳說水精將軍如果要開嘴吃水,有北港溪的水隨便祂吃;但金精將軍如果要開嘴吃金,則再多的金子也不夠祂吃,所以要合嘴。可是高雄朝后宮的順風耳水精將軍如果要吃水,卻有「高雄港」的水源源不絕。

千里眼將軍誕辰為農曆五月八日,順風耳將軍為農曆五月十一

劍童、印童將軍 奉祀宮廟:耀明宮

皇帝格的主神有劍監、印監。王侯格的主神有劍童、印童。元帥格的主神有神馬、馬丁。

后妃格的主神有左宮娥、右宮娥。組師或神仙:左道童、右道童。菩薩:左侍者、右侍者。

觀音:善才、玉女。一般女神:提粉、提鐘、提匣、擔花。魂身:金童、玉女。

劍童將軍聖誕為農曆三月三日!印童將軍為農曆五月十九

包府、夏府元帥 奉祀宮廟:耀明宮

【包府元帥】

其靈為現任主委劉德利之爺爺姓金名水丹,原在世時為池府王爺乩身,老乩身金丹過往以後因生前隨著王爺辦事,累積功德無數,因此在過往數年以後,有次王爺起駕曾指點該子孫說:金水丹魂靈已在宮中跟隨王爺身邊濟世,該靈修行有成已在王爺派遣下附於廟中包府元帥金身,享萬年香火,追隨池府千歲濟世救人!誕辰為農曆七月十四日。

【夏府元帥】

本名張之元,字元王,軍號風元,生於元朝成祖,卒於元期末年,在世期間,戰無不勝。於明朝永曆年間,神靈隨開基池府千歲修行,為開基池府千歲之元帥,於民國73年開光。夏府元帥之職責,護王、顧令、引兵、調靈、收陰魂(將魂收並練化使之成為兵將)。由池府千歲、馬府千歲派令,元帥並負責調兵、派兵、操練兵將。誕辰為農曆四月十五

羅府、謝府元帥 奉祀宮廟:耀明宮

 【羅府元帥】

元帥金身於民國101年農曆519日雕刻完成,其靈為現任主委劉德利之父親,原在世時為樸實厚道之人,過往以後因先人與後代皆為王爺奉獻心力,累積功德無數,因此在過往數十年後,王爺起駕指點說:主委之父已隨馬府千歲修行,待該靈修行有成便在王爺安排下附於廟中羅府元帥金身,享萬年香火,追隨馬府千歲濟世救人!

【謝府元帥】

元帥金身於民國101年農曆519日雕刻完成,謝元帥生於東漢末年,在世時曾追隨馬府千歲征戰四方,過往後神靈仍追隨馬府千歲修道,今奉玉帝下旨,助馬府千歲護持神威,謝府元帥負責執掌派遣陰律,調派地府眾使者,助馬府千歲掃蕩妖氛,除邪伏魔之重任。

謝元帥金身塑像原本交代要手持鈎鐮,右半臉開面,站於馬府王爺駕前右側,羅元帥站於馬府王爺駕前左側後因雕刻有誤以至成現今之塑像與供奉位置,於此特書載記以利後人查閱。

 

 

玄天上帝 奉祀宮廟:鎮天宮

玄天上帝,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其象徵北極星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武士刀),腳踏之像,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玄天上帝誕於農曆專門用來消災解厄的上巳節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誕辰,善信均帶備香燭元寶紙錢祭拜,以祈消災解難,平平安安。

水神信仰:《佑聖咒》稱玄天上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

因此,北帝屬,當能治水降,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北帝鎮攝龜精蟒靈於腳下的功勞,又被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不僅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祂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不會迷失於海上。

降妖伏魔:江南的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

戰神:玄天上帝赤足仗劍,狀貌威武,是著名的武神、戰神以來,咸視其為保佑武運的大神。許多征戰,舉事者皆宣稱得到玄天上帝之庇佑,一如唐朝毗沙門天一般。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獲真武大帝護佑而躲過敵兵追殺,登基後冊封其為玄天上帝。朱元璋與陳友諒交兵落敗遁入武當山,藏身真武廟內躲避追兵。被朱元璋扯破的蜘蛛網,在他進入藏身後,竟又自行癒合如舊,得以騙過追兵耳目,平安脫險。 因此,朱元璋登基後,立即下旨改建廟宇,重塑神像,獻上「北極殿」匾額,開封真武大帝為玄天上帝,從此明朝各帝均奉玄天上帝為護國神祇,民間則尊之為北極玄天上帝。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曾宣稱靖難起兵得勝乃真武相佑,朱棣更自詡為真武化身,御用的、局、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北斗七星人格化: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禮記載稱「前朱鳥,而後玄武」,朱鳥指的是南方七星,而玄武則是北方的七星,也就是北斗七星。古人以為北極星是治天界的神,權力很大,因而在漢朝即頗受民間敬重,直到才將北斗七星人格化。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註生,北斗註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玄天上帝的人格化既源於北斗七星,其神像自不免與北斗七星有關,宋代玄天上帝塑像多係披髮赤足(或頭戴圓帽),手持北斗七星劍,右腳踏蛇,左腳踏龜,亦可謂其來有自。春秋戰國起,即有玄武人格化之記載,至東漢漢順帝,道教正式發萌以後,歷代帝王為永保帝業更極力推崇,更進一步使之人格化。

王子傳說: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說,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據《洞冥寶記引真武報恩經》及《神仙通鑒》,則謂:『玄武帝乃淨樂國王之嫡子,其母善勝天后,入懷而有娠,誕降之期,正應虛危之宿,生有奇表,穎慧 非常。國王后僅生帝一人,正位青宮,備極鍾愛。帝於問寢侍膳之餘,每念父母深恩,非常常服勞所能報答,遂捨青宮之貴,而入武當之山,踐形鍊氣。

幾四十載,大道將成,值國王年邁,日夜繫思,特遣五百壯軍,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劃地成澗,隔絕道途,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 願同入山,修真養性。後又數年,帝於九九之辰,功完行滿,向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授靈官之 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

屠夫傳說:台灣的北帝,一般被稱為玄天上帝,簡稱上帝公。在台灣的傳說中,玄天上帝並非一個王子,而是一個屠夫

根據宋朝時代的民間傳說,玄天上帝原為一名屠夫,性情至孝,而以殺為業,直到晚年始悔悟自已的行業殺生太多,難積陰德,遂毅然放下屠刀,遁入深山修行。

某日偶遇仙人告知「山中有婦人分娩,速去幫忙。」他急忙趕到河邊,果見一婦人抱嬰兒,請其代洗產後污物。但當他在河中洗濯時,卻見河中金光浮現,回首探視,婦人已不知所終。心中忽有所悟,認係觀音顯靈,以試探他修行的誠心,使得他更加堅定修行的決心。

屠夫潛心修行多年,忽得神意暗示,欲除殺生之罪,須刀割己腹,取出臟腑洗清罪過。於是屠夫即赴河邊剖腹,任令流入河中(一說是屠宰所得的豬腸、豬肚),他改過修行的至誠終於感動上蒼,准其升天成仙,是為玄天上帝。

但得道之後,其棄置河中的腸胃,胃變作龜妖、腸變作蛇妖,龜蛇兩妖四處作祟為禍人間,玄天上帝再出面降伏二妖成為部將。這只是清朝為了抵制明朝國神真武大帝所編的謠言,不可信之。

