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
:::
搜 尋
社區故事館

無米樂菁寮農村-讓離鄉遊子~早點找到回鄉的路

發布日期:2015/08/31

讓離鄉遊子~早點找到回鄉的路           

 菁寮社規師 黃永全

 

我們菁寮農村居民共同努力的社造願望,不奢侈的華屋,不萬貫的家財,只為年長的親人深藏內心的期待,讓離鄉遊子~早點找到回鄉的路。

藍染的故鄉「青仔寮」

台南縣「後壁鄉」在明鄭時代地屬承天府天興縣。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設台南台灣府在舊台南市區,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後壁地區屬諸羅縣,那時尚是荒蕪之地,乾隆末年,諸羅縣改稱「嘉義縣」,後壁地區所有人煙,地屬嘉義下茄苳北堡然而當時後壁地區的主要聚落在「菁寮庄」,「菁寮庄」名稱沿革:清朝時屬台灣府嘉義縣下茄苳北堡,由於此地人民大都種植「青仔」(一種染料樹),因產量豐富,人民生活獲得改善,為促使普遍種植因此取名「青仔寮」即是「菁寮庄」地名。

 

本地的藍染工藝,起源甚遠。靛藍織染,不僅提供了染料商品,隨之發展的彩紋圖騰,更宣告了產業文化的誕生。光復以後,本村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庄內廣行草編,一時蔚為盛事。而且當時南北交通動線與生活重心位置,即是興盛的鹽水港聚落,貨物往諸羅縣運輸,與銷售必經的中繼站「菁寮庄」,亦是鄰近聚落發展經濟最早的庄堡。

 

菁寮農村的老農民,敬畏天地,豁達博愛,相互關懷,和平相處,不與人爭,不出風頭,不攻擊謾罵,沒心機不算計,不爭功不藏私,逆來順受,吃虧就是占便宜,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感恩於施比受更有福,默默的守候離鄉遊子,能抽空回鄉的身影,帶著子孫滿堂的喜悅,享受全家福闔家歡的溫馨,親情自然的流露。

菁寮百年三合院兒童玩耍樂園

菁寮百年三合院兒童玩耍樂園

菁寮北勢街~嫁妝老街

在清末到民國50年代,當地不只以稻田農作和藍染(清末民初)及草編製品帶動繁榮外,更發展出早期阿公阿嬤的嫁妝品興盛的商店街林立,每種行業皆有數家以上,如:金飾店、囍餅舖、西服店、布行、棉被店、禮服店、皮鞋店、腳踏車店、傢俱工廠、酒家、茶室、飲食店、販仔間(旅社)、碾米廠、鐘錶店、美容院、冰果部、理髮廳、打鐵店、木桶製作店、戲院、西醫診療所、中藥鋪、家庭五金行、雜貨店、百貨行、磚廠、蓋屋包商、大型菜市場、信用組合會社、輕便車道、公共澡堂、應有盡有。

 

菁寮聚落的興衰在於,日治以後,後壁寮在1902年火車站的交通建設投入而逐漸發展起來,但隨著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與老軍路(台一線)通過後壁寮(侯伯村)附近,提高國內交通運輸的方便性,取代了「菁寮庄」的舊官道交通路線,鹽水港亦因港口淤塞無法行船及裝卸貨物,交通工具的提升改善人力運輸的快速性,隨及菁寮交通運輸路線的重要性降低,聚落才慢慢沒落,至今菁寮聚落「菁寮」與「墨林」,只剩老弱婦孺,約不足1400人,物少人稀與老舊破損房屋的萎縮景象。

