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24
  • 累計人數:1084059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會一年四季變粧秀的樹木-烏桕(瓊仔)
    2016/01/22 20:07 | 雲林縣中興國小

會一年四季變粧秀的樹木-烏桕(瓊仔)

雲林縣中興國小位於水林鄉瓊埔村,校門口兩側種植地方特色烏桕(瓊樹),像兩盞明燈般,常年陪伴學童來成長,同時學校社區也推廣童玩-陀螺,以烏桕木頭砍削成橢圓形狀的陀螺,成為童玩來娛樂。

由於烏桕其樹老時根部容易黑爛成臼,而得名,烏桕採播種繁殖,有木蠟樹、樁仔、瓊仔、虹樹、瓊樹、倦子樹、拱仔、木油樹、木樟樹、蠟燭樹、烏油、烏樹果、平地楓、鳩樹(鳥類喜愛棲息,啄食種子或蟲類)等稱呼。

桕坑

  戴表元

西去疑無路,誰知是剡津;

行多收桕客,住有掘苓人。

寺隱山前古,村經水後貧;

時時百里外,來此祭田神。

    為落葉喬木,樹幹有縱裂,樹形高大壯麗,也是本省少數紅楪植物之一,葉紙質,葉子是菱形的,具短尾,樹枝會分泌蜜汁,常見螞蟻取食,所以螞蟻與樹木的形成一種共生的現象,若有別的昆蟲來造訪,螞蟻會群起而攻之,無形中也保護了樹木。

它除了極富觀賞價值外,木材可製砧板或雕刻等用途(富彈性,適合刀來刻作陀螺,故坊間有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等傳說),種子外被之蠟質可用以生產硬脂酸和油酸原料,製造蠟燭和肥皂;核仁榨出的清油稱木油,為黃色液體,點燈極明(南宋詩人陸游,「賽神曲」中,生動的描繪了春社時的祭祀社神的場面:祭桌上點著的是烏桕種子作的蠟燭,也說出烏桕燭明蠟不如),亦可製油漆,油酸,和機械潤滑油,葉可作為農藥、殺蟲等用途,葉片可製黑色染料

冬天時光禿無葉,初春時滿樹綠芽,至四、五月已然枝葉茂盛,綠油油的一片,初夏開花,花頂生,總狀總狀花序,頂生,雄花萼片杯狀,不整齊齒裂,雄蕊2~3枚,雌花花萼深裂,裂片三角形,花期三~五月(分泌汁液,吸引昆蟲、蝴蝶);在整個花序裡,垂下來的前段是雌花、後段才是雄花,為了避免自花授粉,所以在開花過程中是雌花先開雄花後開

台灣黃毒蛾幼蟲喜愛寄主於烏桕樹上,其幼蟲體背有2枚較黑而明顯的黑斑,又稱雙斑黃毒蛾,因幼蟲群居性,會整群沿樹幹、枝條,在枝條末端取食葉片,其成蟲看到人就躲躲藏藏,好像欠人家很多錢一樣,又被戲稱「避債蛾」

 宋朝詩人林逋:

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

初冬時葉色由綠轉黃,落葉前再變成紅色,此時樹葉或黃或紅,頗似中高海拔特有的楓紅景象。葉落之後果實成熟,果為蒴果,略呈球形,外覆白色蠟質。

樹幹可當成材薪使用,樹根為中藥材之用,幾乎整棵樹都有用處,尤其烏桕等樹種是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果樹嫁接、品種改良及催花技術,木材、葉片及乳汁等,誤食會引起腹痛、腹瀉、頭昏、四肢及口舌麻木、耳鳴、發冷等,皮膚過敏者接觸乳汁會引起紅腫、糜爛等現象。

早期在水林鄉瓊埔村地名係用當地樹:「瓊仔(khēng-á)」埔或腳,做為地方標寫「桕仔khēng-á」,此樹在平地整年常綠,葉子會因季節由綠茵轉楓紅的少數灌木。

因為台灣地名,常常借用漢文字有邊讀邊,「桕」唸「khū」,或許接近客語的「khīu」?故「烏桕」不是台灣本地語啦。

 烏桕榨油:

