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崙背鄉新庄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社區快蒐

聯 絡 人 : 翁永鈿  
聯絡地址: 雲林縣崙背鄉枋南村7鄰新庄51號  
聯絡電話: 0956-835333  
傳真電話: 未公開  
不知不可-節令
 
詔安『著年』植福祭
類別:風俗民情

IMG_4366

客語「著年」,這是崙背二崙客家地區最重要的神明祈福繞境活動之一,也是年長一輩童年最深刻的生活記憶,活動慶典目前還延續著,但熱鬧氣氛卻大不如前。

   「著年」,學術說法稱「值年」,本地已流傳一百多年的慶典活動都是口頭傳承,未曾流下任何文字記錄,甚至沒有一個統一的活動名稱,第一次由村內長輩蔡木柱先生聽到「八大社」的說法,以為找到正名,但八大社非普遍說法,應該如何稱呼這個神明活動呢?活動起源又是如何?活動盛況為何逐漸式微?一連串問題激起我們追根究底的衝動。

幾年來陸續訪問耆老,研究客家族群,才發現參加值年祭祀活動的村莊早期都是以鍾姓為主的庄頭並以大新庄為中心,其他各庄頭成環狀羅列。這有別與享有盛名的七欠媽遶境謝平安活動(俗稱西螺七崁)原是以廖姓(張廖)庄頭為主的神明活動,遍及七角落二十五庄頭,規模大但壽命短,日治時已停擺,而「著年」的神明遶境活動卻能延續至今,實在難能可貴。

「詔安客」源自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鎮、秀篆鎮及霞葛鎮等鄰近山區數鄉鎮。由於官陂鎮一帶山區,山多田少、人多地瘠,人民生活困苦,祖先們為生計,便於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拓墾荒地並落地生根。清康熙至道光年間,祖先們紛紛渡台,墾殖於西螺、二崙、崙背等一帶為多。而鍾姓八大社係指詔安官陂鎮上官陂的鍾姓祖先,來台墾地定居在現在二崙鄉與崙背鄉交界地帶,有底寮、八角亭、新庄(核心)、下番社、頂番社、頂街仔、下街仔、崩溝寮(枋南)等八個客家庄頭號稱為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據黃衍明老師的先期調查規劃: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生活圈為『東西兩中心,南北雙環』的架構,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正是『北環-大新庄』的主要信仰文化生活圈分佈區域。

鍾姓八大社從百年前就有共同信仰生活圈的民俗習慣,每年正月初五開春會去西螺街迎請西螺媽(太平媽祖、老大媽祖)及五穀王(神農大帝)本尊,到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巡安植福三天,象徵一年復始、萬象開春。並由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輪流主祭,客語號稱「著年」。這有別於南環虎尾溪北西螺七欠(嵌)張廖姓及李姓的收冬平安祭祀。這就是雲林詔安客北環地域的獨特信仰文化。在原鄉福建官陂也有類似信仰祭祀團活動,但他們主祭是關帝爺,在新春初一、初二、初三舉行,是下官陂張廖子弟的信仰活動,而非上官陂的鍾家。可見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的著年祭祀活動是來台後才逐漸發展傳承下來。這又是兩岸因人文變遷、時代改變的差異性文化。但雲林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為何要去迎「西螺媽」而非「崙背媽」?尚待研究考證。

鍾姓三房公八大社各庄頭都有主祀神明,但他們祖先交代,生活傳承會每年一次在新春正月初五去迎請西螺媽「太平媽及老大媽」及五穀王(神農大帝)到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巡安植福三天。百年來都未曾中斷。這是可貴的歷史文化資產,無形的公共文化財。值得去紀錄它、考據研究它。它是有十足的教育功能及文化資產保存意義。

大新庄鍾姓六股八社隨時代的演遞,工商化優於在地農業,人口逐漸流失中,人少就難有「古早味」的傳統祭祀、陣頭相挺;而以僱請電子花車代替”陣頭”、路祭代替巡安,文化性勢微,象徵生活有了「危機」,居民的趣味性也世俗化這些文化危機現象都令人心急,苦無對策。但仍有「部分」有心鄉親看見衰落、明白危機,並有心去改革,要找回有「古早味」的祖先傳授的「陣頭」,如「開嘴獅」、如「宋江陣十八班武術」、如『北管-弟子戲』、如『大鼓鬧』、如『客語布袋戲』等等再現信仰祭祀團的傳統儀式,我們有心讓古早味再現光芒,傳統祖先的技藝得以流傳。希望藉由文化節慶活動及克莊藝文展演的舉辦,積極大力推廣,以期引發詔安客家族群自我重視,啟動找回客家族群的認同意識及自我期許的傲氣。今年本庄輪辦著年六年一次農曆年初五~七日

 

日期範圍: 陰曆 1月5日 ~ 1月7日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雲林縣 崙背鄉新庄社區發展協會  地圖瀏覽
相關連結:  
圖片向左捲動按鈕
圖片向右捲動按鈕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社區剪影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87912
  • 發表文章:18
  • 相片數量:1131
  • 回應數量:10
  • 網友按讚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