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早安再興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8
  • 累計人數:129810
  • 發表文章:6
  • 相片數量:34
  • 回應數量:1
  • 網友按讚數:3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 有關社區公告的資訊內容 
聯 絡 人 : 李明徵  
聯絡地址: 未公開  
聯絡電話: 未公開  
傳真電話:  
社區小故事
文山區的教育資源
    2009/12/04 18:42 | 一般性

                                                     大專院校
 1.國立政治大學
 2.私立世新大學
 3.私立中國科技大學(台北校區)
 4.台灣警察專科學校
 5.師範大學分部
 6.台灣戲曲學院
 7.文山特殊教育學校

高中高職
  1.政大附中
  2.景美女中
  3.萬芳高中
  4.木柵高工
  5.私立再興中學(含國中部)
  6.私立東山高中(含國中部)
  7.私立景文高中(含國中部)
  8.私立大誠高中
  9.私立滬江高中

國中
 1.政大附中國中部
 2.萬芳高中國中部
 3.私立靜心中學
 4.木柵國中
 5.實踐國中
 6.北政國中
 7.景美國中
 8.興福國中
 9.景興國中

                                                              國小

  1.景美國小
 2.武功國小
 3.興德國小
 4.溪口國小
 5.興隆國小
 6.志清國小
 7.景興國小
 8.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文山區的歷史
    2009/12/04 10:11 | 一般性

北市文山區行政區包括景美和木柵地區,十八世紀以來一直是漢人與秀朗諸社、泰雅族原住民爭逐的領域。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閔粵移民溯景美溪上岸,墾地常遭泰雅族人侵襲,當時為防範原住民的進犯,泉州移民在原打鐵寮(今木柵路三段開元街)豎木柱為柵,防禦侵襲,這也是木柵名稱的由來,1885年劉朝祐入烏來勸清朝勢力乃正進入烏來地區。屈尺泰雅族、秀朗諸社與漢人紛爭終於劃下休止符。

景美地名是由「景尾」而來,為何現在的人把景美用台語讀成景「馬」,其來有自:「 木見」是一種灌溉設施,以木樁和木板構成ㄩ型槽,架跨溪河之上,讓灌溉用水通過。在漢人開墾大加蚋堡時,墾地日廣,圳水不夠分配,新店青潭水量豐沛,乃開鑿圳道,並架設大木,經大坪林跨越石碇溪(今景美溪)而北流,此木條製成的木槽,用一長約十公尺的木樁架在溪中,樁有三面,再用楔子連接,內部敷有一層油灰,以防漏水,由四十七根木樁把槽住,以新店大坪林為頭,過石碇溪為「尾」,台語讀音「景馬」,即為景美地名之由來:在日據時代,因字很少見,日本人乃改名為「景尾」,台語也讀「景馬」

木柵區在隸臺北市以前,屬臺北縣,為木柵鄉,光復後編印的臺北縣志說:「本鄉地區,代有木莊,開闢之始,於地設柵防番,故名。」黃得時先生在疆域沿革一章中也說:「木柵即往昔在此地設柵禦番因以名。」

乾隆年間,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之際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五分兩莊,東邊沿河以木樁圍柵。光緒初年置台北府時,仍屬淡水廳,日據時期畫歸台北州文山郡,並隸屬深坑莊管轄,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政府為便於政令之推行與事實之需要,乃將深坑鄉畫為景美、木柵、深坑三鄉鎮,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台北市,分為木柵、景美兩區,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台北市行政區調整,又將景美與木柵合並為文山區。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木柵地名內涵
    2009/12/03 11:16 | 一般性

