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新北市雙溪區泰平社區代表圖像
聯 絡 人 : 陳火榮  
聯絡地址: 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溪尾寮46號  
聯絡電話: 0910024418  
傳真電話:  
社區快蒐

社區小故事
泰平生活故事(下)
    2012/10/05 22:42 | 泰平生活故事

 泰平生活故事

 細數走過的腳步食衣住行說從頭()              簡長源

     

記得本里的道路,在早期全是窄小、彎曲不平的泥土路,每遇雨季、颱風,溪水暴漲,很難通行。因居民散住各坑谷,處處被溪流阻隔著,人們能順暢通行,要靠簡便的木橋、竹橋作為連結的通道。但溪岸較寬大無法搭橋的地方,改用竹筏(竹排)來運送。首座用鋼筋、水泥及石塊混合建造最現代化的橋樑—「壽山橋」(後來原址改建為泰平一號橋) ,是在民國四十二年建成。由當時派出所主管李木春發起動員全村壯丁、婦女們到外澳及雙溪搬運所需建材上山,歷經數月,艱鉅的工程才順利竣工。落成時由當時壽山宮主任委員曹阿泉先生手捧土地公,並邀請村裡最高齡耆老沈阿紅先生(現任壽山宮主任委員沈茂琳先生之曾祖) ,帶領眾村人過橋完成通行典禮。

   「步行」是泰平人的專長,也是唯一的交通選項。本里對外出入窗口,多數以雙溪為主,次為宜蘭頭城方向走,重點在採購民生必需品,或零售些農產品及手工竹編品等。每次出門一趟需花步行時間至少八小時以上,有的住戶更是超過。並非空身徒步,而是肩挑重擔來回奔走(一擔約在八十台斤以上比比皆是),挑夫、徒步的日子,延至民國六十五年左右才逐漸改善。有些路段拓寬,動力車(俗稱鐵牛)加入,替代了部份人力。往後道路逐段闢開,電燈也帶進明亮,接著自家用的汽車也駛進,里民常讚頌「民國六十年代」是泰平邁向文明的里程碑。

    至於信息的傳遞,藉以居民穿梭走動中相互告知;學生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站在高崗上大聲呼喊,也是方法之一。有人嬉稱「寄物會減、寄話會加()」,一點都不假,傳到最後常把雞毛變公雞,尤是八卦類信息為甚,大家習慣就好,見怪不怪了!

    育樂我們唸小學時,有的同班同學相差好幾歲,這些大哥們都是家離學校太遠,需走十公里以上者比比皆是。因怕累而畏懼者有、家貧被迫延遲就學也有。總之,家長對孩子就學並不重視,盼望早日加入工作行列,幫作家事,當學徒、童工之類,以便賺些微薄的薪資作貼補。女性失學更為嚴重,家長重男輕女的心理作祟,總認為「查某囡仔菜子命」,何必多讀書?在鄉下不識字的人眾多,時人稱沒讀書的人為「睛暝牛」,想起來,當時對這些人有失公平!有違教育的均等原則。

    當時,學校很少規定功課,一放學除幫作家事外,就和鄰近同伴為伍,上山採野菓、撿田螺、到溪溝摸蝦釣魚、捉泥鰍、或爬壁、上樹、晚間成群結隊捉螢火蟲、或靜聽大人們細說「虎姑婆」、「桃太郎」和一些靈異的鬼故事;有時找塊空地打干樂(陀螺)、跳繩、玩水槍、用茅草編製玩具、捏土尫仔等。以上所述的玩具全是靠自已的巧思親手製成的。回憶起童年的生活多麼自在又快活!同時有充足的時間貼近大自然,在接觸的過程中去想、去學習和創造。

    更為童年難忘的美好時光,要算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恭迎天上聖母(迎媽祖)和秋收後的謝神的平安戲。斯時,可觀賞野台戲、陣頭演出、有豐盛菜餚。廟會的人潮平日少見,熱鬧場景帶動快樂的氣氛,一股幸福、滿足的暖流湧上心頭。廟前廣場兩旁擺滿各色各樣的攤子:賣糖蔥、糖葫蘆、麥牙糖、爆米香、畫糖、吹糖、膨糖、捏麵人、土豆糖、酸梅湯、兒童玩具等應有盡有。那種當場表演製作過程,更是精彩,一面看演製、一面無錢可買流口水,此時,心事誰人知,只好暗自買單。因受如此刺激,造就今日我對土豆糖特別偏愛,同時學會自製土豆糖的手藝,嘗過的人褒多貶少,在昏亂糊塗生命過程中,尚留有一點小技,也是耋年之樂!

