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0
  • 累計人數:45883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0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楊志明  
聯絡地址: 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界山巷14號  
聯絡電話: 0910-742274 04-256..  
傳真電話: 049-2977257 04-256..  
社區暫無圖片
特色快照
社區簡介 

武界社區發展協會工作簡介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社區發展協會

武 界 社 區


目 錄
前言…………………………………………………..3
地名沿革……………………………………………..6
社區簡介………………………………………………7
社區活動……………………………………………….8
社區福利人口群………………………………………9
社區資源……………………………………………….10
協會各項活動組織……………………………………..11
觀光資源………………………………………………..12
社區福利服務與需求……………………………………13
協會沿革…………………………………………………15
會務及行政管理………………………………………….15
財物管理………………………………………………….16
未來發展願景……………………………………………..17




壹、 前言
法治村舊稱武界,是屬於布農族卓社群(Taki tudwu),在布農族領域中之最北端,仁愛鄉中同屬卓社群的尚有中正村和萬豐村等,武界部落有許多的歷史記憶,豐富的資源,先人的墾殖,便利的水道,宜人的氣候,純樸的鄉民,秀麗的景色等,如此的種種宛如世外桃源般。
因此在居民愛鄉、戀故里的情懷中,大家有志一同集思廣益,討論如何將武界部落最美的、最可愛的一面展露出來,於是在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社區居民發揮了高度的合作精神,為的就是希望能凝聚、團結居民的感情,大家合作無間共同為武界社區的進步努力,那麼武界部落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貳、說武界
一、地理
布農族於明末鄭成功退據台灣遭明兵驅趕與殺戮時約有三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從Lamongan出發,通過濁水溪附近到達郡大溪中游流域之巒大社,並由此擴大。這條路徑為巒社群、丹社群及卓社群的口傳所存,此外卡社群的傳說亦稱該社群分自巒大社。第二條路徑是從Lamongan出發,迂迴日月潭之北,經過埔里社附近,在卓社附近停留一段時間後,再至Asang-deigang。第三條路徑與第二移動路徑略同,是從Lamongan出發到卓社,在到達Asang-deigang。不同的是途中不經過日月潭北方,而係沿著濁水溪岸而移動。其中第二條及第三條路徑為郡社群口傳資料。由以上兩大移動系統,我們可以推知:布農族由平地移至山地Asang-deigang之時,巒大社與卓社附近已發展成南、北二處移動的根據地。其中,住在南方巒大社方面的有今之巒社群、丹社群、卓社群、卡社群四群,住在北方卓社附近的一群後來再南移建立Asang-bukun,即今之郡社群。其後南方的卓社群及卡社群轉而北進,替補郡社群所留下的空間,而留居原地的是巒社群及丹社群。至此,布農族五大社群的分化大致完成,各群分據其Asang-deingang,進而發展各群聚落之規模。
換言之,布農族各群第一期移動,完成所盤據的領域,大致是在萬大以南、玉山以北,玉山濁水溪之間為今南投山區一帶。五大群分佈為下:卓社群分佈於濁水溪上游、干卓萬山及卓社大山一帶;卡社群分佈於卓社大山以南卡社溪流域,巒社群分佈於治茆山、巒大山及巒大溪流域;丹社群分佈於丹大山區、丹大流域;郡社群分佈於陳有蘭溪及群大溪之間的巒大山、郡坑山、內矛埔至東埔一帶,至此時期分佈於這些地區的布農族日本學者佐山融吉稱其為北部武崙族。















