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獅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 有關砌石,等...一大堆資訊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陳進德  
聯絡地址: 嘉義縣竹崎鄉金獅村金獅寮31號  
聯絡電話: 05-2566789  
傳真電話: 05-2616581  
地圖導覽
圖片向左捲動按鈕
圖片向右捲動按鈕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地理位置介紹 「田仔腳」(含公田仔、坪園、下腳田):
田仔腳聚落小地名皆與坡緩度有關,包括從金福橋至蔡永芳先生宅附近通稱「公田仔」,張氏公廳處稱田仔腳,而張氏宗祠位在地勢較高之平緩地稱坪園,另嘉166線55k旁一叉路順坡而下之區域概稱為下面田。張家渡台祖張江讚大約於清朝乾隆末來台,但因張氏族譜遭損毀一部分故自何地遷入已無可考。整個田仔腳聚落除了蔡永芳、籃文雄、籃文章、朱秀雄先生外,全是張氏家族宗親。
「芉蓁坑」: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陳家之十六世祖及毓公渡海來台,在廣植芉蓁(芒草)林地處搭建屋舍,並以唾手可得之芉蓁草桿編織再和著土、石灰裹成牆面,陳氏家園位芉蓁林處自成一小聚落,因此取「芉蓁坑」為地名,隔著牛稠溪與文峰村遙遙相望。陳家之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初居大埔,後遷至饒平﹚縣陳坑。芉蓁坑除一戶廖姓和六戶汪姓人家﹙包括十八礐仔﹚外,其餘都是陳姓居民。其中芉蓁坑13號陳麟懷先生家在日據時期所建造的木造屋,至今還保有一幅以漢文日語書寫的門聯,見證時代變遷的故事。
「十八礐仔」:
芉蓁坑一路往上的最頂處,在昔日造紙盛世時泡漬竹材的「竹礐仔」(泡竹石槽)多達十八個,因此稱此地為「十八礐仔」﹙「礐」華語音ㄒㄩㄝˊ,閩南音ㄏㄚˊ﹚,產業沒落後礐仔也陸續被填平移作他用,如今僅剩10個礐仔供後人睹物思情。
「半嶺」:
高處眺望下的半嶺聚落是一特殊地理景觀,彷彿是一座完整山脈忽從半山腰間被削成一個平臺,遠遠遙望像是半空中凸出的平臺,「半嶺」之名遂不逕而走。半嶺屬多姓氏地區。
「山豬陷」:
清乾隆時期山豬陷行政區域隸屬出水坑山豬陷。荒林野外常有猛獸與山豬突訪危害生命安全,先民於是建造捕捉山豬之陷阱,久之山豬陷因此被冠成地名。另有一說是曾在一個陷阱中誘捕到九頭山豬,該陷阱因而出名,爾後路人欲詢問地方時,皆以該陷阱處為地標,久之「山豬陷」就被定名了。及至1990年代朱氏居民皆認為「山豬陷」地名不雅,遂改稱「建興」而沿用至今。據朱連讓先生提供之族譜所記載:清乾隆年間渡台祖朱家十四世祖鳳材公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石祭鄉左排坑到此開墾;朱連讓先生更保有於清咸豐、嘉慶、光緒年間所訂之地租契約原稿,是非常珍貴的文史資料。朱氏家族並訂有其命名輩序﹙自十七世起﹚依序為「乾清茂連興家﹙佳﹚有財丁旺」。是一完整的朱姓家園。
「閤路仔」:
嘉義縣122縣道公路未開通時,往頭凍仔、十八礐仔、山豬陷、出水坑之分岔路皆在此地銜接相閤故稱為「閤路仔」,因先人識字不多,誤將「閤路仔」寫成「哈路仔」。現今僅剩朱茂益先生與徐聖賢先生二戶在此定居。十八礐仔當時出入門戶皆在此地,現今出入道路則在芉蓁坑,但它的戶籍行政區域依舊隸屬於出水坑。
「出水坑」:
對照內政部地名檢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資料和實際情況,應是與頂厝到下厝的野溪有關,此野溪是由頂厝後山坑之泉水匯集於此地冒出,故稱為「出水坑」。本地昔日是阿里山鄒族「阿拔泉社」東邊界址。居民皆為劉姓人家。
清高宗乾隆5年(1740年),劉氏來台開基祖文科公(是劉千十郎公派下22世祖)從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溪南里田背鄉大阜村入墾此地,爾後子孫繁衍、開枝散葉,稱為「文科公派」,並以「文東應崑俊運通、寧嘉啟美達畿中、含章靜會修寬裕、岳毓維欽雅兆融」為命名之輩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6
  • 累計人數:279026
  • 發表文章:63
  • 相片數量:2295
  • 回應數量:31
  • 網友按讚數:5
社區快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