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1085122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槺榔樹-台灣海棗
    2012/04/15 11:25 | 2013農博在水林蔦松

 

槺榔樹-台灣海棗

 

(見證水燦林開發史)

 

台灣海棗屬棕櫚科,俗稱槺榔樹,早年沿海地區常見其分布,百姓多用來製作掃把等日常用具,但自從塑膠製品等出現後,槺榔樹逐漸被砍伐,沿海地區已難得一見,目前最大的群族,生長在頂蔦松景陽宮後面槺榔園,目前三百五十年以上槺榔樹僅剩數株,其餘約百年以下樹齡。

 

台灣海棗為本地自生種的常綠喬木,莖幹單立,幹面成枯葉掉落後之葉痕,狀似鱷魚皮花紋,可長至六至八公尺,葉成羽狀,小葉排成四列,與總柄成直角射出,先端尖銳,全綠,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花黃色,春夏花開,果實成橙黃色,後變黑紫色,可以食用。

 

台灣海棗與山棕葉的型態相似,在野外若要辨認這兩種不同植物,可利用其葉者生於莖的方式判定﹔台灣海棗的植株於地面上有直力壯的莖,羽狀葉從生於莖頂﹔山棕的葉則類似基生葉,直接由地表長出,非著生於莖上﹔兩者生長的地點亦不相同,台灣海棗多生長於近海岸之山坡地,耐鹽分,有定砂的作用。

 

註: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資料整理。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烏克麗麗大家一起來
    2012/04/15 09:28 | 2013農博在水林蔦松

 

烏克麗麗大家一起來

 

(張老師音樂教室-張淑燕)

 

    由音樂老師張淑燕(烏克麗麗達人,水林鄉水北村人,專長於各式樂器教學)親自伴奏,帶領水林鄉內國小學生,來展現水林鄉地方人文氣習。

 

把在地產業手工烏克麗麗,用PAR(performing arts review)也能以活潑方式在鄉親面前展現。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修理牛車全靠他-張金法
    2012/04/14 21:33 | 2013農博在水林蔦松

 

修理牛車全靠他-張金法

 

水林鄉水北村張金法先生先(民國24年出生,現年78),祖籍原本世居雲林縣北港扶朝腳聚落,民國35年台灣光復時期,才舉家隨父親張慶裕遷往水林街上居住,其父親就在本鄉水北村重新開業,做起製牛車的事業高峰。

 

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養牛,牛車是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張金法說,全盛時期,他家的製牛車店內曾雇用五、六位師傅幫忙,加上父親與他,還是忙得不可開交,他與父親兩人常常得在師傅下班後,還趕夜班做到半夜,隨著耕耘機、曳引機等農具替換獸力,現在只偶爾維修老農民的牛車,不由感歎「牛車起厝,家伙攏在這」。

 

張金法先生表示,全盛時期光水林鄉的水南、水北等村,就有100多輛牛車,甚至利用牛車搭戲棚酬神,最早期的牛車連輪子都是木頭製,後來發展出包鐵片輪子,最後才進入橡膠輪時代;牛車在民國70年代以後逐漸走下坡,目前農民大都使用貨車載運物品,僅剩一些老農民習慣牛車的悠閒步調,還在使用中牛車,仍三不五時回來請他維修,他估算水林鄉還能用的牛車,大概只剩個位數。

 

張金法十三歲國小畢業即隨父親學藝,直到出師克紹箕裘、獨挑大樑,成為當時水林地區首屈一指的製牛車大師傅,五十幾年過去,鐵牛仔(耕耘機、曳引機等)也取代牛車,他只好轉為製作鋤頭、犁、鐮刀及輦轎等農具及寺廟神明用品取代製牛車,繼續為生,雖然偶爾也會有休閒農場、遊樂場的人找上門,買他收藏的中古牛車當擺飾,不過張金法心中總是希望,牛車技藝能夠延續與傳承,歡迎大家對該技藝有興趣者來指教(住址: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190號、電話:05-7853026)

 

阿法伯對於牛車木工技術的專研,與打鐵是不分軒輊的,做牛車必需同時具備打鐵、木工的基礎,因為兩者是分開的,原因是要學有專精,各種行業之間自有一份默契與情義存在,互相分賺(各分一杯羹),不要一次獨攬全部,這也是經商之道,但往往鐵木工還是都得自己來。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11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