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橫幅
淡水油車十景

淡水油車10景

1滬尾砲台~~北門鎖鑰

屬二級古蹟,用來防守淡水港口。中法戰爭時砲臺被毀,臺灣巡撫劉銘傳才聘德國工程師重建。此砲台特色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清代現代化臺灣重要海防設施。不但富有歷史意義,更具有學術研究之價值。

西元1884八月一日,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就此展開「中法戰役」,此戰役亦稱「西反仔」。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發現淡水的重要性,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因此決定棄守基隆,把兵力改移至淡水。當時清朝曾在淡水的沙崙、中崙、油車口先後修築砲台,但在清法戰爭時,法艦砲轟淡水,這三座炮台幾乎被法軍摧毀。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一八八六年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

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一為「北門鎖鑰」,即今之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但今已不見其遺跡。滬尾砲台因位於高處,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易守難攻,十分利於防禦,故又稱為「暗砲台」。砲台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成。滬尾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往前走,四方形的砲台堡壘就矗立在眼前了。舊樸的水泥土垣透露出歲月的滄桑味,卻搭配著一新穎潔素的拱型木門,有些不搭調,不知道古蹟是委由何種專家維修的?正門門額上的石匾有劉銘傳「北門鎖鑰」題字,歷史已超過百年,這塊劉銘傳親題的石匾是砲台區彌足珍貴的史蹟。穿過厚重的拱門,彷若穿過時光隧道。砲台營區內,四周城牆圍繞,泛黃的壁壘磚牆,引人懷想,彷彿回到百年前的歷史場景。

2)忠烈祠--淡水神社:日本據台之後,淡水雖不再為「條約港」,但日本當局仍公告淡水為「港口外僑雜居地」。此後洋人在淡水的僑居地便分散在華人市街的兩頭,即今淡水車站以東〈鼻仔頭〉及紅毛城、油車口一帶。日本人為優勢統治台灣人,更在心理和精神上企圖影響台灣人,在淡水一代蓋很多日式廟宇及神社。1939年在淡水地區蓋了一座「淡水神社」,入祀日本神道信仰中的天照大神以及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人。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淡水神社功能喪失,且因年久失修而傾倒頹圮,逐漸成為廢墟。神社斜坡道兩旁有成排的石宮燈,後來改建忠烈祠才拆除,當時宮燈被遷往行忠社區的仙洞公園中。民國63年按原基座重建,保留神社原有之建築規制,但採中國宮殿式建築,成為台北縣忠烈祠,供奉抗日烈士亡靈。昔日忠烈祠前有成排的松樹,站在牌樓下傾聽松濤、遠眺觀音山,此即淡水八景之一的「烈祠松濤」。
最近為配合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也將台北縣忠烈祠整修一番改為『新北市忠烈祠』

3一滴水紀念館:「一滴水紀念館」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滬尾砲台旁的和平公園裡,這棟典雅的百年木造日式建築是由日本民間捐贈給台灣的。這棟古宅原是日本名作家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於1915年在神戶親手打造;全棟建築以木頭樑柱、榫頭及竹編土牆完成,沒有使用一根釘子,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日本古民宅。

  

  由於共同分別經歷過大地震的場景,台灣及日本間的友誼因此延伸,也促成了一棟百年木造民宅移築淡水的美事。這棟百年老宅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卻絲毫無損,屋主將房子捐出,要讓震災受難的同鄉災民有一個可以懷想當地的地方。後來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日本阪神地震的受災居民來台協助災區重建,並將那棟曾經給他們鼓舞力量的日式古民宅移築到台灣,不僅有「重建家園」的象徵意義,也鼓勵災民自九二一震災中站起來。

古宅的一瓦一木都是由日本運來,由兩國志工將古宅逐步拆解、編號後運到台灣,並以傳統木造榫栓工法的建築智慧與技術完整,在淡水滬尾砲台旁進行組裝重建。並以水上勉先生的名言「一滴水脈有無限可能」,將移築後的古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目前紀念館供一般民眾免費參觀,館內設有展覽室,介紹移築過程、建築模型及建築工法等等,另亦展示日本居家生活風貌、水上勉作品等。

