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106259
  • 發表文章:10
  • 相片數量:1183
  • 回應數量:2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林義超  
聯絡地址: 雲林縣北港鎮民生路2號  
聯絡電話: 05-7827426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不知不可-景點
 
鬥陣來北港七淘
類別:建築設施

北港地名起源

笨港

據曾人口氏謂「笨」與堆積之溪沙或沙丘有關,因港域積沙稱笨沙之港,而演變到笨港。有謂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據台時所繪製台灣地圖,已有「RPoonkan」的標誌,笨港即是「RPoonkan」之譯音。又極具權威之學者洪敏鱗氏表示,笨港為漢人移民所命名。

北港

由笨港北街、笨北港、逐漸演變至同治年間,稱北港街,其溪名亦從之。

媽祖廟

媽祖廟之典故文物古蹟很多刊物均有介紹,大家耳目能熟。現在要介紹的是已漸被大家淡忘的媽祖神殿房內,有一口三百年以上歷史的八卦型古井。相傳樹壁和尚﹝媽祖廟第一代主持﹞自福建湄州朝天閣奉請媽祖神像渡海來台,在笨港一家路店休息時,發現店旁一口八卦古井,直徑約三尺半,深丈餘,水質十分清澈,精通地理的樹壁高僧將媽祖建祠奉祀於此。乾隆三十七年地方禮聘廣西籍劉姓堪輿家「贛洲師」擇吉改建草祠並遵神意填土七尺,欲將該井填滿,卻屢現奇蹟,隔夜填土自消,又見清澈井水,韻洲師詳觀地理,發現此八卦井有靈氣,斷為龍穴地理之龍喉,龍身向北延伸至三槺榔﹝今之府番,三槺椰崙龍尾穴後面會有介紹﹞。龍喉不得填土,遂以陶磚依八卦型砌高七尺,做為神座之中心樁,靈氣得以發揚光大,因此香火旺盛,為全省之冠。相傳龍喉水可治百病,信徒取之者絡繹不絕,日據時代為保神為之莊嚴,將井口封閉,但媽祖廟兩旁之商店尚有二口古井為龍眼穴,現知之者尚有前往求取龍眼水以治病,店主人為免煩擾,密而不宣,因此知之者甚少。但今媽祖廟周圍道路拓寬,西邊之龍眼井用鐵蓋封閉在路中,東邊之龍眼井端午節店家曾開放供人取水。

宮口街

以朝天官之口得名,今為中山路。

義氏廟

位於旌義街,正殿奉祀義民公,後殿奉祀義大將軍,兩旁各有一座義塚,佔地甚廣。在一七八六年,笨港住民為抵禦林爽文之亂所起之賊寇,召集壯丁一0八人所組之義民團,經數十次惡戰擊退賊兵後,在一次勝利慶功夜,賊兵毒殺義犬,全團於睡眠之中被害,笨港紳商協議將義氏遺骸合葬,以捨生之五月三十日作例會大祭,以表功勳。

蕃簽市

在今博愛路段共和街處,由北向南整條共和街是在嘉慶八年,北港溪新河道天然河堤內側河床斜面上所形成之集市,北港四周農民或肩挑或以竹排﹝筏﹞到此販賣蕃薯簽而得名,其處至錦華齋門市部為﹝米街﹞。其南至「溝仔墘」東接「暗街仔」,現存有「甕牆」古蹟,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公量腳﹝下﹞

在今之義氏廟防空洞處,古時設有公秤,買賣斤兩遇有爭執,皆在此過秤,即可辨真偽。

溝仔墘

在今博愛路南段前街名為永寧街﹝曾一度為北港溪岸的道路台灣文獻﹞,光復前有一條大溝而得名,其上右接笨港繁榮之街道「暗街仔」及蕃簽市、商業街道米街、打鐵仔街、橫街仔﹝民主路﹞。

暗街仔

今之安和街,因路窄兩旁住家亭廊相接不見天路;又說:晚上很晚也有行人﹝大概類似今夜市﹞,因之得名。

老鼠仔衛生

在今中山路與光明路交接之東南角。因在民國十一、十二年時,鼠疫流行,由鼠體寄生之蚤傳染,淋巴腫脹、生核發強熱,患者無一倖免,因此日本政府下令全面撲滅老鼠,規定每家每天須捕殺幾隻老鼠,鼠體掩埋,刺掉鼠尾交至此處,因而得名。

竹圍仔內

今東陽里一帶舊稱,當年北港最大郊行「捷發行」設於此。

捷發街

 

古時之大商行「捷發行」所在,因之得名。

 

天理教

北港教會

於民國二十四年由大林人士蘇萬清先生佈教至此救人救世創設的,現在由第二代會長蘇有亮主持,新建堂皇大神殿,於七十三年九月十六日落成,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十二將升等為「天理教台灣北港教會」﹝之前僅為佈教所﹞,掌管十個佈教所。天理教之系統由本部﹝天理市﹞大教會分教會佈教所講社組成。因日本北海道已有個北港分教會,基於不能會名重覆,所以我們北港就稱為「台灣北港教會」。八十五年三月十一日晚上六點將由日本本部天理教真柱﹝教皇﹞中山善衛親自請神分靈到北港安座,三月十二日上午十點會長就職奉告祭,屆時將有一番盛況,對宗教研究有興趣者可前往觀禮。天理教尊奉天理王尊於一八三八年在日本大和國山邊郡庄屋敷村﹝今奈良縣天理市﹞,由教祖中山美仗創教,該教一度曾為日本政府所禁。我政府於民國六十二年准其成立中國天理教.總會管轄各地教會傳教事宜。天理教無任何禁忌,其教義為使人類達到「康樂」生活的境界。

車仔寮

為昔時中秋街之別稱,因牛車運輸業聚居而得名,在中秋路朝天宮香客休息處,以前有一座八卦樓,現已拆除。該處以前為「輕便車仔」之車站兼休息處因而得名。以前笨港居民在此搭「輕便車」到民雄接駁省道鐵路大火車。所謂「輕便車仔」是一種簡便鐵路車輛,由車夫站於車上持竹杆撐地推動,每車僅坐二、三人。今為東華里部份。

阿彌陀

在中秋路彌陀寺﹝小西天﹞一帶。該處古名為益安境,依碑記彌陀寺建於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據稱這一帶原來為鬼所困,相傳溪有溺兒,每於白晝曳人落水,街民恐懼視為畏途。據小西天由來,碑文記載:「嘉慶中年,現在廟前一帶,地勢甚低,成為池沼,水鬼橫行,往往通行人士不慎溺死者甚多。」可見嘉慶年間,此地之池沼乃當時北港溪痕跡之一。至嘉慶二十一年因浚溪池沼,掘出刻有「阿彌陀佛」石碑,居民建一小廟供奉於舊市場豬玷內之土地公廟內。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在寺東方另築益安館奉祀王爺以消災。現址彌陀寺係建於民前十年養濟院舊址,因民國二十三年擴建中央市場,乃將兩主神移到了養濟院與福德正神共祀,廟,改稱為彌陀寺,幾年前彌陀寺改建,名為「小西天」。