在台灣民間謠傳,玄天上帝為了收服龜蛇二將,以自身所領的卅六天將為質,與保生大帝(或是呂純陽祖師)換取七星劍,故日夜以手提此劍,以免劍飛歸原主。

這乃是台灣民間信仰之中謬傳的言論,真武大帝神格崇高,在秦朝即變有轉玄武形像化為人型的祭祀,龜蛇二將是玄武型態的轉化,並非妖物,何來收服妖物之說,更何況是借劍的謬論。況且真武大帝得道的時間與保生大帝,呂祖師相差千年有餘,借劍之說,荒謬至極也。

【歷代封號】

唐太宗以來即有封號。北宋開寶年間,據說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封為翌聖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明成祖起於北方燕京,自認得神相助,方有天下,故加封最力。

唐太宗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

宋太宗封為『翊聖將軍』

宋真宗加號『翊聖保德真君』

宋真宗再號『真武靈應真君』

宋欽宗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元成宗加號『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明太祖加號『玄天上帝』

明太祖復封『真武蕩魔天尊』

明成祖封號『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4%E5%A4%A9%E4%B8%8A%E5%B8%9D

註生娘娘 奉祀宮廟:鎮天宮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又作「注生娘娘」,在中國有些地區稱之為「送子娘娘」,是閩南台灣一帶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婦女的懷孕、生產,是許多不孕婦女或懷孕婦女的信仰寄託。註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執簿本,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

封神演義中,生產、保育神共有三位,是「龜靈聖母」的三名高徒「雲霄」、「碧霄」、「瓊霄」三位女仙,因其曾以產盆練就「混元金斗」法寶,因此陣亡之後,被姜子牙封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掌管人世間生產之事。

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清福神用旛引雲霄等至臺下,跪聽宣讀敕命。子牙曰:「今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爾雲霄等,潛修仙島,雖勤日夜之功;得道天皇,未 登大羅彼岸。況狂逞於兄言,借金剪殘害生靈,且憤怒於冥數,擺「黃河」擒拿正士,致歷代之門徒,劫遭金斗,削三花之元氣,後轉凡胎,業更造乎多端,無心悔 乎彰報。姑從惠典,賜爾榮封。特敕封爾執掌混元金斗,專擅先後之天,凡一應仙、凡、人、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先從金斗轉劫,不得越此,為 感應隨世仙姑正神之位。爾當念此鸞封,克勤爾職!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 從此化生也。)」

註生娘娘之從神為「婆姊」,又或作「婆者」、「婆姐」,亦作「婆祖」,傳說其鳥首人身,或稱「鳥母」,有四位、六位、十二位、廿四位、卅六位等說法,輔佐註生娘娘保佑婦女護產安胎,或者區分所送子嗣之賢愚。

另有些地方也會配祀「花公」、「花婆」,「花公」、「花婆」此二神,保護「象徵子嗣的紅、白花」,故也是兒童的保護神。

「婆姐」、「花公」、「花婆」這些神祇,也常是臨水夫人七娘媽(織女)等婦幼保護神的輔佐者。

。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BB%E7%94%9F%E5%A8%98%E5%A8%98

林則徐 奉祀宮廟:鎮天宮

林則徐1785830日-185011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林則徐曾多次在中國近海粉碎英國人的武裝挑釁,「虎門銷煙」尤稱壯舉。然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嚴重損害了英國鴉片貿易的巨大利益,客觀上促使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史由此揭開。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通曉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爲《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明治維新都具有啓發作用。

開台尊王 奉祀宮廟:鎮天宮

鄭成功1624827日-1662623日)是17世紀一名忠於南明將領明儼大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明朝國姓,賜名成功,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延平王,稱「鄭延平」。

鄭成功之父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現分屬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晉江市安海鎮南安市石井鎮)、曾為海盜的南明水師將領鄭芝龍,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田川氏;他出生於母親的故鄉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南京求學。1645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員(在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東寧王朝時代,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濟公活佛 奉祀宮廟:鎮天宮

濟公活菩薩:俗家姓李名修元,南宋臺州府天臺縣人,是十八羅漢之一-降龍羅漢尊者。「降龍尊者」所轉世,以佛法無邊,濟困扶危,世稱「濟公活佛」「活菩 薩」。濟公廿一歲於杭州靈隱寺出家而遠近馳名,法號「道濟」。濟公襌師葬骨於杭州濟公塔院。生平喜愛吃蘸蒜狗肉,喝酒,言行瘋癲,為人急公好義,仗義嚴懲 貪官污吏,深受百姓敬重,亦稱為「瘋癲僧」。

又傳說:濟公菩薩被尊為中國羅漢,又稱濟顛僧,俗姓李,名心遠,出家法號為「道濟」,台州(今浙江臨海)人氏,生於南未紹興十八年(公元一一四八年)二月初二日,辭世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公元一二九年),享年六十一歲。民間尊稱「濟公活佛」或「活菩薩」,佛教說衪是「降龍羅漢」轉世,為受苦受難者之救星。其為人狂而疏、介而潔;由於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如瘋如狂,遂被稱為「濟顛僧」,濟公最初在浙江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淨慈寺,並在此寺辭世。

第五節  耀明宮王爺傳說

【王爺顯靈事蹟】

依據村中耆老口中相傳:池馬府千歲過去種種顯靈事蹟,現今依循口述片段在此做下紀錄:

(1)在約莫30年前左右!村中耆老說:有次王爺扶鑾轎指示約在某月某日某時在村莊的東方處有一黑狗精會闖入村莊!而當年村莊中也不是很平靜村中接連有村民夭折,於是指示當年值事的爐主與頭家需找齊12個生肖屬虎的男丁手持綠竹為柄的火把在前開路夜巡,沿路放燃鞭炮繞境,並在重要路口壓煞安營,而巡至目前建國路三段一簡陋民宅(大小只有比路邊土地公廟還要寬大點屬長屋型狀)內部堆放滿著墓碑或神主牌,昏暗的燈光感覺格外不舒服!王爺龍駕(輦轎仔(台語))到該屋前輦轎上的三柱香攔腰折斷,此時輦轎發駕直衝入屋中,轎貫(粗大竹子)碰!一聲往屋中八仙桌撞去,隨即乩身衝入,七星劍頓時插穿八仙桌,只見八仙桌憑空旋轉不停!後經筆生翻譯說:該屋中雖有陰靈做亂,但有綠火也有紅火,不全皆為陰煞,若斷然將其一網打盡恐傷及有修行之靈體,因此王爺決議趕散驅離此地!隨即開符乩身與二頂輦轎在屋內一陣穿梭,隱約聽到砍劈物品聲響,一番折騰後,安貼符令於該屋內,並化符給予該屋居住之一家人化飲,始得圓滿!至於該屋一家人目前已不在該處居住,而到道路拓寬時該屋已遭拆撤,早已不復當年屋況了。

(2)王爺早前於宮中或外出辦理信徒事宜,聽耆老敘說:若遇醫治病體時開派藥方後隨即輦轎以及抬轎二人轉身便去採取草藥,當場煎煮,有次需鰻魚做為藥引,輦轎便到目前耀明宮現今宮址(以前是個魚池)輦轎轎貫點向水面,鰻魚便捲在轎貫上隨輦轎而上,讓村民抓回宮中煮藥醫病,當時圍觀者皆嘖嘖稱奇。又有次外出至雙福辦理醫治信徒病體(地點就是現在位於協同中學斜對面一棟的大樓)當時該住處對面是一片竹林(現在為貨櫃車停放處),王爺診斷病因後也隨即外出採藥,當時竹林相當密集且約晚上9:00~11:00時刻,輦轎與抬轎生便往竹林鑽,在無手電筒引路下左衝右閃絲毫無撞上任何一根竹子且健步如飛與隨後跟上的村民拉開了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待隨後村民跟上時,王爺龍鑾的轎貫以點著一株草藥,命村民摘下取回煎藥,事後村民討論時仍想著當晚林中視線昏暗且人跡罕至又正値夏季林中蚊蟲眾多,在沒燈光引路的情況下要在林中穿梭也只能慢慢行走,並用手撥開竹葉而行,而當時怎能建步如飛且又無碰撞到竹子又怎知該處有要使用之草藥呢?討論者也皆百思不得其解。

