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台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林柳吉  
聯絡地址: 台北市文山區萬寧街179號3樓  
聯絡電話: 0931-151-393  
傳真電話:  
特色快照
文山公民會館文史導覽 

由異果有限公司林柳吉執行長規劃串聯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文山社區聯合會於95.10.14文山公民會館文史導覽及績優社區觀摩當日台北市各社協皆共襄盛舉

社區小故事
馮京?馬涼?我是誰?社區協力機制探討(一)
    2008/03/16 07:55 | 未分類資料夾
筆者 林柳吉(jeff lin)
臺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 執行長(第一屆)
臺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 常務理事(第四屆)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團隊協力聯盟 理事(第一屆)
台灣國民旅遊觀光促進會 榮譽顧問
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 企畫課程講師
異果有限公司 執行長
【以補助社區發展協會自行開課、辦理社區人材培訓的方式的真實效益為何?】
(二)以補助社區發展協會自行開課、辦理社區人材培訓的方式進行,希望營造點與點之間,構成綿密的學習網絡。
各社區發展協會自主辦理社區人材培訓課程,其選辦課程主題內容較符合社區內所需要的議題,但觀察其實質的意義,在於藉由課程活動的辦理來凝聚團體之間的向心力,及社區意識的整合。在教育學習傳達的效果,礙於辦理單位的專業性(師資、場地、器材..等)是相當有限的。筆者認為「自主辦理社區人材培訓課程」對社區組織真正的效益在於..對社區團體「組織的凝聚」與「志工體系建構」是很有幫助的,且教育是改善問題根本及社會價值觀的基石,此政策筆者認為有其支持的必要性,重點是在於如何擴大其學習上的效果,整合課程的辦理,以避免同樣課程、同區域同時間點的開辦,造成資源的浪費。
【社區組織從開始籌備、成立、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真實的問題及需求為何II?協力機制與陪伴關係?】
二、經驗養成部份-也就是社區組織業務執行實務方面的協助。
當社區組織面臨不同型態及業務處理時,缺乏實務執行經驗及技術所衍生的各項問題解決能力,需要各項專業者的協助於指導。
也因為解決上述的問題也發展出許多機制與做法,其中「協力機制關係」也在公務部門、學界、專業者、社區組織間開始討論。在臺北市也產生各樣不同的論述並各自以不同的形態及方式執行、實驗。
筆者認為「所謂的協力平台架構概念,就是在填補公務部門與社區之間所需要空白的區塊,是屬於組織架構中的一寰」。
協力平台組織架構的執行方式,各公務機關、社區組織各自任務目的、能量不同,故執行方式因時因地制宜有所不同,筆者認為並無一定規範模式的操作方式。
如以立案、非立案.;由公辦民營機構、法人、基金會或民間聯誼性質團體操作,實施細則及業務執行方式、位階、方向及目標、哪種方式符合多數利益、誰優誰缺..等,目前也還在實驗、觀察當中,不需言之過早而論斷。
然而現今風潮下大家在談論的「陪伴關係」,筆者認為「現今所說的陪伴關係,只是在協力平台組織架構概念下,執行協助社區組織的其中一種方式及價值觀」。
這裡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協力機制關係」是組織的概念,陪伴關係是執行的方式及價值觀,兩者根本上是不同的。
【何謂陪伴關係?陪伴關係的發展過程..】
然而細述「陪伴關係」依其對象來區分,筆者認為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公務部門陪伴、協助:
也就是由公務部門主責社造業務承辦人員長期提供其業務工作內、外的協助,來協助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
(二)社區自主陪伴、協助:
由社區內的熱心人士長期協助其參與的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
(三)社區團體陪伴、協助:
由社區組織長期協助其它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
(四)專業者陪伴、協助:
由學者、專家長期協助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
早期陪伴關係執行的方式,因受限於整體環境的狀態,社區組織多數只有社區自主陪伴方式,而公務部門陪伴方式成效則取決於「地方及對象」而好壞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公務部門所遭遇的問題,在於受限有限的人力、物力及專業性的缺乏,缺乏有效率的行政管理方式,故較難發揮、落實公務體系協助社區營造效益,而當時整體環境卻又缺乏專業者,及社區團體陪伴資源與氛圍,以致效果有限。
更細部來說..因整體社造環境狀況,早期社區組織遭遇問題時,多數向公務部門尋求協助,然而社區組織尋求協助的問題,有許多並未認定在公務體系應該給予協助的業務範圍,心態不同,同樣是公務體系卻產生的不同動能、效益。簡單說也就是「輔導」與「陪伴」兩種心態不同,導致協助的態度、業務界定的廣度、問題處理的積極度上的不同。
有時社區組織尋求協助各項問題,也受限於公務部門社造業務承辦人員,其能力、專業性不足及不同業務屬性,缺乏單一窗口及資訊的流通,造成社區組織挫折感,以致社區組織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意願低落,並與公務體系漸行漸遠,原來應有良性的互動關係產生變化,冷漠、鄉愿,社區營造的量與質無法提昇。
社區自主陪伴則多由社區組織內的理、監事或社區志工長期自主協助其參與的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為多數社區組織通常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執行方式。而後在政府部門溢入社區自主學習資源-社區人才培訓(教育訓練)的辦理,筆者認為社區組織發展其內造工作,社區自主陪伴的執行方式也因教育訓練得到發展的支撐與能量,這政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社區團體陪伴的方式,由社區組織長期協助其它社區組織辦理社區發展工作,其優點為藉由團體陪伴的過程促進社區組織之間的合作,以合作關係消弭社區組織之間因各項利害關係產生的競爭,擴大社區組織的視野及建構彼此情感的支撐。但現行整體環境氛圍下,缺乏可信賴的媒合的機制,故多止於聯誼性質活動,且現今政府政策、資源較少支撐此區塊,故較難有突破