地名沿革
『武界』一個很美的地方,位於南投仁愛鄉偏南與信義鄉為界,在埔里的東邊翻過一座山就到了,武界部落地幅遼闊幽靜的躲在山谷裡,四面環山東北邊有婆羅間山、干卓萬山,東南邊是卓社大山再往南則是卡社溪。仁愛鄉與信義鄉以卡社溪為界。
這裡住了一群卓社群布農族人,在日本人還未統治台灣之前(或者更早)我們的祖先是居住在較南邊的山麓上,海拔在500至1500的高山上(無所謂卡社南北溪),那時的卓社群布農人依偎在卓社大山的懷裡,過著無憂無慮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
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要方便管理這裡的布農族人,所以將分散在山區的布農族人集中,也不知經過了幾次的集中,後來將族人安置在『卓社』,再從卓社把族人分成四個部落,乃現今的武界、過坑、曲冰、久美,其中久美遠在信義鄉。
武界,布農語Bokai是地底冒出的「水」水的特色是。武界部落分成幾個部分,有『部落、圓山、竹山、台電宿舍』等。
在過去日據時期,卓社群布農族人原本以家族為單位散居於中央山脈的中部,每個家族有自己獨立的石板屋、耕地及獵場,而且每一個家族居住的距離可能隔個幾座山,因為這樣才不會侵犯到別人的獵場及耕地,一方面怕犯了禁忌,另一方面也不失彼此尊重的禮貌(布農族人是非常重視禮貌的民族),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來到卓社時,發覺這樣散居的卓社布農族人並不是那麼的好管理,深怕會有反抗的動作出現,為了集中管理及教育,所以把散居於各個山頭的卓社布農族人集中起來,日本人在埔里東邊的半山腰上成立了一個政教中心,就叫做卓社(Taksia),將住在附近山頭且自稱是Taki Todo的布農族人集合到卓社這個地方,進行所謂的改造,直到日本戰敗前夕,日本人自知分身乏術,沒有更多的力氣管「蕃人」,於是便用躲避空襲的理由解散原本集中於卓社的布農族人,並要求他們到原先散居的山上去躲避,直到日本確定戰敗,日本人就找了四個地方讓這些人自己選擇要到那邊去,這四個地方就是今天卓社群的四個部落,即是所說的過坑(Katu)、武界(Bokai)、曲冰(Kokowan)和久美(Mavakavan)。其本上卓社群的這四個部落就這樣被劃了出來,在國民政府接管之後將過坑(Katu)更名為中正村,將武界(Bokai)、曲冰(Kokowan)更名為法治村(因為當時曲冰並無連外道路,並需取道武界),這兩個村劃入仁愛鄉的管轄範圍,而久美(Mavakavan)更名為望美村則劃入信義鄉的管轄範圍,直到民國60年代曲冰才獨立成村稱為萬豐村,而法治村就純粹只武界了。
當年遷至武界的人口相當多,因濁水溪貫穿整個武界,將部落一分為二,分別有人居住在河岸的兩邊耕種,所以整個武界又分為三個部分:最多人居住的地方稱為本部落(為現在武界的第1、2、3、4、5、6鄰),而濁水溪的對岸又分為圓山部落(現今的第8鄰)及竹山部落(今第7鄰),而又台電接手日據時期興建的武界水壩,所以水壩附近的山頭都歸台電管理,而附近又有台電的宿舍,所以當地人俗 稱那邊的山頭為電力公司山了(為今第9鄰)。
武界社區在仁愛鄉轄區位置圖

社區簡介
一、對外交通
本村聯外交通路線僅投71縣,由埔里至武界部落共15公里,以卓社隧道為界,埔里至卓社隧道7公里,該路段路面已是柏油路面,而隧道東口,意即卓社隧道至村內全長8 公里仍為碎石子路面,遇雨季仍是窒礙難行。
二、氣候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乾旱、夏季高濕多雨量、平均雨量1300~1500公厘,年平均溫度20.1度,適宜農作生產。
三、產業
本社區土壤係屬濁水溪之沖積土,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但土層較淺,肥份易流失,故施肥應少量多施、並多施有機肥以改善土質為佳。
武界部落居民多以農耕為主,除部分種植甜柿、甜桃、五月桃、梅子外,大部分種植蔬菜,以高麗菜、敏荳、青椒、樹豆等為主要作物。目前對於部落的特有產業仍在摸索及努力嘗試中,深切期盼這個獨有的產業,將來有朝一日,是本部落才有的,方能藉此以提昇本社區的經濟價值。
四、住屋
移墾初期生活艱困,為便利拓墾耕作,部落房舍多就地創建,主以石板為建材,因時勢變遷石板屋現已無留存。近年來新興建築技術日新月異,不但講究衛生、裝潢設備、洋式建築日多,正有取而代之趨勢,逐漸失去原有傳統風貌。
五、人口特質
本社區為農壹農業社區居民多為世居目前人口數為958人。
1. 戶數和人口數:共九鄰160戶(原住民/漢人=148/12)。
2. 年齡分布:0~14歲341人、15~64歲491人、65歲以上85人。
3. 教育程度(6歲以上):大專以上32人(3.02﹪)高中職以上120人(14.6﹪)國中小619人(81.2﹪)不識字9人(1.18﹪)
4. 職業別:農林魚牧358人(84.8﹪)工業19人(4.3﹪)服務業48人(10.9﹪)
六、社區互動:
本社區居民平素務農維生,輕壯年多忙於事業,茲以社區各類場地與活動來看社區活動。
社區活動
(1)、教堂:宗教信仰是一人民的心靈寄託,本社區內有一座天主教堂及基督教會,是本社區居民最大的精神支柱。