  水上勉出生191938,作品曾獲得直木賞、文藝春秋讀者賞、吉川英治文學賞、谷崎潤一郎賞、川端康成文學賞等獎,作品頗受肯定。2004年逝世後獲得日本國家授予正四位的「旭日重光勳章」,其重要著作包括:《海之牙》、《雁之寺》、《飢餓之歌》、《輪椅之歌》、《形前竹人形》、《瞽女阿林》、《番町夕霧樓》五等小說。傳記文學有《良寬》、《一休》等。

1.  4)蘇府王爺廟(又稱油車口忠義宮、水陸廟):中國民間有『三月瘋馬祖四月迎王爺』的習俗、其來歷是生為泉州之新安鳳頭北人。少有奇才,以諸生佐戚繼光,平倭寇有功,歷任江西、河南、金門諸縣市,蘇府王爺廟是油車口地區的古廟,今日仍是淡水地區最大的王爺廟,農曆九月初九是其祭日,也是油車口的大日子,有燒王船的祭典。場面相當隆重、蘇府王爺原先由沿海漁民於清康熙五十八(1719)年由唐山迎奉來台,寄奉於本地民宅後,因威靈顯赫常為村民消災解厄而香火漸盛,於咸豐年間由村民聚資建廟,附近營兵也來供奉。中法「滬尾血戰」時,本廟王爺據傳也顯靈助陣,拒退西仔兵。戰後,砲台守軍除定期來廟祭拜,提督章高元也於光緒116月(1885)獻「威靈赫濯」匾額,今仍懸於廟內。民國48年,因淡水漁獲豐收,居民再度改建,近年來幾經修改,民國72年大規模整修,而成今之華麗廟貎。

5)黑店

二十多年前廟房黑色老厝,曾開一家小吃店人稱「黑店」以排骨飯打出名號,黑店後因道路拓實遷往附近,店不黑但仍叫「黑店」。

「黑店」最早營業時的地點是在往沙崙的路上,在中正東路一段628-10號,一個四合院房子的空地上,當時老闆的父親沒有什麼工作,為了吃飯混日子,就用漆成黑鴉鴉的木板搭成了個店面,賣些飯類、水餃、豬腳‧‧‧等,便作起生意來了 由於那時此店還無店 名,每每學生總開玩笑地說:走!咱們去黑黑的那家店吃飯,因此後來老闆便以「黑店」為正式的名稱。

  經過十幾年的慘澹經營,店面往巷內遷移,剛開始生 意頗差,撐得蠻辛苦的,之後熬過一段時日,名氣就打起來了。

  「黑店 」所賣的東西有飯類、麵類,其中尤其以『排骨飯』 遠近馳名。據老闆娘透露,排骨飯中的白米是比較上等的,所以吃起來香Q好吃,而排骨要先捶打120下沾了萬和醬油後、下鍋炸了一會兒,在撈配上上等魯香包仔滷過使其入味,排骨才會酥軟口感完全不同、完成後再將飯和著炸醬配酸菜,鋪上厚厚一層豆乾炸醬,搭配酸酸甜甜入口回甘的酸菜,便是一大碗香噴噴的排骨飯了。非常下飯,看似簡單卻有豐富味道,使得位置偏僻的「黑店」,遠近馳名吸引大批食客。