    想起往昔的艱困生活,物質層面雖匱乏,但精神層面清安自在,回味無窮。誠如淨心長老所說,他曾到泰國北邊山區多次,看到居民窮困情形,可說「家徒四壁」來形容,但他們卻悠然自得。另印度鄰國不丹,國民所得不多,可是生活幸福指數排名世界第一,其理安在?值得大家省思探索。

    倏忽間,逾過半世紀多,提起童年的時空與現在作比較,真有天壤之別。近年來本里的住宅由草茅演變成高樓洋房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家庭電氣化、吃的是滿桌山珍海味、衣著時髦、出門又有轎車代步、庭園造景美化等。偏遠山區能有欣欣向榮的今日,應歸因先民奠定磐固的基石及鄉親們多年來的辛勤耕耘,另有政府德政的導向。今日的成就得之不易,熱愛這塊土地的鄉親們,讓我們手牽手共同再造更美好的明天。




泰平生活故事(上)
    2012/10/05 22:41 | 泰平生活故事
DSC05069

 

泰平生活故事


 細數走過的腳步食衣住行育樂說從頭             簡長源

    

台灣光復初期,正好是我的童年時代,當時的場景實物,清清楚楚。雖已走過六十餘年的今天,想起來有點像作夢一般,但仍瞭若指掌。承本社區發展協會曹總幹事昌義先生的雅愛,囑咐本人回憶光復初期的個人生活及當時本地的人間事;另在早年曾拜讀黃今音先生的大作「地瓜、草鞋、煤油燈」乙文,印象深刻而又感觸良深;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週年大慶。基於三個理由,本人欣然嘗試落筆回顧。

    憶起那時的生活情景,馬上浮現眼前的大事:地瓜(蕃薯)、煤油燈、草鞋、米簍…等,因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走出家門,放眼一望,梯田、地瓜園配置在各山谷或山腰間,其餘空地不是長滿野草,便是雜樹。崎嶇不平的羊腸小徑,彎彎曲曲的土石路,分佈在整個村莊。簡陋民房分散各坑谷,人們的生活何其艱苦!就以食育樂五個面向來說吧:

   光復初期百業衰疲,全賴貧瘠的山田來維生,一年一收,每甲地能收割三千台斤稻谷就算豐收,有時天候不佳,逢遇「風不調雨不順」時,這年收成就大打折扣了。平時三餐吃的是一些粗俗青菜和豆豉、鹹冬瓜、鹹菜乾等。一般家庭很少能吃到純白米飯,大部份都是少米多蕃薯的混合稀飯。米是富豪的表徵,有錢人家的特權物,而蕃薯是普通家庭的主食。

    為防範食物短缺,當盛產蔬菜時,晒乾貯存備用,最普遍的有蘿蔔乾(俗稱菜脯)、鹹菜(鹹菜乾)、菜豆仔乾、竹筍乾等。老人家常說一句經典名言「好天(天晴)要積雨來糧」,而今想起,老人家真有智慧啊!當時人與人互動很真心,為表示待客之誠,亦常說「不相棄嫌,菜脯罔咬鹹」。老實說,當時想要吃一頓好的,需要逢年過節,或遇祖先的忌辰拜拜時,才有雞鴨魚肉。雖然村裡的住戶各有養雞鴨,但那是為賣錢補貼家用,或準備臨時之需而養,如請客人、做月子(月內)、拜神等。所以小孩子最喜歡跟大人到外頭做客,因做客就有珍餚可吃。

    在民國四十年前後,紡織和縫紉業尚不發達,不但布料粗糙,同時貨品又少,尤其裁縫工資更貴,全靠手工一針一線縫成的,腳踏式的裁縫機並不多見。一般男人平時在家常穿「水褲仔」,也有人無錢買布料,改由麵粉袋拆開製成的。上身打赤裸,白天打赤腳,到黃昏洗過腳後才穿「木屐」,沒有浴室設備,燒桶水提到水溝旁或較陰暗處一沖就完成。因不方便,所以很少洗澡,通常僅用面巾擦拭身軀而已,但每逢過年大人絕對下令要洗得乾淨,不會便宜行事,因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婦女們洗滌衣服也都提到溪邊或水溝裡洗。由於當時人們不懂得注重衛生,所以常有病痛,尤其皮膚生疥癬、生瘡和臭頭爛耳特多。往往小孩患有爛耳症時,還怪「月公公」所割傷,所以要拜月謝罪。

那時候,成年人一生中很難添購幾次新衣服,故以「衣衫襤褸」來形容當時的穿著最為洽當。也被譏為「無某無猴、穿衫破肩頭」來嬉笑。至於小孩更不用說,四、五歲的小孩很少穿褲,光著下半身,即使有穿,也是屁股前後留有大洞(方便放屎尿),俗稱「開腳褲仔」,小雞雞外露,常被鴨子誤為是蚯蚓,而被追著哭回家。

    我們小學時代,穿的是易皺又粗厚的卡其制服,褲子沒有用皮帶改由布條繫,甚至有人用草繩替代。雖有少數同學買球鞋、橡膠鞋,都捨不得穿它,怕穿破!大部份都是「赤腳大仙」。一年到頭,除了家有喜事外,否則須等到過年才添買新衣服或新鞋子。因此,小孩也最喜歡過新年。當時上學,少有同學背書包,僅用包袱巾包書冊,掛在肩膀,宛如武俠片的遠行大俠。幹活的大人,要遠行或上山工作,都離不開「草鞋」,遮雨具是「斗笠」、「簑衣」(俗稱棕簑) 、油紙雨傘及「大頂笠」。尤其「草鞋」是當時護腳的最大功勞者。