【協力機制與陪伴關係在執行上真實的困境?】
為補強上述的不足,公務體系開始建構、引進社區工作專業者協助、陪伴社區的機制(例八十八年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引進社區規劃師的制度),但因整體政策配套的設計上缺乏誘因及支撐,以致成效不彰,以歷屆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為例,參與培訓計畫學員結訓後,實際投入社區發展工作的學員比例數很低,討論原因、筆者認為此計畫「整體政策設計,與真實環境是有缺陷的」。
以筆者實際參與第二屆、第三屆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與參與學員互動反應觀察,參訓學員們多數反應問題為缺乏媒合進場機制、沒有方向感,想協助社區組織卻不知從何處著手,有心無力,缺乏參與的誘因及願景,也就是「看不見未來在哪裡」。
社區組織與社區工作專業者,從相互信賴關係的建立,進場機制的協助..等種種問題,以致造成「社區工作專業者找不到社區組織協助陪伴、社區組織找不到專業者協助陪伴」的現象,殊為可惜。
筆者認為若要落實此協力制度,「社區人才資料庫的宣導、考核;社區組織與社區工作專業者媒合機制;整體社造政策調整創造專業者生存空間及誘因;社區組織與專業者彼此之間的保障,合理公開的合作機制與定型化契約..等」。是可以重新思考如何操作,來改善上述的問題。
(一)以臺北市社區協力機制-「文山區社區聯合會」組成為例,來看待陪伴機制的演變及實際真實的情形。
臺北市文山區社區聯合機制開始於九十年下半年,當時是由該區行政中心主導以「社區經驗交流座談會」的方式進行。
當時其會議執行時間、選定方式是以定期時間或配合社區重要政策宣導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月活動、社區工作評鑑、社區補助申請案作業說明、SARS宣導..等而舉行辦理。為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糾纏,以未立案的方式辦理。
所值得題出的…會議辦理地點、服務由社區組織之間輪流提供辦理。提供辦理地點、服務之社區組織其負責人(理事長)為該次會議主席,類似現今九十四年高雄市政府開始推動的「社區東道主」機制。當時第一次會議召開時間、辦理地點於90年12月、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社區發展協會辦理。
此一政策與協助機制執行一段時間後,該區參與協力機制的社區組織在各項評鑑或社區發展工作皆有顯著的表現,區行政中心也因此有效率的管理、輔導方式減輕人力負擔、提昇服務品質,並獲得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的認同,於九十三年納入臺北市未來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重要政策。
當時整體社造環境很少提出「協力機制」的論述,因此文山社區聯合機制在配合政府政策的考量,以實驗性質於九十三年十二月立案完成,執行會議、辦理會務..等方式也依造人民團體法及相關作業規定辦理。
現今文山社區聯合機制以二十四個社區組織代表(十九個社區發展協會、五個社造相關專業團體)組成,其立案前、後的團體氛圍對其組織運作所產生之各項結果現今還在觀察中,在此先不作探討。
若以陪伴關係來觀察文山社區聯合機制其經歷過程,簡單來說..也就是以公務部門陪伴引導進入社區團體陪伴,進而引進專業者陪伴協助,此一執行的過程經驗,可供其它社區組織參酌。
(二)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互助方案的執行過程為例,來看待公務體系陪伴關係的執行技巧辦理方式。
內政部於1996年12月頒佈「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社會福利社區化可說是我國當今重要的社會福利政策之一,也是在臺灣社會未來的發展上需要積極面對的工作。
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於九十二年開始積極結合民間資源與社區組織,推動「飛鳳計畫」、「社區互助方案」.等社會福利服務工作,其內容有老人送、供餐服務,輔導婦女二度就業.等工作,推動至今任務導向重心以「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方向為主,以期建構一個完整的社區互助系統為目標。
九十五年臺北市共有363個立案社區發展協會,其中有20個社區發展協會參與辦理社區關懷照顧據點處計畫,也就是臺北市社區發展協會參與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的百分比只有約5.5%,還有相當成長的空間。
若以辦理組織來看,臺北市以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社區關懷照顧據點處計畫共有20個,佔全臺北市社區關懷照顧據點總數22個的百分比90%,可見臺北市的社區關懷照顧據點計畫目前最大的支撐是來自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發展協會也是最熱心參與計畫、支持的主要族群。
然而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至今三年多的摸索、執行,經歷了許多真實的問題與困難,也發展出了許多的模式與寶貴的經驗,如協助、陪伴社區組織的方式由公務部門單一陪伴,發展媒合社區組織之間彼此互助陪伴方式,並開始建構社區協力



第二屆文山社區學_異果有限公司 林柳吉執行長 專題節錄
    2008/03/16 07:49 | 未分類資料夾
筆者 林柳吉(jeff lin)
臺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 執行長(第一屆)
臺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 常務理事(第四屆)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團隊協力聯盟 理事(第一屆)
台灣國民旅遊觀光促進會 榮譽顧問
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 企畫課程講師
異果有限公司 執行長