榨油始於宋朝,明徐光啟稱為白油,台灣在清康熙時期《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貨之屬,關於烏桕的描述:植物油脂以食用性的芝麻油、工業用的蓖麻油,兩者最為普遍,而烏臼、油桐、苦茶油、樟腦等較少,但已有榨取烏桕油,製作蠟油,作為點燈燃料等用途的記錄。

烏臼榨油也記錄在《諸羅縣志》:「烏臼,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燈澆燭。」當時榨取烏臼油,非食用,作為燃料,在台灣「北路不多產」,又《苗栗縣志》載稱:「子醡油,可代蠟,俗呼為苦鳩」,而連橫在《台灣通史》有關烏臼的描述最為清楚,「台北較多。晚秋之時,葉變紅色。才可作器,子可榨油,又可製蠟。」

 

 

 




大家來玩樂-干樂
    2016/01/22 20:03 | 雲林縣中興國小

大家來玩樂-干樂

在水林鄉瓊埔社區老人家經常聚集製作干樂,來互相玩樂。

有獨樂(後魏,日本人稱為Koma)、千千(宋朝)、陀羅或陀螺(明朝)、幹樂、干樂甘樂等稱呼,依地區或種族其形狀多樣性(像原住民做的形態不一樣,如泰雅陀螺:是利用青剛櫟木削成橄欖形狀),早期用木頭削製木制陀螺,所以材質十分重要,通常是選用硬材,如樟樹番石榴樹龍眼木等,加上打陀螺的繩子要結實,讓陀螺不容易滑動,繩子以綿線繩或細麻繩最合適,釘子的種類則是針形的釘子或前端爲圓柱體者(針狀釘、劍狀釘、斧頭狀釘),最適宜陀螺鏇轉平穩持久(視角動量由大變小,最後停止)

明劉侗、于奕正等合撰「帝京景物略」書中一首民謠:

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

釘干樂早期是農業社會兒童主要的玩具,也有人用來做為事情預言判斷參考或是決定的方向與吉兇,只要把一塊木頭削成圓柱體,再做成「上平下尖」的樣子(平衡、穩固、重心低),加根釘子,用棉繩帶動旋轉,木頭繞著中心軸旋轉,那就是陀螺了,不過不只是讓它轉,同伴間競爭比快、比準才是最大的樂趣,但是仍要預防萬一輸了,要遭一群對手「釘」陀螺,如果木材不夠硬,易開裂,那就「完」了,所以不同的玩法要選擇不同的樹種,親自製作,加上熟練的抽打技巧,「才能走遍天下無敵手」。

早期台灣老一輩製作陀螺選材的口訣:「樟(ㄎ一ㄥˋ)好走,瓊好(ㄍㄠˊ)(ㄏㄠˋ),芭樂柴定死狗!」(好意思表:很會;吼意思表:嗡嗡聲響;定死狗意思表:質硬)或「樟敖走,虹(烏桕)敖號,籃仔桲車笨倒」,但芭樂或籃仔桲雖然硬,容易裂開

南台灣製作陀螺材料樹種優劣的俗諺:「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楝」,可以看出不同地區,作用不同,材料取得的難易,是影響選材的重要因素。

陀螺宜存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日曬龜裂潮濕發黴,在每次使用過以後最好把陀螺周身都刷一遍潤滑油,沒有潤滑油用黃油也可以,目的是保證陀螺本身不吸水不開裂,正常使用一般不會出現裂痕。

 陀螺效應:

對於一高速轉動的物體,在迫使它改變空間方向的物體上將受到一陀螺力矩,這種效應稱它為陀螺效應,即旋轉著的物體具有像陀螺一樣的效應,由於陀螺有兩個特點:進動性(在地上旋轉時,軸會不斷地扭動)定軸性(當高速旋轉的陀螺遇到外力時,它的軸的方向是不會隨著外力的方向發生改變的,而是軸圍繞著一個定點進動)陀螺效應就是旋轉的物體有保持其旋轉方向(旋轉軸的方向)的慣性。