厚生院

在光民里厚生街,現已拆除得無影無蹤,蓋起高樓了。該院原名為大祥會社,為日人經營之劇場﹝戲院﹞,後因虧本空著隨之破落,成為笨港文昌廟拆除後貧病者之住所,也曾為瘟病﹝傳染病﹞者隔離常人之住所。

牛車路

現今之益安路、大同路,以前交通運輸都靠牛車,由鄉下到北港之牛車,皆不准走其他街道,怕壓壞了道路,雨天泥濘行人不便,因此牛車只走大同路接益安路到舊牛墟﹝舊牛墟在北港大橋東邊,現在之停車場﹞這一段。

後尾掘

在今仁和里益安路東溪邊岸處,以前有一大戶人家,其後有一大池塘,該處因而得此地號名,那時有街道通過新市場﹝現在改建中﹞而至媽祖廟後及菜市場,當時該街道為媽祖出巡必經之路,交通方便,但今已窄不可行。

舊鎮公所

在媽祖廟後仁和路、公民路、博愛路之範圍內,舊名為「街役場」,面向仁和路,當時也為北港,宏偉之建築物,民國五十五年拆除建成商業區之高樓,遺跡不復可尋。

舊登記所

與舊鎮公所隔公民路而面向仁和路,今遺址廳房還在,是舊時之地政事務所,曾一度為青年反共救國團之團址及青年活動中心。

籃仔街

﹝蜊仔街﹞

今之仁和路至大同路段,臨大同路處叫做籃仔街頭,此街曾被誤名為蜊仔街,那是錯誤的,起因為新港人說由此街道可通往北港溪摸蜊仔﹝捉河蜆﹞含有輕蔑之意。經考據為以前此處製賣篾器生意,販賣糖籠、神籃﹝現在喜筵新郎裝檳榔、香煙敬客的那種容器,鄉下人用來裝請﹝搬運﹞神明用的籃子﹞等各種籃子,因此叫做籃仔街。﹝以上由陳金田口述﹞原住處可通往水仙宮。但據文獻台灣史書所載,因此街曾挖出許多蜊仔殼之貝塚,所以叫蜊仔街。仁和街之王姓、楊姓族親其屋舍因被北港溪沖毀,故買下籃仔街兩旁之房屋,經營客棧﹝棧仔間﹞等生意。﹝現在已拓寬,很多古代建築物已不見了﹞當地居民發跡後,因感於族人團結和氣生財,改名為仁和路,含有飲水思源之意。

排仔巷

大同路東端通往北港溪坐竹排到對岸之小巷,今有人倡議由此建第二座北港大橋通往嘉義,以疏解北港大橋香客期之擁擠。

營盤口

在仁和路、大同路交界口,營寨在今公館里三民街、三央街一帶。顏思齊開拓笨港後,清廷派水師千總駐紮營寨之處,寨後栽竹為界,在今仁和路復興街尾,後來竹蔭茂盛,被稱為「公竹巷」,住民須用竹材可任意取伐。

崩溪崎

在公館里臨北港溪一帶,昔時被稱為崩溪峙,因為北港溪東流在此改彎向南,每遇上游山洪溪漲,堤岸告急,附近居民均冒雨填沙包,以防被沖毀釀成水災。現今水利局在此處投填巨石及水泥樁,以防堤岸被溪水沖毀。

姓許街仔

今之公館街,也叫四坎車,古時很多油車集中在此。所謂油車是榨花生油的工廠,街民都姓許,因之得名。現在仁和路、公館里段被誤稱為姓許街仔,或在公館里內幾條街道,如三央街、三民街和公館街被合稱姓許街仔,都是不知之人誤傳的。

公館口

在公館里公館街、三民街、三央街三條街道交接路口處,為古時貿易商共同捐資緊鄰油市旁蓋屋建館稱為公館,為接待外商住宿共商交易之處。後來三銜接合處之大廣場成為「雄武館」練武之處,小時侯﹝民國二十八年前後﹞曾在此處觀賞練拳,宋江陣、舞獅等民間休閒活動,今廣場已不復見,三街變成窄巷,公館里因此得名。

代天宮

該處原為光緒末年為北港四大窪地之一,日據時代被填平,以前是冰會社池塘地,民國五十年興建,內供五府千歲,旁殿並供十六神﹝十六神為許姓祖先從大陸分靈,在公館街十六神館奉祀,但舊址已破舊無人居住,因此寄奉於代天宮﹞。該宮現擴建中,今已漸見宏偉之廟貌。

冰會社

以前是北港唯一大製冰工廠,並有一大池塘為婦人洗衣及休閒釣魚之處,在北港戲院隔復興街北邊至溪堤間北邊一大片皆是,現已拆建為住宅樓房。

北港劇場

為繼大祥會社之後有北港座﹝今之大復戲院﹞,才有北港劇場,被眾人稱為新戲園,現二樓改建為合家歡餐廳,一樓經營大盤商量販店,西餐廳之後,尚可見到「北港劇場」四個大白字。

昭烈宮

陳姓王廟

在公民路西段近義民路處,在光緒末年為窪地,稱為魚寮窪地,從前是河道痕跡,日據時代尚有小池塘,該廟於乾隆三十年,陳姓族人興建陳姓王廟於此窪地東畔,供奉開澤聖王陳元光,當時笨港居民大部份是漳州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丈亂後,笨港漳籍居民紛遷新港、北港遂為泉人所居,而昭烈堂式微。後來陳姓宗親會興建宗祠,因開漳聖王陳元光亦姓陳,於是奉陳元光為他們的祖先,故在宗祠內祭祀公,將此堂改為陳姓宗祠,又稱陳聖王廟。到光緒二十年,受地震之害﹝台灣文獻記為遭回祿﹞,廟宇倒塌,陳聖王金身遂由宗親輪流值東,在自宅奉祀,但宗親拜租及歷年祭典均感不便,遂於民國十二年遷菸現址,三十七年重建,因陳聖王受唐封為昭烈侯,故名日昭烈堂。

石頭仔路

今之中正路。以前為北港最好的道路,北港僅此一條道路鋪設石子,從火車站至媽祖廟後整條街道都鋪有石子,因之名叫石頭仔路。

報真寺遺址


在中正路與文化路交界處,現為基督教長老會,以前為佛教「報真寺」所在地,為日人告別式公祭並存放骨殖、骨灰之處,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佛門子弟沒眼光不予接收,被長老會購得該地,拆寺改建為教堂,現報真寺之釋迦佛像供於彌陀寺小西天,銅鐘古物存於水林法輪寺。

埔仔

在今義民路、賜福里一帶。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顏思齊登陸笨港築十寨,撫番、墾拓、開荒,顏氏兄弟陳衷紀開拓,結成「埔仔」部落,舊名延用至今。

埔仔新街

 

在今共榮里褒新街。

 

