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大堀溪文化協會代表圖像
社區剪影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78
  • 累計人數:478233
  • 發表文章:267
  • 相片數量:564
  • 回應數量:25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潘忠政  
聯絡地址: 桃園縣觀音鄉新坡村1鄰10號  
聯絡電話: 03-2825358 09721170..  
傳真電話: 03-2825358  
社區小故事
觀音蓮園
    2009/12/22 18:23 | 觀音鄉知性之旅
蓮荷園休閒農場               向陽農場
林家古厝休閒農場            青林農場
莫內的花園                      大田蓮園餐廳
鍾家花園休閒農場           吳厝楊家莊休閒農場



蓮花之美‧生命之歌
蓮花之美,帶著傳奇,美的令人著迷!

從污泥中出生,卻潔淨得纖塵不染,晶瑩剔透;

在盛暑之際綻放,卻又清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

靜靜地,我們佇立田野,

欣賞蓮花之美,讚嘆造物耆神奇之能,

將這種植物塑造得如此堅韌,

將她的花朵造形得如此神奇美麗。

靜靜地,我們感受那泥土中生命的躍動!

歷經秋末殘荷,寒冬蟄伏,

蓮花展現驚人的生命力,盡情綻放夏季的艷麗。

每日清晨,萬朵蓮花開放,農曦映著花瓣,露滴晶瑩,

那樣的美麗,令人心醉。

夏日午后,驟雨乍至。雨打荷葉,

珠圓玉露,玲瓏有緻,看著閃閃珠光,令人神往。

蓮花之美,生命之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神奇的花朵

觀音鄉蓮花季,與您共享生命的美麗。



奇妙的蓮花生命史

 

蓮花不但美麗,而日有旺盛的生命力,別看她弱不禁風,生長起來,雜草野花都不是她的對手。

每年三月,寒冬一過,冬眠一季的蓮花甦醒,從泥土裡探出一支嫩葉,迎接春天的到來。

回應 (0)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海岸生態之旅
    2009/12/22 18:10 | 觀音鄉知性之旅
觀音海岸生態之旅

文/邱石琳  圖/潘忠政

一.本鄉海岸地形概述


河口地形,珊瑚礁地形,沙丘地形

桃園縣的海岸大略成弧形,略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北起海湖附近海岸,西南至新屋鄉蚵殼港全長約43公里。海岸的構成物質,除了海湖及竹圍一帶和各條小河的出口有礫石灘出現外,其餘都是沙質海岸。而本鄉位於桃園縣的西北方,面積是沿海四鄉鎮中最大的一鄉,鄉內的海岸線長約15公里,重要的地形景觀有河口地形、珊瑚礁地形及最顯著的沙丘地形。

海岸生態01落日


影響海岸河口地形的重要因素有年輸沙量(河川每年攜帶泥沙的量)、沿海潮流、河川流量等。本鄉的河口地形是受到白沙屯集水區的影響,白沙屯集水區是將觀音附近各小流域,如大堀溪、觀音溪等合併而成,集水區面積約175平方公里,年輸沙量約39萬立方公尺。

沿海的漲潮流自東北東向西南西,落潮流則反向而流,潮流流向約與海岸平行,做東北東← →西南西的往復運動。每月大潮的高低潮差約3.35公尺。本鄉河川集水區面積小,流量不大,而且都沒有水文觀測站,年平均逕流量不超過2000秒立方公尺。

1.河口地形

各河川集水區搬運出來的泥沙入海後,受到沿岸潮流的影響,尤其是冬季季風極盛的時候,每秒可達1公尺以上的沿岸潮流影響最大,使平常時期出海的泥沙,受到最強的沿岸潮流影響,在河口堆積成由東北向西南方向沿伸的沙嘴(河口泥沙堆積的沙礫堤,見圖),形成河海之間方向相反營力的緩衝,河流僅以狹窄的出口入海,大堀溪,觀音溪的出海口都可見到.沙嘴的形態會隨著河、海營力的消長而改變:冬季時風浪強大,河川水量少,沿海漂沙受沿岸潮流及波浪的頂托搬運,沙嘴最寬而且長,甚至將河口阻塞,成為〞沒口溪〞。夏季暴雨或颱風暴雨時,洪水的營力大於波浪,河口沙嘴就會被沖失或縮短,等到洪峰退了以後,沙嘴又慢慢的堆積、加長,回復原貌。而沙嘴與陸地圍成的水域,稱為〞潟湖〞。