藉這次研討會的機會,來與大家探討,現今政局狀況下,許多大家困擾已久、而又無可奈何的困境。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自1994年施行以來,以日本 宮崎清 教授主張行動來區分,可分為人、文、地、景、產。以行政院推動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可區分為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等六個面向,這兩者本質相同,只是範疇劃分的不同,其實都是在說:「社區之事、乃為眾人之事!」在社區生活中內所面臨的公眾議題的改善,都含括在社區營造範籌的議題。

然而推動十多年來,「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由嘗試性的計畫,發展至今,已經成為跨部會國家級的計畫,計畫預算也由1995年不足五千萬元的計畫,發展至保守估計一年預算數十億元的計畫。以2002年,明列於「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各部會三年經費編列171億元,也就是一年約60億元,這還不包括隱藏性的相關預算,及各縣市政府在社造部份自行編列的,在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預算推動下,社區營造工作在台灣各地可以說是遍地烽火,如火如荼的展開。

但是在龐大的資源溢注之下,公務部門、學界、社區組織對「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價值觀,也似乎產生許多偏差的現象。如果你們還感受不到「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需要重視及思考,換個說法來說:「以台灣成年人口數約1500萬人來算,實際繳稅人口粗估約七佰萬人,以一人一年所繳稅金,平均至少約有850元以上使用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上,以一個學童一年營養午餐約6600元來算,「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一年的預算可以讓約90萬個學童免費吃一年營養午餐」。

提出這些概略的數據,主要是希望公務部門、學界、非營利組織及社區民眾要認真的來看待「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以行動來營造自己的社區,積極的參與、以珍惜、感恩的心態、並更有效率的使用國家資源,而不要陷入了「不過是失意政客暫時立身去處」、「吵就是要糖吃」、「為了提案而提案」、「爭奪資源引發的攻訐」的情況。

在社區營造發展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公務部門、學界常拋出許多議題,配合資源的設計,引導社區組織來跟隨,大多數社區組織也似乎在資源的誘導下,較少考慮自身的社區,與議題間的關連性及急迫性,而一窩蜂的跟從。如92年社福醫療類「獨居長者送、供餐計畫」後、進而結合多元就業的社區文化產業計畫、及配合蘇院長施政的社區治安計畫,學界從協力機制、學習型組織、陪伴社區論述至現今社會企業探討,立意都是很好,以討論的過程來提昇社區營造的質、能,但在於議題風潮矚目過後、所得到的資源用盡後,遺留下在社區間的事務,後續該怎麼辦,怎麼持續進行,這也是公務部門、學界、非營利組織及社區民眾需要一同面對、思考的地方。

常聽到如何面對全球暖化、行政效能提昇..等議題,乍聽之下很多社區朋友會說:「嘩!聽起來是複雜喔,好像要花很多錢。」「這些好像不是我們有辦法做的。」「這跟我們做社區的人有什麼關係?」社造議題在各環節間是相互牽動、彼此相關的,很多改善的議題,其實是有許多事情在公務部門與社區組織之間,是可以立即去做的,也不需要額外多花費什麼成本的事,例如公文電子化、會務、核銷系統..等,是可以立即減少許多紙張用量及行政書面往返、更正、補件等相互消耗能量的事。

舉例以一個社區組織為例,依人民團體法及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等規定,每年要送主管機關備查的會議紀錄資料,為理、監事會議(含臨時理、監事會議)、會員大會..等,以一般社區組織至少三至月個月召開一次理、監事會議,一年至少召開一次會員大會,一個社區組織一年最少就要送三次不同的會議紀錄送主管機關備查,以主管機關要求送件乙式3份,一年也就是9份。

理、監事會議紀錄連同公文函、及主管機關回復備查函,平均共以使用5張A4紙計算,乙式3份也就使用至少15張A4紙,一年至少二次理、監事會議也就使用30張A4紙。

會員大會會議紀錄連同公文函及主管機關回復備查函,平均共以使用20張A4紙計算,乙式3份也就使用至少60張A4紙。一個社區組織一年光會議紀錄送主管機關備查就需使用90張A4紙,目前2007年,粗估全國社區發展協會數約有7000個(2005年底全國統計為6150個),也就是說全國社區發展協會一年,光花在與主管機關備查會議紀錄至少就花了630000數量A4紙,此處還不含郵資、信封、人力、退件等成本,這些做法費時、費日、又浪費成本,若能改以電子文、E-MAIL方式、或結合網站,則可創造三贏的局面。

執行細節的探討,我們以台灣社區通平台為例,社區組織可以將每次開完會議的紀錄於該協會的網站上公佈,及副本以電子文方式E-MAIL至主管機關(當然其中可以在網站登入時設計認証方法),主管機關要督導會務或查詢,只要上該協會網站瀏覽即可,如此作業省時、快速、節省行政成本,又可以一方面誘導社區組織建制資料電子化、學習電腦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可將組織資訊公開透明化、將主管機關輔導成果讓更多人分享。

相同的 公務部門的申請獎助計畫及核銷作業也可依此方式設計、規劃,以現行的申請、核銷企畫書及報告書的規格及紙張用量、退補件的情形來看,絕對可以增加行政作業的效益、節省下的資源將更加的驚人數以倍計。