公會堂

武德殿

在文化路、中正路、民主路、義民路所圍之方形區域,公會堂約在今郵局之處,武德殿在今之合作金庫,原為光緒末年四大窪地之一,日人在此填地建公會堂、武德殿、俱樂部,利用此雜木叢生的沼澤飼鱉,此飼鱉所地方人稱為鱉崛﹝摘自台灣文獻﹞,公會堂為北港最大之集會所,光復後易名為中山堂。現已改建為郵局、土銀及合作金庫等機構。武德殿遺址於七十三年拆除,以前為日本巡查﹝警察﹞練武、擊劍、柔道之教練場。

溪仔底

古時又名炮街,製造販賣鞭炮、煙火之處,在今之博受路介於中正路、民主路間之區段。據考,古時鎮內多處是池塘,傳說北邊之大池塘水經溪仔底流入另一池塘;又說北港溪曾氾濫流過溪仔底,因之得名。

橫街仔

今之民主路,從媽祖廟之西旁,故名為「橫街仔」。橫街仔西接打鐵仔街﹝博愛路至義民路段﹞,打鐵店集中在此處。再向西,現今土地銀行處,古時叫「灰窯腳﹝下﹞」,專燒蚵殼灰﹝用海蚵殼燒灰磨粉成石灰,是古時用途甚廣之三合土建材,但今已被水泥取代﹞。

聖安宮

﹝王爺廟﹞

位於華勝里新興市場,於民國四十九年新興市場落成時,由地方耆老陳金田等提議,恭請媽祖、關帝聖君、五年千歲、五府千歲等合壇供奉,祈求市場興旺,居民平安。五十七年重修東、西兩屋拜亭,五十九年擴建拜亭,六十一年購得廟地,七十三年擴建現已完工。

治水工事

係民國二十九年北港街長﹝鎮長﹞所爭取,設在北港的水利工程處。該處原為笨港文昌廟,此廟破落後,被利用於停放窮苦人家靈框之亂葬墓地。而省水利局第五工程處已於八十四年元月遷往嘉義,現已成為北港鎮立托兒所。

北埔路頭

為現今之大同路,由文化路至華勝路口地段。昔時元長以北至麥寮稱為北埔,北邊來的商賈由此進入笨港營商,古時甚為繁榮,因稱其處為北埔路頭。

第一樓

在新民路與公民路口交接,丁字路口北面之紅磚樓房,為昔時北港之大酒家,名噪一時。日據時代及光復後,北港酒家林立,除「第一樓」外還有「朝鮮樓」朝鮮人經營,酒家女皆為朝鮮人,在合家歡餐廳,新力製衣廠旁。「天天樂」在舊火車站邊,現今木造危樓還在。「蓬萊閣」,在仁和路,現為親和旅社。「鳳林酒家」在舊火車站前,今之大仁外科。「五月花」在嘉義客運旁。「美多玲」在博愛路,不久前發生火災,建物被毀。等不勝枚舉,可能尚有遺落。

聖媽巷

在民眾服務分社旁之巷道,原為一亂墳塚,夭折嬰屍幾乎全丟棄於此,據傳聞,日落時分,農人趕牛車路經於此地,車上即爬滿嬉戲的小孩,趕牛車的人,用牛鞭揮之即去。

西勢窯

昔為窯業聚落,且地屬中心點之西而得名,在今之西勢街一帶,日據時代係一窪地,草木密菁藤蘿蔓延的幽僻地帶,因頻傳鬼事,建有「菜堂」﹝慈德堂﹞。古時笨港有東勢窯﹝在今東華里東勢街﹞與西勢窯兩處瓦窯專燒瓦片販賣,供人蓋屋頂,但卻沒磚窯,所需之磚塊與杉木皆經由福建水運而來。

東勢窯

位於今水廠一帶,亦因窯業聚居而得名。

七仔爺館

位於西勢里光明路南陽國小之北邊,以前為一小廟,日據時代寄奉於今信義路之九州館﹝旅社﹞,後來移奉至現址,民國乙已年重修擴建,今稱為天波府鎮妄宮,奉祀之開基神明為七千歲﹝楊家將七將軍﹞及丁府八千歲﹝由下崙福安宮分靈﹞。還供奉有五府千歲、馬府千歲、中壇元師等。

北壇碧水寺

位於新街里新德路,於省道中央公路旁。該壇創建於清嘉慶五年﹝公元一八00年﹞,由當地蔡秀捐資興建,碧水寺俗稱北壇觀音;昔日的笨港城,北門有北壇,南門有南壇,做為停棺之所,南壇現屬於嘉義縣新港鄉,又稱水月庵,北壇即碧水寺皆奉祀觀音佛祖。二壇隔笨港遙遙相對,北壇自笨港淤淺後,地位漸不如前﹝以上摘自台灣文獻﹞。但據該寺沿革所載:本寺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0﹞,嘉慶八年﹝公元一八0三﹞被洪水沖毀,移至竹圍﹝今穎寧街﹞,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又被洪水沖走,移建山仔腳﹝新街﹞今址。咸豐七年﹝公元一八五七﹞為景仰義民軍抗賊犧牲,萬古流芳,奉祀大眾爺。民國七年再修建,被國家指定為三級古蹟。民國三十八年口湖孫闊嘴先生捐獻太子爺供祀,由草湖里吳也合、吳種兩姊妹念經禮佛,一時靈驗,聞名遐爾。現正殿供奉觀音佛祖,配祀福德正神及大眾爺,日據時改名碧水巖,光復後更名為碧水寺,本為昔日笨港地方所遺留之珍貴古蹟。可惜於民國八十年舊曆元月三日午夜祝融光臨,全被燒毀,現已改建完成。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嘉義靜德寺主持吳也合﹝法號普成法師﹞奉獻大殿重建經費及觀音及全童玉女。民國八十一年十月竣工成立管理委員會。

新街

即新街里,亦稱北港新街,因嘉慶八年(一八0四)洪水氾濫,富戶紛於北港街北北西方較高地段建新街肆而得名。 故名為「新街」。以北壇碧水寺古蹟最著名。另有一巡天宮為近年來所建,供奉蕭府千歲。北邊有僑美國小。

新街竹圍仔

屬新街里,以前為小部落,今已與北港和新街連在一起。該處路名為穎寧街、四維街。

五路財神廟

即北港武德宮,原址在中山路六十一號,因係商業鬧區,且地點狹窄,每逢聖誕曰,則人潮擁擠,又缺停車場,更無法容納眾多善男信女,宮主陳茂霖先生有鑒以此,乃獨自捐地0.一一七九公頃興建新宮,於民國六十七年仲秋鳩工至六十九年仲春竣工。相傳武財神係清道光年間距今約百餘年前,有陳居士自山東移奉於笨港北岸登陸,並於舊址﹝中山路﹞搭蓋茅舍一間奉祀,昔日舊址一片荒蕪,如今高樓林立成為鬧區,為武財神降世普濟萬民大顯神跡云云。

大同農場

民國四十四年國軍退除役官兵授田時,分配十幾戶榮民到此經營,屬高雄農場第十五農莊,位於中埔農林試驗所之後面,本由建中校門前生產路右轉進入。雲林地方法院在大同農場邊鳩工興建北港簡易法庭,於八十三年完工,並闢建二十米寬大道接文仁路。

