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41
  • 累計人數:1084126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最大進出口港-笨港
    2014/05/04 17:45 | 笨港

最大進出口港-笨港

早在  顏思齊(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荷蘭人(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及明鄭時代等以前,此處即為漁舟、船隻往來頻繁之地。

漢人至此捕魚、與平埔族或原住民來進行交易,常可見於荷人的文件記錄中,笨港(荷文作Pon-canPoon-kanpackanBen-kang等字體)原為笨港溪出海口一帶的港埠,來台(全島舊稱大員)定居漢人都以笨港做為出入的門戶,並與當地平埔族或原住民有通婚行為。

其中跟顏思齊與荷蘭等統治時期相關,以洪雅族、西拉雅族等有密切的關係。

洪雅族又稱為洪安雅或和安雅族,主要分布於今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及今台南市新營區以北一小部份等境內,主要聚落有南投(今南投市)、北投(今南投縣草屯)、西螺、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他里霧(今雲林縣斗南鎮)、斗六、諸羅山(今嘉義市)等。

笨港溪水漆林、笨港一帶為全台漢人最先拓墾的地區,早在荷人據台前,就有  顏思齊者率領徒眾入墾笨港(從西元1625 年荷籍航海長 Iacob Ysbrantsz. Noordeloos 所繪實測台灣全圖,地圖中央上有 Packan等字體,也直接證明顏思齊來台屯墾之事實),以牛挑灣溪以南(由北港鎮頂寮大排、元長鄉山子內大排在水林鄉蘇秦交匯,於口湖鄉下湖口匯集於笨港溪流入台灣海峽)、笨港溪以北等為主要開墾範圍,顏思齊登陸後選擇當時近海的水漆林設立營寨與笨港做為經商要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明末  顏思齊、鄭芝龍登台時期(西元16211660)等許多大陸漢人入墾笨港及附近地區,笨港因位於笨港溪南岸港口要地,又進入內地多以依靠水路為主,明鄭成功時期(西元16611683)才擴展至全台,也讓笨港發達繁榮一段時期。

笨港真正範圍包含笨港街道(從四條街到八條街,後分笨北港八街、笨南港四街),範圍包括今北港鎮大同、中和、仁安、仁和、公館、光民、光復、東陽、東華、南安、義民、共榮、賜福、華勝、新街及西勢等16里,新港鄉板頭、南港及共和等3村、六腳鄉蘇厝及崙陽等2村,笨南港又稱舊南港,則包括南港、下灣仔內、板頭厝、南壇、蘇厝寮及崙陽等聚落,而後來受大水氾濫遷移新開發的笨新南港,則包括蔴園寮及笨新南港街,後統稱為笨新港。

在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於台灣設立小型造船廠,同時兼具修船,逐漸就地取材,以台灣內山出產樟木,加上大陸福建杉木,做為製造船隻的材料,其中樟木作桅舵,另外在蘇澳設有蒸氣動力的鋸木廠,將木材加工製板,從設立由北到南自淡水(Tamsui)至恆春等沿海城鎮,都設有集貨處,再運回福州提供造船,也開始用台灣出產樟木來製造船隻。

由於對山區樟木不斷的開划,也間接上游木材隨河川流出,故清雍正年間有不少漢人在笨港溪南北兩岸及上游活動,包括今嘉義縣新港、溪口、大林、梅山、雲林縣元長、大埤、斗南、古坑、斗六等地從事拓墾。

由於早期笨港靠海,所以先民早年渡海到此多人聚集的地方屯墾,為尋求心靈的慰藉,都從祖居地恭請  神明隨其遷移到笨港等屯墾地奉祀,聚落與聚落的距離,大約在步行半日至一日的時程,這就是生活中食、衣、住、行的體現,然因現在所能獲見的原始材料如木刻墾契、紙寫墾照等非常少,以致完整的拓墾史甚難建立,但從各村聚落都有特別的信仰中心,每一村落的廟宇神明大多源自大陸,從廟宇的建築風格與大陸福建閩南地區(漳、泉州)相較,來對照看出彼此的脈絡。

註:

    荷蘭人初來台時,受限於測量儀器簡略,所繪地形圖精確度不高,故大員有分成三塊(大甲溪、濁水溪等分界)或二塊(濁水溪分界)的圖形呈現,地名位置標示也以空白處隨意來寫下,但都不失其本意,又明朝官方尚未統治大員,故相關文字記載非常少,直至明鄭成功來台後,才有較多的文史資料來供參考與佐證。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