6)駱家古厝

  由渡輪之上所見紅磚古厝,就是當地漁民大姓駱家之祖厝。駱家古厝的第六代子弟說,駱家的發源地是在河南省開封,在五胡亂華的時候遷居到福建泉州,在那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在明末、清初時,隨著鄭成功來到台灣,當時他們是分成五批來台,分別住在基隆、淡水、萬華、南崁的蘆竹和通宵的白沙村,當時在淡水的駱家就是現在駱家古厝的主人了,駱家古厝是來台灣後的第三代建的,其建材幾乎全都是由福建泉州海運來的,它主屋牆壁是以斗子砌的形式建造,下半部是由四指石,而上半部是由二指磚。其建造的方法是先砌成內外兩層牆壁,中間填充黃泥土和石塊,建成後非常堅固,現在主屋已有一百五十年多年了,仍然完整。其兩邊的護龍,是再清末時期蓋的,也快有一百年的歷史了,當時台灣仍為日據時代,其所用的磚塊是當時的台灣磚,磚塊面上刻有英文字母F

  駱家在淡水是一個非常大的家族,他們的的家業龐大,現今的高爾夫球場在日據時代之前全為駱家的土地,日據時代被日本人徵收建為高爾夫球場的雛形,後來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將高爾夫球場收歸為國有地,曾問到為何不向政府爭回?先生說,因為當時不懂法律,而且當時的政治氣氛,使人民不知如何向政府爭取,現在追朔的時效已過,已經沒有機會要回來了。另外天生國小附近的田地,原本也是駱家產業的一部分,後來因國民政府實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現在都變成佃農的地了。

  駱家在清朝時,官做到三品,所以古厝屋頂兩端曾有燕尾的形制,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其燕尾部份已改建消失了,甚為可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厝右後和左後各有一古井,應該從清朝建成到現在一直存在著,水井距離河邊不到三十公尺,其水經過幾百年的飲用,至今仍然保持甘甜的水質,相當的可貴。

在蘇府王爺廟對面雜貨店的隔壁,有一間被拆掉一半的古厝,那也是駱家的財產之一。靠馬路的一邊,是日據時代時建築的,但因為道路拓寬,大部分被拆掉了,現在只能看見排成圓拱形的磚塊,可能是日式建築的一部份,而靠河邊的一部份是清朝時代的建築,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兩指磚和四指石,建材都是由福建泉州運送過來的。

  當問及駱家古厝是否要重建或修復時,先生感嘆的說,因為駱家古厝四周圍的地,大概已是駱家僅存下來的地了,在二十年前,這裡被政府畫為港區預定地而被禁建了二十多年,駱家主屋只能任其荒蕪,無法做任何的改善。最近雖然已解除了禁建的規定,但要改建必須提出都市細部計畫書,可是因為駱家的家族太過於龐大,土地所有權複雜,後代們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古厝慢慢傾頹,而無法重建當日盛極一時的風光了。

7)古戰場滬尾砲台公園:『西仔反傳說』是根據歷史故事改編的滬尾史實。127年前清法戰爭的「滬尾之役」,就是在我們油車口這地方爆發的,它 是一個充滿血淚的殘酷戰爭。百年前,祖先們為捍衛家園的英勇事蹟,透過新北市文化局、淡水區公所結合在地的社區居民、藝術團隊共同演出的【西仔反傳說】,就是在描述這段史實,原地原貌詮釋著滬尾之役的歷史畫面。這一場凝聚土地與當地人的大型環境劇場,成為新北市整府文化局推動社區營造,健康城市的一大代表作。身為油車里的居民更能感受這份感動,每年9月開始幾乎全里動了起來準備迎接這一個盛會,凝聚了本里社團、社區、學校、藝術工作者及數百位志工,一起把這場盛會宣揚出去。已經3年了,每年參觀人數都倍數增加,也是本社區引以為傲的地方。

  現在經過區長蔡葉偉先生的努力目前是一個青草碧綠的休閒公園,不但面積遼闊還接銜著忠烈祠、和平公園。這裡瞭望淡水河出海口的最佳景觀地,也是每位觀光客必遊的地方、

 