船頭埔

屬樹腳里,也是顏思齊拓台十寨之一,船隊營之所在,名為哨船寨,船頭埔因之得名。因船隻停泊之碼頭而得名。今人曾於此地掘出船板,可證實之。

烏樹林

在私立宗聖中學之對面,一大片樹林林蔭茂盛,為私人產業,有涼亭池塘,為情人幽會釣魚的好去處,但因乏人照料管理,現已荒廢,野草及胸高,不得其路可入,沒人敢進去,現在地價高漲,周圍已砌圍牆,但願有幸,能有機會進入,一窺全貌。

樹仔腳莊

簡稱樹仔腳,今為樹腳里,為墾拓者築屋於樹下而得名,昔含有大庄,頂庄、中庄。大庄有三山國王廟,亦為客籍移民所居。

中庄過溝

屬樹腳里,日據時代中在北邊闢建一小型軍用機場,但已耕成農田,無跡可尋。

大庄

樹腳里是北港第三大里,涵蓋甚廣,大在為最大部落。在內有一佔地頗廣規模很大的乾元官,且重建不久,廟旁有活動中心及小公園。

三山國王廟

又稱乾元官,在樹腳里大庄,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奉祀的是三山國王,是在清康熙時,由潮陽三山國王廟分靈而來,當時樹腳里居民,三、五家成了三村,創立草堂,奉祀三山國王,到了道光四年春三月開始建廟。在清咸豐五年、光緒十三年,該廟兩度重修,民國九年,由地方人士蕭萬、林興發起重建,於是遷移到現廟。民國四十六年加以整修,民國六十四年又以現代建材重建。廟的建築很現代化,牆上均用大理石鋪設,上刻畫一些忠義故事,廟之涼蓬下有兩塊古時製糖用的「糖廓」石軸,殿內已無古物,但在廟右側,留存,草屋,據廟祝表示,這是原先廟址所遺留下的遺跡,草屋內無一物,只大門上有「三鍚褒功,山ㄨㄨㄨ」等字樣,可證明是原三山國王廟所在,同時草寮地上是鋪設長型紅磚,是後來整修設上去的。

大樹腳

崙公宮

為北港第二公墓在樹腳里,有一古老大樹盤踞小山崙,崙下為崙公宮,供奉福德正神,建於前清雍正十二年,民國六十年重修。依該處福德堂碑誌記載:該地﹝即樹仔腳﹞原先荒蕪野禽猛獸出沒,常侵襲人畜,一夜村民夢見一白鬚老公公持杖趕野獸,從此該地太平,村民蓋廟祭拜云。樹仔腳亦因此大樹及事跡而得名。

牛稠腳

正名為扶朝家,昔稱牛稠腳,今為扶朝、水埔里,以往為置牛隻之牛稠,因牛稠腳與扶朝家之音近似而得名。 村民都姓蘇、姓姚,村內有五福宮。原來扶朝、水埔兩里均須涉水渡溪至北港溪隔岸之六腳鄉蘇厝寮大左五福宮參拜,幾年前分靈到村內自行蓋廟供奉。

興化店

古笨港之開拓以漳、泉人為主,後有興化府移民於此開店而得名。

鹹水埔

北港鎮最南端之水埔里,為以前笨港淤淺後之海埔新生地,田地多鹽分,因之得名,村內有一順天宮,供奉李吳朱范五府千歲。

灣仔內

屬後溝里,北港溪在此轉彎,出產建築用之粗砂負盛名。隨著年代歲增,現只出產細砂含有泥粉,只適合填土及粉刷之用途。

後溝仔

與灣仔內合為後溝里亦位於北港溪畔,有一聖平宮,供奉天上聖母。因聚落建於大水溝之北岸而得名,此大水溝為舊笨港溪之河道,其河道北側當時有另一村落稱頂後溝仔,民國六年被水災沖毀。

新厝仔

今為新厝里,因頂後溝仔毀村及下灣仔內等村落遷村,紛於後溝仔西方建新村而得名,有社區長壽俱樂部、辰光國小,後溝仔、新厝仔及府番仔之學生均到此就讀。

府番仔

即府番里,顏思齊拓台,為所率之眾安全計,仍模仿軍營編組設立十寨,一則封鎖笨港出海之通路,二來護衛拓墾之民,在今府番里設「撫番寨」安撫番人﹝原住民:日據時代稱生番,光復後叫山地同胞,解嚴後改稱原住民﹞區,後來番人被趕入山區為今之高山族原住民,府番因之得名。左內有一復興宮供奉媽祖。

三槺榔

古蹟史

笨港三槺榔左的舊址在今府番里的北郊,是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顏思齊、鄭芝龍率領漳屬人眾要營紮寨鎮撫土番與番人貿易,從事墾殖的地方。由刺仔崙、登高崙、馬崙等三座大砂崙而得名。清康熙廿三年設立台灣府隸屬諸羅縣大槺榔堡。據舊地名探查:三槺榔座前有大崛﹝池塘﹞、大水溝﹝北港溪舊流道﹞、慈善園、廓地仔﹝製糖處﹞,還有迄今尚存的三寨公靈廟可考。且據民國五十四年九月廿三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廖漢臣、洪敏麟先生蒞臨現場調查,發掘出土的磚、瓦、碗、水缸、缽等陶器碎片及青銅鑄的玄天上帝神像,足以證明確定是明末清初三棟榔舊址所在。三板椰地帶原屬半月形的砂丘;造林保林不易,冬季經常受東北風的吹襲,夏季屢遭洪水氾濫,終於在道光十八年﹝史載為戊戌年﹞的大水災,村莊幾乎被沖毀了,居民遷徙流離,移居各處。散居三槺榔庄附近庄民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互相砥礪,結合商議,向台南府城的鄉親陳蕃先生承購住地,於光緒七年﹝民前三十一年﹞重新建居,為體認先民墾殖的遺志,沿用撫番寨舊址正名「府蕃」,隸屬諸羅縣大槺榔堡,光緒十四年改隸雲林縣大槺榔東堡。光緒廿七年﹝日據時代﹞改為斗六廳大槺榔東頂堡後溝仔左,土名府番,民國九年十月又變更為台南州北港郡北港街後溝仔字府番。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尚隸屬台南縣北港區,直至民國卅九年九月公佈,行政區域調整,始改設雲林縣北港鎮府番里。﹝以上由李國隆老師提供﹞

示範公墓

為響應公墓公園化,鎮公所擇此處大興土木,建一大樓為納骨塔,及一數丈高土地公銅像。公墓入口處有三寨公廟,聽說非常靈驗,東邊有二處三槺榔崙,昔時曾是一興盛的村落「今居民已遷至府番里定居。

草湖十八撮

以前草湖里住戶非常零散,有十八處部落,昔因三面環河之小盆狀地,且雜草叢生,,今由中央公路劃分為東湖、西湖合為草湖里。東湖有長壽俱樂部,西湖有活動中心及托兒所。

媽祖湖

 

為北港第一公墓。

 

