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83
  • 累計人數:1084168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台灣文學老兵-書聖張良澤
    2016/01/06 19:44 | 張良澤

台灣文學老兵-書聖張良澤

(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鮭魚的回鄉歲月)                                                       

    張良澤對文學的熱愛,所流傳的紀錄與作品,如同白千層樹皮似黃紙一張張般,與它的種子生生不息飛散開來,隨歲月的日積月累,像撕開日曆紙一張一張堆疊,長年烙印豐富我們的生活,令人愛不釋手多次品味,他是台灣的火柴盒,溫暖我們的內心深處。

白千層

簡雅惠

層層疊疊堆千層,朝朝暮暮砌相思;

君問相思有幾層,朝始細數暮未分。

張良澤教授日治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出生於埔里鎮烏牛欄(愛蘭之舊稱,即今埔里鎮愛蘭里、鐵山里及大城里等地),隨父親移居和美鎮、線西鄉等地,光復後民國35(西元1946),舉家遷回太平村老家(埔心鄉太平村分「前庄」及「後庄」兩個聚落,前庄以鳥群棲習之地得名「鳥仔巢」,後庄則因經常出現盜賊,稱為「賊霸厝」;因日治時期極力剿除盜賊,地方平靜,人民安居樂業,便正名為「太平」,社區居民以徐、邱、張、陳等姓氏居多,前庄以徐、邱等兩姓為多,後庄則以邱、張等為大姓),入學於永靖鄉永興國校。

白千層

吳銓高

夾道白千層,籠花似佛燈;脫皮身更健,落寂苦行

張良澤其十一世祖先張濟魁家族於清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來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上饒鎮客家籍(屬坑邊派,現屬潮州市),來台祖先世居埔心鄉經口厝(今經口村,係因員林大排水流經該村,有渡口通路因而得名;另一說為田洋小徑入口處故稱經口,世居村民以張姓為大姓,分東邊厝之坑邊派及西邊厝之馬崗派,村內「張氏家廟」即係張姓坑邊派下祭祀宗祠),祖父張開恭(漢醫、詩人,娶平埔族)時遷居同鄉相鄰太平村,父親張水景於日治時期屏東農校畢業後,與母親張蕭氏蔥服務於南投縣埔里鎮公所擔任獸醫、產婆工作。

白千層

張曉風

一千層白色,一千層純潔的心跡,這是怎樣的哲學啊!

翌年其父服務於永靖初農並住學校宿舍(舊稱永靖鄉五汴頭),於是他就轉入永靖國小讀二年級,至民國41(西元1952)畢業,為永靖國小光復後第七屆校友,畢業後,考入員林中學初中部,張教授的少年與青少年時期,可說都是在永靖渡過。

    於民國44年初中畢業考入台南師範北港分部就讀,十七歲起以筆名「奔煬」發表文藝創作,民國47(西元1958)畢業分發於彰化縣大城鄉潭漧國校,隔年請調回母校永靖國校服務,服務期間讀書、買書、寫作成為他最大的嗜好。

民國50(西元1961)考上省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就讀,研讀中國古典文學,胸懷遠大抱負的他於畢業、服完兵役後,又負笈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深造(母親贈送舊照與臍帶等信物),於此時受教於增田涉,涉獵中日文學比較,畢業取得碩士學位,民國61(西元1972),返國擔任成功大學中文系講師,開設「文藝欣賞暨習作」課程;致力於整理台灣文學的文獻資料,專事台灣文學研究,並以發揚台灣文化為終身職志,這時期如整理出「鍾理和全集」、「吳濁流作品集」、「吳新榮全集」等,民國66(西元1977)兼任東吳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年底中美建交前夕,台灣島內空氣緊張,由於提倡台灣文學而成為「思想犯」的他,不得不遠奔日本,擔任筑波大學外國人教師,並多次赴美演講旅行,深獲好評,民國73(西元1984),主編『台灣公論報』之「台灣文化專刊」,這年並赴歐洲參加第十一屆世台會,主講「台灣文化」,這等於繼續他國內的台灣文學研究工作,並把他宣揚於國際,故在民國7411(西元1985)獲得國際的肯定,榮獲向有「台灣人諾貝爾獎」之稱的「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成就獎,這是國際上對他的貢獻的一種褒揚,該基金會係於民國71(西元1982)由王桂榮先生設立於美國加州,目的是希望能營造台灣社會典範,闡明社會義理,規劃社會格局,並履行社會責任,到今年(西元1999)共舉辦了十一屆,十多年來只有四十九人,榮獲此項殊榮。

