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
:::
搜 尋
主題推薦專欄

大崎社區的蛻變

發布日期:2014/08/27

文‧圖/王鼎元(MIGA藝文空間)

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一景 拍攝者 阿春仔in台南

1.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一景 拍攝者 阿春仔in台南

大崎里,位於台南市官田區,鄰近處則為社子里、嘉南里、六甲區、麻豆區等地。這樣一處與市中心、大都會在地理位置、人口與經濟結構上相形之下處於邊陲的場址,我們慣稱為農村。然而,這些場址也往往因而保留著自然景觀以及自身文化傳統在諸如經濟、生活、人際網路等人文特色,乃至歷史文化變遷、供人思牽的痕跡。大崎里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從它身上的三處場所,我們得以窺探台灣現代化過程的歷史:

第一、烏山頭水庫,屬於嘉南大圳最主要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台灣最早的水庫系統之一。它見證了日殖時期,日本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致力於建設水利設施,將台灣農業帶入現代化的過程。2011年,於嘉南里竣工的「八田與一紀念館」更指明了這段歷史對殖民與台灣現代性發展之認識與思考的重要性。此外,鄰近的新化區,於2005年獲指定的國定古蹟「臺南水道」,亦作為現代化工程中對於衛生淨水設施認識的重要建設。這些濃厚的歷史遺產,一直是有待我們透過各種形式發展、散佈的文化價值。

第二、豐茂碾米廠,一處位於大崎村落中,於民國70年歇業而一度荒廢的空間。它展現了台灣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興衰的痕跡。自2009年起,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南藝大)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研究生邱榮漢著手進行空間整修、活化的工作,其後由王鼎元進行營運至今,將老舊的碾米廠轉化為活絡的「MIGA」藝文空間,為南藝大與大崎村創造出嶄新而正向的互動關係。

第三、國立台南藝術學院(93年8月改制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於1996年起設立於大崎,它與毗鄰的大崎村至今發生過種種互動,展示出藝術學院出現在農村中造成的影響,以及現今主流關注的「藝術介入/參與社區」的形成、運作與發展方式。此外,南藝大是臺灣的三所藝術大學中,唯一一所位於台北之外且在鄉村之中的工作室型大學,其生活環境及學習條件相當迥異,儘管因而有其限制,但同時卻也造就出許多關注於地方歷史脈絡與空間紋理的創作思維,蘊育出許多與都會區大學截然不同的藝術家與作品性格,如音像領域著名的「無米樂」紀錄片、視覺領域的建築繁殖場以及土溝社區營造等等。

這三處場所,可以說是關於大崎的三種風景,也正是以豐茂碾米廠活化後的「MIGA」藝文空間作為連結三處場所的樞紐,所收束的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的視野。如今,「MIGA」希望將這三重風景,透過這段時間以來自身所累積的能量,將風景散佈出去的同時,也持續創造大崎的風景。
如今「MIGA」已成為連接大崎里與南藝大的重要橋樑,對內,其中許多成員與村民建立起友誼關係乃至親情感受,彼此在生活中、活動上互相信賴、支持與互惠;對外,MIGA也扮演著外來者與社區連結、溝通事務的平台角色。秉持著對於土地的熱愛,「MIGA藝文空間」是一群就讀或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希冀藉由將自身長年居於、接觸農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學習、創作經驗,以及參與種種藝術與社會對話的實踐:包含歷史建築的修整、社區營造、藝術展覽、文化工作坊、社區教育課程,或是無農藥(未來是有機)農業的推廣、農作生活經驗的昇華(創作、文創與觀光)等。這些自2009年以來努力的成果,亦是促成我們提出「大崎製造」農村品牌,以「友誼X土地X生活」作為品牌的精神,望創造大崎社區與鄰近地域之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對話、協作、共榮共生的理念,來突顯農村的價值。開啟一種強調當代生活美學的推廣、創造現代農村生活、土地經驗、生態保育以及藝術生活創作連結的深刻體驗計畫,打造一個生活藝術農村聚落。

2013年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現場jpg

2.2013年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現場


針對聚落的公共空間、藝術家工作室進行整體性打造,整合外界資源,除了蘊含當地藝術文化,另外開發這些藝術品和設計物的多種商業平台,並定期舉辦對外縣市的展覽,提供藝術創作者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發揮的舞台,同時也能向外推廣大崎的文化特色與核心理念。其合作打造的過程包含藝術介入聚落實質空間、藝術工作室、工作坊。過程中,透過金工、陶瓷、纖維、木工等工藝藝術家、策展人融入大崎與居民共同生活,製作出屬於大崎的生活工藝品,創造聚落特色,持續創作新的作品。

2013年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之農藝市集

3.2013年大崎製造「山溝熱點」音樂會之農藝市集


這個藝術聚落營造計畫,一方面為藝術家提供機會和空間,一方面將駐村經營的的收益回饋給社區。其預期成果是,既形成具體可見有特色的生活聚落,讓當地文化供給藝術養分;反過來,藝術則回饋給社區持續經營、相輔相成的農村文化產業。
「大崎製造」商標

4.「大崎製造」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