閹豬社

屬溝皂里第十三鄰,位於溝皂南方,有一鎮安宮供奉五府千歲。以前僅五、六戶人家,農閒以閹豬為業而得名。所謂閹豬是古時家家戶戶以養豬為副業或為拜神娶媳之用,豬仔須去勢才會長得壯,因此以閹豬為業者不少。閹豬的人吹笛為號,笛聲悠揚,舊時時常可聞。

溝皂

今為溝皂里,因村落建於細長水溝之北,水溝又作水漕,由漕訛誤為皂,致稱溝皂。有一東榮國小,有一規模不小的真武殿,供奉北極玄天上帝,殿旁有長壽俱樂部。村內有皮革工廠。

番仔溝

番溝里,育英國小所在地。傳說以前開闢一條大溝,由南壇流至番溝,以防番人侵襲而得名,該溝現已成為大排水溝。北港糖廠在此設有番溝農場。出左後在大排水溝農路內有一座一百年歷史的玄仁堂小廟,供奉侯樹公,香火鼎盛,每年八月十六日大拜拜演戲將近三十台。

大北門

今為大北里部份,亦為顏思齊拓台十寨之「北寨」後衛營所在地。係往昔由笨港北上必經之大門戶而得名,據荷蘭國家檔案所存,當年荷蘭東印度總公司彙各分公司資料,同荷蘭本國之報告書略謂:公元一六四一年(明崇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荷軍及水夫四百人,由安平啟航北上,二十三日登陸笨港,展開征伐,至貓兒千、二林社,其路線及為水林之紅毛路、番仔厝、笨港街、大北門、東勢厝、貓兒千、西螺、二林等地。
按:荷蘭當年東印度總公司設於巴達維亞,亦即今之印尼雅加達、台灣等地設有分公司,因總公司彙各分公司資料逐日向本國報告,致日人譯為巴達維亞日記,該日記並載荷人此次進軍,燒番屋一百五十間,棄屍三百,據番四百。 即大北里,以前曾以製牛肉乾及賣香肉聞名。

好收莊

今為好收里,口頭上誤叫為火燒庄。好收國小所在地,里內有奉三宮,主神為客家移民之守護神三山國王,台灣地區以收好命名之聚落甚多,大多由火燒改變而來,因閩、粵械鬥,村落焚毀,再建後則稱以火燒莊,後改以雅化為好收。

口庄

屬好收里第十一至十七鄰。在好收東南,為往昔笨港貨物北運之交通口而得名。 庄民以蔭製﹝綠﹞豆芽菜出名。

劉厝庄

即劉厝里,位於新街西北方,首先為劉姓墾戶建屋居住而成村落,今已吳姓為主,仍以農業為多。 原來在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前,庄內皆為佃農貧戶,所住房子都很老舊,因此名為老厝庄誤寫成劉厝在。

火燒塚

水尾溝


為北港之兩處公墓,一在好收大路之南,一在北。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與報馬仔

紀雅博 撰稿

壹、北港媽祖遶境活動與報馬仔

  北港媽祖自清初以來,依往例每年舉行兩次遶境祭典,祈求全境居民平安。這兩次:一是慶祝元宵,聽說也是慶祝媽祖登陸笨港【北港】駐笨的紀念日(也有耆老說是昔日媽祖往湄洲祖廟進香啟程之日);一是慶祝媽祖聖誕,也是昔日北港媽祖每數年往湄州謁祖進香回鑾遶境祈安的日子。

  每次祭典活動媽祖鑾駕都出巡北港境內,鑾駕前常有位義務開道服務的先鋒官──「報馬仔」,他是專為媽祖及居民、陣頭服務的。早期媽祖遶境曾遠至今元長鄉吳地,北港鎮的府番、草湖兩里,據說媽祖遶境至郊外,報馬仔就由當地人負責。

  日據末年皇民化運動,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戰之時,日本政府為消滅台灣人之民族意識,凡具有中國文化之民俗或藝術活動都遭到禁止。北港媽祖每年依例進行之遶境活動,自也遭到禁止在列。直到台灣光復,經數年後台灣局勢穩定,這種迎神賽會才再恢復舉行。到了民國四十年代中,這每年兩次境內迎神賽會,已有些微改變。在清代及日據時代,原本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迎神賽會比較隆重。從農曆正月十五日起,各陣頭、藝閣隨媽祖鑾駕遶行各街,在清代常持續至正月廿七、廿八日,從各地湧至北港的香客、觀眾有數萬人,整個北港有如不夜城,盛極一時。所以當時報馬仔非常辛苦,服務期近半個月,好在報馬仔常非只一人,可輪替。清代尚無電燈,夜間遊行,由小孩手拿購自福建火把,隨聖駕兩旁遶行街中,由上下望宛如一條巨大的火龍在街中滾動,甚為壯觀;由於從各地湧入的香客眾多,聽說報馬仔也曾為香客服務,敲鑼協尋小孩或親友至廟中相會。至民國四十年代初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媽祖遶境活動,始改為正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三天。

  正月期間,台灣尚處於冬季,季節風強盛,如遇天冷、風強又下起雨來,不要說參加藝閣遊行的小孩,連報馬仔也直呼受不了。於是民國四十四年起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媽祖遶境活動又改為舉行一天。民國五十四年起又把藝閣參加遊行取消,改為花燈大會,祭典遊行仍舉行一天,報馬仔自也少在寒風中受苦幾天了。

  由於北港媽祖分靈自福建省莆田縣湄州朝天閣,昔日在農曆三月中,每數年就往湄州朝天閣謁祖進香一次。據耆老說:報馬仔並未隨駕去湄州,但會在安平港迎接聖駕回鑾,一路服務至笨港遶境結束。由湄州進香回鑾正是農曆三月十九日,舉行境內遶境祈安活動,所以北港媽祖有別於他地,都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來舉行迎神賽會。原為三月十九日舉行一天之遶境祈安活動,也因民國四十四年正月十五日迎神賽會縮小為一天,才將三月十九日之遶境祈安活動擴大為兩天,並在民國五十四年起加入藝閣遊行。在民國四十五年起報馬仔造型配備,也在當時北港秀才之家蔡川先生的巧思之下做一番的大改變。

 

貳、報馬仔的由來

  報馬仔是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中的一大特色。媽祖出巡遶境開始他是先鋒官,走在隊伍前端開道,遊行中途則是機動服務、連繫,其裝扮特殊,常是遊行隊伍中記者、民俗愛好學者捕捉的焦點人物。

  報馬仔類似軍中的斥候或放哨、偵察、刺探敵情的人,在本省歌仔戲或布袋戲中常直呼為「報馬仔」,但也有稱為「探馬」。

  台灣報馬仔之起源──據耆老說:在清代台灣是海中孤島,清廷在管理上有鞭長莫及之感。在台的文武官員每隔二至五年就遴調一次,只要平安渡過任期,將來調回內地大多能升官,所以在其左右常養一些眼線,這些眼線的任務就是有上級官員來暗訪、巡察鄰近地區時能急時通報,使能儘早準備或收歛那平日放蕩的行為,(有些官員包娼、包賭)免挨長官刮鬍子,影響升遷。另外在台的文武官員,也靠這些眼線來掌握轄境內造反分子活動的情形或族群失和的情況,使能及早預防、疏通、剿滅,免事態擴大,影響其前途或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老百姓稱這眼線為「報馬仔」。這和今日所稱的「臥底」或現代人譏諷的「抓把仔」,似乎有別吧!

