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  
聯絡地址: 台東縣成功鎮民權路18號  
聯絡電話: 089851276  
傳真電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64
  • 累計人數:163451
  • 發表文章:177
  • 相片數量:790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
社區小故事
部落裡的「螃蟹」轎
    2013/03/15 20:03 | 快樂志工

部落裡的「螃蟹」轎




部落裡的「螃蟹」轎
在那個還是「打赤腳」的年代、能坐在上面算是「高級享受」。腳踏吊板、雙手放在抬轎桿子上,為觀顧四週環境、眼睛不能光直視前方還必須向左看向右看,像極了「橫走」的螃蟹趣味十足。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重安部落的「霍亂紀念碑」與「炸彈警報鐘」
    2013/03/15 20:00 | 快樂志工
重安部落的「霍亂紀念碑」與「炸彈警報鐘」






重安舊名「都滅」或「都威」、在部落北端有座「九層」瀑布而得名,
另有一說在公路尚未開通前族人只能沿海岸行走,
當地海邊石頭都成「圓形」狀難於行走故名。







光復初期民國36年族人在海邊採集「海藻」食用後身體不適,
「檢驗」發現是可怕的「霍亂傳染病」,
雖經全力隔離救治仍奪走80餘人寶貴生命。不久部落又遭 「祝融」火災,
原本計劃「遷村」但部落族人反對、建議將不吉利的「滅、威」改名,
最後已能讓大家「重新平安」生活的「重安」來定名。




60幾年前部落青年在「小港漁港」發現一顆500磅(約226公斤)未爆彈,
太平洋戰爭美軍轟炸所遺留,小心安全處理後把這「戰利品」抬回部落,




懸掛於高 處作為「警報或通知」。當時居住的茅草屋容易起火、
一有狀況先趕緊敲「炸彈警報鐘」大家守望相助減少災害損失。



這些「社區珍寶」連結多數人共同的記憶與情 感值得重視保存。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新」&「舊」都威橋
    2013/03/15 19:50 | 快樂志工

「新」&「舊」都威橋





「新」&「舊」都威橋

在重安部落博愛國小旁有座「歷史建築」-都威橋今年都已經80多歲了,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是成功地區的交通命脈,從日治時期到現在都逐漸建設改善才有今天的便捷舒適。





「舊」都威橋寬4公尺長30公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座橋墩圓拱型開口設計、造型優美特殊,橋墩主體結構還很堅固、但兩端橋頭及護欄均嚴重損壞。


民國87年台11線拓寬時在「舊」都威橋東側另建新橋,身為東海岸道路僅存的三座日治時期橋樑之一,足可見證東部交通開發的滄桑史。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成功氣象站
    2013/03/15 19:19 | 快樂志工



成功氣象站

座落在成功鎮東南方丘陵上背山面海的這棟白色建築物、提供各項氣候資訊守護大家的生命財產,已默默服務超過70年。


創建於民國29年最早名稱「台灣總督府氣象台新港出張所」,因應新港漁港及軍事需要而設立。光復後改稱為「台灣省氣象局新港測候所」、精省後再改稱為「中央氣象局成功氣象站」迄今。

從這張民國42年黑白照片中我們看到、雖然遭受颱風重創,主體建築「風力塔」還屹立不搖,但四披式屋頂的辦公室已不堪使用改建成平頂屋。


在50年代各項傳播工具 相當切乏、一有颱風來襲只有從「收音機」得到一點點的訊息,「刻鋼版油印的颱風警報」成為當時大家爭相目睹最快速瞭解「颱風動態」唯一的來源。定時定點 (機關、學校、商店)新港測候所的工友先生「萬道伯」無畏強風豪雨總會準時送來最新「刻鋼版油印的颱風警報」,讓大家做好防颱準備減少災害損失。



民國89年超級颱風「碧莉絲」從成功登陸,「風力塔」顶端的「風力計」被瞬間強風吹落不知去向,「風力計」最高測得風速只有17級,回報的資料只能填17級以上。這項記錄(台灣本島陸地)最高測得風速仍未被打破。成功氣象站的辦公室、宿舍當時災情也相當慘重。
花東海岸地區唯一建於日治時代之氣象與地震觀測站,非但沒有顯現「老態龍鍾」反而更精確更快速提供我們最新資訊,這一個「好鄰居、好厝邊」很歡迎您的造訪。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來去新港ㄟ故鄉
    2013/03/10 16:03 | 快樂志工

來去新港ㄟ故鄉



新港來去「台東行」
走過這麼多的城市你不容否認、成功鎮市區「棋盤式」道路規劃的相當整齊,這項「都市計劃」早在日治時期民國11年就已經公佈。配合新港口的興建、對外交通 的改善,原先設計可容納5萬人口的城鎮。可惜均未能實現、本鎮人口最多達2萬3仟人(民國76年)、現在只剩1萬6仟人左右。
這張從成功警察局往下拍的照片、是市區的精華路段中華路今昔對比感觸良多。成功鎮市區的開發先從嘛荖漏社(三民里)開始、現今的忠仁里、忠智里地勢較低、原是一片沼澤區積水嚴重居住環境不佳,先後挖了兩條大排水溝、一條沿中正路-新靈寺-新港國-東海路、另一條沿中山東路在「電力公司」旁會合將積水排入大海,市容整個改觀也開始繁榮起來。
另一張是「新港自動車商會」自動車與司機在新港街道上的英姿,車廂全是「木頭打造」、碎石路面算是高級的。成功往台東的車程光復初期要5個小時、自己在台東求學階段民國65年進步到2個小時,現在各項條件改善甚多、不用1個小時就可以「來去台東」了!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88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