(3)在距今約莫30~40年左右當時村中有一村民因陰靈纏身,導致精神異常且力大無窮據耆老所言:以前農業社會的牛栓(粗大木樁釘在地上用來綁住牛隻以防逃跑)體壯之人就算4人要拔起它也要費一番相當大的折騰,而該犯陰煞村民單手就能拔起,輕鬆自如,其後意識到事態嚴重!家人急忙請示王爺求救,多次前往府中辦理交談,無論金紙或超渡等等條件王爺苦口婆心與該陰魂交涉只要放過該村民一命其他好商量,但卻皆無商量餘地,在一次欲在前往該府上辦理時,王爺神尊與參與辦事人員未到達前,據其家人口述該村民似相當害怕般想找地方躲起來且口中喃喃自語念著:有二個凸目神來了!!有二個凸目神來了!!有二個凸目神來了!快!快!快閃!快!!家人無奈只有暫且連騙帶哄將它關在房中,待王爺與辦事人員到達龍鑾(輦轎)起駕辦事時,寫到此人命不該絕!本王勢要救回決不妥協!交代信眾取青竹來,王爺敕符封住所有門窗,而房內發瘋之村民似乎也知大事不妙拔腿就往家中樓上跑,隨即乩身起駕手持七星劍與刺球怒斥追趕,而二頂輦轎分別固守前後門,待抓到該瘋癲村民時刺球二話不說硬砸於腦門處,隨即慘叫一聲!啊~~~~~!便即暈倒,其後王爺開派藥方符令給予調養,並言該頑劣陰魂已將其收服,交代完畢後便即退駕!!數周後該村民一家老小備齊三牲酒禮前往耀明宮感謝王爺恩典!此信徒後來因子女皆在外地工作後聽認識他的耆老說已搬到高雄居住但有空閒之餘逢王爺慶典必回宮參拜。

(4)村中耆老簡木傳曾口述:在以前本宮舊廟(興南村七鄰頭橋12)要入火安座時,陣頭熱熱鬧鬧的迎送池馬府千歲要開廟門進入安座!!而在衝刺進廟時,據說二人扛的輦轎連人一同跳飛到舊廟廟簷上!!後另一頂輦轎指示廟中的中樑因木工刨木時不小心刮傷留下一滴血漬,因此王爺不願進廟安座,指示需將該血漬刨掉,開符淨過後,始又跳回地面,此時二頂鑾轎也劇烈上下跳動!!原本刺竹做成的轎貫!據耆老所言龍鑾起駕指示為舊鎮殿池王降駕!此時劇烈上下搖動約莫三下左右,轎貫應聲而斷!旁觀村民趕緊扶助爾後換新轎貫後,始開廟門入廟安座!!最初建造的舊廟於光緒三十二年因開闢鐵路遭拆除,乃由蔡祿、蕭旺樹發起鳩金一百二十圓遷建於興南村七鄰頭橋12號此廟址!!直至民國九十一年(公元二○○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四日(農曆十一月十一日)搬遷至目前新廟地落成入火安座落成。

(5)池馬府千歲曾至嘉義市區為一從事師公之職的信徒辦理家中事宜,據聞乃是當時應邀至本宮幫忙之筆生劉春重先生(當時本宮無筆生需外聘)指點需請耀明宮馬府千歲幫忙始能將家中之事處理圓滿,爾後來到耀明宮苦苦請求開基馬府千歲幫忙後始得應筊允諾願過府辦理,其府上家中男丁因故而神智不清,且家中原本開壇也因故而導致神靈皆以快盡皆散去,爾後馬府千歲過府後一一處理,始將其兒精神病症醫治完好,且還替其求得姻緣圓滿成家,家中神壇部分由馬府千歲做主調回原該散去之神靈,並指點需擇日回主神觀音菩薩祖廟進香,進香回駕後由馬府千歲起駕,一一調齊五營兵馬,據當時在場前來協助之法師工會人員轉說:馬府千歲每安一營每走一步後面皆有旋風跟隨,隨著馬府千歲繞走,直至安畢五營始散,並言未曾見過如此特殊狀況,實乃佩服王爺神威。

(6)根據村中前輩蔡南口述 :馬府千歲神尊原為搭乘王船游地河,王船機緣下擱淺於海港邊,而被當地人士拾獲,或許是因當時民生貧困或是該人士工作性質緣故,該拾獲人士未將其供奉而是用扁擔竹籃挑著走遍各鄉鎮叫賣,機緣巧合下來到頭橋莊耀明宮暫做休息,廟祝見到馬府王爺神尊原欲有意要向那位人士商量留下該神尊於廟中,那位人士卻堅決不讓,隔日清晨。那位人士擔著馬王爺神尊欲要離去,卻在村內一直打轉,就是走不出去,走到最後肚子發疼始覺怪異。後來請示馬王爺,是否要在此地定居下來,經過擲杯請示允三個聖杯後,那位人士,欣悅臣服的把馬王爺神尊送給廟祝。有時候村民有事要請示王爺,輦轎在沒人抬的情形下也會起輦。堪稱神蹟!有一次乩童正在賭博、村內有人家孕婦羊水已破已即臨盆之際,但小孩遲遲未能出世,便火速來請示乩童、乩童卻怎也請不回去,最後奈不住請託就說了一句話,只要把屋外塞住老鼠洞的草引拉起來,就自然會生出來孩子(早期農村房子大部份是土角厝、有些老鼠會在屋簷下挖洞,所以才用草引把洞塞住防止老鼠跑來跑去),而就因小事耽誤大事且未請示王爺情況下隨口說了這一句話,王爺厲口他洩漏天機,於是附身於該乩童,罰那乩童跑回家。一頭栽進八仙桌腳縫內,頭伸不出來,嘴巴一直打到紅腫後退駕,任由他卡在桌腳縫中悔過,後經他的太太苦苦哀求王爺原諒他!最後才可以脫身。