  報馬仔在清代治安不良時,地方上常有自動當義務的報馬仔,他是地方上的傳聲筒,報告賊匪來襲的消息,使村民得以從容攜帶家眷及財物逃離,是亂世時百姓的救命星。

 

參、笨港報馬仔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其駕前之報馬仔,是台灣神明遶境活動中較罕見的人物。據說早期笨港【北港】報馬仔是向媽祖許願來當的;如祈求媽祖庇佑母親病癒或祈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遂、身體康復等,他願在駕前為媽祖服務,所以報馬仔是義務職的,也是神職的。

  清代及民初,北港報馬仔的裝扮就像平民百姓所穿的服裝一樣,頭戴斗笠,腳穿草鞋,身穿台灣黑色對襟上衣及長褲,手裡提著一面鑼,比今日報馬仔所提的鑼稍大些,腰上在日據時代還掛上一喇叭形的傳聲筒,心中熟記媽祖出巡路線。當媽袓即將出巡至某街道時,報馬仔必先至該街之街頭或街尾、十字路口,提起銅鑼敲打「框!框!框!」,拉大嗓子或拿起傳聲筒:「恁大家呀!媽祖這陣在○○街,馬上巡到這裏來,請大家披在外口的衫褲趕緊收入厝內,準備香案桌,點香領接聖駕──。」

   早期婦女月事來無月經棉可用,都是使用月經帶,墊破舊衣褲撕成的抹布洗淨來使用,髒了換洗晒乾再用,資源可回收合乎環保。但如涼晒在外對神明的到訪似乎有點不敬,一般百姓怕褻瀆神明,因此北港一般民眾,每年媽祖出巡幾點會到住家街道來,普遍都了然於胸,其實不用報馬仔報告,一般家庭早就會早點洗衣,早點涼乾,早點收入屋內。但有些婦女、家人忙著準備宴席菜,常疏忽未能事先將晒在外面的衣褲收進屋內,實有必要報馬仔提醒。早期北港熱鬧請客的宴席菜,常是自家人展現手藝之時,自民國七十年代後才逐漸委託廚師包辦。

    據耆老說:清代笨港報馬仔手裡還拿著一些紅紗線,沿途為信徒披上紅紗線稱之為『披紅押煞』,其意為『禳災驅邪,賜平安!』但今日已無此類活動,甚為可惜!

  今日大家所看到的北港報馬仔,其裝扮配備不同於早期,此是民國四十五年時,由曾任北港朝天官第一屆至第十屆,任期自民國十年至民國三十八年之委員蔡川先生所精心設計的。自此北港報馬仔裝備始一大轉變,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及文化使命感。蔡川先生飽讀詩書,祖父是清末秀才。蔡川也是地方上有名孝子,他感受到當時政府正極力推行國語及善良社會風氣的維護,加上當時北港報馬仔蔡老虎先生過世,無人繼承衣缽,正好在媽祖廟遇見熟識朋友陳義泉先生,蔡川先先趨前懇談,鼓勵陳義泉先生繼承衣缽為媽祖駕前來服務,媽祖必可保祐閤家平安健康,陳義泉先生欣然答應。

  蔡川先生經用心思考,設計一套報馬仔道具及服裝送給陳義泉先穿戴,並告知其意涵。自此北港報馬仔才有正式的配備及服裝,展現了地方特色及附予教化的使命,從此報馬仔有了新使命與新生命。

  北港報馬仔不僅為朝天宮媽祖來服務,也曾為友廟來服務。民國七十六年之前大甲媽祖來北港進香時,曾為其開道引導進入市街。陳義泉先生家人留有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大甲鎮瀾宮董事長曾福祥及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六日,董事長王金爐敬贈之金牌各一面。

 

肆、笨港報馬仔裝備意涵

  北港報馬仔裝備相當突出,身穿黑色台灣對襟上衣,上下鈕扣錯扣,外穿一件反穿羊皮襖背心,也即有羊毛一面穿在外(昔人禦寒時羊毛一面穿在內),黑色台灣長褲;褲管一上捲近膝蓋,小腿可見有瘡疤三處,腳穿草鞋,另一褲管不上捲,但赤足。頭戴清官兵紅纓帽,留長辮。左肩挑一支特製未張開長柄紙雨傘,柄上依序前端(肩前)懸掛一面銅鑼,鑼心漆紅色;傘柄末端(肩後)懸掛錫壺一只,豬前腳一隻,韭菜一束;韭菜及豬腳以紅紙箍一圈,並以紅棉繩繫掛在傘柄上。右手拿鑼槌,嘴上留一燕尾鬚(八字鬍鬚),眼戴一副無鏡片老花眼鏡,腰纏繞一布束腰帶,上插一支旱煙桿,桿上繫一繡花煙袋,造形深具地方特色,也蘊含人生哲理。

1.  黑色台灣衫褲,鈕扣錯扣,褲管一上捲,一不上捲,衣衫不整的樣子。

 ê表示人生旅途沈浮不定。另外也表示心中高興今天能在駕前為媽祖服務,歡喜得鈕扣扣錯了也不知。

2.  羊皮襖背心。

 ê「羊襖」國語的諧音「煎熬」。勉勵人如能忍受萬般煎熬,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據說:報馬仔陳義泉先生所穿的羊皮襖,原是蔡川先生令堂遺物。母親在世時是北港媽祖虔誠的信徒,常隨駕巡香。自母親過世後,蔡川先生賭物思情,因此送給陳義泉報馬仔穿。當每年看到報馬仔穿此羊皮襖,就如見到母親穿梭在祭典遶境活動中在為媽祖服務,稍解相思之苦。

     又羊皮襖原羊毛一面穿在裏面,這樣冬天才能保暖,但報馬仔反穿在外,表示高興為媽祖駕前服務,忙中而穿錯面。

3.  頭戴清官兵紅纓帽。

 ê表示每人要認清自己的身分,負責盡職。如與赤腳配合其意表示勸人要做一『頂天立地』『腳踏實地』的人。(頭『頂』上戴一頂『笠』帽,與赤腳配合,取其諧音為『頂天立地』)

4、無「仁」 眼鏡(無鏡片)

 ê戴眼鏡的人常被人戲稱「四目仔」,似乎比平常人多了一對眼睛,更要能認清並看透人世間是非曲直事物,勿為假象所迷惑。又一涵意:無『仁』眼鏡告訴我們為人要謙虛,不可『目中無人』。

