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會員登入
親愛的 您好
(一般會員) 登出
Hi, 您還沒登入喔!!
會員登入
密碼遺失免費註冊
  • 社區網群平台
  • 會員中心
  • 寫手大募集
  • 訂閱電子報
社區搜尋
 
本站社區 00007266


:::
*社區通 > 一般版 > 返鄉青年
搜 尋
返鄉青年
詳細內容頁
大目降的願望
發布日期:2015/06/26
我要轉寄,開啟新視窗 我要列印,開啟新視窗 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 資訊提供

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 許明揚

 

初衷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肆虐,重創南台灣,多處美麗的山河與家園在風雨無情襲捲下變的殘破扭曲,許多社區多年的社區營造成果被颱風抹去,古老部落的族人被迫遷移,離開家園與土地,也逐漸失去了生命力…..。而當時,我也只能電腦螢幕中所出現的受災新聞掉眼淚,心想:[我是不是也該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些什麼?]。當年我在台南市安南區某大學工作,過往學習的背景是有關地區發展與城鄉規劃,而自己進一步鑽研的是社區營造領域,於是便於2010年毅然決然離開學校,投身我所選擇的志業—透過社區營造,陪伴需要我的地區,共同挑戰地區發展的困窘,以及貧窮的議題。

 

離開了學校,便完全沒有收入,靠著家人的支持與存款,開始摸索創業與未來要走的路,我告訴自己:[只要我做的事情是對的,老天爺就不會讓我餓死,只要一天有一兩個麵包吃,我就可以繼續做下去]就這樣秉持著信念,樂觀的面對未來,即便當時完全不曉得社區營造工作是否能賴以為生,甚至當成是一份事業,只是單純的相信著,只要我堅持我要走的路,便能累積他人所沒有的經驗與知識資本,而這些資本也將會成為社會累積的資本,並且對他人有幫助,我也將樂於分享這一切,在這過程,也將能架構出我能支撐我生存的社會網絡。

 

蘊釀•生命的交會

在離開學校之前,我曾投遞了不少履歷到台南地區的一些社造協會,因為自己也曉得社造組織大多無法支應工作人員薪資,因此在履歷中也都註明了願意無給職的方式工作,但是都沒得到回覆,於是我只好再多方搜尋能讓我接觸到社區的管道,恰好搜尋到水保局在培訓農村再生顧問師,心想該培訓場合應該會遇到很多社區組織幹部,或許會有人需要我的協助,於是我提出資料參與甄選,也順利入選,當時心中十分雀躍。果然,在培訓的過程,與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理事長—王榮森(以下簡稱理事長)相遇。

 

理事長一直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是,只要他知道哪裡有課可以上,或有收到公文及任何通知要開會,他一定場場出席,他曾告訴我:[我希望能盡量讓協會曝光,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哪裡,也希望能找到年輕人能幫助新化。]他對我提出進入協會的邀約,而我也二話不說就答應了。2010年底,前任總幹事生病而無法參與會務,理事長再邀請我擔任總幹事職務,便於2011年起擔任協會總幹事,並於會員大會中,公佈協會應有的社會使命,以及未來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協會的成立時間,恰巧也在2009年8月(莫拉克),在公所的支持下,凝聚了新化區中各社區意見領袖與志工幹部,共同成立協會,成立時的期許雖大,但礙於各社區頭人原來社區工作已相當繁複,大多無力參與協會會務運作。我擔任總幹事的第一天便意識到,協會初期,必須在人力、人才、資金等資源都缺乏的情況下,辛苦的往前走,有太多問題等待被克服,我期許能夠有更多青年能投入新化的社造工作,新化將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但我當時卻無法告訴年輕人做社區營造是可以生存的。於是,我決定先做一件傻事。

 