    早期里內僅有幾家使用「黑紙布」遮蓋厝頂外,其餘幾乎都是矮小的草厝,以竹或木板、柴枝編成的屏仔壁,外用泥漿參稻草混合來拈塗;也有用土角(或稱土墼)或當地石塊砌牆壁,而屋頂以木材或粗竹枝為樑架,上覆蓋草茅。每年要換蓋或加層,以防腐朽漏雨。

    草厝最怕颱風來襲,所以屋頂前後兩邊都用粗鉛線或繩索綁住,不但住的簡陋,連睡的眠床亦不講究,用木頭為骨架,上面舖著木板,有的用竹枝編串成排,再覆蓋稻草,最上層舖著草蓆就算完美的歇息最佳場所,甚至一家人全擠在一張大床安眠都有。那時一般家庭無專用廁所,大號到外頭、小號用尿桶(木製),置放在床邊或牆角下,有時要隔好幾天才提出澆菜(施肥用)。因此,滿屋尿味熏天,尤當剛使用過後為甚,習慣成自然,見怪也不怪了。所謂「久居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道理可能深藏在此。

    蔣故  總統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長時,為照顧全國居民,提出有住戶就有「電」的德政,本里的住戶才和煤油燈(臭油燈)道「拜拜」。在沒有電燈前,晚上都燃點煤油燈,唯有較講究的住戶,才用「電石燈」來照明。為著省煤油又晚間無處消遣,所以居民一到天黑,吃過晚飯就上床睡覺了,這也許是鄉下農村人口劇增的主因吧!

    當時炊煮三餐,不像現在有電子鍋、電爐、瓦斯爐這麼方便快速。而是用土塊和石頭砌成簡單的「灶」承鍋鼎,有極少數人家才造「孔明灶」(以石塊砌成留有煙囪的雙連灶)。升火燃料全依柴、竹、草,因當時「火柴」(番仔火)頗稀貴,每當煮完一頓飯後,多利用灰燼掩蓋尚有餘火的木柴,作為下次起火的火種。

    早年最受婦女們傷腦筋的是,煮飯炒菜用的柴料,有時久雨不停,往往把柴竹弄濕而無法生火,必須常用火筒向灶內吹氣使之燃燒。因此、煮熟一頓飯,必是面黑氣喘。難怪自古以來,逢年過節時要拜灶神(司命灶君),祈求炊事順利。

    台灣光復初期,一直到民國六十、七十年這段期間,有些里民為著從事副業賺錢,但沒有良好的衛生常識,只顧方便設想,於是把家禽、家畜或牛隻豢養在住家。以致家畜屎尿四處留跡,一遇下雨天,那更是黃水溢流成災,不是牛屎水、就是豬尿水。「家」字從宀,內有豕。也許家就是古時家畜豢養處所,而後來被人類占用,作為棲身的專用字吧!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特色快照
老爸的夜合花  (夜合花帶給我爸爸生命的動力,也帶給我人生的目標!) 

夜合花
    30
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兄弟姊妹都離鄉到都市來打拼;媽媽也下山來探望我們,結果那天晚上正巧電線著火,山上的茅草老屋,經不起這一燒,不到二個小時全燒光光啦!只剩下屋後的那一棵夜合花!隔天一位大叔路過看到這棵開滿花朶的夜合花,問我爸爸要賣嗎?老爸問他多少錢要買?大叔出價2萬元,老爸頓時將內心的燒屋之痛全給忘了,馬上答應了要求!大叔說:『枝葉要修剪掉,方便我帶走!』
DSC03786_調整大小

大叔走後,老爸覺得為何大叔願意出這麽高價買這棵夜合花呢?其中必有玄機,因此老爸將修剪下來的枝葉,再剪短成數節後開始插支,過了一年,上百棵的插支幼苗都生根啦!老爸開始找地方移殖,移殖的很成功!日子也過的非常快!一晃眼,過了20年,老爸的夜合花愈種愈多,累計已超過千棵。

DSC03784_調整大小

有一天,又有一位大叔不知從那兒打聽到,翻山越嶺來問老爸有沒有樹齡 超過20年的夜合花?老爸問:『要做啥用!』大叔說:『有高人指點,夜合花的根莖燉河鰻或豬的尾椎骨,對骨折或斷裂傷有神奇的效果!』老爸高興極了,到園裡依大叔需求挖了一棵,去除枝葉,留下根莖; ;大約10斤左右;一斤500元,總共5,000元;從那時開始,老爸越種越多,從原先的百棵到現在的2,000多棵,而且還繼續成長,名氣也慢慢打開,老爸數十年如一日;今年老爸已89歲高齢,仍然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從來沒有抱怨工作累,老爸每天都那麼快樂!身為老爸兒子的我,沒有理由不努力!沒有理由不認真;老爸、老媽對我的期望,總是還差一步遠!這或許是老天爺在考驗我,也是在測試我,如何承擔更艱難的使命

社區剪影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3
  • 累計人數:109859
  • 發表文章:48
  • 相片數量:1064
  • 回應數量:2
  • 網友按讚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