(7)根據村中耆老所言:王爺曾有下地府搶救信眾魂魄之事!事情發生在本村村民蕭集和府上,因當時家人罹患病症,恭請王爺神尊過府辦理,經數壇問事診斷後,指示該村民有一魂困於地府但因命不該絕,因此王爺擇日再起駕辦理,而當時農村社會太陽一下山便無農耕,休息時間相當充裕,因此早早便到蕭府家中集合,扶轎等待王爺起駕,但歷經數時仍未起駕,便擲筊請示,王爺指示約莫在子時時刻方才起駕辦理,而這段期間大家便在蕭府暫做休息,或許是因工作太累緣故眾人暫且入睡休息片刻,但卻睡過頭,時辰一到!原本暫置於板凳上的二頂輦轎在無人扶乩狀態下自行急劇晃動,在場眾人紛紛驚醒,始扶輦問事,王爺指示乩身金水丹先躺於木床上再用壽金完全覆蓋著乩身金丹身上,覆蓋完畢後,交代約莫一個時辰時間若時辰快到乩身仍無醒來的話,需即刻上香告稟王爺免得乩身魂陷地府,語畢!輦轎劇烈晃動並幾經游走敕符後,轎貫忽地俯刺於地上,壓符焚燒金紙化於五方,由當時池府王爺乩身金水丹與王爺下地府搶魂,眾人在旁等候輪番上去替換抬輦轎人手,眼見時辰將至,乩身卻依舊未醒,此時趕忙上香告稟王爺,請王爺幫忙免得乩身魂魄也淪陷於地府無法回歸,待一會輦轎發輦指示原來乩身金丹隨王爺下地府,機緣下遇見已故親人,魂魄因此滯留地府未歸,輦轎再次劇烈晃動並開敕符令安置調營再次下地府搶調金水丹魂魄一番折騰後總算帶回金水丹魂魄與病患魂魄,而據金丹口述:在滯留地府期間遊歷至血池污穢撲鼻的腥味相當難聞,血池旁邊長滿紅莧菜(台語紅杏菜)似乎是吸收著血池的養分而成長,見此狀後大感訝異,因此從那時開始再也不敢食用紅莧草!而在金水丹擔任乩身期間也有不少傳奇事蹟出現,據金水丹口述:當時農業社會大家接忙於農事收割,但若遇信徒有急事需求救於王爺,點香告稟事由後,將清香插入爐中約莫半柱香時間,遠在田中忙於農事的金丹便能聞到陣陣檀香味,此時便知宮中有要事需處理,隨即便放下手上事務趕回宮中處理!時日至今馬府千歲乩身也曾有過此經歷,當時村中米行老闆阿彬家中母親忽然病危,便急忙來到宮中上香向王爺求救,約莫三落香時間,遠在瑞里山區工作的乩身簡祐衡以及當時一請工作的村民陳義雄皆有聞到陣陣濃郁的檀香味,並有欲要起乩的狀況發生,一旁的陳姓村民馬上向王爺稟明目前所在位置離村莊非常遠請王爺暫且不可起駕,始後稍微回復正常後,便撥電回宮詢問,方知始末!連夜趕忙下山趕回頭橋宮中辦理!而老乩身金丹過往以後或許因生前隨著王爺辦事,累積功德無數,因此在過往數年以後,有次王爺起駕曾指點該子孫說:金丹魂靈已在宮中跟隨王爺身邊濟世,該靈修行有成已在王爺派遣下附於廟中包府元帥金身,享萬年香火,追隨池府千歲濟世救人。

(8)村中耆老蔡竹青口述:在從前(年份忘了)民雄社溝有位大地主,因為身體不適四處求神醫治病體(因當時醫學不發達若有身體病痛就請求神明醫治),受邀請的宮廟就依約到大地主的家中起壇醫治,據蔡老先生說:此地主家大業大,屋宅就有好幾進落房間林立為數甚多,受邀宮壇神尊以及辦事人員就由僕人請至中廳(神廳)等起駕後讓神尊自行去找出該地主的房間在哪,若遇有不準確者連人帶神皆留於府上,並提供吃喝睡覺休息之處,就是不准放人以及神尊回去形同軟禁,受地主軟禁者不知繁幾囉,在當時民雄地區已是名聲響徹皆有所聞,機緣下該大地主聽聞到耀明宮王爺的神威,因此特請僕人前來邀請耀明宮池府千歲過府醫治病體,當時前往者有池府千歲乩身金水丹與筆生蔡竹青,並恭請池府千歲神尊過府請示,過府前也相當擔心是否會與其他宮壇人員一樣受禁於該地不能脫身,到達大地主府上時與其他廟宇相同對待方式,依例皆請至中廳(神廳)待得池府千歲降駕後,隨即步出神廳直接前往該大地主的房間,乩身金丹與筆生蔡竹青皆是第一次到大地主府上,但王爺降駕後猶如已經知曉一般直走至該房前指示筆生與大地主僕人推開房門,果見該地主臥於床上,大地主見狀由衷佩服起身迎接王爺聖駕,並恭請王爺診斷病體,經由數次開壇診斷醫治後,該大地主病體已然痊癒後,擇吉日以紅綾披甲親自恭送王爺回宮。

(9)村中耆老蔡竹青口述:他本是目不識丁之人,能擔任王爺筆生也是緣分,據他所說:每晚約凌晨三點多王爺便騎著白色駿馬至蔡竹青家中教導他學習筆生各種事務,若遇隔日有信眾有事欲請教王爺時,王爺也必於前一晩便教導蔡竹青知曉隔日之事,或許是在夢中教導的緣故,據蔡竹青之父事後責難蔡竹青時才知,說他每晚睡覺不好好睡,在那比手亂腳,口中念念有詞不知在唸啥話,至此經解釋後才知原來是王爺於夢中教導他,蔡竹青又說:在學習之時不可半途打斷他,萬一中途叫醒他的話,怕會耽誤信眾之要事,因交代不清楚而誤大事。

第七節  頭橋福德祠

 (頭橋福德祠)

        務農是頭橋庒居民早期賴以維生的工作,而土地公廟則幾乎是每個農夫必拜的對象,,早期環境汙染尚未如此嚴重時,農田旁可以抓蝌蚪、青蛙,樹上還可以抓蟬,聆 聽蟬語蛙鳴,而村中的老人家總是會告誡說:在這附近若是遇到蛇的話,千萬不要欺負他們,因為他們是土地公的部下,欺負牠們的話土地公會拿拐杖打屁屁喔,而且她們還有一個頭頭,也是土地公的寵物,一條好大好大的白蛇,聽到這裡,小朋友心理當然會感到恐懼,萬一遇到這條蛇不就會被他生吞活剝了,反問大人們說:那妳們怎沒 把它抓起來關好,萬一他出來害人那可就糟了,大人們笑笑著說:若是真能遇到他的話,可算你們有慧根有福份呢,因為王爺有交待,他是土地公跟土地婆的寶貝, 他不但不會害人而且還會保佑你們喔!

     原來大人們說的白蛇是土地公廟這地理靈穴的靈氣所化的白蛇啊,從此每次到這邊總是會邊玩耍邊東張西望的到處看看,看能否有此機緣遇到這傳說中的白蛇,而聽 附近務農的阿婆說:他曾親眼看到一條好大的白蛇,尾巴在土地公廟那邊,頭在田的這一端,仰著頭望天吐信,嚇的腿軟轉身就想跑回頭看看有沒有追來時,卻不見 了,如此龐然巨物就這樣憑空消失不見了,待回過神仔細想想,那條蛇一點也不恐怖而且好可愛喔,聽阿婆說他的頭圓圓的眼睛圓圓大大水汪汪的,就像卡通畫的那 樣。

     就這樣白蛇的故事爲土地公廟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而土地公廟從一間不到半坪大高度不到90公分的小廟,慢慢的到最後改建成上圖所照的這般規模,而在改建 之時淡忘已久的白蛇傳說又在村中沸騰起來,負責承包的包商,在動土的前一晚夢見一條白蛇盤據在榕樹下望著他,好像有事要跟他說,一覺醒來也沒當他是一回 事,就到土地公廟這等時辰到,由王爺輦轎起乩破土,在輦轎由緩慢漸漸轉為激烈跳動時,砰~!輦棍往桌上猛低一敲,書寫著扭來扭去的文字,由桌頭(筆生)翻 譯說:王爺交代時辰已到,可以破土!而在破土前需先安敕符令後方可修剪ㄧ截向北的榕樹分枝,免於妨礙廟宇修建,說完劇烈擺動幾下後,轉身就往榕樹下奔去, 輦棍就噗地~點向樹旁的泥土地面,村民們連忙化金後,就從這裡開挖象徵破土,挖沒幾下就見土裡埋著七枚古銅錢,連忙挖起請示,王爺指示:土地公鎮守村中北 方此七枚銅錢象徵北方七星,此地屬北方靈蛇穴,當要埋地基時須將此古錢以及土地公畫像一同埋於神像下方的基座中,並開敕符令安靈氣,請靈氣化身的白蛇暫 避,以免動土時傷到,聽到此時承包商才驚覺原來那條白蛇就是此地的白蛇靈,因此道出這段奇遇。

