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10274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0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廖錦盆  
聯絡地址: 高雄市旗山區新光里旗南三路35-1號  
聯絡電話: 07-6665026  
傳真電話: 07-6661062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成果
社區工作成果
年度: 民國105年 計畫主持人: 文化部 
計畫名稱: 「磱碡坑尋寶」旗山區新光社區文化志工培育及學習計畫 
補助金額: 30000元
計畫概要: 新光社區老地名「磱碡坑」,在地居民並不清楚其由來和意義這樣獨特的地名其實吸引很多文史工作者想探究其歷史意義,其實新光里還有許多「隱藏版」具地方發展故事的古道、舊鐵道,如「牛屎巷」是從清治時期就是居民運送農產、牲畜往岡山或燕巢地區販賣的要道,牛屎巷當時可是重要的對外道路,現在仍有部分路段保存完好,是地方一大特色。
旗山及內門地區群山綿延,居民多以外型來命名,例如馬頭山、旗尾山、鼓山、將軍山、涼傘尖等,新光里則有「皇帝帽」、「印斗山」,種種風水讓當地一直流傳著「這裡會出皇帝」。
社區的自然地形也有許多傳奇故事,羌仔寮與虎形溝交界奉萬應
公的靈異傳說,日治時期日軍為避免美軍轟炸,在此挖有許多避難及軍事用山洞,有社區居民提議,這些自然生態或景觀重新整理,呈現歷史並塑造成觀光景點,因此社區期望透過社區資源調查及文化志工培訓,讓阿公阿嬤來分享早期在地的故事,並與實踐大學資源連結,調查其歷史背景並彙整成冊,作為探查社區文史依據,進而發展社區的文化特色。 
計畫成果: 〈一〉藉由透過社區文史資源基礎調查課程及耆老口述歷史紀錄、老照片收集等實地踏勘工作,培訓社區阿公阿媽說地方故事,成為文化導覽志工。
〈二〉整合社區廟宇、地景、自然生態、重要設施、在地習俗、生活習慣、老地名來源及先住民開墾歷程等資料,彙整為社區的文化導覽資料及影像,做為推動社區深度文化之旅資源。
耆老口述
磱碡坑
約前清朝同治年間或更早時、由福建漳州平和縣塔尾堂庄、遷移到此地、先民祖先咸感適合住居、當初本地長滿一種植物叫磱碡、
又喜生長山溝旁、處處可見、先民為便於識別地理環境、於是稱之磱碡坑。(老一輩閩南人稱山溝叫坑溝)
日據時代把地名用為官方地名、為羅漢門外里、磱碡坑庄、地籍為磱碡坑段、登錄地目、自旗南三路至嶺口、皆以磱碡坑段為地號
沿用至今、於民國104年磱碡坑段更改為新光段。

陳家古厝紅磚埕
最初遷入此地、有戶陳姓人家、經營麻繩起家致富、於是在後山下修建一座紅磚瓦屋、房屋前埕用紅磚鋪地、免於下雨天時泥土泥寧不堪、當時社會環境交通不便、紅磚瓦片算高級建材、一般人經濟無法購買、為防止被偷於是將每塊紅磚打碎、就是挖出也無法再使用、這家陳家古厝屋齡已超過百年、房屋造形結構還保留相當完整、船帆石當階梯、正廳大門兩側設兩扇女兒窗、非常別緻。
所謂女兒窗是由內可向外看、原由 ‥因為古時女兒婚姻由父母決定、女兒相親時媒人婆帶客人來相親、母親女兒先由女兒窗偷看、是否中意、適巧匠心思所創意設計、右邊護龍牆壁更是紅黑磚砌法
別具用心、完美保留完好、因建於後山稱後壁厝紅磚埕。
牛糞巷
先民末到本地落戶定居、砍樹除草開墾土地、東邊是楠梓仙溪、
西連中寮山、看中本地有山有水、土地適合栽種農作物、農作物收成搬運須人力配合牛車、道路修築都以地形來整修、山坡地高低不平、非常不方便、遇到陡坡、崎嶇難行、當時往山上工作唯一條路、
是由大戇崎開起地形限制、又陡又陝窄、載重物須用牛車、上坡又拉重物、牛隻力量不夠、拉不動時、主人心裡一急、便用牛鞭抽打、使牛隻更用力、但牛用力過大時、常常會噴出牛糞日積月累整條路面都是牛糞、居民便稱之為牛糞巷。

皇帝帽 (圓山) 印斗山 (玉璽)
經過牛糞巷、前方有一片平地叫大湖底、抬頭往上看可見一座山像皇帝帽、其形狀圓方、又叫圓山、右邊一座山像古時候玉璽就是所謂印斗山、左邊有兩座尖山就像置放毛筆之筆架叫筆架山。

姜仔寮
往前道路圓山方向走、經圓山腳下、過一條小溪是虎型溝、經刺竹林、前方有一面平地、據說曾有許多先民集居該地、挖掘出陶片、瓦片、沒落後成一片草原、雜草叢生、山羌聚集吃草、農曆八九月下雨後、於下午太陽下山前吃飽後、整群在此鳴叫、就像圈養羊群是為羌仔寮由來。 
關聯性社區組織:  
協力團隊或大專院校: 高雄市旗山區公所
高雄市旗山區新光里辦公處
實踐大學觀光系
旗山區新光里三龍寺 
備註:  
圖片向左捲動按鈕
圖片向右捲動按鈕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