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27108
  • 發表文章:1
  • 相片數量:27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陳世政  
聯絡地址: 苗栗縣頭份鎮蘆竹里8鄰蘆竹103-15號  
聯絡電話: 037-629700  
傳真電話:  
關於我們
組織基本資料
組織名稱: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成立時間: 2007-02-08
負責人: 林光文 聯絡電話: 037-629700
聯絡人: 陳世政 傳真:
組織人數: 34人 E-mail: mtlujhunu@gmail.com
聯絡地址: 苗栗縣頭份鎮蘆竹里8鄰蘆竹103-15號
社區基本資料
社區名稱: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社區網址: http://mtlujhunu.blogspot.com
所在位置: 苗栗縣 頭份鎮
社區戶數:
社區人口數: 1110人
經常參與社區工作人數: 40~50人
主要族群: 閩南人 
發展重點: 人文教育、環境景觀 
工作重點與發展困境: (一)蘆竹湳莊聚落普查蘆竹湳庄聚落調查:
目前蘆竹湳庄內仍保有四五十座的三合院,有些有人居住,有些屋主則已搬離。預計針對蘆竹湳莊三合院的位置、數目、特色、文化價值作調查。
(1.)並以手繪圖的方式畫?蘆竹南庄具代表性的三合院位置圖,加上彩色照片配合記錄。
(2)調查三合院的歷史、屋子內部的設計以及建築手法,以了解三合院在過去農村生活的所扮演價值與至今因環境變遷後的命運,未來作為一處文化保留的示範點。
(二)蘆竹湳歷史人文踏查:蘆竹湳地區相關之文史資料、開發歷史、族譜整理、民俗風情、節慶活動等照片之蒐集。
除了三合院的聚落普查外,蘆竹湳莊因位於中港溪河口附近,開發甚早,加上屬於頭份客家庄中少數的閩南聚落,當地有許多當時所留下的閩客械鬥傳說,甚至遺跡。目前蘆竹湳莊因環境條件導致原庄人口外流,庄內許多無人居住的三合院低價出租,吸引不少外地居民移入,透過蘆竹湳族譜收集,各項生活、文史、民俗、風情等老照片蒐集,讓社區居民的集體記憶得以傳承、累積。
(1)「蘆竹湳族譜收集」:蘆竹湳開庄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庄內至今仍有第一代來台祖的墳墓供子孫祭祀。溯其來台祖為居住在福建省金浦縣的陳清與陳惟德兩個人,冒著生命危險,相約由大陸來到台灣,首先進入蘆竹湳開墾。庄內也以陳為大姓,後來才慢慢分枝繁衍,目前已傳至第十二代。因此,蘆竹湳庄的居民幾乎都有親戚關係,但因年代久遠,村民也不清楚到底哪戶與自己有關係,故透過申請日據時代的戶口名簿、拜訪耆老,協助村民一同整理族譜,了解自己的故事,以及整個村子發展的經過,保存農村社會固有倫常關係。
(2)蘆竹湳歷史照片收集:每個時代都有它獨具魅力的地方,因為文字與影像得以被保留。傳統聚落的生活經驗是老一輩村民的集體記憶,經由蒐集老照片,拼湊出時間在日常家居生活走過的足跡。讓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 同時也讓下一代了解蘆竹湳的開拓史,既溫馨又有實質意義,也能達成「承先啟後」及「保存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針對尚未毀壞嚴重之三合院,做簡易修補與環境整理工作。
蘆竹湳聚落大部分的三合院因年代久遠,且許多房子無人居住與管理,斷垣殘壁不但有公共危險之急迫性,亦影響整體居家環境品質,造成社區居民不便。因此急需徵求一人,專門從事有危險性建築之補強工作,如屋頂、壁面的補強,空間整理等,以維護人身安全,並可延緩老宅毀壞。  
