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社區通首頁
│
社區知識+
歡迎您
金門縣 金城鎮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社區
+ 更多活動
新聞
慶祝99年重陽節舉...
慶祝99年中秋佳節...
社區BBCALL
台灣社區通使用者操...
社區通上傳資料出現...
號外~號外~臺灣社...
鄉親們請來做個年度...
停機公告
關於我們
社區成果
社區小故事
社區影音
社區相簿
留言板
文件下載
地圖導覽
統計資料
今日人數:7
累計人數:70639
發表文章:0
相片數量:507
回應數量:0
網友按讚數:
0
聯 絡 人 :
黃延慶
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金水里前水頭150-1號
聯絡電話:
0933-377-597
傳真電話:
082-324738
文件下載
分類名稱:
請選擇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村誌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歷史文獻
歷史文獻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村誌
矛山塔影民俗記\r\n \r\n主編:黃啟政\r\n出版:前水頭社區發展協會\r\n日期:中華民國八十八年 月\r\n序\r\n\r\n上古結繩記事,中古甲骨文及墳典,逐漸演進。繼而六經訓詁,孔聖刪詩書,制禮樂,諸子百家盛行。至於漢賦之廣博,唐詩之情景,華夏文化昌明,國家賴以繁榮,名播環宇矣。\r\n吾金地方自晉元帝建武間(公元三一七年)有居民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牧馬侯陳淵之闢建,化荒墟為樂土。歷宋紹興廿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朱熹主 簿同安縣兼治學事,在浯州設燕南書院,以禮導民,於是文風鼎盛,譽為海濱鄒魯。至明洪武廿年(公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建造金門所城抵禦倭寇,時在村之西郊矛山山頂建塔為航海標杆,又於村之西端建武廟一幢為城之外武廟。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反清復明,時「據金廈兩島,抗天下全師」。於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收復台灣後據台,永曆十八年(公元一六六四年)清兵佔據金廈兩島,焚屋毀城,徙遺民於界內,謂「遷界之禍」。永曆廿八年(公元一六七四年),島為鄭經收復,永曆卅三年(公元一六七九年),清兵再度攻下本島,數度兵災,人煙稀少,故遷市於後浦。康熙廿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島民漸返重整故土。乾隆間吾村黃姓大興土木,及建造有名書齋多所,於後浦購置及建造行店三十六間,盛譽一時,至今傳為佳話。\r\n民國廿三年冬,金水學校於新校舍落成二週年慶時,發行「塔峰月刊」,發表了對吾鄉村發展之意見,按月將金門及村中情況刊印,郵寄海外鄉人,並贈送全縣各學校及有關機構,民國廿六年日軍佔領金門而停刊,光復後至民卅六年始復刊,筆者曾投稿刊出,最後一期為民國卅八年中停辦。