2.珊瑚礁地形

只要一提到珊瑚礁地形,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墾丁國家公園,或是澎湖、綠島、蘭嶼等地,其實,本縣的海岸也有珊瑚礁地形,只是本縣的海底已經沒有存活的珊瑚礁群落。

珊瑚是由一隻隻的珊瑚水螅虫聚集生活在一起而組成的。每一個小洞住一隻,珊瑚水螅虫不斷的分泌出石灰質來建造自己居住的小洞,完成後再向上生長,反覆生長後留下石灰質使礁體越來越大。珊瑚礁是沒有生命的構造,它只是生命作用所形成的。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生長環境需有適宜的水溫(年最低溫在18℃以上)、充足的陽光、清澈的水質和堅硬而穩定的底質。其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的現象,大致可分為水母體期和水螅體期。絕大多數的珊瑚類都行群體生活,群體是由個體行無性的出芽或分裂生殖形成,每一個體所含的個體數數目不一。

觀音海水浴場西南方約500公尺的沙灘外緣,退潮時會露出一片約長120公尺、寬 20公尺不等的珊瑚礁層。(季節性漂沙覆蓋的程度不同,露出的面積即有差異。)本珊瑚礁區的海蝕溝及潮地的深度都不大。本區的珊瑚化石經台灣大學地質系利用碳十四定年測定,所得年代為距今5370年,那時候正是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全球氣溫回升至最溫暖的時期,海水面約比現在高出2~3公尺左右,本區的珊瑚礁層就在此環境下形成的,此後氣溫轉冷、沿海漂沙增加等不利珊瑚礁發育的因素出現,珊瑚就停止生長了。

白玉至觀音海水浴場間的海邊也有珊瑚礁,由此可推想:觀音地區曾有一段時間具有珊瑚生長的條件,而今這種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同時珊瑚礁層停止生長後,漸漸被沿海的沙丘及漂沙掩沒,目前已喪失了原本廣大珊瑚礁海域的原貌,相當可惜。

本地區的珊瑚礁狀況,可由各種的鑽探資料或沿海挖掘養魚池露出的剖面發現,在現在的沙層之下約2~4公尺處,有厚約2公尺的珊瑚礁層。

珊瑚礁塊中常常可以發現穿孔的生物寄生,最常見的是穿孔貝(Boring Shell),它是一種將珊瑚或礁石穿孔後,居住在內的一種生物。穿孔虫以濾食海中浮游生物為生。

3.沙丘地形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新屋溪口紅樹林
    2009/12/22 17:38 | 觀音鄉知性之旅
概  說

紅樹林

「紅樹林」的名稱由來,是源自一種紅樹科植物–「紅茄苳」的特徵,這種植物的木材、樹幹、枝條、花朵都是紅色的,其中樹皮部份可以提煉紅色染料。「紅樹林」則泛指如紅茄苳之類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河口的潮間帶的常綠灌木或喬木之樹林。因為潮間帶受著「潮汐」影響,因此紅樹林別稱潮汐林。漲潮時紅樹林下半部的莖幹枝葉會浸在海水當中,看起來很像是「水上森林」。

新屋溪口03水比仔


河口的潮間帶在退潮後會露出泥質或沙質的灘地,紅樹林植物選擇粘質度高的泥質灘地著根生長,鬆散的沙質灘地無法使紅樹林定根並支持樹身,所以沙灘環境看不見紅樹林。

由於河口、海灣、潟湖等潮間帶的鹽沼地土壤長期缺氧,鹽度與溫度的變化極大,使得一般植物無法在該環境下生存,紅樹林得以發展成優勢植物。紅樹林除可用於薪材、單寧染料之提煉、纖維應用外,並有維持生態平衡、淨化水質、防風護堤功能,其胎生現象及根部葉部的特異功能均是自然生態上值得觀察的特點,再加上以紅樹林為初級生產力所形成的食物鏈自然生態系是絕佳的自然環境教育場所,紅樹林植物遂成為各國競相保護的國寶級植物。

