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臺灣社區通 :::
部落格橫幅
南宮山上的一顆明珠

                 南宮山上的一顆明珠

    新北市淡水區不起眼的小小竿蓁里內,隱藏著一間216年的老古厝,竟然從沒被發現。這座黃家大宅建於1798年,當年一位名叫黃朝元的官吏,在清朝乾隆年間由大陸泉州晉江安海南宮郡的地方為官,1795年時奉命來台上任,因遠渡重洋又舟車勞頓,好不容易在滬尾港上岸,水土不服竟病死了。當年才24歲,他的夫人頓失依靠,那時才22歲就立志要在台灣重建家園,人生地不熟,辛辛苦苦的情況之下,一個寡母帶著2個小孩,計畫了3年才蓋了這座大宅,至今已有213年的歷史了。目前傳到現在是第5代人了,人口有一百多人,分散在全省各地,每年的224,這5大房的子孫各地聚集回來一起祭祖,是淡水的一大盛事。

這座古厝坐落於淡水竿蓁一街的一個小山坡上,曲折蜿蜒的小路上去沒人指點還不知道這裡面有一間古老的黃家大院。門口一棵百年的龍眼樹映入眼簾,一個小隘門只有1.2尺寬2.6尺高的小門,竟是進入黃家大宅的入口。原來是當時大屯山上出現土匪,黃家人丁單薄怕被搶,為了保護家園,才做這樣小的門。通過隘門才看見別有洞天,一棟飛簷翹角12豎的三合院,斑剝的牆壁都是泥土磚與石頭相互嵌鑲造成的特殊建材,飛簷上還有2個翹角表示當年官吏的級別。可惜英年早逝,沒有任何的琉璃裝飾,單純2個飛簷翹角更顯得突出。集中體現閩南式建築風格獨特,大門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南山春入浮佳氣,下聯是:宮桂秋來發異香,橫批是:終南翠色環宮室。道盡主人念念不忘的家鄉泉州南宮郡。

    踏入大門一股檜木的木頭香撲鼻而來,裡面陳列的都是上百年祖先留下來碩果僅存的一些老古董,門口的「石敢當」3個大字,更是百年來仍然屹立不搖的守在門口,盡責地擔任避邪趨魔的工作。古老的木門栓、碗櫥,30年代的古早風扇,仍然可見。奇怪的是屋內沒有衛生間,漱洗得在院子裡用臉盆洗臉,廁所還要走一小段路去樹林下,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還真不可思議。根據當地耆老所言,這座大宅是有請風水師父看過地理的建造,因此汙穢的東西必須遠離才不會破壞好風水,還說一百多年前黃家最鼎盛時期,天不亮4點多就有人提著煤油燈,摸黑走夜路來到黃家排隊要做工。說站在大屯山上往下看有一半以上的地都是黃家的家產,一點都不誇張。當年可是滬尾地區的首富,奈何遭天忌妒交到一些壞朋友,帶去豪賭,不到燒一盞煤油燈的光陰,竟輸掉了118張的地契,頓時失去了一大半的田產,以致家道日漸衰敗,剩下的又遭政府徵收,以及捐地造橋鋪路做善事。從中山北路右轉上來經過第二公墓,這一大片的土地也被徵收,以前她的家丁要出門,都要翻山越嶺走2個小時的山路,才會到目前的中山北路,中山派出所門前大馬路這片土地也都沒有了。 

    這個真實的故事警惕我們,碰到壞朋友不遠離必有近憂,嚴重到身敗名裂,一蹶不振。到目前只剩下這座大宅院以及後面一畝多地的竹筍林。可惜我們淡水區公所對這座古蹟的維護及關心都沒過問過,讓這大院任其凋落,甚為可惜。

    本會要發揮社區力量,要改造社區要先統籌各方面有關人員的理念及智慧,如何從現代人的思維聯想到古代,讓後代的年輕人了解當年沒有建築工具下,如何利用雙手艱辛打造,沒有道路之下如何披荊斬棘,辛苦搬運這一磚一瓦,來建造這座大宅,一個家族又是如何從興旺到衰敗,都值得後代子孫來省思。

2011-10-31 15:19:38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