未來發展願景與工作目標: 房屋是人生活的空間,活動的領域,不單是避風港,更是人類發展的起點。蘆竹湳的房屋形式非常多元,仍存有土角厝、編竹夾泥牆形式的三合院,磚瓦房,有如傳統建築的活歷史,保留三合院刻不容緩,在「以人為本」的訴求下,不再是只有硬體建設,而是「社區人」與「生活價值」的創造與永續,從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進而產生認同及參與,本計畫預期的效益有:
(一、)提供作為鄉土教育教材,增加社會與學子對聚落文化的認知,並落實傳統聚落文化的保存。
許多的老房子因為居住需求而被拆除重建或因產權複雜而任其傾頹,傳統聚落的風貌隨著時間而逐漸流逝。讓後代子孫能透過「建築物」這項基礎的空間資訊來瞭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自然與社經的發展過程。以當地建築及其歷史演變為本,建立一種人與土地之間緊密聯繫的歷史感,這正是台灣社會目前著重鄉土意識的重要一環。
(二、)闡揚傳統聚落之人文特質,進而對於居住的地區加深認同感。目前蘆竹湳莊內有一座三層樓樓房,因無人居住而閒置。與屋主商量後,屋主願意借為莊內地方文史館之用,預計經整理清掃後,將協會收集的蘆竹湳舊照片、相關資料以及過去農村家庭所使用的器具做一成列展示,讓附近居民能夠更了解蘆竹湳莊過去的歷史以及生活,藉由搜集蘆竹湳莊相關人問歷史資料,拉進居民間的距離,凝聚居民意識與共識,共同創造蘆竹湳庄的新發展與契機。未來也能夠作為戶外教學活動的參訪據點,打造社區新公共空間。  
社區簡述: 相傳於兩百餘年前,福建漳州府金浦縣的陳清兄弟兩人,個性好強逞勇,不安於農耕生活,成天遊手好閒,是村人眼中的頭痛人物。兄弟兩人心想既然不受人歡迎,何不到台灣闖天下,聽說那裡是個賺錢的好所在。遂與村內幾位志同道合的壯丁,選擇一個風平浪靜的早晨,告別家人搭乘舢舨渡台,由新竹州的中港社上岸。因為來台時間較晚,一些平坦富庶之地早已被開發,一群人經過幾天的探尋,找到一處蘆竹叢生的沼澤地,尚未開發,就暫時落腳於此。經過幾個寒暑的開墾,勉強足以糊口,卻無分文的積蓄。因此,當初一起來台的友人,認為此處謀生不易,紛紛轉往他處,僅留下陳清一人。 由於陳清的吃苦耐勞,此蠻荒之地經過幾年的開墾,已成良田,所種植之稻米收成逐年增加。也吸引一些較慢渡台的唐山客,加入此地的開墾。到民國初年,蘆竹湳已聚集了數十戶人家,日子雖苦卻也過得知足悠閒。
民國五十七年,當時的縣長林為恭,為了帶動地方的繁榮,引進石化工業至頭份,將蘆竹湳劃入重工業區,而僅徵收部分土地,納入中石化廠區。期待的石化廠經過三年的興建,終於開工生產。由於該廠的從業人員,須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因此,里民無人有就業機會,滿腹希望落空,惡夢卻是接踵而來。空氣污染嚴重影響居民健康與作物的收成,造成抗爭事件不斷。也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年輕人紛紛的搬離他處。 如今,蘆竹湳僅剩下一些無依的老人,守著破舊的家園與貧瘠的田地。因為如此,反而得以保留相當完整的三合院農村聚落,在台灣已絕無僅有。
在本土意識抬頭年代,這何嘗不是個轉機,然上天並不眷念守株待兔者,居民必須覺醒,凝聚居民共同意識,找回聚落傳統特色、肯定自身優點的發展路線,以農村聚落的歷史資產做為再發展的有利契機,讓民眾在參觀的同時,也可以體驗傳統老屋場域的特殊氛圍。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