武界天主堂及基督長老教會
(2)、活動中心:社區發展協會就設於活動中心內,協會裡有重要事項協調就在會裡商議,活動中心也是部落托兒所上課的地方,裡面教具齊全,活動中心外面擺設遊戲器材,假日也常有兒童玩耍。
(3)、學校:社區內有一所小學,法治國小平日開放校園,讓社區居民活動,配合教學活動進行,時常舉辦親職教育活動,社區運動會、園遊會等,種種活動的進行都是凝聚村民對學校的愛護也增進親子間的情感。

宗教文化
本社區居民多半信奉基督教及天主教,一年中有幾個節日是比較重大的;如四月份的復活節及十二月份的聖誕節,這兩節日對一樣是原鄉部落的我們極其重要的,教會的存在就如同我們對食物的需要性是一樣急迫的。
社區福利人口群
● 社區發展協會福利人口統計一欄表
分類 兒童 少年 婦女 老人 身心障礙
人數 158 95 258 68 16
武界社區福利人口比例圖 兒童:12歲以下人口。
少年:13-18歲人口。
婦女:20-65歲人口,含19歲
老人:55歲以上人口
身心障礙:領有身心障礙手冊
● 社區發展協會配合各有關單位舉辦如下活動
兒童:舉辦各項才藝競賽
1. 兒童夏令營。
2. 三對三鬥牛籃球賽。
少年:1.青少年暑期成長營。
2.青少年志工培訓計劃。
婦女:1.媽媽教室。
2.母親節康祝活動。
老人:1.老人日托教室。
2.重陽節敬老活動。
身心障礙:協助申請殘障生活津貼。
從以上各項辦理的活動中看出,社區發展協會為村中的大部分村民做了很多福利工作,提昇居民生活品質,拓展學習領域。
社區資源
(一)、組織資源:
1. 法治村村辦公處:設置活動中心內,置村長一人,由村公民選舉之,每屆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村幹事一人,由鄉公所派任無任期限制,協助村長執行村內自治行政業務,受鄉公所指揮監督,辦理村里公務與交辦事項。
2. 法治國小:學校位於村內界山巷3號,目前學校教職員工有14人,班級6班學生共計72人,校長孫秋雄暨全體教職員工全力支援社區發展工作,為社區文化教育活動之搖藍。
3. 台電大觀發電廠武界水壩

武界水壩出水口

4. 武界派出所

5. 武界儲蓄互助社


6.武界醫療站 7.林務局埔里工作站武界分站
場地資源:社區內有教堂、學校運動場、教室、社區活動中心等各種場地、方便各種活動舉辦。
武界社區發展協會各項活動組織
才藝類:布娜兒文化藝術工作隊

社團:社區老人日托(長壽俱樂部)
文化團體:社區托兒所
法治國小
義工:社區守望相助隊
山水鄉林保育隊
成長團體:媽媽教室
烏浪工作室. 瑪雅工作室
宗教團體:基督長老教會武界教會
武界天主堂
人力資源:鄉長、代表、村長、鄉代表、鄉內各機關體長官、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協會幹部、義工隊、法治國小校長、教職員工等。