     在土地公廟落成入火安座後,事隔幾年,土地公廟的大榕樹卻漸漸枯萎,且還疑似遭人惡意灌注藥劑毒害,且村中有數人夢見一條白蛇身上有血,狀似痛苦翻滾不 停,隨即馬上扶輦請示才知原來是大家樂賭徒疑似來此偷問明牌未中,惱羞成怒破壞的,且傷及靈穴因此白蛇才託夢村人求助,經王爺及土地公開敕符令安置並由王 爺指示並開符淨過後鋸下向東的ㄧ株巨大榕樹分枝,用來雕刻一尊一尺三的榕樹王公神像供奉後才歸於平靜,但已有百年歷史的榕樹卻無力回天慢慢凋零死亡,事後 再植種榕樹而致今日規模,爾後至今偶有通靈人士或有緣之人至此遊玩時,也說有見過那條可愛的白蛇在土地公廟旁的稻田裡出沒玩耍,白蛇傳說伴隨著土地公廟一 直流傳在這純樸的村落中,民國99年社區彩繪附近牆面時,特地將此傳說彩繪在牆面上,告知興南的子子孫孫這段屬於興南村的傳奇故事。

 

 

 

 

 

第八節  傳統民俗技藝

  

             輦轎                           獅陣

【輦轎】

頭橋庄特有民俗陣頭『輦轎』俗稱『龍輦』,每次抬輦轎必定用二頂輦轎,一綁池府千歲神尊,一綁馬府千歲神尊於轎上,會有此特殊風俗,據耆老所言因本宮雙龍入宮(有二尊主神)的緣故,所以每逢抬輦轎問事需二頂輦轎同時使用,單使一頂輦轎則無神願降駕指示,本村輦轎抬法為二人一組,前後互抬,起駕時用力搥打雙肩始至神駕降穩後,於案桌上書於共末(檀香末)上示字,由桌頭(筆生)翻譯王爺指示之意思,書記後轉述於村民知曉,早期因醫學未發達,村民逢疑難雜症必求神問卜,當時農忙之餘晚上並未有現今資訊如此發達,村民逢有人請問王爺必呼朋引伴,至該事主家中幫忙抬轎問卜,而且純粹義務幫忙不收分文,而事主也必備涼水茶點宵夜慰勞協助的村民們,大家在忙碌之餘亦能聯繫情感,閒話家常,據父執輩所言當時頭橋王爺輦轎問事狀況,幾乎是天天皆有,應接不暇,每每都扛至半夜一、二點始畢,而村民們也都不以為苦,反倒是為能為王爺服務而感到榮幸,最多頂輦轎同時起輦的紀錄是在耀明宮第四座新廟入火安座開廟門的那一刻,五頂輦轎同時起駕齊開廟門,甚為壯觀,但由於現代人工作忙碌,以至年輕一輩銜接有限,甚有無人延續之慮,目前管理委員會正籌備訓練年輕一輩接班,期待能延續傳統傳承永續。

【獅陣】

頭橋庄傳統陣頭之一,約於民國50年時由北勢仔阿鼎師前來本村教導獅陣與宋江陣(俗稱牽扣),以白鶴拳為主要拳路,當時是農業社會,大家於農忙之餘皆勤於學習,當時第一批學習的人員有何發財、何金定等人,本村獅陣為『閉口獅』:因獅子嘴巴固定不能任意啟閉而得名,又它的造型號像農村養雞的竹籠,所以也稱『雞籠獅』。表演時以採取低姿勢的舞法為主。七星步與八卦步是舞獅的基本動作,跨步時右腳尖向左、左腳尖向右,形成八字,獅頭甩動的方向隨尖變化,若腳尖向右則獅頭也向右,腳尖向左則獅頭也向左。早期獅陣舞獅有十八招術:獅咬腳、獅咬蚤、睡獅、獅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獅過橋、殺獅、救獅、看鼓、桌上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星、獅接禮、拜門。但因現代人工作忙碌,年輕一輩有空學習者有限,導致出現嚴重斷層,至現今僅存技法已剩不多,會獅頭步伐者屈指可數,傳承之路恐將無法延續,盼能振興此項傳統民俗延續傳統。

【天地令】

神明出巡時位於陣頭最前方,負責掃蕩妖氛、開路之責,也象徵著神明的軍令有著帶領之意,參拜方式有:

         1.三拜禮:直接向該宮主神行三拜禮(通常是用於私人宮壇 或將爺廟)

         2.小禮:踏三星(走日月角)向該宮主神參禮(適用於接駕或拜參地方土地廟之用)

         3.大禮:踏七星向該宮主神參禮(通常是中途休息於該宮或晚上過夜時駐蹕於此間宮廟或至進香之大廟進入時以及進香返駕入廟時所行之最大禮)

       令旗的禁忌
1.
:掃街途中如遇喪宅時,必須打直靜靜走過去,等離開喪宅約100公尺後方能在繼續執行掃街任務。
2.
:令旗左右搖擺掃街時必須時時刻刻注意桿尾,特別是參廟時,因為專注於前而不會去注意四周,因此要特別注意不能打到孕婦,如有孕婦被打中,一小時後會因承受不了法力,進而可能流產。
3.
:如掃街到一半時,旗桿突然斷裂時,這時必須趕緊拿出壽金向主神祈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之後,再將令旗淨一淨請執事人員回宮裡再拿一支旗桿來更換,換完竹竿後才能再繼續掃街。

第四章  建築與人文

第一節 傳奇人物

   (1)  金丹   頭橋庄池府王爺乩身為本庄金姓與劉姓的先祖,在擔任王爺乩身時,有著相當多的傳奇故事,如下地府、治陰煞..等等(參考第五節王爺傳說),種種傳奇事蹟在頭橋庄廣為流傳,金丹一生做為王爺的代言人,隨著王爺濟世救人,累積相當大的福報,過往後也跟隨在王爺身旁修煉,而後成為池王爺的部將『包府元帥』,受萬代香火供奉祭拜,而他的故事也成為耀明宮的傳說之一。

   (2)  劉容如 號允裕,因富甲一方,人稱「阿裕舍」。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嘉義縣打貓庄檳榔宅(今嘉義縣民雄鄉)義橋人,生於清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三日,民國四十年(1951)十一月五日去世,享壽七十歲。

   祖先劉玉岡因家道不振,生計困難,自斗六大崙遷居到打貓庄檳榔宅,務農為業,經過五代的努力奮鬥,勤儉持家,直到劉容如的父親劉耀章才致富,成為大地主。耀章娶賴良,生容如。容如畢業於打貓公學校(今民雄國民小學)第一屆,當時畢業生僅有六人,後來又從鄉內宿儒何振猷(前嘉義縣長何茂取之父)研讀漢文,由於聰敏好學,因此精通經史、詩詞、國畫、書法,又深入研究《易經》,漢學造詣頗深。