\r\n今在鄉賢達,倡編「矛山塔影民俗記」,籌劃編寫,煞費心思,厥功匪淺。有關吾鄉古今風俗習慣,興辦學校,寺廟碑記,婚喪禮制,先賢遺作,山水地名,以及神誕慶祝,宗祠祭祀,盡量搜羅刊載,作吾鄉後人之參考,以備夫觀民風者得焉。是為序。\r\n黃梁夢 于星洲旅處 1997.08.01\r\n\r\n婚禮廿四版帖式\r\n\r\n註:一、婚禮用廿四版帖式,原文本無點句,為方便讀者,故加點圈耳。\r\n二、 栗:通歷,經歷(儀禮聘禮)栗階升。\r\n三、 依照我國公文程式,單字不成行,而本帖稿多有用單字,蓋古今不同,祇作參考。\r\n四、 有關婚禮帖式有三篇,其中以伏以「天命有德」為最早,引用帝堯及大禹等典故,造句古雅。次為前期良本,伏維「至敬無文」篇,駢麗造句。再次為近時代改良從簡篇,即伏以「一年景淑」篇,均用無韻四字句,簡潔許多,想為依照時代之流行由繁而簡也。\r\n五、 餫:音運,運送糧食。(左傳成公五年)晉旬首如齊遂女,故宣伯餫諸穀。餫,運也,運糧饋女也。 ~~~~啟澍于星~~~~~\r\n\r\n編修族譜之改進 ~~績夏~~\r\n自從東周王朝,封地賜姓,各姓氏大都採用所封之地名為其堂號,將所賜之姓,記載成為譜牒,並經常增修,故對其蕃衍嫡傳,昭穆世次,迄茲將近三千年之久,而各地之姓氏,仍有續修族譜之習慣。\r\n族譜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因凡所傳子孫,一旦考試中式三元,而封派在朝為官者,則必抄錄族譜一份,奏呈皇帝參閱(此與現在任公職人員的自傳,其意義相同也)。\r\n古譜係手抄本,要自己擁有一份,談何容易,且其內容,分有卷上譜錄,卷下譜圖。\r\n譜錄:以世次為準,同一世次則依長房、次房、按序排列,在每一人名之後,誌其生卒時日,再誌其生平事蹟,如同時要找出父與子之生平事蹟,必須翻閱好幾頁方能找得到。\r\n譜圖:每頁分五世次,僅書寫名號,並用紅筆牽連所傳子孫,但如要知其詳細,則必須再翻閱譜錄,實在不容易。\r\n筆者在民國72年間,續修「金水黃氏族譜」時,以如何能使翻族譜者,能夠一目瞭然為構想,於是想出了圖、錄併編的方法,以舊譜卷下之譜圖為主體,仍舊以每頁編五世次為原則,每頁一至四世之名下,將其族錄之生卒時日與生平事蹟,分別排於各名字之下,在該頁之第五世(亦即第五坎)之名下,則編有轉入第幾頁之號碼,俾易於翻閱所傳之後輩,亦可以用該頁的號碼,追朔上一輩從何頁何人名下所轉入者。此種改進,頗得族人稱便矣。\r\n\r\n鬮 書 ~~績夏~~\r\n鬮書這名稱,顧名思義,自知是先經抽鬮,然後才憑各鬮規定的內容所寫成的文書,作為共同遵守的記載文物。\r\n鬮書在前水頭,明、清兩代,係每一家庭所必備的憑信,凡父母年邁,為其兒子分爨(即兄弟分家自起爐灶),所必備的。\r\n在製鬮書之前,必先將其家所有動產及不動產,逐一抄錄,核對無訛,請來族長或房長以及母舅或地方公証士紳,開議先提撥園坵或房厝作為共有祀業(祀業得由兄弟們輪值年耕作,或定年租,所收取之租金日後供父母忌辰之費用。)\r\n再提撥大孫園(在封建的農業社會裏,家用長子,國用大臣,亦即一家之長子或長孫,均須負起其家庭對內對外對古對未來之重大責任)再次即將所有動產、不動產,依兄弟人數幾名分成幾份,由公証人寫成鬮號,裝入酒瓶內,放在祖龕之前,由父母先上香告知祖上,然後由兄長依序用筷子自酒瓶內夾出鬮號,憑各人所抽的鬮號寫成鬮書,以其兄弟每人收執一份為憑。產業分好後,各新組的小家庭,第一鼎煮的便是半年湯圓了。