根據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的統計資料指出,每製造一公噸紙張(約相當於五千份報紙)須消耗二十棵高度 八公尺 、樹徑 十六公分 的原木,每棵樹要長到如此,平均約需二十年到四十年的時間,砍伐原始森林將可能造成生態環境難以回復的破壞,也是現在環境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自然資源粗暴無盡、予取予求的使用之下終會耗盡,耗盡後就算再花百倍、千倍時間、心力、經費、也許也無法復原。直接減少紙張、交通的消耗,就是降低全球暖化最直接的方法,這也是立即可以做到的事,也不需要多大的學問才能去做。

類似以上,以有效率、整合系統提昇效能的改革方案還有許多,例如以「社福醫療」類別的社區關懷照顧-獨居長者送供餐計畫,可以規劃以中央廚房取代現行的各照顧據點或其它處,以集中管理來降低成本,亦可有效監控衛生品質,再結合企業物流系統送至各關懷志工最近的取貨站(可與企業門市結合),由各社區關懷志工於訪視、送餐時間,至取貨站以志工認證卡刷卡領取餐盒,而後送至獨居長者或有需要的人手上,如此則可有效降低餐盒、場租、管銷成本,有效監控衛生品質,方便志工作業及降低參與門檻,一舉數得、創造三贏的局面。

以上所談到的建議方案、礙於篇幅無法談到更細節之處,我們所要說的重點,在於現今在公務部門或私人企業中,大部份的領導者都會迷失在細節中,而忽略問題背後的癥結所在,更別說是去找出正確有效的策略及解決方案,何況 一個先進的國家、一個進步的城市,政府機器應該是以有效的政策、制度,來誘導社區組織更有效能的對社會群體產生正面的貢獻,而不是負面的累積。

「行動、改變才有可能」!在做與不做,為與不為之間,就可以看的出相關群體看待「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態度及心中真實的想法。

「有心解決問題會找到出口,沒心解決問題會找到藉口」。然而 社造十多年來的改變,並非無中生有,是有賴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犧牲、奉獻所累積,下一個十年發展將如何,也取決在你我的手中,也藉此次研討會的機會,告訴所有在社區努力的志工們,或許在你的努力在社區之中,也許不會有人知道或注意到,也許你也不會有機會,站在舞臺上接受眾人的掌聲及榮耀,但我想要說的是,你已經為你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頒給自己一個偉大的獎章,也贏得了我最誠摯的尊敬。

「得之於人者太多,常懷感恩的心。」多些鼓勵、少些批評,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加油吧!各位伙伴。



馮京?馬涼?我是誰?社區協力機制探討
    2008/03/13 14:12 | 未分類資料夾
筆者 林柳吉(jeff lin)
臺北市文山社區聯合會 執行長(第一屆)
臺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 常務理事(第四屆)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團隊協力聯盟 理事(第一屆)
台灣國民旅遊觀光促進會 榮譽顧問
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 企畫課程講師
異果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從這十年政策轉變來探討社區營造的問題..】
社區營造自1994年以來,上從公務部門、學者專家、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至社區組織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一路摸索,經由實務的操作與碰撞後,發現許多機制與實際執行問題與盲點,為了解決問題,提昇社區的質量,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機制與執行面的技巧。
早期公務體系引導社區組織,參與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方法,筆者觀察主要是直接以資源做為誘因、來誘發社區投入社區營造的方式,而後慢慢的發現以資源誘導的這種方式,社區是很難發展出永續自主的營造機制、且易造成社區組織價值觀的偏離,原來「社區營造以人為本衷心、改善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宗旨價值方向產生扭曲,及社區組織的運作過程中,開始過度依賴政府的資源,而失去自我中心價值的情況日漸沉重,然而公務部門及社區組織漸漸發現,光靠政府資源所進行的社區營造計畫是有如天際的煙火般,當補助經費用盡、曲終人散後,社區又再度回到原點。

【社區工作專業者引進社區工作的原由..】
因此政府開始投入資源發展社區人才教育訓練,也就是「社區自主學習機制」及「引進各項社區議題之相關專業者,協助社區組織發展社區工作」。
引進專業者其機制在中央稱為「社區營造員」,在臺北市、新竹市、高雄市..等地區稱為「社區規劃師」,名稱雖有不同,其目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在補強原社區營造整體環境中,所缺乏卻又必要的元素、期待建構一個機制,來協助社區組織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早期政府引進社區專業者背景以「空間規劃專業」及「文史工作者」為主要導向,後來發現,社區發展工作並非只有空間規劃及文史工作面向,社區真實的狀況上所遭遇的相關議題:如社福醫療、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人文教育..等是需要被重視、協助、照顧。
因此前述議題相關專業工作者,漸漸也開始引進入各社區組織,以期待各項社區工作「專業者」,來提供社區營造政策的支撐,與給予社區組織執行工作的協助。

【為何設計、推動上述政策制度?其思考的方向應為何?】
然而這些政策、機制、執行方式所研議、推動的目的,簡單的說 「就是在解決社區組織的問題及需求」。
社區組織不同於公司行號的私人盈利團體,其團體屬性上是屬於服務大眾、公益性質的團體。也因為社區組織本身其有公益的任務及性質,故此政府的態度有別於對待公司行號,是有責任、義務去協助、輔導社區組織的各項發展工作。
社區營造政策發展至今,也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位於第一線的各社區組織,在實際推動發展的工作上,也遭遇到許多的問題及困境,筆者認為多為「缺乏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相關資訊的獲取;及有可信賴的尋求協助的管道、對象」。
現今公務體系雖推動「公文電子化」、「政府e化」已有成效,在各項補助案件表件的申請、取得可藉由網路下載,已比以往較為便利,但在政府委託企畫案件相關的執行資料(案例的取得)部份還是封閉的狀態,其它社區組織無法藉此管道得到「它山之石」的經驗學習,亦無法藉此去瞭解其它社區工作專業者、或社區組織接受政府經費委託原案件的設計、執行內容,去對比其實際執行的成果,來瞭解、考量這是不是個可以信賴、合作的專業者或社區組織,以尋求其協助的可能,來獲得所需要的協助,來發展各項工作