5、口上留有燕尾鬚,頭後留一長髮辮。

 ê「燕尾鬚」國語諧音「言非虛」,也即「言而有信」,「口」國語諧音「頭」,長辮有「尾」。意思:勉勵做人要「從頭到尾,始終如一,言而有信,無口是心非」。

又一說:當報馬仔的人,大多數是發「口願」來擔任的,所以做報馬仔這件事要有頭有尾,勿半途而廢,故又稱為「啟口願為」之意。

6、肩挑一支特製長柄「紙雨傘」,柄上掛有「韭菜」。

 ê「雨傘」國語諧音「語善」,傘柄特「長」和「韭菜」寓意「久長」。這勸世人要長長久久說好話。俗話說:「一言足以興邦」,一句好話也足以讓一個沈淪的人獲得重生。常說好話的人,必定人際關係良好;人人說好話,社會必和諧。

  另外「紙傘」國語諧音「直善」,也勸世人要正直和善積德。

7、傘柄上懸掛一只豬後腳。

 ê「豬腳」國語「豬足」,取其諧音「知足」。今物慾橫流,世人多煩惱、嫉妒,想不勞而獲,這都由心中不知足所惹來的。如再配對傘柄上的「錫壺」(惜福)、「韭菜」,其意涵:「人處在這世上要知福惜福,久後必可悟出『知足常樂』的道理來。

又特取豬的後足其因:俗話說「後腳筋較硬」,也即「後勁十足」較有力之意。祈望做報馬仔這份工作能越做越起勁,越能勝任愉快。

8、傘柄懸掛一面「鑼」,鑼心漆「紅色」。

 ê「鑼心」閩南語諧音「勞心」,鑼心漆成紅色表示「赤誠之心」。當一位報馬仔隨聖駕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一天服務十五小時以上,非有一顆赤誠之心和驚人的恒心與毅力,是無法達成任務的,所以報馬仔工作是一件「勞心又勞力」 的事。

     在此也暗示世人:事業的成功非一蹴可及,是經一番「勞心勞力」的奮鬥而成的,俗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那來撲鼻香?」

9、旱煙桿、煙袋、錫壺。

 ê旱煙桿一般人稱為「摃狗煙槎」,,除了忙裏偷閒可抽幾口外,如遭逄野狗追咬時還可當武器自衛,但在此是取旱煙桿的「桿」和煙袋的「煙」之國語諧音合成「感恩」;而鍚壺國語的諧音「惜福」,勸世人對周遭人事物要心存「感恩惜福」。感謝政府、長輩、親友的照顧,我們才得以茁壯成長,安居樂業,我要珍惜這份情愛;也要感謝上蒼賜給我們萬物,才得以享用不盡,大家更要珍惜資源。

10.   煙袋。

 ê代表「代代相傳」。這是蔡川先生的心意,也是北港人的期望,希望報馬仔能代代相傳。

11.   一腳小腿上留有三個瘡疤。

 ê這比喻人生旅途難免有災難、挫折等,留下令人難以磨滅的記憶,但在此也暗喻「勿揭人瘡疤」,以免造成二度傷害或引起不愉快衝突。

    據本地耆老說:確曾有位報馬仔在北港光明路麥仔埕(今洪大川中醫診所對面)休息時逗弄一隻野狗,遭狗咬傷小腿,後來他在小腿上貼上一塊紅色的狗皮藥膏。因此也寓意「人生禍福不定,唯人自招。」

    這三個瘡疤意涵:小腿外側上下各一個瘡疤,表示『天知,地知』,小腿內側一個瘡疤,表示『我知』(我心內處知曉)。其意涵:一個人『為人處事』,是否合乎『真理正道』,除了『天知、地知』外,你自己內心也清楚得很,不必睜眼說瞎話。

12.   一腳穿草鞋,另一腳赤足。

 ê除表示報馬仔隨駕為聖母服務,經辛苦長途跋涉,草鞋遺落一隻而渾然不知,其專心服務精神令人敬佩外,也暗喻做人要「腳踏實地」,勿投機取巧。

    另一隱喻:當報馬仔隨駕服務完畢,坐下休息伸腳,讓腳舒暢一下時,才發現一 隻鞋子遺失,這時他反而看清此腳上的五隻腳趾頭。「五隻腳趾」閩南語發音 「五」(趾閩南音),取其諧音「吾在」。寓意「伸腳脫鞋見吾在」。

今天報馬仔能隨駕前為聖母服務,此歸功於身體健康(吾在),祈望聖母保祐弟子身體康健,明年能繼續再為聖母效勞。

    另一說:一腳穿『草』鞋,另一腳赤『足』,其涵意為『 步一 』(閩南語音),勸人為人處世只要合乎『真理正義』,大可大膽向前邁進。

    笨港報馬仔裝配其文化意涵和精神,可由下列幾句來總括:

(1)    認清本份,負責盡職。(紅纓帽)

(2)    頂天立地,腳踏實地。(紅纓帽、赤腳)

(3)    言而有信,始終如一。(燕尾鬚、髮辮)

(4)    世事晦暗,明辨是非。(無鏡片眼鏡)

(5)    處世謙恭,互尊互重。(無鏡片眼鏡)

(6)    忍受煎熬,出人頭地。(羊襖)

(7)    正直語善,長長久久。(兩傘、韭菜)

(8)    感恩惜福,社會和諧。(旱煙桿、煙袋、錫壺)

(9)    知足常樂,心平氣和。(豬足)

(10)     勞心勞力,成功在望。(鑼心)

(11)     人生坎坷,記取教訓。(瘡疤)

(12)     腳踏實地,善留形象。(赤足)

(13)     欣然服務,不計酬報。(衫褲)

(14)     代代相傳,長祐安寧。(煙袋、腳趾)

 

伍、笨港報馬仔的功能

  清代及日據時代北港報馬仔的裝扮就如一般平民相似,無特殊意涵,純粹是為聖母服務。至民國四十五年後報馬仔配備已作一番大改變,自此報馬仔賦予新的文化使命,其功能如下:

1.  教化的功能:

如前<肆>所述,各配件、服裝造型皆蘊含人生哲理。

2.  開道的功能:

  當媽祖神轎抬出廟門時,報馬仔走在神轎前端敲鑼開道當先鋒官。報馬仔一面走一面敲鑼以引起路人及觀眾的注意,免妨礙祭典活動進行。如有兩位以上報馬仔,則協調分散左右兩旁開道。

3.  勸導的功能:

     當媽祖出廟遶境時,宮口街(中山路)是商店街,各地湧來的信徒聚集在此放鞭炮最多的路段。常有信徒不知是放鞭炮的技術差,還是又愛又怕鞭炮,常把鞭炮丟得太高或丟過頭至對面路旁觀眾。有時信徒把鞭炮整堆放在神轎下燃放,有些轎班會如祖媽轎班會,不歡迎信徒這種舉動,怕這頂高藝術價值的神轎受損,報馬仔知道都會協助勸導。

       此外如陣頭在半途中表演太久,脫離遊行隊伍時,報馬仔會勸導趕緊結束表演接上隊伍,免影響活動的進行,降低熱鬧的氣氛。

4.  引導的功能:

  有些陣頭遊行至友廟或會員家門口,十字路口、寬大馬路等群眾聚集之處,都會停下來表演一番,展現平日訓練的成果,讓觀眾、會員來驗收,這常造成遊行隊伍脫節,後面陣頭塞車,等舞弄完後,已不知前面陣頭往何路去了,這時需靠路人或報馬仔之引導。