  容如個性豁達開朗,與世無爭,又能隨和親切,甚得人望。他雖出身富裕之家,但卻能積極開展事業,一方面務農收租;一方面又從事商業,在打貓街開設三泰合資會社,經銷稻穀雜糧、水泥、肥料等民生必需品,把劉家財富推到了另一個高峰。

  日治時期,各地庄長均為官派,容如無意仕途,但因日人仰慕容如的清高節操與社會影響力,派他擔任溪口庄長(相當於溪口鄉鄉長),只好勉為其難,走馬上任。當時他騎馬上班,英姿煥發,堪稱一絕。任職期間,勤政愛民,深得民心。由於昔日民生疾苦,生計困難,很多人繳不起戶稅,他即自掏腰包,悉數代納,贏得溪口地方人士的讚揚和感激。民雄鄉大士爺廟內,仍供奉其牌位,可窺知一二。

  昭和四年(1929),容如在義橋鳩工庀材,興建一幢巍峨雄壯的三樓豪華洋宅,全部共十大間,在當時來說可謂宏偉建築,三代同堂,共享天倫。

  光復之後,劉家因為經商移居民雄街上,祖厝華宅因久無人管理,不意卻傳出「鬼屋」之說。但據容如五子劉存養的說法,當時國軍撤退來臺,曾經借住華宅,士兵因思鄉情切,煩悶鬱卒,有人自殺,因有「鬼屋」訛傳,鄉人俗稱「民雄鬼屋」。

 容如娶妻許銀慶和李桂花,育有六子三女,長子劉羅生曾任民雄農會總幹事,二子和三子早逝,四子劉天生移居美國,五子劉存養曾任民雄鄉長,六子劉澤洋嘉義女中音樂教師退休,後代賢良輩出,散居國內外各地。

   (3) 劉羅生 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生。民雄小學第十二屆畢業,臺中一中畢業之後,遠渡日本,就讀中央大學專門部。昭和三年(1928),法學科畢業。返臺,投身於實業界,組織三泰合資會社,經營米穀、肥料等民生物資。羅生又身兼數職,歷任民雄信用組合(今民雄鄉農會前身)第一屆理事,第五代產業組合長,第二、三、四、五屆農會總幹事,以及臺南州議員、鐵路部顧問、臺南州米穀信購販利組合長、臺南州米穀商同業組合副組

合長、學校家長會會長等要職。羅生為南部米業大商,個性隨和忠直。民國五十七年(1968)過世,享年六十九歲。育有四子,各有成就。

(參考:洪嘉惠,《民雄先賢小傳》,〈劉容如〉、〈劉羅生〉)

據村中耆老何金定所言:位於本村7鄰的土角厝原本為劉羅生所築之居所,劉羅生為劉氏古厝主人(劉容如)阿裕舍之長子,後因政治鬥爭因素牽扯下,飲農藥自盡,而現在主人郭連發之父原本於劉羅生家中任長工一職,於劉羅生身亡後子女將此厝售於郭連發之父,而此宅除正廳部份有改建外,其餘部分皆保留原始樣貌,實屬難得,為本村重要建築古蹟。

(4) 何天註     嘉義縣民雄鄉頭橋庄人,生於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九月七日生。天註是民雄頭橋樸實農家出身,父何載,母張舜,均為典型的勤勞農民。自幼聰敏好學;及長,進入臺南師範學校就讀。畢業後,分發到大埔公學校(今大埔國民小學前身)任教,不久調回江厝店公學校(今江厝國民小學前身)擔任教習。嗣後,由於家中耕種大片土地,因此乃辭掉教職,返家務農。天註個性溫和敦厚,又是知識分子,遂被當局任命為頭橋保正,處理村莊事務熱心公正,甚得村民的敬重。天註勤勞耕作,農穫豐厚,乃購進許多田地,開闢為「興農農場」,並以科學的方法來經營,收穫更大。後來又擔任大林糖廠頭橋及塗樓兩區的原料委員,對於產糖外銷,爭取外匯,貢獻甚大。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開始推動地方自治。天註既曾於日治時期擔任保正職務,在地方素有聲望,乃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當選嘉義縣第四屆縣議員。其後又蟬連第五、六屆縣議員。擔任議員期間,天註努力問政,認真為民服務,積極爭取朴子溪堤防及頭橋段土地重劃,並開鑿塗樓段深井工程,使「看天田」土地,成為每年能二或三穫的良田;又替無田耕作的佃農爭取公地放領,真正落實「耕者有其田」政策,造福農民甚大。

         天註待人誠懇和氣,服務縣議會期間,若議員同仁一起聚餐,均由其付帳請客。有選民請託辦事,搭車吃飯概由天註付款,並拒絕選民紅包酬謝,足見其清廉自持與服務熱誠。且其論政認真負責,當時縣議會有少數議員每到近午,領取便當即離開議場;而天註卻堅持問政到最後,並與縣府官員一起共進便當,可見其任事盡職的態度。民國六十一年(1972)第六屆議員任滿後,以年事已高,決定退隱田園,怡養晚年。天註博學多聞,書法甚優,每年除夕均自書對聯張貼門楣,以迎新歲。民國六十四年(1975)六月二十四日,因病逝世,享壽八十歲。妻陳桃,賢慧能幹,教子有成,民國五十五(1966)年榮獲嘉義縣模範母親表揚,育有七子三女。

       (參考:洪嘉惠主編,《民雄鄉賢小傳》)

 (5)  劉捷高(住義橋莊,嘉慶年間中)武舉人,為檳榔宅(今義橋仔) 劉姓一五八世祖劉王崗之子,其餘資料不詳。

(6) 劉華寶(住義橋莊,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中)武舉人,為檳榔宅(今義橋仔)劉姓一五八世祖劉王崗之孫,劉捷高之子其餘資料不詳。

(7) 劉華雲 (住義橋莊,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中)武舉人,為檳榔宅(今義橋仔) 劉姓一五八世祖劉王崗之孫,劉捷高之子其餘資料不詳。

   (8) 王和尚  綽號『土匪頭』,清末人士,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二九都田里堡龍江社,由祖父王梓渡海來台開墾定居,世居頭橋庄,日據時期戶籍於嘉義廳打貓東下堡頭橋庄二百二十六番地,後改為臺南州嘉義郡民雄庄頭橋二百五十八番地,生於明治1335日,卒於昭和794日,父親王追母親詹束,據第六代子孫陳義雄口述他身高六尺有餘,眼力特好,早期打貓一帶盜匪猖獗,頭橋庄與牛稠溪庄之間皆為一望無際的農田,能站於本庄(約今耀明宮廟地處)望向福興村(牛稠溪庄),何人在做雞鳴狗盜或搶奪之事皆看的一清二楚,因此匪輩怕事績敗露皆贈財巴結,王家曾因此而富裕一時,但好景不常,後來可能因得罪匪類之輩而遭偷襲以石灰之類的粉狀物品毀其雙眼,而為醫治雙眼王家幾乎散盡家財而逐漸沒落。