【社區組織從開始籌備、成立、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真實的問題及需求為何I?】

即然社區組織因有公益的任務性質,政府是有責任、義務去協助、輔導社區組織的發展工作,然而探討問題的中心:社區組織從開始籌備、成立、到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真實的問題及需求為何?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以社區組織發展的狀態分階段來探討,概括來說、
社區組織的需求可括分為:學習、經驗養成兩大項。
一、學習部份:
筆者觀察公務部門現行政策機制可概分為如下..
(一)以委託公辦民營機構為營造點,來辦理各項教育訓練課程以培訓人材:
如..區域社造培力中心、中央專管中心、地方文化館輔導團、縣市營造中心、社區工作會館、公民會館、社區大學..等機構辦理社造相關人材培訓課程。
委託教育訓練計畫執行方式的辦理單位,其中有的獲得高度的讚賞,有的被批評的十分不值,當然也有毀譽參半,爭議性極高的。然而,在建構社區學習機制、培力學習網絡的過程中,社區營造行政機制委外的執行模式應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也有需要重新思考、調整的部份。
檢視上述公務部門對於委外機構的執行與想像上的落差,原先各公務部門、局處因其本身任務關係,故在各種教育訓練課程以提供不同的議題方向,來吸引社區民眾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但各公辦民營機構實際執行計畫時,所能發揮的功能是令人懷疑的。缺乏參與的辦理方式、及過於學理的意識形態導向,使各公辦民營機構無法發揮其本身應有的功能,亦無法與各社區之間建構價值,進而發生互信關係而形成連結,進而深化各項工作。
委外計畫原先訂定時也常常承擔了公務部門、學界、及地方以其自身角度的需求、利益所提出的要求,造成太多的期望與負荷,也因此造成委託單位與執行單位的成夾心餅乾,無所適從,對於工作項目的設訂、計畫目標、執行辦理方式、預期效益也因其考量有所不同。
特別是具有實驗性質的創新工作項目,從政策形成到方案確認,以及計畫訂定,往往經過許多不同的團隊與個人,因各思考及價值觀的不同,很難一致貫徹到底,確切落實執行,許多營造中心計畫甚至出現「球員兼裁判」的狀況,同樣的問題,導致同樣的事件循環,進而造成各項人力、資源、時間的浪費,以致許多計畫發展、成果原地踏步、無法深化累積,殊為可惜。

【以九十四年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文化局委外辦理以社區組織為對象的社區發展工作人材培訓課程為例,探討現行培訓計畫的問題為何?】

九十四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社會局分別委託第三部門辦理社區發展工作人材培訓課程,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94年度社區藝文人才培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亮起來-社區產業研究班」、「薪火相傳-社區人才培訓」..等,以筆者長期參與、辦理培訓課程的觀察及反省,我們發現培訓或研討課程在社區發展協會很難招生,以上述的各項培訓課程都發生了相同的狀況。
以一個培訓計畫來說,若有三十幾個人報名就很難得了,上課還會有出席率的問題,以九十五年臺北市363個登記立案的社區發展協會數目來看培訓計畫社區組織的參與,這似乎是有些有些偏低,然而問題出在哪裡?
筆者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1) 社區發展協會團體的屬性及對象問題:
因社區發展協會組成成員的年齡較高,多數為社區內退休的熱心人士(雖然這幾年在政府的努力下漸漸開始有青年的投入),身體的狀態及離開學習的環境較久,故參與的意願較低。
且在社區組織的多數人對社區發展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社區就是遊覽活動、節慶活動..等,因此多數協會喜歡參與活動的形態,較不喜歡參與靜態的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較有興趣參與的對象多為學生 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辦理的「臺北市青年社區規畫師人才培訓課程」,就是一個參與較踴躍的培訓案例。

(2)社區發展協會代表人格的特質:
筆者觀察社區發展協會代表人多為里長或社區內熱心人士,多數都有表現慾的特質,「喜歡講、不喜歡聽別人講,喜歡說、不喜歡寫」,少數的明星社區還有社區大頭症,自我為是的態度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

(3)課程內容造成社區發展協會的距離感:
在許多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參與培訓計畫後反應,有許多課程設計上學理性太強,或感受不到切身的關係(如政策的部份),課程內容設計缺乏吸引社區發展協會參與培訓計畫的誘因及動力,造成社區參與課程興趣缺缺。
值得提出的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94年度社區藝文人才培訓」,在這部份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就有改善,課程內容設計結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計畫」補助,參與培訓課程的同學可在課程中擬訂計畫書,並於計畫書完成後可於課程中直接提案,這種結合的作法,較能吸引學員參與課程,及給與學員課程中表現的空間,這是值得鼓勵的。

(4)補助作業規定、課程硬體設備、時間問題:

承辦單位有時礙於補助作業規定及心態問題,有時被迫草草了事,例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委外辦理的人才培訓課程,無法編列計畫主持人、助教的費用及專案的行政作業管理費,以致培訓課程許多事前、執行作業因經費科目問題,產生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及有時課程的時間安排過長,舉例以八小時來說,若一整天坐在一個不舒適的環境上課學習,我想是很辛苦的。

【若以解決社區發展協會的問題來作為誘因,來探討培訓計畫的主軸?】

再深入討論來說,若以解決社區發展協會的問題來作為誘因,吸引社區發展協會參與社區人才培訓課程,則要先瞭解社區發展協會真實的、需要的是什麼。
以內政部九十二年對全國各社區發展協會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社區發展協會反應,需要協助的問題就是\"經費\",其次就是文書作業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各社區發展協會營運經費的來源,全國約有百分之九十的社區發展協會,是靠向政府提案爭取來支持組織的運作,少數的社區發展協會則是以捐贈、合作社、向其它企業或基金會..等組織爭取經費以營運支撐。
然而 以行政院九十四年整合政府各部會,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施行後,所有政府補助社區發展工作計畫都改為競爭型態,也就是社區組織需要自行提出計畫書,政府再決定是否補助經費,先不論此政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但在此政策的施行下,各社區



發現幸福原在身邊-茶覺幸福
    2008/03/12 22:18 | 未分類資料夾
(文:林柳吉執行長提供)
咚、咚、咚,耳邊傳來氣勢磅礡、二十五人的祥鳳太鼓團鼓聲,鏘、鏘、鏘,金銀二獅在會場內矯健的套跳動、翻騰,舞台紅地毯延伸出的「社區星光大道」上鎂光燈此起彼落,社區媽媽們換上了美麗的華服,配合著輕快、時尚的音樂下,絲毫不遜於專業名模的演出,為各自親手設計的社區產業代言走秀,中國結、拼布畫、陶藝..目不暇已,如此熱鬧的畫面,構成了一場活力繽紛的嘉年華,這就是文山社區特有的活動-「茶覺幸福」!
在行政院文建會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協助下,由芳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美蘭,及異果有限公司執行長林柳吉,共同努力串聯文山區各社區發展協會,一同辦理的茶覺幸福活動,自2005年開始辦理至今已經邁入第三年,在行政資源逐漸短少的今天,活動的規模和參與單位的熱情,並不因資源的減少而縮編,社區發展協會逐漸增加,林美蘭說因為大家一起進行社區在地扎根、社區動能活化及合作促進交流,這些共識,就是我們在有限的經費中還能繼續舉辦的原因。
活動當天眾星雲集,各界代表貴賓皆出席參與,如立法委員賴士葆、台北市議員周柏雅、李慶鋒、李慶元、林奕華、厲耿貴芳..等,公務部門有文山區公所區長李美麗及社會課同仁共同參與出席,及各社區組織代表,如三黎社區發展協會蕭理事長、景人社區發展協會黃理事長、龍雲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及木柵文史工作室 許進財 老師..等,活動現場十分熱列。
當日活動於二時準時開始,至晚間八時結束。活動中除了有各社區組織所發展的文化產業、如芳寧社區發展協會的創意中國結、吉祥鈴,景行社區發展協會好兆頭的「柿柿如意」拼布、樟林社區發展協會最受歡迎的「蘭花diy教學」,辛亥社區發展協會的吸管編,及台北市永丞藝術文化協會拿手好戲「客家擂茶」、「客家?糬」讓參與民眾現做現場品嚐,台北市永丞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黃逢廣表示,現場手工製作熱騰騰QQ的客家?糬配上現場調製的薑糖,享用完後還可以自己diy客家擂茶享用,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活動現場還有熱鬧的園遊會,區位規劃分為教學區、體驗區以及美食區,今年擴增約有二十五個攤位參展,比起去年增加了十個攤位。另有許多社區發展協會推出的體驗活動,還有文山區特產茶葉鐵觀音、綠竹筍、炒米粉品嘗,這些都是由社區媽媽們親手以她們的好手藝料理而成,「有媽媽的好味道」都讓現場民眾讚不絕口。
各協會藝文團隊演出也帶動了活動的高潮,各協會藝文團隊也將平日培訓的成果展現給各社區民眾來欣賞,表演內容今年打頭陣的景興國中舞獅隊「祥獅獻瑞」演出,靈活的身手配合鑼鼓聲氣勢十足,博得了滿堂彩,樟腳社區發展協會由蔡素梅理事長帶領的二十五人太鼓演出,整齊劃一的雄壯鼓聲,更是令活動另添高潮,芳寧社區發展協會的國際標準舞、歌唱演出,樟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手語歌曲舞蹈演出,景興社區發展協會的原住民舞蹈演出,永丞藝術文化協會的客家歌謠大合唱演出,都讓現場參與民眾齊聲喝彩,報以熱列的掌聲。
 活動最後壓軸由景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美嬌所帶領的社區媽媽表演歌仔戲,今年演出新戲目「劍俠奇緣」更吸引了許多民眾前來觀賞,表演一結束就有許多民眾迫不及待上台獻花合影,景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美嬌表示,去年成軍的社區媽媽歌仔戲團至今已經一年多,在開始排練新戲目只有三個月練習時間,每周一次的練習媽媽們都認真排練,從無到有,不論歌詞、動作、節拍都進步神速,但仍難掩緊張,這次現場演出算是很棒的表現。
林美蘭表示,這次活動的成功在於各參與工作團隊配合,特別是感謝景行、景興、樟林、樟腳、興光、景慶、辛亥..等社區發展協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及永丞藝術文化協會、全國婦女會、景興國中、文山客家歌謠班、祥鳳太鼓團..等的共同參與,才能讓活動順利進行、圓滿。
林柳吉表示,從民國2001年起,我們與社區的好朋友們,就以協力機制的合作概念,公開務實的作法讓文山區各社區發展協會結合,集結為更有力的組織,希望藉此活動能讓各社區發展協會開啟交流合作的契機,也期待在此相互觀摩的機會中,能夠使彼此成長,相互瞭解而信賴彼此。
林柳吉同時表示,在極有限度的行政資源下,要兼顧個體,及社區群體的合作發展是十分困難的,在資源的共享及社區共同成長上,規劃團隊已盡了最大的力量,也期待未來不論在社區產業人才的培訓、社區吉祥物規畫及特色商品的包裝設計、行銷網路架設,社區產業的活動行銷手法,都能夠有所提昇及支撐,讓社區能夠真正達到協力互助、永續發展的願景。