5.  傳達的功能:

  報馬仔也是一位傳令兵,何時媽祖出廟遊行?遊行至何處、何時將用餐?何時再整隊出發?何時神轎將集結在宮口街尾等候依序入廟?各陣頭入廟前約晚間十點左右會陸續自動至廟埕表演,這時報馬仔會傳達每一陣頭勿表演太久,並告訴何時廟埕將淨空,免影響媽祖入廟時程。報馬仔配合廟方工作人員,適時傳達訊息給各陣頭或參與遶境之本地友廟神轎的執事人員了解。

   此外鑾駕即將遊行至某街,報馬仔也會將訊息傳達或提醒該街居民,將涼晒在外的衣褲收入屋內,並準備香案、供品,持香迎接聖駕的到來。

6.  協尋的功能:

  早期報馬仔也曾為信徒遺失的小孩,敲鑼協尋小孩的親人至廟中領回,不過這種事現已透過廟方廣播,不再服務了。

7.  為大規模進香的友廟服務:

  民國七十六年之前,大甲進香團蒞港,報馬仔曾至北港公園東牌樓迎接大甲媽,並為其開道引領大甲媽入廟。可見北港報馬仔的功能是多方的,是機動的,是義務的,也具有教化的功能。

     8、驅邪除煞的功能

            據本地耆老說:早期報馬仔腰上帶有一束「紅紗線」。這些紅紗線是經過廟中住持念經祈福,再過媽祖香爐的,具有無上的神力。此紅紗線專為沿途信徒或小孩披掛在頸上,俗稱「披紅押煞」(閩南語音)。許多小孩「歹腰飼」或信徒今年沖犯太歲、沖犯邪魔妖怪、時常做惡夢等,信徒都會要求報馬仔為他披掛紅紗線,以達到「披紅押煞賜安康」;可惜今日報馬仔已無此一活動,殊為可惜!

陸、報馬廳傳授門徒致祭儀式:(收徒事先需經北港媽祖允杯)

        中華民國○○年歲次○○年笨港報馬廳傳授門徒致祭程序

           一、擺列祭品

           二、點燃神案蠟燭

           三、神前獻茶三杯

           四、焚香迎請天上聖母鎮座鑑誓

           五、敬酌第一次酒

           六、擲杯茭以問神明是否降臨

           七、神明既降 進第二次酒

           八、念天上聖母經

           九、請師傅入座

           十、門徒讀立誓文

           十一、門徒扣拜師傅

           十二、門徒恭進第三次酒

           十三、師傅致贈門徒報馬仔禮物或配件

           十四、師傅解說報馬仔裝備意涵及訓示

           十五、擲杯茭以問聖母是否指示

           十六、師徒謝神三拜

           十七、師徒祭拜笨港報馬廳列位先師

           十八、祭成

柒、笨港報馬廳門徒立誓文

            笨港報馬廳門徒○○○居住台灣○○縣○○鎮○○里○○路○○號,生於民國○○年○○月○○日

        北港媽祖神示笨港報馬廳得道弟子○○○傳授駕前報馬仔,今擇於良時吉日立誓,願本著

媽祖慈悲救渡眾生精神,並謹遵師訓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六、不以此為營利

七、非有聖母神示或師傅允許不他傳

門徒○○○不敢聖前觸犯,願

天上聖母 庇佑師徒情誼永固,闔家安康,並賜弟子宏法毅力,發揚笨港報馬仔精神內涵,以匡民心,早日得道。

中華民國○○年歲次○○年○○月○○日

笨港報馬廳門徒○○○謹誓

捌、笨港報馬廳門徒立契書

        立契人○○○,生於民國○○年○○月○○日。家住台灣○○縣○○鎮○○里○○路○○號。今擇于民國○○年歲次○○年○○月○○日○○時之良辰吉日,願拜笨港報馬廳師傅

○○先生為師。門徒願謹遵師訓,並力行發揚笨港報馬仔精神內涵,以匡民心,以宏揚媽祖慈悲濟世渡人聖德。並祈求天上聖母庇佑賜福安康,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師徒情誼永恆。恐口無憑,立契書一帖,交付

雲林縣北港鎮笨港報馬廳師傅○○○先生收執

中華民國○○年○○月○○日

立契人○○○謹誓

       

        

玖、結  語

  北港媽祖駕前先鋒官「報馬仔」,不僅具有地方特色,其配備也深具人生哲理意涵在內,這是北港先民文化智慧的結晶。外地神明活動中,雖也有報馬仔,但穿戴和北港不同,各異其趣,各有其文化意涵。

  北港報馬仔自民國四十五年來作一番裝備後,第一任陳義泉先生於民國六十年代,收兩名北港人葉大順,又名大戇仔及陳萬得為徒,並送給他們各一套衣服和配備。民國七十六年大甲人李富盛拜陳萬得為師,聽說師傳當時並未把配備的意涵告訴徒弟。師傅也想不到民國七十七年大甲會中斷往北港進香活動,自此師徒似乎未再有聯絡。因此大甲報馬仔外觀配備和北港報馬仔一樣,但涵意解釋南轅北轍,以失北港報馬仔配備之意涵,實為遺憾。民國八十七年三月,陳義泉先生抱病又收兩名北港人蔡世昌與蘇棋源為徒,由於師傳身體欠安,於拜師禮中無法準備報馬仔配備送給徒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陳義泉先生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據本地耆老回憶:陳義泉先生之前報馬仔為蔡老虎,再往上推溯為柯科;柯先生當報馬仔至九十歲還出來為聖母服務,其服務精神與熱誠,讓老一輩人至今仍津津樂道,再上推已不可考,實為遺憾。

  北港報馬仔其文化意涵重於實質意義。報馬仔看似地位卑微,但其擔任的角色在神明遶境活動中有其重要的任務,他負有教化、開道、勸導、引導、傳達、協尋、驅邪押煞、為友廟進香活動服務之功能。報馬仔看似丑角裝扮,但非博君一笑之輩,是肩負文化使命與傳承之要角。

 

 

 

 

 

 

 

 

 

 

 

 

 

 

 

 

 

 

拾、世系表

北港報馬仔自民國四十五年後之世系表:

 

        葉大順(歿、民60年拜師)

 

        陳萬得(歿、民60年拜師)    李富盛(民76年拜師)

陳義泉

  (歿民45年起    蔡世昌(民86年拜師)

當報馬仔)

              蘇棋源(民86年拜師)

       

 

 

 

 

※近年來又有高雄朝后宮、清水壽天宮,派人來笨港報馬廳拜師學藝,共為發揚媽祖慈悲濟世及報馬仔精神來努力。台東天后宮也派人來觀摩學習。詳情請見「笨港報馬廳」網站。

感謝「笨港報馬廳」廳主楊安順先生及笨港民俗發展合和會黃水水先生、

    朝天宮紀仁智舍弟提供資料及照片。

 

聯絡電話: 05-7827426 
聯絡地址: 雲林縣 北港鎮民生路2號 
相關連結:  
圖片向左捲動按鈕
圖片向右捲動按鈕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