(9) 劉德順  綽號『阿德獅』,民國33年次頭橋庄人士,年輕時曾做過素食料製作工作, 18歲隨嘉義市知名廚師木火師學習廚藝辦桌,學藝有成後為頭橋庄第一位辦桌總鋪師,阿德獅的廚藝嘉義縣市聞名遐邇,早期每逢神尊誕辰每個庄頭皆會宴請親朋好友或婚喪喜慶等活動皆需辦桌請客,各地邀宴應接不暇,有時還需分成二至三組分頭奔波,知名筵席如嘉義市大天后宮神明壽宴108道料理以及耀明宮祭典、吳府三王壽宴、池王壽宴等皆由阿德獅一手包辦,據阿德獅口述早期辦桌時是由主人家用土角、磚堆灶供廚師烹煮食材之用,廚師則用牛車板做為切菜、分菜、擺盤等工作主要工具,用八仙桌與板凳作為賓客的餐桌,相當克難式的辦桌方式,不像現在辦桌有出租桌椅,廚師有快速爐等工具輔助,一場筵席需從早忙到晚,從擺桌、食材清洗、剁切、烹飪到分盤上桌到筵席結束後,洗盤收桌等,可謂相當耗時耗力,40餘年的辦桌生涯從早期至今,阿德獅可說是閱人無數經驗老道,卻感嘆現代年輕人皆怕吃苦,一手好廚藝卻無人可繼承,如此手藝恐將成絕響。

 

第二節 傳統古厝

                    土角厝

     據村中耆老何金定所言:此土角厝原本為劉羅生所築,劉羅生為劉氏古厝主人(劉容如)阿裕舍之長子,曾於日據時代擔任農民合作社之要職,而現在主人郭連發之父原本於劉羅生家中任長工一職,於劉羅生身亡後子女將此厝售於郭連發之父,而此宅除正廳部份有改建外,其餘部分皆保留原始樣貌,實屬難得,為本村重要建築古蹟。

                   蔡氏古厝

     由蔡姓先祖蔡忠開墾,定居於台南州嘉義郡民雄庄頭橋六十三番地,生有七子依長幼順序分別為蔡憨、蔡雹、蔡車、蔡輦(過繼於江姓為養子)蔡萬目、蔡帆、蔡加生(過繼於嚴姓為養子)、蔡進菓,先祖蔡忠於昭和十三年九月十六日過往,由次子蔡雹繼承為戶長,並開枝散葉子孫滿堂,曾為本庄之望族,現今古厝狀況仍保存完整,並保留石磨、石砵、秤鎚、錫製燭臺等古物,供後人追思緬懷。

         下洋仔賴氏古厝

     本村舊部落下洋仔之開墾先祖賴姓先民所建,而後,子孫經商有成再修改建造成今日之樣貌,為下洋仔部落望族之ㄧ,早年在電視機剛問世的年代,此戶便有了全部落最早的一台電視機,村中居民於晚間用餐時皆聚於宅外觀賞節目,後代子孫也曾任民雄鄉代表,可謂人才輩出,目前古厝狀況保存良好,甚至仍保存著早期蓄水過濾用之水塔,為本村難得之古厝建築。

 

 

 

 

興南社區村史討論會議

開會日期:民國10174日晚間18002100

開會地點:興南村活動中心二樓

列席人員:村長金宏癸 理事長林金生 理事楊桐枝

解說人員:總幹事陳志誠

討論內容:

一、什麼是「村史」? 

村史,是以村莊為單位,來記錄並撰述它的發展與演變的史志性文書。其內容包羅萬象,如記載: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以及相關的重要事件與人物等。

二、為什麼有「咱的故鄉-頭橋庄村史紀錄」活動?

其實早在1990 年代初期,台灣各地展開地方文史運動,開啟了平民百姓寫地方文史的風氣。

1998年時,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和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合作規劃推動「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當時,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社區營造學會以一年的時間,與十個種籽村的工作團隊合作,一同去挖掘、發現和重建屬於自身的、家族的和社區的共同記憶。

其他社區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為自己家鄉的故事在做紀錄,而我們興南村雖然遲了些許時間,但是從現在開始做都還來得及,【趁早動手做永遠不嫌遲,

不想動手做永遠都太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有與這片土地互動的故事,這就是村史!屬於村莊的歷史,透過發掘與保存能夠讓後代子孫在面臨時空的變遷與環境的改變下,透過我們所記錄下來的故事,了解到我們村莊裡先人們的艱辛與智慧,這就是我們要推廣這個活動的主要意義。

三、村史的價值

(一)社區居民以在地人的觀點,撰寫自己家鄉的故事。

(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重新喚醒社區居民的集體記憶,同時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三)在採集的過程中,讓參與者如耆老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這是一種民間的自覺運動,彰顯地方意識與精神。

(五)可透過村史來豐富地方史料。

(六)可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和鄉土教育,讓所書寫的村史得以活化、運用。

總而言之,我們將最珍貴、最美好的家鄉歷史與經驗,發揚出去,同時傳承給下一代。

四、村史撰寫的格式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曾說過:「村史寫作沒有一定的模式,可就村、人、地之特性來發揮,可依照一村的特定興趣去定主題架構,讓村落的個性表現出來。」

所以,村史撰寫人不需要以學術的方式來撰寫,也不必寫成論文格式。不需要使用過度修飾或鋪陳的文辭,只要生動地、平實地將要書寫的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有時候,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及誠懇的筆觸,反而更能讓人感動,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發揮大家寫村史、人人讀村史的成效。

五、村史的內容

每個社區的村史內容,不見得相同。但是,為了讓大家有所依循,理解如何找書寫的資料,這裡提供一些題目,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產業、文化、建築、風俗等,皆列入調查撰寫範圍內,僅供大家參考。

(一)聚落歷史

首先,應該先介紹聚落的形成、演進以及目前的概況。例如:什麼時代、什麼原因、那些人開始到這個聚落定居的。聚落為什麼叫這個名稱,與其他族群互動是怎樣的情形等等。

(二)地理位置、地景變化

聚落的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風水傳說,耆老記憶中的地景和今日的面貌有何不同?

(三)所屬行政區劃

不同朝代中,村落所屬的行政區劃為何?有何變遷?對當地人有什麼影響?

(四)居民背景

聚落居民族群、祖籍、姓氏為何?彼此有什麼關係?互動情形為何?

(五)政治情況

例如:聚落中的仕紳家族、菁英份子、重要政治人物等。

(六)經濟結構

聚落居民歷代從事什麼職業,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等。居民生產什麼特產。

(七)交通狀況

包括陸路、水路等交通條件。

(八)重要事件

聚落曾經發生過的重要事件,如械鬥、參加抗日、反抗威權、農地改革、重大災害等,以及對人民的影響。

(九)重要人物

聚落內有特殊貢獻、具重大影響、身居要職(如日本時代的保正)的人物及其事蹟。

(十)風俗習慣

包括居民婚喪喜慶等之風俗。

(十一)宗教信仰

居民的各種信仰,包括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十二)傳統藝術、工藝

包括各種傳統手工藝、戲曲、陣頭等。

(十三)民居建物

    聚落內具歷史、文化等意義的民居或建物的來源與變遷。

(十四)傳說故事

    流傳於聚落的各種傳說與故事,如有不同版本,也可以一併記錄。

(十五)俗語諺語

    可記錄當地特有的口語表達方式,如俗語、諺語、歇後語等。

(十六)各種設施

如港口、水圳、學校等。

(十七)其他可記錄之事物

如有其他可記入村史的事物,皆可一併寫入。

(十八)聚落大事紀

    最好在村史後製作一個聚落大事紀的表格,以簡明的方式,呈現聚落的發展。

六、蒐集村史資料的方式

(一)耆老座談會

邀請耆老或社區內各領域的專家,大家每隔一週或幾天聚在一起,共同回憶或討論村里過去發生的大小事,並將實況錄音或錄影記錄下來。

以這種方式進行者,每次聚落最好設定主題,以免流於聊天。

(二)老照片說故事

    請本社區居民回家翻箱倒櫃,找出設定主題的老照片(如:設定家中最古老的照片、在門前所拍的結婚照、當兵相片等),並請當事人說明相片的情景與人物,同時錄影或錄音記錄。

(三)探索老物件的過去

請本社區居民找家中最古老的物件或文件,並試圖說明其歷史。

七、未來的活化與再利用

紀錄片、社區劇場演出劇碼繪圖、照像、錄音、錄影、展覽、表演等。

八、討論會活動照片

18

19

 

簽到名冊:

興南社區村史探討小組會議

開會日期:民國10178日上午11001300

開會地點:耀明宮

列席人員:主委劉德利 理事長林金生 委員陳勝 委員黃永裕 耀明宮志工團

討論內容:

一、如何收集耀明宮的歷史? 