我向家人借了20萬的資金,加上自己的一些積蓄,請了一位助理—健萍,一個月付她25K的薪資,來協助我分攤會務工作,我便能更專心在為協會規劃各項可能的社造計畫。當時健萍大學剛畢業,是我在學校帶過的學生,聘請她時有很大的期許,心中也很喜悅,因為這對我而言是種自我實現,心中期許著一定要讓她可以有一份正常的薪資,安心的做社造工作,或許有朝一日,她也能把所學帶回去她的家鄉。即便當時有許多人嘲笑我花錢請助理做沒有錢的事情,我告訴自己,除了推動新化的社造工作之外,我將盡全力與她共同打造青年得以發揮熱情與專長的平台。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我們通過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理想楷模獎,以及勞動部(當時仍為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計畫,得以再聘請一位專案管理人,以及四位進用人員,而多元社會型計畫的通過,讓協會得以聘請莞婷擔任專案管理人,對協會推動地方社造工作,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傻瓜往往會再遇到更多傻瓜。莞婷是新化在地青年,過去多年在大都市中工作,擁有店面管理、商業行銷、品牌經營與創業之經驗,但在2011年時,她決定離開原本工作回到故鄉,並自行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在新化各個角落中穿梭調查,寫了一份關於新化如何發展的計畫書,傻傻的將計畫書拿給在地議員與公所主秘(現為區長),單純的希望自己的發現,對故鄉的未來能有所幫助。在一次協會召開理監事會的時候,公所主秘邀請她與協會同仁一起聊聊,在那次會談的前一天,我知道了莞婷的初衷,並在之後決定聘任她為協會專案管理人,湊巧的是,在與莞婷第一次見面的前一天,我與健萍正好進入她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新化康家百年聚落,進行文化資源調查,做調查後的當天晚上,有個老人家出現在我夢中,手中捧著煥發金黃光茫的〝東西〞要交給我…..。莞婷跟我都明白,不僅是她想要返鄉,她的祖先也很高興她可以回來,並將她帶給協會,讓她得以為故鄉實踐她的理想。莞婷曾自述:

 

『或許是對土地的情感,或是對阿祖的情感轉移,看著年邁的老人家,獨自守著家園,有的還需要辛苦栽種作物到鄰近的新化林場販售以維持生計,年輕的我,想著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賺更多的錢幫助大家嗎?很天真,無能無力的我,真的曾經這麼想。我想這或許就是老天爺的安排,幾年的時間離開新化、離開家鄉,一路的跌跌撞撞,歷經的磨練與苦難,10年了,我空著一雙手,但是我想回家,回頭看這一切,我懂了為什麼走這一遭,雖然還是沒有錢,但我知道我有能力為這片土地、人們做些什麼了,原來,「心」能帶我到任何地方,依著我的努力與初衷,我相信。』

IMG_2095_縮小大小

莞婷回到家鄉的留影

 

新局

莞婷加入後,帶入許多嶄新的做法,她努力的將過去商業環境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融入在社區營造工作中,我們在2012年開始,為了讓在外工作念書的新化人在過年時回到家鄉,可以感受的是熱鬧而非蕭條,我們舉辦了「新化龍年古蹟玩味踩街遊活動」;為了阻擋武德殿前廣場之建物牆面變成廣告牆,我們提出「得利塗料魅色台灣計畫—彩繪新化歷史牆」,將過去失去的文化記憶畫在牆面上,用色彩阻止了廣告牆的出現;為了讓新化老街的耆老們可以再回味日治時期的街區風華,我們舉辦了「大目降和風踩街活動」,讓新化老街展現充滿溫度的一面。我們在當年大放異彩,過程中雖然遭遇許多挫折,協會團隊間也有許多磨合,但是看著願景與目標往前走,往往讓夥伴們再重拾合作的動力。

 

在2012年的社造能量爆發後,我們知道我們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青年進入這個平台一同努力,也在勞動部的支持下,我們提出培力就業計畫,聘任了除了莞婷之外的6名青年進入協會工作,至2014年,我們擁有15名青年夥伴的加入,這讓我們意識到肩頭上的責任更重了。