\r\n民國以來,隨著國家所訂法律現代化的改變,男子女子同有繼承父母遺下的產業權利,尤其是民國42年,金門土地測量設立地籍,凡欲繼承父母遺下產業,只要兄弟姊妹合議同意,向地政事務所申請繼承,便可以憑合議同意之數量各為所有權人,所以不必要另立鬮書了。\r\n上圖鬮書係黃紹光於清代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六月為其兒子分爨所立的鬮書,另一本「添丁進財」的合同,為何免立鬮書呢?其中原因是黃超群(黃紹光的第五子)於清代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年邁時,為其兒子暫分家產所立者,時因其次子國仟,五子國護均出洋在外,僅長子國安,四子國興在家(三子國卿早逝)故無法作成鬮書。\r\n\r\n鄉下中醫 ~~績夏~~\r\n金水黃氏十六世裔孫諱超群字學海,生於嘉慶戊午年(西元1798年)卒於同治癸亥年(西元1863年),其生前精於岐黃,在前水頭門牌六號舊址經營恒記中藥舖,自己著有脈訣,平生樂善好施,遇疫氣之年,立即浸藥,任人自取,活命無數人,里人稱他曰「秦緩復生」。\r\n左圖中之御纂醫宗金鑑,手抄「神驗良」,詳校萬病回春等醫學書籍及戥、天秤墜(天秤杆已鏽壞),印子均係其所遺下的用品。\r\n\r\n古 瓷 ~~績夏~~\r\n這一桌所排器皿係清代乾隆年間黃紹光用來宴請客人所用的餐具,其特式有三,第一,湯匙設有菱形的湯匙墊;第二,色澤與花紋每一件一式,沒有相同者;第三;酒杯、湯匙和湯匙墊,每一組則同一顏色,也許是使用者易於辨認耳。\r\n\r\n古 玩 ~~績夏~~\r\n桌上所排這些古玩,並非現在的塑膠製品,而是在抗戰以前由印尼三寶隴攜回的泊來品,在戰前那段日子,每年逢農曆七月十八日吾前水頭普度之日,晚間用來排飾拜拜的看桌時,凡出來觀賞者,莫不稱讚不已,因當時的農業鄉間,實在太貧乏了,若以現在物資昌盛,民間富庶的眼光看之,實不足為奇也。\r\n\r\n普渡眾生 ~~績夏~~\r\n吾前水頭定農曆七月十八日普渡,據老輩傳說,係起自清光緒年間,時有金水黃氏十七世裔孫諱長泰字肇亨在後浦大街開店,因七月十八日乃後浦大街普渡之日,回到前水頭村裏,建議以同大街的普渡,獲得村裏的鄉老們讚同,乃以七月十八日為普渡日,迄今仍然。\r\n普渡定有固定項目:如頂界設大士爺壇,中界孤魂棚位,下界設旛位及演戲棚位,後界設佛壇及坐座位。工作項目亦分固定,頂界買辦,中界搭拆戲台,下界請戲及辦棚內,後界請道士及設坐座壇。費由全村之口灶(即現之每戶)平均分攤。\r\n普渡在戰前,村裏各角落夜晚所排的看桌,競爭激烈,除滿漢全食的加以裝飾外,並有手工藝品及古祭器的陳列,供人欣賞,現在則僅供食品及水果而已,失卻了夜排看桌的意義了。\r\n\r\n圖說:\r\n上:夜間看桌之一\r\n中:夜間看桌之二\r\n下:抗戰前所排之祭器、古玩及已脫落不全的(蘭盆勝會)\r\n\r\n\r\n\r\n\r\n\r\n\r\n年節世事 ~~績夏~~\r\n「年節世事」這句俗語,在我們農村家庭是時常用來閒聊的一句,年指的就是除夕過年,節就是指清明節和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因為吾國大部份信是佛教,每年的除夕、清明、中元三節,每一家庭均有祭拜祖先的習慣。至於世事二字,指的是忌辰,但也含蘊著一種煩人的世間俗事之意思。\r\n\r\n年節祭祖與忌辰日孝敬排酒盞筷的位數\r\n一般對年節祭祖與忌辰日孝敬的排位數,皆依上一輩的排位數習慣行之,據老前輩傳云,排七位者為奇數,可任由增多或減少之變化,排十位為碗筷的滿把數,因碗,筷在市上出售,每十雙筷或十塊碗為一把,也有含著十而百,百而千的變化數存在,所以大多數是排七或十位而已。