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5
  • 累計人數:1084130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泰雅文化詩人-瓦歷斯諾幹
    2013/11/28 21:44 | 達拉灣


泰雅文化詩人-瓦歷斯諾幹

(文面)

    原住民其文學脈絡紋路年代並不長,但從賽得克巴萊影片中,引起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敬佩與省思,其中以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 (Walis-Norgan),一生致力於現代文學的投注與奉獻,藉此來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了解泰雅族不再只是紋面、勇士、織布、釀酒及狩獵等種族表徵。

瓦歷斯-諾幹民國50年出生於雪山山脈旁大安溪畔Mihuo部落(今台中市和平區自由里雙崎部落),漢名吳俊傑(早期曾以柳翱為筆名),為泰雅族Pai-Peinox群男生,自省立台中師院畢業,任教於國小至今。

  從就讀台中師專學生時期,非常喜愛閱讀,成為學校圖書館常客,開始拿筆寫作習慣,後來加入「彗星詩社」,對周夢蝶余光中洛夫楊牧等詩人之作品學習,後來因接觸吳晟的詩(彰化縣溪洲鄉人),對詩的基本觀點,有了極大的變化,並逐漸專注勞苦大眾的生活,尤其是原住民文化推動,值得我們嘉許與學習。

進入教職工作(民國73),接觸與閱讀《夏潮雜誌》後,才深入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處境,他成了原住民的作家,民國798月創立《獵人文化雜誌》,至民國8110月改現為「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致力於相關原住民資訊的處理及事件的分析,文章內容具有文化、社會運動的性質,也鼓勵學生來自由發揮想像創作。

自從民國82年獲「1992 年年度詩獎」,同年10月,更以「Miho-- 土地記事」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此後不斷投稿,讓他成了各大文學獎經常的得主。

  從瓦歷斯集結的作品來看,無論在質或量上,他絕對堪稱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先鋒,也必然會在整個台灣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他非常用心經營自己的文學生命,嘗試各種題材、文類和表現方式,他不但寫詩、散文、評論和報導文學,更計劃嘗試小說創作,所以他的文學天份是全面性的。

  瓦歷斯的社會實踐早期比較是文字上的,犀利、孤峭的筆鋒,清晰、明確的邏輯思維,散發銳不可擋的論辯及批判能量,921大地震之後,他自己投入自己部落的重建工作,從文字到行動,這似乎是瓦歷斯青少年時代就一直存在的召喚。

  著作非常多,有「永遠的部落」、「蕃刀出鞘」、「荒野的呼喚」、「泰雅‧孩子‧台灣心」、「想念族人」、「山是一所學校」、「戴墨鏡的飛鼠」、「蕃人之眼」、「伊能再踏查」等。

 

文學欣賞(愛照vaguniya的猴子)

瓦歷斯-諾幹的散文,是從台灣原住民的觀點來看世事,常常給大家一個想像不到的視野,讓我們去省思與想像。

愛照vaguniya的猴子」是他以幽默、誇張、帶有魔幻寫實的筆調,來描寫泰雅族老獵人抓猴子的情況,文章中先敘述森林保育法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令頒佈之後,山林中的猴子(台灣彌猴)成為山區大患,也間接說出原住民受制現代文明的變化沖擊與面對事實的考驗,所以現今保育類的動物、鳥類等維護與大地共存(生態平衡),是我們所要去面對克服。

內容接著敘述老獵人為了抓一隻調皮的猴子所遇到的種種荒謬事件,文章雖然閱讀起來輕鬆有趣,背後卻隱藏的山林危機和獵人的無奈,往往令人深思。

那位在陷阱旁的大樹上等了三天猴子的老獵人,在猴子出現後所遭遇有趣的故事,vaguniya就是摩托車的後視鏡,本文也如同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出原住民面對情境所承受的心情,照在臉上一覽無遺。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傳遞喜怒哀樂消息的樂器-泰雅族四弦琴
    2013/11/26 22:07 | 達拉灣


傳遞喜怒哀樂消息的樂器-泰雅族四弦琴

(台灣赤楊)

泰雅族身體強壯在山林奔馳,像台灣赤楊脫穎而出,族人尤其擅長使用週遭的林木花草,來植物染編織布、農器具及樂器(四弦琴、口簧琴)等,造就泰雅族的聲樂(織布歌等),讓生活增添歡樂與充實。

台灣赤楊(台灣榿木)在臺灣南投或台中等山區容易看到,屬於陽性樹(需要日照充足,所以會快速成長),對於土地貧瘠或裸露的地方,可以生長非常好,由於容易腐朽,是泰雅族原住民火耕地區柴火或取火樹木(燒山開墾三、五年後再燒墾他地,原地就種植台灣赤楊以改良土壤),同時火燒後最先長出的樹種之一,由於容易栽種,三至五年即可成木,砍伐後也是天然肥料,具有改善土質的功能(因為它的根可與根瘤菌共生,有固氮作用,可以改良地力及加強土壤肥力),也是族人拿來織布植物染的材料(淡巧克力色),有時用來製作四弦琴(),另外也是賽夏族矮靈祭之送神用樹種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杜甫

草堂塹西無樹木,非子誰複見幽心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西邊十畝陰。

 