菁寮老街老人

菁寮老街老人

農村文化資產的守護與活化

但在「菁寮庄」已沒落40年之久時,也有重振旗鼓,再造新氣象的利基。雖然目前菁寮聚落繁榮景象不在,但百年景物依舊,老年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和傳統老技術猶存。在1998年起,菁寮墨林村落由殷村長與居民自主性的發展,建立守護在地文化資產的基礎,包括推動梁家四合院的重仁診療所自費整修,無償性提供社區成立墨林農村文物館,改善村落閒置髒亂空間為入口意象的親水公園,以及重拾傳統藍染與草編的老技藝等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同時也著重在地老人的存在價值,即開始挖掘紀錄在地老農民生活文化的珍貴資料與菁寮嫁妝老街經濟商店的特色樣貌,並修護老舊三合院文化古蹟景觀及農村生活體驗的特色民宿,和老農夫用一輩子守護住一片綠油油稻米農作產業,一步一步地建立菁寮聚落的「人」、「文」、「地」、「產」、「景」資源與推動關懷老人的職責。社區居民自費自主的出錢出力,為故鄉勾勒出美麗家園的藍圖,以及大家開會漸漸凝聚共識,將菁寮農村生活文化轉型為文化觀光,帶動貧瘠老舊農村的文化觀光經濟效益。

 

推動文化資產活化,盼為離鄉遊子找到回鄉的信心

2007年由台南縣政府文化處針對菁寮聚落輔導完成有:聞名全台的稻米種植文化、嫁妝採買文化、農村,集村換工文化,還有珍貴老嫁妝街的長排木街屋、完好可運轉的日式木造碾米廠、普立茲獎大師波姆設計與監造的菁寮聖十字架教堂及具古蹟地位的金德興藥鋪與菁寮國小中正堂、菁寮黃家古厝以及多處古老紅磚三合院等,可說無形和有形的文化資產相當豐富。打造成為全台第一個嫁妝產業活化聚落,重現昔日風華。

 

菁寮聚落於2007年申請文建會第一屆「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三年補助計畫案,讓社區再次展現台南傳統嫁女兒的文化資產,重現嫁妝一牛車活動景物,與經常性舉辦傳統工藝產業、米食文化的創意市集活動,亦開課培育菁寮生活博物館經理人,辦理社區導覽員培訓及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建立菁寮老農村聚落生力軍人才庫。另外,還有專業演藝團隊進駐,及老舊三合院自費自主性社造修護為民宿,除了提升社區居民參與公共藝術與環境學習機制的建立,也呈現出菁寮嫁妝文化生活博物館的功能。透過這些堅持與努力,復甦菁寮農村嫁妝文化產業的經濟,提升在地傳統文化資產與農村的生活品質,盼為離鄉遊子找到回鄉的信心。

 

心存感激的菁寮農村老農民,以一身的老骨頭與硬朗的身子,永遠懷著刻苦耐勞,與辛勤打拼的無米樂精神,每日在田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樂天知命與安貧樂道的日子,一輩子守護自己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期待自己努力勤耕田地有好收成,省吃儉用的給全家人有填飽肚子,遮風避雨的家,過安穩生活,直覺好日子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

菁寮老街老人一起用餐

菁寮老街老人一起用餐

菁寮農村的老農民,敬畏天地,豁達博愛,相互關懷,和平相處,不與人爭,不出風頭,不攻擊謾罵,沒心機不算計,不爭功不藏私,逆來順受,吃虧就是占便宜,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感恩於施比受更有福,默默的守候離鄉遊子,能抽空回鄉的身影,帶著子孫滿堂的喜悅,享受全家福闔家歡的溫馨,親情自然的流露。

 

有感於菁寮農村再生與活化的效益,帶來許許多多的觀光客,擾動了菁寮農村的平靜與看見未來一片繁榮景況,這是菁寮農村居民,累積幾百年來勤耕土地,供應糧食填飽生命萬物的精神,所得到的福報,我們定當珍惜,心存感恩,不再貧窮,遠離災難,永保平安,會珍惜目前住在菁寮農村的每位居民們,幾十年來默默賦予這塊土地滋養生息,照顧到自己的親人與好友們,建構出未來能讓每戶家庭享受天倫之樂,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同堂,全家福闔家歡的溫馨親情。