\r\n至於忌辰日的排位,很少人能懂得真正的排法,所以大多數還是七位或十位的排好就拜,但如懂得宗祠的祭祀者,均能遵照一定的排位法也。\r\n按祭敬所排的桌皆品字桌,亦即桌的前一面,有綁桌裙並置香爐、燭台者,其桌的後排為尊位,兩傍則是下一級的坐位,忌辰日的當天,以逝者為最尊,不論祖考或祖妣的忌辰日,敬桌的後排,一定要排考、妣二位,兩傍則其所生傳兒子人數,分一三五排東面,二四六排西面(若其兒子尚未逝世即免排),這樣的排法,一可令後輩了解先世系傳的情形,一可永遠毋忘家庭的一幅「慈孝圖」,(父母先有慈愛心,兒子時刻不離侍奉左右的孝敬心)。\r\n我家的習慣,在忌辰日的前一個晚上,要點燃三柱香,預告明天為某祖的忌辰,在忌辰日的早上約八至九點鐘時,要先敬茶,中午時分,才排上菜餚,排位置然後上香,上香後,酌第一次酒,約五分鐘後酌第二次酒,俟第三次酌酒後,用碗盛裝飯置每份杯筷之間,稍侯片刻,最後憑筊杯焚燒金帛,方算敬孝完畢。民國卅八年國軍駐金以來,初廳堂住有兵員,年節,忌辰孝敬祖先時,排位與程序,一切從簡,因此酌酒三次和盛裝飯的程序,均已從簡矣。\r\n\r\n圖說:\r\n上:金水黃氏第十五世黃紹光忌辰孝敬\r\n下:金水黃氏第十五世黃紹光忌辰排位情形,其生有五子,東一三五,西二四子位\r\n\r\n\r\n上香:亦須按標準為之 ~~績夏~~\r\n吾國民間信仰佛教佔大多數,對旦夕焚香或焚香禱告之事,不論大人或小孩,大都會做,但要懂得上香亦須按標準的人,則少之又少矣。\r\n依照老一輩的教導,用「舉案齊眉」這句成語來做標準,要上香之人,步入香案前,身體要立正站穩,在宗祠、寺廟、家庭等地方,不論敬神或敬祖先,把舉香的雙手,舉起作揖,其舉香的高度,以對正自己的下巴、嘴、鼻之間為準,唯在拜敬天公時,其舉香的雙手,一定要高過自己的雙眉,達到對正自己的頭額上為標準。因為上香只在一瞬之間,若非內行人,甚難看出其標準高度也。\r\n在設有站禮之間的上香,其接香與送香,也有標準規定,站禮者香由右邊送來,上香者必須出右腳,向右方踏半步,雙手向右邊的站禮接香,然後縮回右腳,立正上香,香上畢,左腳向左邊踏出半步,香由左邊送出,至站禮者把香接後,方縮回左腳,站立原位,倘若向右邊接香而出左腳,向左邊送香而出右腳,此則形成背向香案,成為大不敬之錯誤也。\r\n雙手舉香亦有分別\r\n一般民間於上香時,站立於香案前,面對香案,雙手舉香,點燃的一端向上,香腳的一端向下,形成正直式。但亦有人上香時,雙手舉的香是平直式的,點燃的一端向外,香腳的一端向本人,這兩種上香的舉法,何者為正確,經多方探詢,卻得不到結論,也許是「舉案齊眉」之句有別而已,上平直式的香,其香係保持與上香者之手平衡,使舉上時,不會超過自己的眼眉而已。\r\n\r\n拜 禮 ~~績夏~~\r\n昔周代太祝(官名)分辨九拜,其拜法如次:\r\n一曰嵇首:雙手分開著地,首著地多時方起。\r\n二曰頓首:雙手分開著地,首著地即起。\r\n三曰空首:雙手並攏著地,首著手始起(即叩首拜也)。\r\n四曰振動:雙手相擊而拜,又如婦人雙手置腰間而略下身。\r\n五曰吉拜:仍祭祀之拜。\r\n六月凶拜:乃喪葬之拜。\r\n七曰奇拜:(民間甚少使用)。\r\n八曰褒拜:(民間甚少使用)。\r\n九曰肅拜:即直身肅容而微下手,有如作揖狀。\r\n拜禮之數多少,乃依照歷代皇室之三禮而行,祭天屬天禮,祭地屬地禮,祭宗廟屬人禮,此天地人三禮之名稱,雖歷來未曾更改,唯拜之數卻略有修訂。\r\n如周代訂三拜,三之獻祭共九拜。