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楊鈞弼  
聯絡地址: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中興街37號  
聯絡電話: 03-8650338  
傳真電話: 03-8653278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4
  • 累計人數:213652
  • 發表文章:34
  • 相片數量:709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小故事
1060924:跟著芭樂去旅行【實踐場域體驗活動】
    2017/11/02 10:35 | 地方學的建構可能:看見「正港性」
此為代表圖像 食農體驗:跟著芭樂去旅行\要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從親自進入這個地方開始貼近日常的方式,不外乎是親自走進土地,了解地方的人情、故事;即使人們可能帶著輕鬆的、觀光的心情,即使只是參與體驗,只要多靠近土地一點點,都還是存在著理解的可能。

閱讀全文...




1061018黃宗潔:變遷中的城市:城市、觀光、正港性
    2017/11/02 10:22 | 地方學的建構可能:看見「正港性」
此為代表圖像 【關於講題】人們日常所居住的城市處於不斷變遷的狀態,不只是因資訊科技的發達,城市建築產生的新面貌,更可能是精神層次的——如何在新生與歷史保存取得平衡?​另一方面,旅遊是為了追求正港的經驗,是認為旅行者到外地尋找某個可以發現「真正的真實」的地方),而觀光只是走馬看花;但是,「正港性...

閱讀全文...




1061005李旻軒:我與阿嬤的日常對話
    2017/11/02 10:21 | 地方學的建構可能:看見「正港性」
此為代表圖像 ​【關於講題】日常與對話——究竟哪種對話,會是最尋常、接近日常的?最後我們回到自己的童年經驗,發現和自己的阿嬤說話對談時,會存在一種最簡單、純粹甚至瑣碎的對話關係。「日常」的魅力,來自於有意識的探索,而接近所謂生活的面貌。李旻軒,壽豐鄉樂齡學習中心的規劃師,多年來帶領日間托老和樂...

閱讀全文...




1060930林慧絢:「1/1440」—日常敘事的可能性
    2017/11/02 10:16 | 地方學的建構可能:看見「正港性」
此為代表圖像 【關於講題】「1/1440」,代表的是人們24小時的日常生活作息之中,特別被抓取出的1分鐘。透過這場活動,我們要從他者的經驗探問自己的是,我們所選擇展示出來的這1分鐘,到底有什麼話語的意義?如欲參加這場小活動,請自行攜帶或錄製約60秒之動態影像,可寄至托海爾信箱(ndhutorh...

閱讀全文...




1060923楊富民:我的日常想像:豐田生活裡的「正港」空間
    2017/11/02 10:15 | 地方學的建構可能:看見「正港性」
此為代表圖像 【關於講題】這時候我才開始思考,花蓮是什麼?從最基本的本質--空間上面來談,我希望能夠先去探討花蓮的空間如何作用於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再去看到此刻的花蓮空間,如何被我們詮釋、使用,並且成為我們印象中的花蓮。我要強調的是,「花蓮」這兩個字的符碼,並不是一直以來的如此,而是不斷的變動,...

閱讀全文...




34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特色快照
舊日本移民村 

明治三十二年(清光緒25年,1899年)七月,日本四國愛媛縣人賀田金三郎,在日本獎勵私營移民時期,依規定招募日本農民,得男女三百十八人,獲臺灣總督之許可,著手開墾加禮宛、鯉魚尾、鳳林及吳全城一帶約一萬二千多甲原野(豐田一帶當時稱為馬勿原野),視為日本人有規模移民東臺灣之始。
豐田在開拓史上的特色在日本移民村的設立,這是臺灣自漢人開墾以來第一次由政府全程主導的移民計劃。日本政府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到大正六年(1917)的九年間,在花蓮設立了三個官方經營的農業移民村,分別是吉野村(吉安鄉)、林田村(鳳林鎮大榮一村、大榮二村、北林村)及豐田村(壽豐鄉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
豐田村成立於大正二年(1913),位於知亞干溪(今壽豐溪)出山口北側,東西寬於五公里,南北長約六公里,地勢由南向北傾斜,總面積六百一十甲,耕地面積四百七十二甲。村內設有四個聚落,最北邊的是山下部落(今豐山村),「山下」顧名思義是靠近山麓邊,設有豐田驛(火車站)。森本部落(今豐裡村)位處山下部落之南,因為於森林附近而得名,豐田神社設於本部落之中,是全村的信仰中心。
中里部落(豐裡村與豐坪村交界處)因為處全村之中心而得名,設有移民指導所、醫療所、小學校、警察派出所及佈教所,是全村的行政中心。全村最南邊是太平部落(今豐坪村),因地勢平坦得名,設有火葬場及墓地。四個聚落間有輕便鐵道互通,對外亦有鐵路與北邊的吉野與南邊的林田互通消息。大正六年(1917)時,全村共有戶數180戶,912人,每戶平均5人。
豐田村設立之初便遭遇天災肆虐,大正三年(1914)的兩次颱風侵襲和洪水共造成住宅一百四十戶全倒,道路沖毀,耕地作物付之東流。總督府在知亞干溪上游與豐田村口築提防,大正六年(1917)颱風將堤防沖垮,洪水又造成住宅九十戶半倒,二百四十六戶全倒,耕地流失三十甲。
颱風之後緊接著傳染病的流行,瘧疾、黑水熱、恙蟲病越來越多,每年都有相當多的移民死於瘧疾。除了颱風和疾病外又有「番害」當地原住民常不定期偷襲移民村,盜取作物及殺傷村民時有所聞。
豐田村移民人數有限,勞動力始終不足,每戶移民分配的土地都在三甲以上,又因移民村設立宗旨是使日本移民能自給自足,因此不准雇用臺灣人進入村內從事農務工作,所以漢人(多為客家人)多居住在村子外圍的地方,如豐坪村沿著花蓮溪構築簡陋的屋宅當棲身之處,稱為「新庄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全部的移民遣返日本,留下的土地由剛成立的壽豐鄉農會接管,結束長達三十二年的日本移民開墾史。

社區剪影
社區快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