觀光資源:
武界部落,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形及環境,利用地形地物的變化呈現多樣化的景象,一年四季晨光景象為部落人所津津樂道,上天對這塊土地有著濃濃的應許在此處,部落居民也深知這塊土地對我們的重要性,索意從年幼父母親對於我們的教訓是離不開對於這塊土地關懷。
古道縱走,森林體驗,登山步道,野溪之旅等活動是目前正在進行且努力摸索的階段,從生態保育、導纜解說、精緻手工藝品製作、行銷等之訓練課程,是目前當務之急的,唯有從訓練中將自身本職學能狀況,調整至最佳狀態,才能將最好的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社區問題福利服務與需求
每個社區總會存在不同的問題本社區有環保小尖兵的服務與協助解決了社區很多的問題。

1.整理街道。
2.協助急難救助成員。
3.社區舉辦活動,協助指揮交通。
時代潮流的推動之下,問題總會應運而生,以下的各問題正式時代運轉中的產物,如何克服攸關社區未來的發展與走向。
1. WTO已經為這塊土地上的居民,耕種信心已降至最低處,如何輔導走向高經濟型作物是當前必先克服的。
2. 配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在地就業機會,促進觀光事業發展,值得周詳規劃。
3. 社區人口遞減,除了因為出生人口減少外,青年人才外流也是原因之一,如何留住優秀年輕人才,有助於社區發展。
4. 由社區各年齡期別人口比例中看出比例,老人比例高達11﹪,顯示社區已慢慢步入高齡化人口社區,如何做好老人福利服務,也是刻不容緩。

協會沿革
發展前期:
武界社區發展協會之前身武界社區發展理事會創立1974年,時任村長的柯國利身兼理事長,柯國利理事擔任募集社區配合款交付鄉公所造社區活動中心,原地主柯國順當時理事會成員,並任第一鄰長,經理事長柯國利做勸說允應以地易地交換方式來促成活動中心建築大業,1997年前所有當選村長的援例接任當然理事長,鄰長為當然理事,所有的業務都未經選舉與開會,其決定權全在村長一人手 上,理事會變成村辦公室的下屬單位。
發展中期:
1997年宋楚瑜擔任省長時,為促進社區發展及落實民間團體內聚共識,將社區發展理事會改制成為社區發展協會,由村辦公室脫離成為真正的民間團體,惟當時社區民眾對於協會成立必要性完全不瞭解,參加意願非常低,因此時任村長余聰明,仍以過去的模式,被選任為武界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發展近期:
社區發展協會自92年第二屆理、監事改選後,積極展開各項工作,成立社區巡守隊、山水鄉林保育隊、長壽俱樂部、布娜兒文化藝術工作隊等各組織,整修社區活動中心,增設儲藏室,積極推動布娜兒生態教學公園之誕生,及社區各項活動,推動方式以軟體為主硬體為輔。
會務及行政管理
社區發展協會設有章程,入會申請書,身故、遷出均喪失會員資格,章程變更會員入、退會均依規定程序辦理,會員大會、理、監事會議按期召開、其會議記錄報請主管機關備查,理、監事任期屆滿或出缺依規定辦理改補選,會員名冊、理、監事名冊、會務人員名冊、公文等都建立檔案,聘免會務人員經提理事會通過並報備,協會配屬或內部作業組織訂有簡則,並提理事會過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定;會址懸掛木扁。
業務發展