明代洪武初年重訂大祀拜禮,「始迎神四拜,飲福受祚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至清代又改為九拜,三獻祭共廾七拜。民國初年祭天之禮復改用四拜,與明代之拜禮相同,後又改用三鞠躬之行禮。\r\n現在民間對宗廟春秋二祭之拜禮,官祭者同周代所訂,三獻九叩首之禮,俗祭者則沿用明代之四拜,各依其傳統習慣而行,唯現在民間對於喪葬或做功德之拜禮,仍沿用明代之拜禮,茲將各姻戚別之拜禮儀式,分記如次:\r\n 一、女婿拜禮\r\n就位\r\n撤褥\r\n上香\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跪\r\n匍匐進前席\r\n接酌\r\n酌酒\r\n酹酒\r\n再酌酒\r\n再酹酒\r\n三酌酒\r\n三酹酒\r\n四酌酒\r\n四獻酒\r\n樂止\r\n俯伏宣讀祭文\r\n舉哀\r\n再舉哀\r\n三舉哀\r\n四拜\r\n興\r\n退後席\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禮畢哀眷謝拜(哀眷如有長輩者,女婿應下半跪作回禮)\r\n\r\n 二、外家、親家等平輩禮\r\n就位\r\n撤褥\r\n上香\r\n跪\r\n舉哀\r\n再舉哀\r\n三舉哀\r\n四拜\r\n興\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禮畢哀眷謝拜\r\n\r\n 三、侄女婿、內、外孫女婿拜禮\r\n就位\r\n撤褥\r\n上香\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跪\r\n舉哀\r\n再舉哀\r\n三舉哀\r\n四拜\r\n興\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禮畢哀眷謝拜\r\n\r\n 四、侄、甥輩等姻表親拜禮\r\n就位\r\n撤褥\r\n上香\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跪\r\n拜\r\n再拜\r\n三拜\r\n四拜\r\n興\r\n禮畢哀眷謝拜(現在多僅拜四拜而已)\r\n\r\n 五、五服內諸堂親,分親疏長幼之次序\r\n以上香,四拜為之\r\n\r\n 六、半路祭拜禮\r\n半路祭之拜儀式,與女婿之拜禮程序相同,其優先順序為\r\n(一) 侄女婿\r\n(二) 孫女婿\r\n(三) 外孫女婿\r\n(四) 親家翁\r\n(五) 宗親。\r\n唯宗親之半路祭採用公祭儀式為之。\r\n\r\n 七、公祭儀式\r\n主祭官就位\r\n陪祭官就位\r\n與祭官就位\r\n奏哀樂\r\n上香\r\n獻花\r\n獻酒\r\n獻饌\r\n獻果\r\n讀祝官進\r\n宣讀祭文\r\n向 靈前行致敬禮\r\n鞠躬\r\n再鞠躬\r\n三鞠躬\r\n奏哀樂\r\n禮成\r\n哀眷致謝禮一拜\r\n\r\n 八、一般公祭儀式\r\n主祭官就位\r\n陪祭官就位\r\n與祭官就位\r\n奏哀樂\r\n上香\r\n獻酒\r\n再獻酒\r\n三獻酒\r\n向 靈前行致敬禮\r\n鞠躬\r\n再鞠躬\r\n三鞠躬\r\n奏哀樂\r\n禮成\r\n哀眷致謝禮一拜\r\n九、 拜禮要依程序以達到標準\r\n行拜禮者上香完畢,站立在供桌前,雙眼向供桌上平視,下跪時左腳踏出半步,右腳先行跪下,然後收回左腳,形成雙腳跪地,但仍應直身,雙眼向供桌平視,向下拜時時始須分別,曰嵇首拜者,下拜時雙手分開著地,頭額著地多時方起,此即孝男的泣血嵇顙之拜也。