木柵區在隸臺北市以前,屬臺北縣,為木柵鄉,光復後編印的臺北縣志說:「本鄉地區,代有木莊,開闢之始,於地設柵防番,故名。」

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的臺北文獻季刊,莊金德先生探討新併六區沿革,文中說設木柵以禦番;七十年編印的臺北市發展史,黃得時先生在疆域沿革一章中也說:「木柵即往昔在此地設柵禦番因以名。」民國二十七年(日本昭和十三年)日人安倍明儀所輯印的「臺灣地名研究」,對地名曾 加以歸類,把木柵歸入「防蕃建築物」類,又在木柵地名下註為「防蕃設備」;民國六十九年,今人洪敏麟先生編著的「臺灣舊地名沿革」,在「防禦設施與界牌」地名類中列有「木柵」,並解釋說:「是往昔禦番設施之一……。」以上所引地方志書及相關學者著作,均認為木柵設立是為防番、禦番,它的功用己被一致認定,個人願就設立木柵的意義加以探討,敬請指教。

首先,個人以為:木柵的設立,展示了保衛鄉土、堅守不去的決心,並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孟子梁惠王扁下:「鑿斯池下,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木柵可在短期內設置完成,雖不如城池的堅固,但在緊急情況下,它有和城池相同的作用,可增加防禦力;另一方面,若不幸被圍攻破,便無處逃避,只有以無比的決心和無畏的毅力,才能免於敗亡。先民開拓的精神和勇氣,我們不應忽視。同時,有了木柵的防護,在安全上多了一層保障,對原墾民有安定的作用,並對勞力的招徠增添了較佳的條件,而有助於開發。

其次,建立木柵只是為了保衛和平而不是為對抗。有把木柵歸入對抗類地名,實在忽略了史實。研究木柵區歷史,有未建柵前番人殺害漢人的紀錄,絕無番人進入柵內互市而被漢人所殺,所以連日本人也衹能說木柵是防番設備。因為漢人文化水 準較高,在和平競爭中居於優劫,充滿自信,只有感化番人的理想,絕無殺刃番人的惡念。史記周本紀敘述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為了不願與薰育戎狄攻,戢於岐山,「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以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所謂戎狄之俗,就是流動、攻、掠奪,遠在周朝之前,以耕織為世居的中華文化,早已把它揚棄了;而城廓室屋的安定生活,對番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附近的番人是被木柵內先民所同化的,不是被消滅的。透過互市、交往及通婚,使番漢之間化干戈為玉帛,木柵居於和平橋樑的地位,受益的不僅是漢人而已。

在臺灣,為了防禦番禍,有木柵、土城等村莊,但在大陸,番人早已不存在,仍有防番禍,仍有寨、砦、 圩子,甚至堡一類的村莊,出入只有一、兩個莊門,對於一百多仍至上千的村民,除了防範土匪,平時定有一些不便,但村民絕不會引以為苦,總以住在有規模的村莊為榮,所以,才以「三家村的學究」來嘲笑別人的識見短淺。有柵欄的村好處在那裏呢?它的人口較多,對共同遵守事項,早於生活習慣中養成,只有一個莊門,自然「行不由徑」出入有序,恪守一定範圍,有助於倫理觀念的培育。所以木柵另一道無形防線,有約束守成的永久性作用。

因為早期豎立木柵以後形成木柵村落,「臺灣地名研究」中列舉了三個,即當時的臺北州文山邵新店莊及深坑莊各一個,另一個在高雄州旗山邵內門莊,經過『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作者洪敏麟先生的調查,深坑莊的木柵就在今臺北市木柵區,新店莊的木柵在今臺北縣新店市公崙里大茅埔與雙城里頭城之間,內門莊的木柵在今高雄縣內門鄉三平、木柵、內興三村;洪先生另外發現,今臺南縣東山鄉三榮村的一部份,原也圍有木柵,內門鄉也還有舊木柵和另一處木柵,據以上書刊記載,臺灣早期的木柵,至今仍可查知的有三到六處之多,其他各處都己換了新地名,只有本區仍保留原有地名,並擴而充之,成為直轄市的區名,這應該是本區父老值得引以為榮的地方。(台北文獻/劉曉東)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6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