之前總幹事有講過村史,是以村莊為單位,來記錄並撰述它的發展與演變的史志性文書,但是這其中還包還了村莊的信仰中心的緣由與變遷,應該運用目前村中耆老的口述紀錄來找尋耀明宮的故事。

二、耀明宮的文字記錄

目前宮內石壁上所刻寫的內容,由陳勝委員提供部分資料經總幹事核對與比較後尚有部分內容需要訂正。

(一)事件發生時間與歷史紀錄時間不符需做修改。

(二)在以前所留下的資料當中重覆的內容性過多,但無法確認哪一段才是正確的?應再找尋更正確的紀錄。

(三)在蒐集的過程中,盡量採用錄音、筆記或拍照方式記錄。

(四)本宮祭典將既,利用這次機會將屬於本宮的特殊文化風俗民情做詳盡的紀錄。

(五)針對目前仍保存的輦轎以及獅陣做詳盡的紀錄與介紹。

(六)本宮神尊所交代的神尊緣由需因年代久遠無法考察,暫將故事系統整理出來再一一擲筊請示神尊是否有錯誤之處,以免造成後代子孫錯誤的認知。

四、宮中重要古蹟文物要妥善保存記錄

將宮中目前保留的古蹟文物做拍照作好妥善紀錄,以便作為廟史印證時的重要考察文物。

五、宮中若有再新增加神尊,應於底座刻上耀明宮與日期

神尊的金身是代代相傳,而早期先人未有將年份刻上,也未有詳細文獻紀錄,導致日後蒐集廟史時總是處於盲點無法將緣由做詳細說明,有鑑於此應從我們這一代做起,莫讓後代子孫再重蹈此途。

六、臨時動議

 

 

 

 

 

 

 

 

 

七、小組討論活動照片

15

16

 

簽到名冊:

 

興南社區村史探討小組會議

走訪日期:民國101714日上午8001300

走訪地點:下洋仔

帶隊人員:鎮天宮主委賴明達 理事長林金生 村長金宏癸 村幹事黃焜煌 總幹事陳志誠

走訪地點討論:

一、下洋仔鎮天宮之緣由

在村長與主委帶領下,走訪下洋仔鎮天宮由地方耆老口中得知原本宮中主神是每年輪值的方式至爐主家中坐鎮供奉,並未有建設公廟供奉,關於此點採訪資料探討後,決議請賴主委收集相關資訊作為村史資料。

二、鎮天宮三尊主神的由來

本宮玄天上帝、池府千歲、開台尊王三位神尊,據叔父輩長者所言應與此部落中早期來此開墾的邱姓楊姓鄭姓先民有關,應再更深入查訪並蒐集相關文史。

四、部落中舊有建築

部落中有許多舊有建築毀損嚴重,且無人居住者眾,請主委與村長協助並請部落居民幫忙,找出土地所有人,並詳加紀錄該姓祖籍與由來。

五、部落中舊有陂塘開墾緣由

部落中尚保存二個陂塘應查訪出當初由誰開墾以及為何開墾此埤塘與功用為何?

六、義橋仔的歷史

義橋仔按老一輩的說法,應屬於本村的一部份,後來不知為何因素在行政區域上分為興中村轄區,關於此一部份的故事與由來應深入探討並找出相關文史記錄以利佐證。

七、散會

 

 

 

 

 

 

 

 

 

 

 

 

七、小組討論活動照片

17

 

簽到名冊:

興南社區村史探討小組會議

時間:101725日下午1730~2000

地點:興南社區鑽石商城

主席:林理事長 金生       記錄:林義浩

(1) 聚落歷史:鑽石商城原址前身為一大片甘蔗園。當時主要地主為林火生先生,及張正賢等兄弟數人,整個鑽石商城部份前後包括四大建案。

分別為: 1. 鑽石商城於民國69年建造。

2. 新故鄉於民國80年建造。

3. 東方大地(文化路旁)於民國82年建造。

4. 美的家園於民國90年建造。

 鑽石商城為整個區域的發展中心位置,東面為新故城,南面 為東方大地,西面美的家園,北面為頭橋工業區。早年在鑽石商城建案完成後欲在今新故鄉原址建另一建案為名人商城。當時建商因資金不足,在建地尚未變更完成前,即先建 造以募集資金,以利將來建地變更完成後所需之土地增值稅 之繳納。但因縣政府認為其違法,故不同意變更。以致名人商城建案終告終止。

(2) 地理位置、地景變化:位處本村以西,為本村最西邊之部落。

(3) 所屬行政區域劃分:屬興南村行政區域。

(4) 居民背景:居民多數為外來之住民。因周遭臨近頭橋工業區、民雄工業區及台塑新港工業區,且本區多為新建住宅區,故多數居民會選擇本區域為安身立命之所。

(5) 政治情況:

(6) 經濟結構:士農工商皆有,除漁業外。當地農特產為小蕃茄。

(7) 交通狀況:因縣府並無規劃公共交通工具路線經過本社區周遭,故居民均需自備汽機車或其他代步工具。

(8) 重要事件:據本地耆老口述,當年新故鄉建案整地時,在今社區中庭曾挖出數十具白骨遺骸。據傳為228事件之受難者遺骸,後由建商處理移往他處。

(9) 宗教信仰:居民早期宗教信仰寄託都是在福興村的廣興宮,故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廣興宮玄天上帝誔辰遶境時亦會遶境至此。但近十年來因本社區內少數外來居民, 因不愔習俗,不願意在遶境中被收取”丁錢”。以致遶境隊伍似有受辱之意。之後遶境就僅從社區周圍遶過。自此幾年居民信仰改向頭橋耀明宮。

(10) 傳統藝術、工藝:

林老定先生提供一具清代錫製酒壼,據說為其祖父當年飲酒所用,及一只林老定先生親手創作之木製小棺材。

鍾金泉先生提供一只清代銅盤。

吳獻宗先生提供其親手創作木雕達摩祖師一尊。

許笑女士提供一只約五十年歷史之鋁製保溫瓶。

(11) 各種設施: 社區內有條由虎頭崁埤引流至此之水圳,其為農田灌溉之用。

(12)小組討論活動照片

07

08

 

簽到名冊:

興南社區村史工作坊

時間:1011021日上午0930~1630

地點:興南社區活動中心

指導老師:陳板     

09:30~10:30 村史調查基本工作方法說明

10:30~12:00 社區觀查、記錄

12:00~13:00午餐﹠小組討論時間

13:00~15:00 小組成果報告製作(地圖)

16:00~16:30 成果發表

工作坊活動照片

14

13

12

 


回應內容
回應時間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回應內容: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6
  • 累計人數:605381
  • 發表文章:244
  • 相片數量:14351
  • 回應數量:449
  • 網友按讚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