根據記載台灣赤楊是一種適合庭植觀賞樹,同時可作防風樹,同時也是造林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嫩葉還是台灣黑熊、台灣鼯鼠(飛鼠)的最愛,難怪台灣黑熊會長的高大直立,但其旁邊如有二葉松(與台灣赤楊同屬在一林區內競爭型樹種)松針含有油汁如掉落在地上,逐漸讓松林底層堆積,加上台灣赤松冬天掉葉時天乾物燥,很容易引起森林火災,連帶把森林燒毀

但台灣赤楊根系強固,也常用於水土保持樹種,尤多見於山地兩旁公路邊坡,木材初時為白色,後變為黃色,甚至為淡紅色,邊材及心材區別不明顯,材質輕軟,可供作箱板材、支柱材、紙漿、火柴桿之原料、作為栽培香菇或白木耳的段木等,由於性味,其樹皮、嫩枝、葉等具有苦、澀、涼等特性,尤其樹皮具有清熱降火,治鼻衄不止、外傷出血等療效。

 

四弦琴:

四弦琴由四條弦所組成的,依外觀構造分成箱琴、板琴等,有豎的、平放或手提等多種樣式。

泰雅族四弦琴不同於布農族五弦琴、羊頭四弦琴(來自於雲南青康藏高原普米族傳統樂器)烏魯木齊四弦胡琴(榆木、杏木、泡桐等木頭製作,杏木材質最佳)或夏威夷四弦琴(多以相思木製作,俗稱烏克麗麗或小吉他,源於歐洲的西班牙)等弦樂器。

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系賽德克或太魯閣與布農族五弦琴奇實非常相似,主要差別在於音階的不同,泰雅族四弦琴 (ubug spat qnawal) 以在木板上拉四條弦(長短),用竹片來彈撥,隨心所欲不受時間限制,來自彈唱歌,通常都會搭配口簧琴,來熱絡現況的氣氛。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臨門一腳射球英雄在達拉灣-士林國小
    2013/11/26 22:04 | 達拉灣

臨門一腳射球英雄在達拉灣-士林國小

(泰雅竹應用在生活:住家建築、農器具編織、竹筒飯)

    位於大安溪(泰雅族人稱為雄河)達拉灣路段北岸,行政區域屬於苗栗縣泰安鄉士林村,以泰雅文化靠山所建立的學校,同時附設幼兒園,校園非常乾淨整潔,讓學校學生大家都在安全的溪流旁邊快樂成長。

    學校用恬淡的風貌來溶入學生穩定的性格,增長熱情洋溢的學習心,學生除了一般課業學程外,特別讓學生延伸閱讀及環境改善等來補強,同時也配合地方泰雅文化在教育方面,加強泰雅傳統籐類編織、竹藝、直笛及歌聲等來傳承。

跑步與耐力是學生的專長,尤其是近幾年來在足球方面表現,媲美泰雅射日英雄,草草成軍幾年,雖然設備十分簡陋,屢次下山參一腳屢獲佳績,不得對士林國小所培養出來的腳上箐英,跟「甜柿」都是一級棒,歡迎大家來士林國小,看看他們的厲害,不忘關心他們,也給他們加油打氣。

    其中值得一提,泰雅竹與當地原住民生活習習相關,食衣住行等都少不了它,尤其是美食,而且對農作物生產是最佳天然材料。

 

泰安鄉:

    泰安鄉在日據時期原屬新竹州大湖郡山番界,台灣光復後民國366月改隸屬新竹縣大湖郡區之大安鄉,391025日因苗栗縣成立,則大安鄉正式隸屬苗栗縣,由於鄉名與台中縣大安鄉重複來更改改名,成為苗栗縣第一個山地鄉,並以「泰雅族人」、「大安溪」等為意象取名,來象徵國泰民安之意義。

 

士林村:

    士林村原名為馬拉邦社,台灣光復以前,日本軍閥為鎮壓山胞起義競暴,設警察司令駐在所本部於北,轄天狗、象鼻駐在所,本部四周設鐵絲網,以防山胞夜間襲擊,民國35年3月以同音改名為士林,民國50年2月成立士林村,目前人口約703人(平地原住民19人、山地原住民684人)。

行政區域則屬於泰安鄉南三村之一(梅園、象鼻及士林村等),以大安溪溪谷北岸為聚落,分成三個主要部落,東為士林(包含馬拉邦)、中間與西邊蘇魯(語意為較後或晚才來)等。

番籬-隘勇線:

    起源於明鄭成功來台時期實施屯田制,是台灣早期漢人移民,逐漸向原住民地界拓殖,設於交界處的一種武裝保衛線;在清治時期則稱為防番或理番的一個手段,藉由武力侵略行動來隔離原住民地區與平地人已拓殖地區,強行奪取土地與資源。

    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多位於險要之地上,並配備火砲、地雷或鐵刺網(部份還通微弱電流)等設施,定時向原住民聚落,對空發射火砲彈威嚇。

    泰雅族人擅長爬樹,於明清時期多利用在樹上瞭望觀察四周狀況,也延伸成為泰雅族人清末、日據時期等將天然木材與竹子等來建房屋或高腳屋,來屯積糧草與制高點觀測敵情等多用途使用。

 

理番同知:

於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墾號陳賴章申請開發大佳臘,漢人與平埔族之間的糾紛日有所聞。為了應付此複雜的交涉情事,特地設立「北路理番同知」官署與官銜,專門處理漢人與平埔族的土地,物品交易,婚姻等問題。

為清朝治理台灣北部平埔族(稱熟番,而生番則係指原住民)所設立的特殊官署或官銜,該官署首設於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並於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將北路理番同知再改名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理番重點地區改為中部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6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