台灣西部海岸地勢平緩,許多河口都有紅樹林的蹤跡,最有名的當推淡水河口的水筆仔純林,其他如新竹紅毛港、苗栗中港溪河口、嘉義扑子溪、台南好美寮、北門四草、高雄旗津、屏東東港都是知名的紅樹林生態景觀區。

桃園縣的海岸地形,北段自蘆竹至觀音的大堀溪口方向呈東北偏東,東北季風自海面長驅直入,形成全台最發達的沙丘群,區內溪流多為沙質及礫石灘地,不適紅樹科植物生長。大堀溪以南的河川新屋溪及社子溪均有泥質灘地,據聞早年的社子溪口有大片水筆仔,可惜工業發展以來,在沿岸的工廠排放的廢水肆虐下,不數年,即死亡殆盡。

目前桃園縣唯一可在河口濕地看到紅樹林水筆仔群落的僅剩新屋溪口。

 
新屋溪口概況

新屋溪口01


新屋溪源自桃園縣新屋鄉平均村南方、北斗村北邊之間,水流西北走向,流經新屋鄉及觀音鄉,中、下游為兩鄉之界河,注入台灣海峽,主流長約14.3公里。下游潮間帶漲潮時海水可達約1.5公里的新興橋附近,退潮後在潮間帶露出沙灘地、泥地和沙洲,是各種耐鹽抗缺氧植物生存的好地方,也是招潮蟹、彈塗魚、花跳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水鳥棲息覓食的最佳場域。由於溪流沿線殊少工廠,因此本條溪流污染輕微,沿線仍時而可見鄉農下水摸蜆、捉魚,是本縣僅存的一條活水。

新屋溪口02撒網


平時就有許多的濱海植物如水筆仔、苦林盤、鹽地鼠尾粟…等可以觀察、欣賞,春、夏、秋三季棲息於潮間帶的各種蟹類及彈塗魚、花跳等兩棲動物更是活躍,令觀賞者流連忘返;而春、秋二季乃候鳥遷移的季節,新屋溪口大量的蝦、蟹、貝類及彈塗、花跳也吸引大批的候鳥棲息覓食,每屆向晚落日餘暉時分,候鳥與成群棲息在北岸防風林的白鷺鷥共享潮間帶賜予的豐富食物,飛翔、停駐、啄食、歇息、搶地域、爭伴侶…構成一幅大自然美妙的景象。新屋溪口誠然是桃園縣最值得賞遊、保育的一塊淨土。


新屋溪口06戲水

    
蟹類

弧邊招潮蟹【Uca arcuate】沙蟹科

習性:又名網紋招潮蟹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型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才快速地奔回洞穴中。

特徵:雌、雄蟹的甲殼、步足以褐色調為主,背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佈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白色,螯腳狀如尖嘴鉗。

新屋溪口04招潮蟹


新屋溪口07戰鬥招潮蟹


回應 (0)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莊氏古厝
    2009/12/22 17:26 | 觀音鄉知性之旅


莊氏古厝01
大堀溪是本鄉最大河川,源頭來自楊梅高山 頂,迅即進入本鄉,全長約14公里,因河道不長,河床亦窄,水勢湍急,灌溉功能不彰。(堀:電腦音ㄐㄩㄝ二聲,一般字典查無此字,部份字典列音ㄐㄩㄝ,本 陣莊鉅昌查辭源音ㄎㄨ同「窟」,此音較符合原意。「大堀」的地名起源是本縣屬桃園台地的中壢層面,地勢急降,大堀溪下切作用也特別強盛,河床與兩岸落差甚 大,造成深邃坑谷,故村落和河川均以此命名;桃園大圳完成後,此等深洞不復見,調節性的大池塘則分佈田野間。