 

無米樂故鄉菁寮農村,有許許多多人的付出與努力,及最重要的是,目前一直住在菁寮農村的每位居民,才是最偉大的。因為有他們無怨無悔的守護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如此才能連繫我們離鄉遊子的臍帶關係,也延續一代接一代的親情,和朋友同學之情的寄託,及充滿回憶與記憶的菁寮農村文化,還有綠油油的稻田與農村聚落傳統三合院建築景觀,讓我們好幸福,好溫馨,好美滿的全家福,合家歡。

舉辦菁寮聚落-離鄉遊子認識家鄉之美導覽活動

舉辦菁寮聚落-離鄉遊子認識家鄉之美導覽活動

故鄉人一心一意做故鄉事,貧瘠的農村才有回春的一天。如果離鄉遊子,喚不回來投入父母親的懷抱,那故鄉的代代天倫樂溫馨全家福,將永遠留在孤單老人的瞌睡蟲裡及引頸仰望企盼的情景中。台灣成功都市的光鮮砸下千百億金錢的代價,將是犧牲了許許多多親情的相互照顧與代代相傳著行影孤單的身影所換來的無奈。

 

身為台南的子弟,我們沒有放棄故鄉的權利,我們大家努力的同時,只盼離鄉遊子早點找到回鄉的路,因為老故鄉的家中,有年邁的父母親引頸企盼著呢?何年何月何日?台南最終是能享天倫之樂的天堂;而不是年長者孤單終老一生的老古都。大家一起努力吧。離鄉遊子的自己,已經放棄北部優渥的榮景,學有專精的找到故鄉之路,和家人噓寒問暖的生活著,也盡全力的在故鄉做觀光發展之路,創造農村文化觀光產業的事業經營,開發貧瘠農村的就業及社區文化經濟再生的活路。

 

台南的老農村需要政府接納離鄉遊子的專業領域,返鄉帶資金回來投入改善農村經濟及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政府長期主導,以社會福利政策及多元就業的依賴心理,創造出更大的農村無形老人院或是教養院,如此的農村一樣會被玩完的,而不是真正由日本學習回來的社區總體營造精神,更不用談所謂的復甦農村及永續經營。

 

台南市的市民平均年齡幾歲呢?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有多少呢?連自己55歲了,都算老年人了,還拼什麼呢?真的古都之中的生命力,是文化,是神話?是人,還是人,社區營造第一個是造人,創造人的重要。真的憂心台南農村樂活慢遊的成果,就是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安貧樂道,無米怎麼樂?日子再苦還是要勉強的擠出快樂ㄛ!老農津貼的7000元,被比喻為比孩子還孝順呢!因為準時進入帳戶,又不會被再要回去呢?深深的感到農村過苦日子的無奈,與老農民的無辜。希望台南的農村早一點脫離孤苦無依的惡夢吧!

 

又有一則流傳許久的老農村笑話,一位村長用廣播器,向村民放送:請村民注意聽,只要今年有報停經的(其實是稻田休耕),請來村辦公處領5000元,老阿嬤們大家相招一起來領錢,還邊走邊笑呢!說:自己已經停經很多年了!再來又廣播說:今日哪有睏麥去擱壞掉的來領補助3000元(農藥噴霧器壞掉的換新補助),結果阿公阿嬤大家又相招逗陣,說吃老了,很久就壞掉了,常常睏麥去,趕緊來去領3000元,說來是一則村長口誤的笑話,但又是貧瘠農村的最佳寫照!大家互相勉勵投入改善之。我們菁寮居民一起努力的最終目的~就是讓離鄉遊子~早點找到回鄉的路。大家攜手努力集思廣義將成功的辦法帶回故鄉,開創農業的新生命,是指日可待的。

大家加油了,台灣加油ㄛ,菁寮農村未來會是最幸福富麗充滿愛與感恩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