8)觀海棧道:本轄區內有一段觀海最佳拍攝地,這條長堤北至漁人碼頭南至關渡宮的水鳥保護區,全長約8公里,是最佳的腳踏車道。在油車里這一段是攝影迷的絕佳取景位置,夕陽西照、海浪搭配著穿梭的小漁船、金黃色的晚霞、只要隨便一按快門都是最好的美景。為了方便國外的遊客,告示牌都是中英對照、在此會令人流連忘返。

9中央廣播電台-淡水二台

  中央廣播電台於民國1781於南京創立,民國26年日軍進犯南京,電台隨即遷往重慶播音並在對敵作戰、國際宣傳與鼓舞士氣各方面,發揮了最大的廣播力量。在日軍不斷轟炸下,播音不曾中輟,被日軍稱為「炸不死的重慶蛙」、「重慶怪放送」。

  民國38年隨政府遷台,台址設於圓山飯店旁的北安路,恢復「中央廣播電台」呼號,並增設「大陸廣播組」以「自由中國之聲」展開對大陸廣播;民國69年改隸國防部。民國85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設置條例」,並於民國8711正式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目前使用「台灣之音」為台名,透過微波傳輸至鹿港、枋寮、長治、淡水、褒忠、虎尾、台南、口湖及民雄等九個發射分台向全球各地廣播。

  淡水分台現址前為陸軍營區,民國49年中央黨部向台北縣政府完成土地借用與建台〈第二台〉作業後電台於焉成立。

  民國81年淡水台遷移雲林縣口湖鄉〈第三台〉,電台閒置空間於是轉型為「廣播研習所」,並外租為電影製片場。電台遺址內有「荷蘭井」一口,推測該處應為前紅毛城砲台前進觀測站所在地。

鑑於原址的產權問題,該台已於2005年七月正式移撥台北縣政府。縣政府正委託規劃單位進行「台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砲台公園周邊暨淡水藝術村」的評估規劃,即再利用計畫之評估,以利相關資源得以充分發揮與深化;後於2007年規劃成立「淡水藝術教育中心」。

  20082月「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慘遭祝融,縣長周錫瑋支持日後於此規劃成立「雲門之家」。

10)台灣高爾夫球場

  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臺灣高爾夫俱樂部」,創立於一九一九年。當時淡水有二特出名勝,一是第一級國寶古蹟「淡水紅毛城」。另一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通稱「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台語稱曠野為「埔」,因而又俗稱「淡水球臺埔」。

  一九一八年,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年,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第二十四年,臺灣總督是明古二郎(第七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民政長官(即副總督)由下村宏擔任。下村是一文人,與粗野日本軍人不大相同,對台胞頗為尊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他擔任鈴木內閣(向盟軍投降,故又稱為「和平內閣」的國務大臣。)

是年春四月,台中新聞社長松岡富雄旅菲時學習打高爾夫球並購若干組球桿。他返台後在台北巿「梅屋敷」(日式高級飯店,坐落現行政院西對面,曾為孫文史蹟紀念館)的大廳招待下村長官與其祕書長石井光次郎,表演揮桿動作並贈與二人球桿各一組。是有關臺灣高爾夫運動最早記事。

  是年八月初,台銀總裁櫻井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之推薦,獲知滬尾砲台東邊有一塊前清操兵場,為理想之高球場地。櫻井特來淡水踏勘於返台北後向下村長官建議將地埕環境絕好的這塊滬尾砲台操兵場訂為高爾夫場地。而後未幾向地主(日本陸軍)辦理借用手續後,翌年六月一日(禮拜六)淡水球埔舉行開幕典禮。

  二次大戰末期,台灣一直是日本軍事南進基地,日軍為防盟軍於淡水登陸,曾將球場移做防禦陣地,挖掘大小碉堡,佈建各種工事,球場滿目瘡痍,直至戰後,在熱心高爾夫球的人士奔走努力下,重新整建,才恢復舊觀。僅餘存淡水河防營外,多朝向休閒球場、古蹟園區及社區住宅發展、所以現在的『淡水高爾夫球場』就是台灣第一個 高爾夫球場。

 

 

2012-10-12 16:39:28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