第二屆文山社區學 老街再造與城南綠廊 孫啟榕老師
    2008/03/12 22:14 | 未分類資料夾
分享達人
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孫啟榕
分享主題
文山老街再造與城南綠廊
(林柳吉、邱怡珍整理編輯 李美賢攝影)
今天要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先簡單介紹我現在在進行的兩件事,其實我會參與社區工作有幾個原因,主要是因為我本來是一個建築師,我自己開業了八年,都在做有關建築設計部份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在職場上要做生意經營,公司要養大概四十個人,那是很痛苦的事,經營上的壓力也使得我,離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是越來越遙遠,每天都在煩惱發薪水,沒案件這些事。後來有機會到學校教書,我就到學校教書了,教書比較簡單,開個玩笑的說法就是騙騙小孩子,但是邊做邊覺得,如果沒有再去參與社區、做一些工作,都不知道要怎麼教人家。
所以說我差不多參與社區營造大約十年了,之前參與改造經驗以大家較熟悉的部份舉例來說,有做過永安藝文館及文山公民會館的營造,今天很高興主辦單位邀請我來分享我的經驗,主要有兩項,「一個是文山老街再造,另一個是城南綠廊」。
這兩項議題感覺比較嚴肅,其實跟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文山區、木柵區的主要問題在於,實際上我們是大台北地區生活圈中心的的一環。以房價舉例來說,我們鄰接的新店市,現在房價 一坪 漲到多少,新蓋的房子房價漲到大約的要四十萬一坪。木柵地區只有二期重劃區,政大路中央地帶房價有比較高,差不多二十幾萬一坪,主要的問題是在於實際上我們是中心,但是我們心態上是邊緣。
台北市政府的政策在木柵地區規劃上,實際也是邊緣的做法。因為我們這邊居民大多都是軍、公教職,最乖、最守法的大多都在這邊,意思就是說較不會吵的,不會吵政府態度就較不積極沒建設,這樣講不是要煽動各位,只是讓大家瞭解:「基本上我們已經是區位的中心了,但實質上卻被當作邊緣的角度來對待」。
如果政府政策的規劃上,還只是著眼在我們的夜市、著眼在我們的攤販上,「見樹不見林」,這樣對整個文山區並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及幫助。
文山區有許多舊市街,長期被都市遺忘的地域。都需要政府及各社區組織共同努力來營造的。因此我規劃研究室之前做過木柵老街的調查計劃、文山區公所前面跟保儀路上的公民會館、景美溪的保育、永安藝文館的推動、再來木柵的相關計畫規劃,來一起為文山區的營造努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The people of木柵」這本書,是我們重要的一個工作成果。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很迷人的故事,以前一個美國的老教授來台灣教書,他閒暇來到我們木柵照相,而後回去到美國出書,台灣這邊、這些木柵人原本也不曉得,一直到我們的孩子到美國讀書後,在美國的舊書攤發現怎麼會有一本「The people of木柵」,夭壽喔,老灰仔(老人家)相片登在書上面,於是趕快買下寄回來台灣,「你爸被登在上面出名了!」然後才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
文山社大在民國八十八年開課以後,把書裡面這些人都找出來並拍了紀錄片, 當年芳齡十八姑娘、現在已是媽媽、阿麼,這是社區意識具體成果展現,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故事。
在我們規劃設計的文山公民會館,先前主管單位因為後續經營管理上缺乏作為,已經常常被批評。現在也即將面臨一個問題,在文山公民會館旁邊,有個建商(遠雄企業集團)要蓋房子,文山公民會館他們表示要來維護,如果這樣放任、發展下去,「屆時納稅人的稅金改建成的公家資產,難保淪為建商專屬的社區活動中心」,這是令人擔憂的事。
整體而言,「木柵地區欠缺以木柵地區為主體的整體發展計畫」。導致舊市街長期被忽視。其它設施就不用講了,文山區因為很乖,垃圾掩埋場在這邊,第二公墓在我們這邊,第二殯儀館也在這邊,這些設施所帶來各種的影響,並非金錢(回饋金)就可以彌補、解決的,我們的議員可能都睡著了,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反省的地方。
接續來談,「木柵二期重劃區規劃它塑造了什麼?他塑造了新的有錢人」。但是他們有來木柵嗎?沒有。他有來景美嗎,也沒有。心情好的來吃個水煎包、他就走了,對整個區域的發展有幫助嗎?這也是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的。