曰頓首拜者,下拜時雙手分開地,頭額著地即起,如達賴喇嘛於八十六年三月底來台灣在各寺廟的拜法一樣,在金門一般姻翁(親家)對稱均曰頓首拜。曰空首拜者,雙手並攏著地,首額著手始起,此乃與和宗祠春秋二祭的叩首拜一樣也,拜畢後起立,仍站於供桌前,作一揖禮始離去,現在一般民間所的拜禮,多數未能達到拜禮的標準矣。\r\n\r\n十、附註\r\n甲:酹酒即奠酒,乃灑酒灌地以降神之意也。\r\n乙:做功德之拜禮,因備有牲醴、祭品、金帛等,必須同女婿之拜禮相同。\r\n丙:三鞠躬係民國以來所訂的大禮。\r\n丁:邇來各宗廟舉行奠安之獻禮儀,其所沿用之三獻禮,基本應屬同周禮,但在拜時,卻用四拜,四拜乃明代所定之祭禮,蓋在清代期間,各老輩家長,均督促子孫必須要用四拜,有暗示我們乃明代子民之意,現在滿清已亡,合以周禮行之較合宜也。\r\n\r\n圖說:叩首拜的情形\r\n\r\n站 禮 ~~績夏~~\r\n一般宮廟奠安,宗祠春秋二祭,以及出殯儀式之祭禮均有站禮者四人,此四人謂之東通、西讚、東導、西引四項不同的工作。\r\n東通:為發號施令者(即司儀),如主祭者就位、上香、跪、進酒等。\r\n西讚:即於每進獻一項捧上祭桌時,喊出讚詞一句,如進發粿喊「長發其祥」,或者僅讀祭文或祝文而已。\r\n東導,西引二人,則分別在主祭者之前方分左右站立,東通喊上香時,東導即拿香給主祭者,主祭者上香畢,即送西引接去插在香爐上,東通喊:跪,進酒,此時主祭者跪下直身,東導雙手奉長方形木盤,盤中置酒二杯,形成東導西引二人面對站立於主祭者的前面,東導出右腳,西引出左腳,東導跪左腳,西引跪右腳,形成了二人靠桌裙的腳是灣曲的,靠主祭者的腳是跪地的,二人雙手捧著長方盤四個角,主祭者接盤後一揖,仍送回二人的四手中,進畢,東導西引二人起立,由西引將酒排入祭桌上的位置。\r\n雖然站禮者規定是四人,但如大場面,就必須再增加幫忙的人,如點燃香,備祭品,幫西引將獻畢之祭品排入祭桌上,俾免拖延時間也。\r\n\r\n末 牙 ~~績夏~~\r\n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俗稱「末牙」,也就是民間每月之初二及十六兩天拜宅主、地基主的最後一次,抗戰以前商家做末牙,要設宴請一年以來的長久顧客,盛傳老闆要撤換伙計時,菜餚中全雞的一道菜,雞頭對向的那一位伙計,除夕花紅薪嚮領後便自回家,此事是否屬實,有待研究。\r\n末牙在鄉村農家,亦算一大節,第一要拜敬土地公,感謝一年來保佑六畜興旺,五谷豐收。第二要拜敬樑神,敬謝一年來保佑家平安,第三即是最後一次拜敬宅主與地基主,敬謝一年來宅第好居住。\r\n\r\n圖說:\r\n上:敬土地公\r\n中:敬樑神\r\n下:拜敬宅主與地基主\r\n\r\n\r\n\r\n\r\n圍 爐 ~~績夏~~\r\n除夕圍爐吃年夜飯,此乃吾國故有傳統,代表著一家團圓和樂融融的意義,吾國北方天氣寒冷,爐火是經常燃燒的。除夕那夜,爐火特加炎烈,爐上放著一鍋湯,隨時放入水餃(也叫金元寶),煮熟就食,可以守夜到天亮,吾國南方,地屬溫帶,除夕的圍爐則少見,家祖母在世,她沿著古例,除夕在食飯桌底下,置一竹篾作箍狀,接頭處糊一紅紙,中間置一個淨爐,爐內燒著木炭,加入木炭時,必須加入少許粗鹽,因粗鹽遇到火熱會爆烈,可在炭火中發出爆烈聲音,同時引來新的空氣,使木炭更加炎火,爐邊放著一家未婚孩童們的壓歲錢,讓兒孫們吃飽年夜飯後每名自己去拿一個紅包(壓歲錢),竹篾箍代表不要忘了把一家人全部集齊來圍爐食年夜飯,淨爐上的炭火也有取暖的功能,可惜家祖母於民國廿八年逝世!時為日佔領時期,交通斷絕,金門也無產竹,因無處可買竹篾,這種少時的風俗,隨著戰亂與時代的變遷而消失矣。