上大堀光復後改為上大村,下大堀改為大堀 村,另沿112縣道部份改為大同村。)但沿線仍有不少氏族拓墾(見下頁圖),自上游而下有卓氏(卓乃文‧乾隆)、黃氏(黃如泗‧嘉慶)、陳氏(陳天春‧乾 隆)、莊氏(莊希仲‧乾隆)、王氏(王吉築‧雍正)、許氏(許勝元‧嘉慶)、黃氏(黃英飄‧乾隆)、江氏(江琪臻‧光緒)《乾隆以迄約10~11代人》。 以上諸氏開墾時或合作墾殖(陳、莊)、或彼此租佃,甚至產業轉讓(江、許)形式不一而足,但各氏盛極時均有上百甲的田地,足見各先祖來台開墾時的勤懇精神 與其可觀的奮鬥成果。

桃園大圳興築前,本區大部份是「園」地(非「田」地),利用價值低,園地的作物不外種植甘薯和茶;在看天吃飯的時空裏,想有好收成,除了拼命工作也沒有致富的好方法,不過地主的好處是只管收租,勞苦的應屬其下的佃戶。

以上各氏大多在大圳興築前即已擁有廣大田園。江氏則因為有與官方(日本)接近的族人獲知大圳將興築的消息,而大肆借貸購地因以致富,而江氏所買土地多為許勝元派下土地,也因此間接造成許氏後來的末落。

日據中業,本區流行的一句彥俗可以形容相關 發跡的各氏族之盛況「江厝江阿考,大堀老蝦仔嫂,藍埔王立老,新坡許知母,金湖黃李保。」以上各氏每年可收千租,若要收千租土地放佃至少要在50甲以上。 江氏宗祠及護龍以20甲地築成,王家古厝亦以20甲地築成,莊氏華麗的古厝則用地約25甲地,此古厝非老蝦仔嫂所建,是莊氏另一房發跡者莊李賜所建。

二、本文

莊李賜,地方人士均以膨風佬仔稱之,日據初期江敬考任保正時期,莊任保正書,桃園大圳興築前後,土地交易頻繁,莊靠其在地方上豐富的人脈關係擔任土地仲,由於手法精明,因此財富累積迅速。

莊氏古厝02

其人閱歷豐富、交遊廣闊,傳聞該精緻古厝上 的交趾陶即為唐山所識的廈門師父手藝,建築物則稱是請二位師父互相比賽建築功力的成果。光復不久去世時,其子女為顯其哀榮,以全套「一條龍」的法事連做一 個星期。期間,遠親近鄰、僱工、佃農、法事師父、樂團及聞風而來的丐幫集團和各類食客蜂湧而來享用流水席,每餐均數以千計。伙房人員每天四處張羅餐桌碗 筷,桌椅不夠用時,便在禾埕地板上畫圓圈代替桌子,食客們則蓆地而坐,不以為意,一時人聲喧騰、摩肩擦踵,鬧熱非常。據聞伙房師父到中壢地區大肆購買魚肉 蔬菜等用品,曾導致附近地區嚴重缺貨之情況,足見該氏財富之可觀。其產業最廣時在百甲以上,連白沙墩附近亦有田租可收。

莊氏古厝03

本鄉教育界耆老鄭來進先生是其子嗣(註), 該派下族人其後有中衰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當年身為地主階級,只靠收租即可享榮華富貴,等到「國府耕者有其」政策實施後,田地失去,佃租來源中斷,子弟 們的謀生習慣一時無法調整過來,終至中落,但新興的一代則反而因此警惕,顯現中興之前景。

莊氏古厝可說是本鄉地區民宅中最富麗的建築,值得我們探究。

三、傳統民宅一般解說(基本架構)

