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寶城~三界埔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5
  • 累計人數:56489
  • 發表文章:47
  • 相片數量:37
  • 回應數量:3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賴彗菁  
聯絡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6-1號  
聯絡電話: (05)3774916  
傳真電話: (05)3774919  
社區小故事
分享到plurk 分享到FCAEBOOK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五):吊橋頭客家聚落
    2014/08/21 10:06 | 垃圾桶
*

三界埔名勝史蹟導覽()吊橋頭客家聚落

                     

                           撰文/魏世賢            

                                                  

那一粒粒細小但圓潤像鱘魚卵的魚卵石,在赤蘭溪的河床上兀自堆疊,靜靜地聽細流自石間唱著歌曲。芒花以飄逸的姿態,層簇隨岸蔓生,像是時間的石人,宇宙遺忘了它,它也遺去一切,孤傲地隨風搖曳直到白頭。或許是雲出岫谷的朗空,或則是紅與白揉和藍天的向晚,一群客家人從新竹關西南下嘉南平原後,沿著八掌溪和赤蘭溪往東邊山區走去,終而定居在赤蘭溪堤防旁之吊橋頭,時間是日治時期。那年黃昏時刻客家人來到赤蘭溪汲水時,應該看到魚卵石在河床安碁,芒花在溪邊飄逸,吊橋那端燦爛輝煌的夕照正是迎接他們的詩意,南遷的客家人心篤定了,就此落根繁延族裔

國姓村約有11個村落,與中埔鄉隔著赤蘭溪,民國二十幾年便在交通要道興建一座吊橋,因位於道將圳的取水源頭,故稱為「吊橋頭」。幾次走訪三界埔吊橋頭,聚落中可看到閩南人稱為三合院的房舍,那是早期親族聚居的合院建築形式,客家人稱之為「夥房」。牛欄、豬舍、鴨寮、雞籠建置在夥房角落。屋簷破損、閑物雜陳,惟舊農具、盛水陶缸散置一旁隱露昔日農家生活。夥房門楣上沒有象徵家族源遠流長的「堂號」,正門兩側對聯旁,找不到書有「清風」「明月」的意象。沒有大紅牡丹象徵富貴花布,看不到似雪飄散的油桐花舞,象徵客家女性的夜合花不曾在此種植。閒置廢棄的菸窯、竹架上醃製曝曬的福菜與田裡辛勤的身影,稍稍透露出客家人的氣息。

    根據嘉義縣水上鄉公所調查,三界埔國姓村原有78%是客家人,只是大部分因通婚和居住在福佬人地區,都已不會說客家話,成為「福佬客」。會說流利的客語,僅剩下日治時期從北部移民過來的10幾戶客家人,包含范姓、張姓和徐姓。由於國姓村客語流失很嚴重,因此客委會補助180萬元,進行客家聚落生活環境總體營造,剛完成入口意象,希望能夠重現日治時期的吊橋記憶與菸樓整建,藉此保存客家文化。

    日治時期從新竹關西移來的客家人,全部聚居在赤蘭溪堤防旁之吊橋頭,雖然國姓村民於清朝時期也多屬於客家人,然歷經「福佬化」後,今日對外來的我指著:「你要找客家人請到吊橋頭」。客家人在吊橋頭租屋耕地,繼續傳承北部客家醃製酸菜,並向當地人學習種植菸葉,以此安身立命。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陳板客座教授在客家新聞雜誌報導節目裡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吊橋頭,沒想到這地方還有一群客家人,保留了完整的客家語言、文化。」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陳柏麟則說:「早期遷移到八掌溪及赤蘭溪之間的先民,生活都很艱辛,他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村落;沿著赤蘭溪往東邊走,甚至到大埔鄉,鄰近溪流,都可看到客家聚落。」

    歷史上客家人喜歡聚居水源地,以利農耕,客家人與水利建設之關係十分密切。清朝閩客對立,地權跟水源的糾紛不斷,客家人常將水源最充足之處佔領,位居河川下游的福佬人常在乾季用不到水,閩客械鬥時有所聞,早期福佬庄流傳一句對客家人咬牙切齒的諺語:「客仔猴,佔水頭」若閩南人女子愛上客家男人,當論及婚嫁時,福佬家長大都會反對,一方面是閩客械鬥的歷史仇恨,一方面是擔心女兒嫁給客家人會吃苦,故以「討客兄」戲謔之。

    吊橋頭客家菸農徐來炎接受客家新聞節目訪問時便說:「當年我們客家人自新竹遷移南下,當地福佬人很看不起我們。」同屬客家人的農民范光輝說:「我父親自新竹關西搬來吊橋頭,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田耕地。」擔任過水上鄉農會理事長的朱文田先生則描述:「我小時後搬來這裡,當時附近的大廟不讓客家人參與祭祀,後來廟產出現問題,才讓我們參與活動。」由於早期閩客械鬥的歷史背景,因此客家人來到異鄉,難免被排擠。

    每年冬陽帶來暖意,就可看到客家人在吊橋頭屋宅前醃製酸菜、福菜,成為地方特色名產。客家菸農徐來炎在客家新聞雜誌報導節目裡說:「客家人在吊橋頭種許多芥菜、白菜,製作的梅乾菜、蘿蔔乾,銷路很好。」

    國姓村民的信仰中心協安宮奉祀大伯爺公,其神像相傳雕塑於明朝,為徐姓客家人於康熙年間自廣東省嘉應州以「菜籃」置放渡海來台,距今已有百年歷史。不同於村民的信仰,吊橋頭客家人范光輝說:「他們信仰的是大聖爺,是從關西奉祀過來的。」把齊天大聖大聖爺和祖先牌位擺在一起祭拜,這是范家人從祖先就傳下來的習俗,連耆老也不知緣由。同樣在吊橋頭的徐家人則祭拜三山國王。徐榮才說:「拜三山國王自祖先時期就有了,那是老一輩人自大陸帶過來的。」

    義民爺是客家人來台後產生的本土信仰;三山國王則是客家的原鄉神祇。傳說在隋朝時,廣東有神人三兄弟,領受天命分鎮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山,日後朝代屢次顯聖,護國祐民,宋朝時受誥封為「三山國王」。三山位於潮州府揭陽縣,因此成為潮州府的代表性信仰,日後移民將三山國王奉往台灣。

作為三界埔國姓村與中埔鄉聯繫的吊橋在民國87年被大水沖垮,改建成現在的水泥橋,稱為「富成僑」。和風從橋頭那一端吹拂過來,擺動客家婦人衣巾上的花樣。剛採回來的芥菜散堆屋前,婦人低頭翻攪芥菜梗葉,醃製手法俐落,技法應傳自新竹關西。客家女性向來被要求「三頭三尾」,除了其他族群婦女一樣,負擔煮食「灶頭鑊尾」、縫紉「針頭線尾」工作外,還被要求上山下田「田頭田尾」,在吊橋頭仍可看到客家婦女辛勤的身影。男人立於成堆芥菜旁,那是他剛從田裡採摘回來的,卻悻悻然地說:「今年雨水過多,田中芥菜大多泡水腐爛。」

    客家人「晴耕雨讀」的瀟灑或許僅是書本的傳說,不管雨晴為現實打拼才是吊橋頭客家人真實的寫照。雖北客南遷,維持客家精神的仍是「硬頸」。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