(一) 福利型工作
1. 92年度爭取弱勢戶迎風專案獲准、造就在地就業機會16名~勞委會。
2. 92年度辦理老人照顧活動,獲補助2.5萬~內政部。
3. 92年度社區福利及技藝團隊活動3萬~內政部。
4. 93年度爭取921擴大就業方案獲准,造就在地就業機會6名~勞委會。
5. 93年度多元開發經濟方案獲准,造就在地就業機會10名~勞委會。
6. 93年度與武界天主堂配合舉辦青少年成長營活動~協會自行推展。
7. 93年度七二水災環境大掃除全由協會成員辦理及動員會員找尋失蹤者~協會自行推展。
8. 93年度七二水災就業服務獲准、造就在地就業機會2名~勞委會。
9. 93年度艾莉颱風臨時工作津貼獲准、造就在地就業機會5名~勞委會。
10. 93年度921重建區武界部落兒童情緒管理團體5萬元~921重建會。
11. 93年度921武界社區寶貝互助團體4.5萬元~921重建會。
12. 93年度社區林業9萬元~林務局。
13. 94年度社區八部合音互助團體補助十九萬元~文建會。
14. 94年度社區民俗技藝傳承歷史活動七萬元~內政部。
15. 94年度父親節文化知性活動五千元~仁愛鄉公所。
(二) 社區營造方面
1. 92年度完成城鄉風貌工程2800萬元~文建會。
2. 93年度爭取濁水溪武界段清除淤積土石,獲縣府補助壹仟陸佰貳拾萬元正~南投縣政府。
3. 93年度獲營建署城鎮改造~城鄉示範計劃規劃費80萬元補助~營建署。
4. 93年度獲台電補助環村道路經費300萬元~台電。
5. 93年度獲921振興處補助社區綠化208600元~921重建會。
6. 94年度原住民美食證照養成班23萬元~921重建會。
7. 94年度在第全球化行銷計畫15萬~921重建會。
(三) 文化及社區動員:
1. 93年度參加全國社區工作評鑑甲等獲獎金20萬元~內政部。
2. 93年度參加全縣民俗技藝競賽第五名獲獎金3萬元~921重建會。
3. 93年度參加全縣社區工作評鑑第三名,獲獎金10萬元~南投縣政府。
4. 93年度參加台東縣延平鄉及南投縣信義鄉民俗表演,獲表演費共8萬元~台中縣政府。
5. 93年度進參加中正村聯合打耳祭表演獲3萬元~仁愛鄉公所。
6. 93年度原民會社區人才培訓成績第一名獲一萬五千元~原民會。
7. 93年度經濟部商務司評審通過為社區產業重點輔導單位~經濟部 商務司。
8. 94年度文建會補助八部合音培訓計劃十九萬元~文建會。
9. 94年度社區親子讀書會經費二十萬元整~協會自主推展。
10. 94年度長青學苑-口傳歷史及八部合音文化傳承七萬元~內政部。
11. 94年度武界部落裝潢木工雕刻技藝養成計畫十九萬元~原民會
(四) 進行中之產業發展項目
1. 布娜兒公園之野溪認養。
2. 默默娜兒生態公園。
3. 天馬溯溪計劃。
4. 有機農業之發展。
5. 民宿管理及建造規劃。
6. 手工藝品之行銷。
7. 愛心專車之爭取。
8. ○1規劃94年度10祭之計劃工作及進度。
○2向文化局爭取「武界部落生態調查紀錄」補助。
○3文建會爭取天籟之音~喚起八部合音生命之旋章之補助。
○4規劃布農族卓社群之遷移史,可分上編、下編及總編,歷史可朔自金屬時代之人文、地理。
武界社區發展協會之願景在於以生態、經濟、文化三合一之產業發展,從產業發展中,不斷地培訓人才,創造生限商機,改善居民生活,留住青年人。
財物管理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二年度經費收入統計圖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二度經費支出統計圖


未來發展的願景
短期目標:
1. 振興布農族卓社群八部合音。
2. 母語師資培訓計劃。
3. 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
中期目標:
1. 振興產業,增進就業機會。
2. 培育人才,為社區帶來活力與希望。
3. 營造溫和有禮的書香社會。
長期目標:
1. 文化產業資源之開發整合與介紹推廣。
2. 建立生活價值觀及提昇生活品質相關活動。
3. 社會福利工作積極推廣與應用。
4. 發展社區產業、成就在地全球化產業。
5. 維護生態保育成就美麗野生動物世界與江山。
結語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武界社區的發展也不是一蹴可幾,在灰暗的角落中有人默默的耕耘,不問報酬,只為社區能融洽、祥和,再多的是非敵不一個沒沒無聞的無名英雄,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為社區發展而努力。社區居民人人一心,成果也就不同凡響。

社區小故事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最近更新相簿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