 

 

 




烏桕、旅人蕉、阿勃勒-中興國小
    2016/01/21 17:42 | 雲林縣中興國小

烏桕、旅人蕉、阿勃勒-中興國小

(校園植物多樣性、美食饗宴、星空夜語露營趣)

105121日星期四放寒假第一天,校長吳忠勇請同學一起先來認識校園樹木與植物,由李啟榮老師與江小嘉等帶領大家到校園四周,了解樹木對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同時訓導組長王文哲老師也分享校園種植蔬果的樂趣,晚上在學校操場舉辦露營活動,並由偉哥上菜-鄭志偉,親自帶領同學做地方美食,品嚐地方特色風味餐。

學校在寒假期間,安排兒盟育樂營(直排輪、舞獅、烏克麗麗等課程),讓同學享受Fun寒假,增添學習的樂趣。

崗山樹色

卓夢采

大岡山畔小岡連,翠色蒼茫欲接天;

石洞雲關閑去鳥,丹楓烏桕半殘煙。

染成瑪瑙蘤疑剩,削出芙蓉水欲然;

攬勝遊人臨絕頂,幾回搖曳為誰牽。

中興國小位於本鄉瓊埔村148(150線道路北側),學校編制為六班的小學校,校地面積不大,但充滿自然及書香氣息,學區包括水林鄉瓊埔村、塭底村等二村;校長吳忠勇先生、家長會會長王嘉彬先生,全校學生42人、教職員14人,服務電話︰(05)7841064、傳真︰(05)7840415

富沙道中(秋聲集卷四)

  黃鎮成 

溪上北風天雨霜,野田高下散牛羊;

前村落盡烏桕葉,無數人家在夕陽。

校園校門入口處兩旁內有地方特色-瓊樹,中庭有校園樹木介紹,並利用本鄉塭底溼地各種水鳥的特色,在學校花園有水鳥意象、牆壁彩繪及中庭水鳥郵票展覽(水彩)等學生優秀的作品,令人讚賞歡迎大家來參觀。

烏桕(瓊仔),地名的野生思考:

烏桕有木蠟樹、樁仔、瓊仔、瓊樹、倦子樹、拱仔、木油樹、木樟樹、蠟燭樹、烏油、烏樹果等稱呼。

    為落葉喬木,樹幹有縱裂,樹形高大壯麗,也是本省少數紅楪植物之一,葉紙質,葉子是菱形的,具短尾,樹枝會分泌蜜汁,常見螞蟻取食,所以螞蟻與樹木的形成一種共生的現象,若有別的昆蟲來造訪,螞蟻會群起而攻之,無形中也保護了樹木。它除了極富觀賞價值外,木材可製器具(尤其是陀螺,其坊間有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等傳說),種子可榨油,葉片可製黑色染料

冬天時光禿無葉,初春時滿樹綠芽,至四五月已然枝葉茂盛,綠油油的一片。初夏開花,花頂生,總狀花序。初冬時葉色由綠轉黃,落葉前再變成紅色,此時樹葉或黃或紅,頗似中高海拔特有的楓紅景象。葉落之後果實成熟,果為蒴果,略呈球形,外覆白色蠟質。

木材、葉片及乳汁,誤食會引起腹痛、腹瀉、頭昏、四肢及口舌麻木、耳鳴、發冷等,皮膚過敏者接觸乳汁會引起紅腫、糜爛等現象。

早期在水林鄉瓊埔村地名係用當地樹:「瓊仔(khēng-á)」埔或腳,做為地方標寫「桕仔khēng-á」,此樹在平地整年常綠,葉子會因季節由綠茵轉楓紅的少數灌木。

台灣地名,平平借用漢字,「桕」,所以有邊讀邊,唸「khū」,或許接近客語的「khīu」?故「烏桕」不是台灣本地語啦。

瓊埔村:

 舊稱灣仔埔,據稱早期該村有一棵大樹-瓊樹,所以後來取名為「瓊埔」,現任第二十屆村長蘇鐵先生,行政區域內有蔦松大排、瓊埔中排、北港溪等水域,交通路線以雲150線道路東西貫穿為主,農特產有台灣鯛、水稻、花生等,同時社區營造以瓊樹為行道樹。

    該村鄰蔦松大排、東瓊埔中排、北港溪等區域排水、河川,地理環境特別好,村民信仰中心順天宮,最早奉祀主神為五府千歲(南鯤鯓朱府千歲),重建時村民至東石鄉港口宮迎回一尊媽祖共同鎮殿,所以在順天宮廟內供奉有媽祖、朱府千歲及中營元帥等三尊神像;村內原有真耶蘇會教堂一間,傳道佈施,現已遷移合併口湖鄉宜梧教會。

塭底村:

西元1621年以前,水林鄉塭底村、瓊埔村等就位於北港溪北岸,是笨港溪河川出入口多沙洲,瓊埔莊原是合併一個村落,因當時瓊埔村有個山丘,山丘均是瓊樹(烏桕)因而得名(瓊仔埔瓊埔)後因北港溪氾濫,把原來合併一起的村落沖成好幾個房頭,當時八房頭張姓人多勢眾,把原有池塭填平遷而居之,取名塭底村,接著其他姓氏如嘉義縣新港鄉番婆庄郭姓、口湖鄉宜梧李姓等陸續遷入居住。

原瓊埔莊五房所有土地均被沖往北港溪南邊而取名舊庄(即現在嘉義縣東石鄉溪下村),瓊埔村原是陳姓、鄭姓等為多數,後來續有口湖鄉青埔李姓、嘉義縣東石鄉崩山村呂姓等其他姓氏遷入居住至今。

塭底村因地勢為窪地,像魚塭底部,取為「塭底」,也用意象表先祖居住今庄南大魚塭位置,以張、李姓居多,位於塭底村南方近北港溪舊堤防旁,因早期北港溪常受大水改道,對鄰近瓊埔、塭底等兩村村莊百姓生命財產飽受威脅,業經塭底村內所奉祀之三王公(即南鯤鯓吳府千歲)起乩指示,須立石敢當(俗稱塭底石,為清康熙時期住宅受笨港溪氾濫成災,民宅受淹沒,即今庄南大魚塭中所挖出大石(該地點係為早期聚落遺址,讓塭底村名符其實),當時八房頭人多勢眾,把原有北邊大池來填平而搬移遷居之)抵擋兇神厄煞,並用土堤為界(今保安宮前面,即庄南東西向大馬路),依照指示地點土地上方立大石一塊,從此居民永保安康,本鄉有立石敢當,水林鄉內計有尖山、塭底村等兩村。

在本鄉尖山村及塭底村等的道陸路旁,遠遠地就會看到這樣的石板,或者是一般民家安置在紅磚牆上,或是獨自立在街角,上頭淺淺地刻鑿著「石敢當」的字樣。

石敢當的安置在台灣許多古老的街弄都可以看到,主要是因為在道路或街弄間發展的長時間中,有些地方會出現路沖或是彎折的死角,而造成地方風水上的疑慮,經神明指示而有立石碑以擋煞氣的習俗出現。

像石敢當這樣抵擋路衝煞氣的設置,有時候也會以別種形式取代,例如在房屋的牆面上安置五片木牌的「五營」設置,或家住宅設置鏡子、八卦或符咒等物品取代趨吉避凶。

塭底村分塭底六戶仔九叉寮仔(新塭)等三個聚落,居民以張及李姓居多,土地面積約3.31平方公里戶口數共11鄰、347戶、800(男:460、女:340),現任第二十屆村長黃志金,行政區域內有蔦松大排、塭底中排、北港溪等水域,交通路線以雲150線道路東西貫穿為主,農特產有水稻、花生等。

