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宜蘭市中正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2
  • 累計人數:22460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0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邱明芳  
聯絡地址: 宜蘭市舊城北路13-1號  
聯絡電話: 03-9365365  
傳真電話: 03-9357595  
社區暫無圖片
地圖導覽

必知產業

必遊景點

必了人物

必吃美食
地理位置介紹 宜蘭市的發展地位

1.地理地位
宜蘭市居蘭陽平原精華區中心。嘉慶7年,漢人到此地開墾,當時稱為「五圍」。後來噶瑪蘭廳設置在此,四周種植九芎樹,並造土城,因此又稱「九芎城」。廢廳設縣後,改為「宜蘭」。民國39年正式設縣,宜蘭市成為唯一的縣轄市,縣政府設置於此,人口數屬各宜蘭鄉鎮市中最多者。在蘭陽地區,是政經文教的重心,亦是東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由明治30年的總督府圖檔「噶瑪蘭原野及附近略圖」可清楚讀出宜蘭市座落蘭陽平原的中間關鍵地帶;並且在清朝設立廳治後,宜蘭市一直是蘭陽地區的行政中心,屬於文教政治性質之聚落。

2.交通地位
北接礁溪、頭城,東通壯圍,西至員山,南過蘭陽溪達羅東,宜蘭市在蘭陽平原的交通系統上佔重要地位。從明治30年「宜蘭地方略圖」可清楚的讀出日治初期蘭陽平原的交通以宜蘭市為中心,向外呈十字型發散。南北向通往頭城與蘇澳等地,東西向則聯繫員山、壯圍等地。同年「宜蘭管內里程表」亦以宜蘭市為中心,清晰地標示出兩地間之距離。

3.行政地位
宜蘭原稱噶瑪蘭,是以噶瑪蘭族名為地名,因為是音譯所以又稱蛤仔難、甲子蘭等。另外文獻上也稱「蘭地」或稱「蘭陽」,清光緒元年由原本的廳改制為縣,便以噶瑪蘭字冠上文雅的宜字從此便稱宜蘭。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選中當時西勢平原地理中央的「五圍適中之地」做為廳治之所在(即為今日之宜蘭市)。自此之後,無論在日治時期抑或是光復後,幾經改制宜蘭城一直是蘭陽平原上的政治文教中心。

(三)里名溯源

本里位於宜蘭舊城內東北方,中正里內有楊家古厝青仔宅,高高細細的椰子樹,在社區屬「城市型」社區,大道路以商業經營為主,次要街巷多為住家,由中山路、舊城北路、聖後街三條路街圍成的A字型區域範圍。人才濟濟,以閩南河洛人為主體多數。全里面積0.1237平方公里,於民國八十九年人口調查中正里有十四鄰二百八十三戶,八百四十名人口,男:三百八十八人,女:四百五十二人。
在清代屬於艮門範圍,意即東北方之意,乃因位於噶瑪蘭城東北方位,因之得名。
日治初期,仍廷舊制,昭和十五年(1940)十月二十八日,總督以府令第139號,公布宜蘭街實施市治,並將原來行政區改為十一個町,本區屬富町。 光復後,宜蘭市各里多重新定名,本里範圍原有重健里、文苑、崁興三里,民國67年宜蘭行政區域調整,將三里合併為一里,並以當時總統之名,取為中正里迄今。

(四)地名釋義

1. 崁興里:
昔稱坎興街或十六坎。在舊城北路、中山路及聖後街200巷間。傳昔有十六間店鋪因失火而毀,重建後稱崁興里,恐誤傳。據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街市志載:「坎興街,城北內,俗稱十六坎;此係原藉共十六姓自相婚配。」因此地名之起源應視為因婚姻關係結合而成者的住區。

2.文苑里:
舊城北路和聖後街之間,舊地名五崁仔地方,清代有進士楊士芳住此,故稱文苑里。

3.重健里:
在舊城之北,聖後街之間,舊地名普庵城、菁仔宅、豆菜城仔。原無人居住,因重建成街,故稱重健里:。

4.十六坎:
位於中山路上近北門口處,本區為入城必經之地,商旅繁忙,自古即為商家林立之地,因有16家商店緊臨,因之稱為十六崁。又云,一次大火燒毀16家商店,而稱十六坎。「坎」的定義:指一種混合住,商功能的住家--街屋,也是古厝的形式之一,它最大的特色特色是由一間間相鄰的房子所形成的,俗稱一間為「坎」,最著名的即是頭城的和平老街。

5.聖後街:
舊中央市場,原為宜蘭孔廟舊址。孔廟建於清同治7年(1868),歷時10年完工。孔子人稱至聖先師,本區位於孔廟之後方,因之稱為聖後,並以此為街名。

6.青仔宅:
位於崇聖街與舊城北路交會附近,因該處院落昔日四周種滿檳榔樹,檳榔樹,台語稱為青仔,因之稱此處為青仔宅。

7.豆菜城:
位於力行路,近北門攤販市場附近。因本區昔為豆芽菜種植、販售聚集區,因之稱為豆菜城。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