一、觀察建物原則:由遠而近,由外而內。

二、衣著是一個人皮膚的延伸,宅第則為肢體的延伸,同時也是思想觀念的延伸。

三、宅第就是「家」的代名詞,是家中成員生命的源頭。象徵上,住宅是彰顯祖德及蔭佑子孫之所在,即「安身」與「立命」。

四、風水即「堪輿」。地、水、人均有「氣」。氣旺則「生氣蓬勃」,氣弱則衰,氣散則亡,氣數已盡。

好 風水的地點是背後有高起之山岳,稱為「樂山」。樂山之後尚有與高大山脈銜接的山嶺護衛,稱為「龍脈」。其左右有小丘稱為「左龍山與右虎山」。中央為平坦寬 廣的高地稱為「明堂」。明堂即「穴」之所在,就是興建宅第的地點。明堂前有略低於廣袤的田野稱「砂」。前方近處有低矮的山丘,稱為「案山」。遠處有高聳的 山尖稱為「朝山」。溪流則自兩側向前方流去,而後逶迤至遠處。(穴有蛙穴、蛇穴、美人穴、蜂巢穴、蝦穴、螃蟹穴、烏鴉穴、蜘蛛穴……等。)

五、「理氣」也稱「方位」及「向法」,是以太極、兩儀(陰陽)、四向(左右前後)、八卦為基礎,結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廖氏宗祠
    2009/12/22 17:15 | 觀音鄉知性之旅
一、前言

漢人在觀音鄉的拓墾,最早可推至雍正年間(依各氏族譜載知),自乾隆中葉起,入墾的漢人便迅速增加。在閩、客的比例上,客籍顯然比閩籍為多(見圖 2)。整體的比較上,客家人的宗族組織發展比福佬人嚴密,向心力、凝聚力也強,這可能和客家人的「吉普賽」現象有關。在台灣的客家人屬弱勢族群,弱者靠團結的力量彼此護衛,可算是不得不的生存反應;而本鄉所有的客家宗族裡,最能彰顯團結精神、聚落保存得最完整,發展也最有組織的氏族,則非廖世崇派下莫屬。

廖氏宗祠


二、武威村的環境與廖氏的移墾

武威村位在大潭村南方,距海約3公里,清代為塘背庄,日據時期屬大潭庄的塘背(小字),民國35年方自大潭庄析出,以廖氏的堂號『武威』為村名。武威村北以省道台15號與大潭村為界,西以桃92號縣道與保生村為界,境內有89號縣道斜貫,村內田畦井然,屋舍錯落,呈現以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武威村廖氏來台祖廖世崇(1691—1760),原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郡吉溪鄉興寧排。

廖世崇在乾隆19年(1754)率家族渡台,于竹南鎮中港上陸,卒於乾隆25年1760)。乾隆26年(1761),廖世崇太太張氏率國祥、國禎、國茂、國旺四子,遷至今觀音鄉近海的大潭村一帶,起初為大潭彭家做長工,前後18年,始有積蓄,乃向崁頭厝郭頭家購買大潭南邊塘背一帶的土地,而開始創置產業,最早建築的茅屋即今宗祠所在。其中第二子國禎因故到竹東發展,故傳下的子孫以竹東為主要分布地;而大、三、四、房子孫則以武威村為中心向外拓墾,拓墾區域主要在大堀溪以西的觀音鄉和新屋鄉。在觀音鄉,廖氏為僅次於黃氏的第二大姓,武威村90﹪以上均為廖世崇派下子孫,鄰近的觀音、三和、保生等村,亦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民國77年重建宗祠時,清查統計廖世崇派下現約有3000餘丁,大多以『國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的字輩命名。

三、閩客宗族組織運作的不同

閩客宗族在結構要素—血緣及地緣組織,個別家庭供奉公媽、神明的情況均不相同。客族集體於宗祠祭祖,這是因為傳統習俗有不准「刈火」的規定;而閩族則一向香火分散各家,各自在家中小客廳或私廳設置祖先的公媽牌祭祀。我們以為影響今日閩客宗族組織差異,最主要的根源似乎就在於閩客宗族組織可否「刈火」或「分香」的習俗不同。