他並於84(西元1995),榮獲台南市第一屆府城文學獎之「台灣文學特殊貢獻獎」,這是國人對他卓越成就的一種肯定。

    劉峰松結緣舊書攤,兩人喜愛買書,自稱為「書聖」,並封劉峰松(翁金珠的先生,曾任教師、台北縣文化中心主任、國家文獻館館長)為「書神」,他很熱心的參與關懷台灣的社團,民國77(西元1988),「在日台灣人權協會」成立,他被選任為理事長,隔年並被選為「在日台灣同鄉會」會長,民國80(西元1991)選任「台灣學會」理事長兼事務局長。

劉峰松

書,是人生的第二個生命。

更是對台灣的一份感情,也是對這塊土地的貢獻、回饋。

    張良澤更於民國78(西元1989)主辦「台灣文學研究會筑波國際會議」,民國80(西元1991),主辦第十八屆世界台灣同鄉會年會於東京,對台灣文學的宣揚貢獻頗大,也可看出他在台灣文學具有崇高的地位。

    民國79(西元1990),轉任日本共立女子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化研究主任,民國868(西元1997),擔任位於台北縣淡水鎮的真理大學(原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於19998月改為此名)台灣文學系首任系主任,隔年轉任該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館長至今,目前他還是為台灣文學而努力,時常台、日兩地奔走,當個空中飛人。

    清華大學陳萬益教授在「新生代台灣文學研究的面向」一文中指出論及近些年來,台灣文學研究比較明顯而直接的啟蒙者,則非張良澤及葉石濤兩人莫屬,張良澤教授於六、七十年代,在成大中文系從事新文藝的教學,在鼓勵創作之餘,帶領學子親炙土地,發現作家鍾理和吳濁流吳新榮楊逵等前輩作家的作品,經其苦心蒐輯、整理、翻譯、出版,重新出土,不謹保留文獻,傳承香火,提供後來研究的基礎,其紮實、細密的學術功夫,更奠立了良好的典範。

    張教授是彰化縣永靖國小第七屆(41年畢業)的校友,師範畢業後,曾於永靖國小服務二年,故對母校可謂感情深厚,其在母校一百週年校慶專刊曾發表一篇「母校,我永遠的母親」,並於聯合報副刊刊載,可見他對母校的懷念,與對鄉土的關懷。

    他並於民國846月,應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的邀請,在彰化作家出版品出版第三輯磺溪文學----彰化縣作家作品集,出版「張良澤海外集」,紀錄張教授飄零海外十多年的心路過程,其中有鄉土的回憶、政治的批評、學術的論述、歷史的回顧,以及台灣文獻整理的心得。民國85年磺溪文學第四輯出版「台灣文學、語文論集」收集他在日本各學術會議中,發表之有關台灣文學、語言論文六篇,都十餘萬字,編成一冊。一則是對外國人介紹台灣文學、語言;一則是張教授綱舉目張,簡明優暢,筆帶摯情的行文風格。是一本兼具學術性、資料性,及可讀性的論著。

    張良澤教授可謂著作等身,著有「倒在血泊裏的筆耕者」、「生存的條件」、「四十五自述」、「鳳凰樹專欄」等,並編有「鍾理和全集」、「吳濁流作品集」、「王詩琅全集」、「吳新榮全集」、「西川滿先生著作誌」等中日文著作,共六十餘種。

2010.02.25於麻豆  張良澤

過了這座橋,就有心所愛的人。

    在談到他畢生的理想時,他說是建樹台灣文學的殿堂,目前他的理想正由他,與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的努力,逐步實現中;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明日璀璨的台灣文化像白千層一樣年年都生生不息開花結果吧!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