    村民信仰中心保安宮,該廟最早奉祀主神為五府千歲(南鯤鯓吳府千歲:三王公),因與瓊埔村同屬港口宮祭祀圈,重建時村民至東石鄉港口宮迎回一尊媽祖共同鎮殿,所以在保安宮廟內供奉有媽祖、吳府千歲及中營元帥等神尊。

北港溪:

舊稱笨港溪,早期出海口受外傘頂洲屏障,造成其溪水流速緩慢,以閩南語稱之,水系發源於阿里山脈西麓丘陵地帶林內鄉七星嶺(標高516公尺)與古坑鄉樟湖山(標高857公尺)劉菜園,落在或湧出地表的水由上而下匯集成流動的水體,流域含蓋雲林、嘉義二縣,北為新虎尾溪流域、南鄰朴子溪流域及東接濁水溪支流清水溪流域,早期有外傘頂洲屏障(現外傘頂洲已南移到嘉義縣布袋鎮外海一帶),使得溪水流速平穩緩慢(故有笨溪或憨溪等之稱呼,漢人來水漆林東邊開發時,沿用平埔族語稱為笨港),不受漲退潮汐之影響;本流域上游多支流山坑,形如掌狀,沿線雲林溪、林內溪、虎尾溪(源頭雲林縣斗六市八德里海豐崙)、石牛溪、大湖口溪、湳子排水、延潭排水、三疊溪、華興溪(舊稱倒孔山溪)、崙子排水、埤子頭排水與三間厝排水等支流匯入,蜿蜒西行,至北港河口段北岸有新街大排、土間厝大排、蔦松大排、尖山大排及牛挑灣溪等排水匯入,於雲林縣口湖鄉水井、湖口及台子村等附近注入台灣海峽,幹流長82公里,流域面積645.21平方公里,加上笨港溪受外傘頂洲屏障,受海水潮汐影響較小,故水流緩慢,其水系流域屬於地勢平坦之沖積平原,各支流匯合處常受主流洪水位頂托而難以宣洩(沒有疏導造成堵塞),且防洪設施不足,故洪災頻仍每年皆損。

根據清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誌-周鍾瑄」山川總圖笨港部份、乾隆中葉台灣地圖笨港部份及洪敏麟推斷的北港溪河道變遷等圖籍資料印證,加上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北港溪即笨溪,在縣溪南四十五里,南隸嘉義,北屬雲林,為二邑分界之所,源出沙連堡之清水溪,由大坵田通濟圳,入白沙敦之鹿莊,紆迴至北港,從興化店鹽水埔西南出口,入尖山堡之無尾敦山仔匯而入下湖港出海。

從明清、日據及民國時期等歷次洪災情形推斷,因早期受水運及商業發達,致墾地過度開發,部分河段因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因素,流路彎曲蜿蜒及過窄,造成橫向沖蝕更加嚴重,且堤段多為土堤又老舊,易受沖毀流失,受天災影響歷經多次改道;笨港溪民國元年以後改稱北港溪,原屬濁水溪系統四大入海分流之一,自林內第一、二號堤防興建完成後,自成水系不再有「出黑水」災害發生(濁水溪為粘板岩的黑色粗砂,而北港溪則為頁岩細砂)

笨港溪對台灣最早期開發,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像黃金一般母親河,其水資源豐沛讓漢人在艱辛屯墾的過程,五穀(係指稻或麻:大麻、黍、稷:粟、麥、菽:大豆等農作品,也是近代植物學上所說的穗、懸、藤、角、根等五大分類的作物)豐收家庭平安,如太陽一樣照耀大地,注入活力的泉源,來孕育生命的延續。

北港溪現為中央管河川,流經水林鄉溪墘村、後寮村、松北村、松中村、松西村、瓊埔村及塭底村等七村,現今外傘頂洲已位移至嘉義縣布袋鎮、東石鄉等外海,已無法再屏障北港溪,故每日兩次漲退潮,其河水已隨台灣海峽潮汐時段同步。

蔦松大排:

    現為縣管區域排水,源自本鄉山腳村,沿途經松北、松西村、瓊埔及塭底村、口湖鄉水井村等流入北港溪,全長約10公里。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