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橫幅
福隆社區三處老伯公廟

石角開庄福德祠

開庄伯公廟-石角庄福德祠
福隆里東坑路福壽橋旁的「石角庄福德祠」,是石角開庄的伯公廟。
二百二十餘年前,蘇賢彩帶領幾個客家人到石角庄開墾,當時山胞經常出沒殺人,蘇賢採為求開墾順利,在福壽橋附近的大榕樹下,以三個石頭組成「伯公」膜拜,祈求福德正神庇祐。


民前十八年,庄民發起建廟,禮請上港師傅雕刻小石廟及金身,民前七年,地方擴建福德祠,將原有石廟供在祠內。民國六十一年整建廟頂,並在下橫坑溪上增建拜亭,漸具規模。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電力公司在廟的對面山上建造高壓電塔,第二年石角庄連續發生三位青年車禍喪生,莊民認為福德祠正對電塔會帶來災禍,而且廟前拜亭建在溪上,位置偏低,阻礙排水。庄民決定改建升高廟場,並將廟轉向,避開電塔。
經庄民踴躍捐資,次年新廟落成,雕樑畫棟,飛簷翹尾,成了東勢地區少有的華麗福德祠,而右側百餘年歷史的小石廟,造型古樸,典雅有緻,兩廟相映成趣。

高簡東和福德祠

高簡東和福德祠
高簡東和橋頭的東和福德祠,奠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清道光年間,劉阿欽的曾祖父劉昌仁,向平埔族購置今福德祠前後方四甲餘的荒地,開拓墾荒,他設立「石頭伯公」,祈求保佑。
劉昌仁開墾有成,他的兒子劉泰光繼承父業,在石頭伯公的東邊建造夥房,劉家也由上新庄遷居高簡。後來附近住戶逐漸增多,居民以四塊石板圍成小伯公廟。四十餘年前,劉阿欽發起改建為磚造伯公廟,並由吳義雄到大甲雕刻福德正神金身,奉請回高簡。
後來,高簡日漸繁榮,原有廟地狹小,不夠使用。民國八十六年,都市計劃道路拓寬,將拆到廟身,吳武雄、孫明圖等發起改建,居民響應捐款
,增購廟地四十餘坪,並獲楊武雄捐地,擴大重建為二層新廟,下層作為活動中心,上層供奉福德正神,成了附近居民信仰及活動場所。

龍形山下

劉屋田頭伯公-福興宮
東勢高工老校舍旁的福隆里第一鄰,有三十戶人家,除了一戶外地搬入姓徐外,其餘都是姓劉,故一直稱那地區為「劉屋」。
二百餘年前,劉家祖先到當地墾荒時,在大楓樹下,以小石頭堆成龍形,稱「田頭伯公」,也就是現在福興宮的前身。
老輩說,早期的「田頭伯公」是先人祈求農作豐收、人畜平安的福德正神,大榕樹下則是耕作休息、吃點心的地方。
約百年前,劉德和、劉和順、徐東生三人發起為田頭伯公蓋小廟,以泥磚砌成,高約一百二十公分,寬九十公分,另以石頭做成金身。
九二一大地震小廟受損嚴重,劉守閣積極奔走募款重建,請專蓋伯公廟的張石廷負責建築,新廟雖不大,但「田頭伯公」總算有個像樣的新家。

2010-08-11 19:02:00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