 

來到協會工作的青年,都有不同的故事,他們懷抱著對鄉土付出的熱情,離開了原本薪資較優沃的工作,來到了新化,理事長、莞婷與我,我們三人有共識要以事業經營的心態,讓青年們知道,來到新化做社造,是一份可以賴以維生、能養家,能讓自己過更好生活的工作。於是,我們在培力就業計畫的支持下,賦予企業運作的精神與模式,適時的為表現優異的員工加薪,並提供協會所能給予的各項生活中的支持與福利,期許青年們在協會工作,也能夠感受像是家一樣的溫暖。

 

為了讓青年們深切明白,他們的努力是為了這片土地的環境與人們,也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並非如同一般的商業環境,只是為了公司或老闆賺錢,我至今仍維持無給職的狀態,夥伴們也更清楚自己的努力對社會的影響力,我們便大步朝向社會企業的方向邁進。目前協會的夥伴們能夠透過舉辦深度遊程、開發並行銷大目降文化商品、整合行銷新化合作廠商們的商品與服務,並能提供活動企劃、計畫提案與執行、平面與網站設計、包裝設計與產品開發等服務,一方面協助在地特色產業發展,一方面能賺取營運收入,逐漸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透過營運的收入,我們投入在文化資產保存志工的培育、整建歷史老屋、舉辦文化活動與綠色市集以行銷在地特色、建構在地觀光標章聯盟以追求共好,並自費投入在地特色空間營造,及後續維護管理工作。

DSC00006

協會青年夥伴們合照

 

美好生活的期待

 2014年4月,新化面臨全球第八大農藥廠—龍燈之設廠風波,為了阻止龍燈設廠,我發起了大目降綠色環境陣線,將協會夥伴與各地志工、在地組織、環保團體、環境律師組織起來,發起了台南近年來罕有的大型公民運動,超過4000名群眾在2014年4月18日在大目降廣場聚集,同聲反對農藥廠的設置。而運動後的沉澱,使得許多在地人開始思考—我們要什麼樣的生活。

DSCF2202

4/18反龍燈誓師大會現場(坐在人群前排者,幾乎是青年學子、家長與青少年)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過去、現在、未來的美好生活是什麼呢?青年的在地使命又是什麼呢?在危機之後,我們似乎又撥雲見日看到原本的自己。新化是一個很適合生活、居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們可以幸福生活的地方,自然會有更多人想來體驗這個地方的美好,於是我們更專注於生活,從生活出發,推展友善生活實踐計畫,提倡友善環境種植;我們發行「埕誌」,讓人們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我們再深入探討地方文化資源與消失的記憶,從中體察大目降生活紋理,並發展遊程與生活地圖,以分享給更多人;我們關心百年聚落的前景,正努力著讓當地人的生活與祖先的智慧,保留在老屋中,使老聚落能成為教育後世的記憶遺產。

 

我、我們、他們,這三個字彙,似乎也代表了社區營造的進程,隨時能開始,卻沒有結束的一天,在協會中的青年,懷抱著對這片鄉土關愛與自我實現的理想,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從我出發,不斷磨合與包容中成就〝我們〞,然後再共同為了〝他們〞而努力,努力的透過社造,讓美好的生活能夠被體現、被感受;讓大目降的生活,能夠成為分享給世界的生活資產,讓大目降的居民與世界,對大目降每一天、每一世代的生活都感到期待,這是我們對大目降的願望。
 

(此篇文章願獻給協會的夥伴,以及曾經支持過我們的人們)

內容提供單位  
相關連結:  
關鍵字: 青年返鄉;社區營造;大目降;社造 
‧以上內容由本站會員在同意相關授權或著作權條款後自行提供的資訊。
‧若有侵權事宜或錯誤訊息,請使用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功能或客服連絡站通告網站維運小組。
交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