根據調查,觀音鄉閩人宗族和草漯村李氏、廣福村許氏,原來也都設有宗祠,但李氏宗祠今日已淪為倉儲室,來台祖神位,被奉至私人家中,許氏宗祠在一次大火之後,不再重建,只有祖墳在民國67年重建,規模頗大。反之,客族如白玉村歐氏,大潭村向氏,在本地只餘10~20餘戶,但歐氏向氏卻分別在民國74 83年宗祠重建落成;白玉村黃氏來台祖底下各房分建宗祠,形成分枝的現象;更有趣的是金湖村黃氏,族人幾乎全不住當地,但宗祠、祖塔仍輪房請專人打掃,纖塵不染。故由實地調查也使人深感閩、客族因祭祖方式不同,導致象徵一族精神的宗祠存廢問題。客族因不准「刈香」,年節均須回原居地祭祖,無形中仍與族人維持某種程度的連繫。

移出地族人較多者,甚至組成來台祖派下宗親會,在年節時合租遊覽車回鄉祭掃。反之,閩族香火分散各家,過去由於定居一地,且社會較為封閉,與客家宗族組織的差異並不特別突顯,然而,一旦受到外在衝擊,便逐漸分崩離析,一散千里了。

四、廖氏聚落發展

武威村廖氏最早的聚居處是宗祠所在的「老屋」,已有200多年。由於二房國禎到竹東發展,故村中只有大房國祥、三房國茂、四房國旺的裔孫(表1)。因房的分裂特性,今日留在武威村廖氏的族人分布與初期不同,財產鬮分的結果,常留下某一房派的人分布較多,其餘則遷出。

大房國祥傳下的六房子孫在道光23年(1843)分家,其中第四房巧泰鬮得后背塘下屋地一處(菜園下南面地),五房雅泰及六房潤泰鬮得老屋宇(稻埕頭),並貼佛笮六十大元幫助長房民燕、二房民應、三房民球在公田面屋地起造房屋(新茅屋)。直到百多年前,大房的朋安、日安向第四房購買「菜園下」一公頃多地建造房子,但十多年前「菜園下」族人已全部遷出,故成為武威村唯一土埆壁三合院,卻廢棄無人居住的小聚落。六十年前雙喜,五十多年前賢科,以及四十二年前的欽景、道景、新景三兄弟均到自己的田地上建屋居住,因而形成了「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個聚落,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較遠離以「老屋」為核心的集居地。

據說,三房國茂裔孫為族人中最富有者,不斷買地拓墾,直到新屋鄉、楊梅鎮一帶。由道光27年(1847)立找洗斷盡田根契字可知蘭泰叔侄向茄苳溪庄(保生村)的施氏兄弟買水果田園埔屋宇壹所,迄今,保生村仍有很多蘭泰房下子孫。在由光緒13年(1887),芳泰、蔭泰、蘭泰共九個兒子的分業鬮書中也可看出第三房當時的田業已擴展到十五間、陰影窩、石磊子等地。在武威村中,第三房族人分布最早最多的小聚落是「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原來住有芳泰、蔭泰、蘭泰的子孫,但蔭泰、蘭泰子孫逐漸遷出,如今,南邊的「南頭」為蘭泰,北邊的「北頭」為芳泰子孫分布處。「橫圳頂」是60多年前逢兆由公廳移出建造的;「小飯壢」則是62年前逢義、逢禮、逢順三兄弟由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而建構的,此亦可見遷出的族人與本村連繫始終密切之一斑。(

第四房國旺裔孫,在村中分布最早且最集中的地方是「新瓦屋」和「上屋」、「下屋」。「新瓦屋」是菊泰150多年前奠基的,昭和4年(1929)曾予翻修。「上屋」、「下屋」據稱是100多年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宏安三兄弟來此建築,但「下屋」現有部分族人屬葵泰裔孫,其實情並不清楚。「上屋」有大房國祥子孫一戶,乃是20多年前才搬進來的,這在村內各房毫不摻雜,壁壘分明情況下是一例外。由上述武威村廖氏的分布可知他們是個以「房」為單位,社群型態異常分明的宗族,且大多數族人對各房分佈都有明確概念。武威村能維持廖氏佔絕對優勢的局面,是因廖氏族人不輕易將田園變賣給外姓人。
回應 (0)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7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