「貓空纜車也是個問題」,搭乘貓空纜車的遊客上貓空,它們會不會進來木柵地區,不會。連木柵地區都不會進來,更不用說希望進來景美地區。所以公共運輸配套方案的缺乏,還有整體系統沒有有效的被利用。還有許多政府「口惠實不至」的重大都市政策。
「木柵捷運線」沒有經過「木柵」,它經過「萬芳」地區,原先規劃那時候,是我們木柵地區民眾自己不要的,因為那時候說:「捷運一定要地下化,走地上高架進來擔心興隆路會太窄,怕說太吵」。後來大家覺得不好、不要,擺不平就只好走萬芳。捷運線走萬芳之後,木柵這邊就沒有發展。「萬芳地區是我們文山區整體最重要的發展地區」?「木柵地區發展難道只有捷運線這個選項」?
談到台北市木柵動物園,自從動物園從圓山搬過來木柵以後,木柵動物園每年創造了三百萬人的交通運次,可是這些遊客有沒有進入木柵地區,沒有。這些遊客只是帶著小孩子去走一走,整天逛下來累了,就坐車回家了,也不會進木柵吃東西或做其它的消費,這就是整體規劃配套上的問題。
政治大學旁的政大商圈,政大的同學非常的士紳化,政大是全國第二志願,所以考上的同學們都很優秀,同學們下課之後要去哪裡,去木柵那沒水準,要來信義計畫區,要去華納威秀。同學們大多數不會留在木柵地區,大多數也不會住在木柵,因為距離台北市太近,下課開車上信義快速道路,十分鐘就到達信義商圈,所以政大商圈長期以來是獨立的,與木柵地區較沒有關係。
再來就是我剛剛講的,「地價反應一切」,人家新店就四十萬了,還沒有捷運喔,只有大坪林而已,還有小碧潭站有接過去,其他沒有啊。在捷運辛亥站旁邊地價才二十萬。所以豪宅對地方沒貢獻,隔壁的辛亥隧道地價就差距有四倍。
所以我們木柵要發展,舊市街要發展我們要怎麼做?什麼是不可取代的?人文、歷史、文化。中國結這個就是特色,建立特色,別人沒有辦法競爭。我在作文山公民會館的時候,人家說之前宋省長失足掉落坑裡的事,那類趣聞故事很多,很有趣,這就是一個特色。文山社大現在搬來景美國中,希望大家多支持。文山區有很多社區組織,也為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NGO非營利組織,像文山社區聯合會林理事長及林執行長,NGO的熱心人士可以整合、共同努力,所以「人文的覺醒與重新發現,才是木柵舊市街未來老街再造的機會」。
第二點是城南綠廊,理想是這樣,「從台北市信義區那邊的山連接到景美這邊。把綠意從四獸山接到景美來」。要怎麼接?有人知道富陽生態公園嗎?在辛亥隧道前,有個台北市政府投資非常多錢,去建立的一個生態公園,也非常具有特色,從那個山開始,之前都是一些墳墓,整理過後變成一個台北市最乾淨的山。
沒有卡拉OK,沒有廟,沒有那種打羽毛球的,那地區的三個里長很就講好說,我們通通不准大家上去,有人說我要上去唱卡啦OK,那就請他回家唱就好,山上唱卡啦OK會吵到小鳥,影響生態。
然後就是中埔山,中埔山就是辛亥隧道正上方,再從中埔山一直連接到公館。另外一條支線就是接到仙跡岩至景美溪。「兩條支線規劃,一個接到景美溪,一個接到新店溪,從山走到水,理想是這樣」。那用什麼來連接?用腳踏車登山步道,剛剛講的這個地區,總共有八個捷運站,背著你的腳踏車,背著背包,穿個登山鞋,都可以去。
所以我們認為:「有豐富環境、自然的資源,是木柵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分析了大概五年,台北市最持續穩定發展的地區是木柵,地價上升最高的南港跟內湖。因為木柵地區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很多綠樹,現在大家要找這個找不到。在這裡面木柵區有很多的優勢,我們做了景美溪的調查、木柵二三八巷老樟樹的保護運動、流浪貓狗的保護運動還有城南綠廊,當然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
現今全球暖化持續在發生,全世界都共同有這個壓力,生態保育的重視,從山到水的城南綠廊,可以具體的實現、協助降低全球暖化這件事,「我們希望建立地方為主體整體環境的政策,是我們最後的結論」。
這個有一個完整的記錄片在公共電視 希望大家去看 中埔山的運動會變成是木柵地區重要的一個行動,在公共電視採訪以後,我們也接到很多電話的諮詢。我們在城南綠廊做了什麼事情?其實就是本來有一個土地,建商說要在這裡蓋房子,我們就請他不要蓋,建商說這地是我們的私有地,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就說:「你蓋在這裡賺不了多少,我們幫你轉到別的地方你賺更多,這些山留給大家去爬山啦」。結果我們成功了。就跟我們當初做永安藝文館一樣,達成真正的三贏,市府營造了政策,建商沒有虧損,市民達成了他環境保育的目的, 我們還是希望能繼續持續努力。



12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61622
  • 發表文章:12
  • 相片數量:70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