\r\n圖說:\r\n上:食桌底下置圍爐情形\r\n下:篾箍代表家長別忘了把一家人聚集起來,\r\n 淨爐炭火旺盛,象徵一家興旺的意義,同時可兼得取暖功用\r\n\r\n海產捕捉記當年\r\n~~~~黃啟澍 于旅星住處~~~~\r\n 前言\r\n吾鄉漁業,雖均係近岸作業,興盛年代,曾為鄉人生活百分之五十收入,唯是漁產盛衰無常,致多渡南洋謀生,而漁業亦沒落矣。\r\n踢鱟\r\n每當炎夏天氣,夜間恒多有男漢,穿短褲,執木杖,漲潮八九成時分,於沙灘海水中來回度涉,若有所探索者,此即踢鱟(捉鱟)是也。\r\n話說鱟群每年於六月間蒞岸產卵,且均每一疊雌雄兩隻,公鱟小用腳抓緊母鱟背,故稱一對,其在海水中呼吸呈現出泡沫,白天,有識者一見泡沫便知有鱟,或夜間涉海時兩腳,木杖碰到甲瞉硬物,彎身俯捉便成功的捕獲一對鱟矣。\r\n宰鱟須有常識,不然「好好鱟殺到屎流」因宰鱟時如不小心,割破鱟腸,則鱟卵鱟青煮後,苦澀難入口耳。\r\n櫸罾\r\n漁人用雙篙交叉張罾(乳白色細網)若扇形,短叉一邊安於肚子上,雙手持罾篙上的小橫槓,漲潮時於海灘上,退潮時於蚵株尾平坦海床上,亦涉亦推,巡迴往返,時而櫸罾上來蔡看收獲,假如適逢魚群游入,則滿簍滿筐而歸,乃常事耳,夜間亦常用點燃的油燈,掛在胸前,利用燈光招徠魚群。\r\n閘乾\r\n乾為天,舖設天羅地網捕魚之意也。網高約與人肩齊,長約三五十丈,於退潮時擇適合地點,用竹篙附網插在海沙泥中,抵地網腳再掘泥沙緊壓,中間地勢須低,兩端地勢略高,佈網形似弓弧,網兩湍須作有捲螺狀,使漲潮時四處覓食的魚群,游入後不易游出,潮退時候便留在圍網內全被捕捉矣。\r\n拋手網\r\n鄉人恒於嚴寒月黑風高夜,藉酒助興,掮著手網,攜帶魚簍,大踏步前赴金龜尾一帶,於海岩上拋手網捕魚,每年冬至前後,該地段乃烏魚迴游必經之地,時有豐收。\r\n手網形如北京天壇屋頂漸作收尖,尖端繫繩由左手挽住,右手捻著手網順力拋出圜圍罩下,網口因綁有鉛墜或陶墜,撲通一聲罩下水中,魚兒往上跳躍者則入邊緣的網卷袋,潛遁沈水者則逃生矣。鄉人時常談及遇鬼故事,蓋為避免相互爭奪漁利也,又因手網有八卦形狀,據傳可驅厲鬼。\r\n剷蚵\r\n你們可懂得蚵株、蚵剷、蚵筐嗎?這些都是剷削連外殼的蚵石塊及用具。剷連殼蚵洗靜肩挑回家,放蚵桌上用蚵刀撬開蚵殼取蚵,便可以作發售食用矣。\r\n話說近港心大片沈澱泥土海床,以長方形小石皮豎立排列成行,遠觀整齊有序,各有其主承管,每於清明節前後收成完畢,把蚵石重新豎立,令新蚵泡苗於立夏季節附生於蚵石上,幹勁勤力者,則來年可望更豐厚收獲也。\r\n耙蝦\r\n用五六寸鐵釘,釘木作耙,潮退時於含水泥沙中往返耙動,沙蝦一觸則高跳潛躲他處,執耙者眼明手快,急速一把連蝦帶沙,淺水一濯,就把沙蝦丟入魚簍中矣。此種沙蝦,生吃,熟食均佳。\r\n涸蘊\r\n在蚵株尾海水高潮退時才顯現的海床,有人工預先掘窟窿,中央深怮處用蚵株石搭成魚屋,叫做蘊窟。涸蘊時恒常有八人或十多人一組,初到蘊窟旁先掘泥沙圍堵,勿令外水滲入\r\n。又水桶縛繩,(每桶連水重可十公斤上下),二人四隻手分拉左右兩邊繩子,欠身向窟中舀滿桶水,用力一拉將水向外潑去,一舀一潑,往復舀潑,舀乾窟中海水,所謂竭澤而漁。最後魚屋中躲藏大小魚蝦,猶如甕中捉鱉,悉供勞動者餐桌上菜餚矣。\r\n 掛虎網\r\n鄉之南面外海的沙灘以外約三百公尺處,有一道海中的沙線,在沙灘與沙線之間,潮流特別急湍,中有兩個網位,為虎網捕魚最佳之處。該網口張開巨大,形如虎嘴,故稱虎網,其張法以小舟拋錨固定位置,網底兩索綁於錨索,網上兩索則綁於舟舷,三舟可掛兩網,四舟可掛三網,漲、退潮時網口自動張大,急流將魚兒捲入,每漲潮至八成以上即合網嘴捕活魚,潮漲至九成半,則吊起網袋取魚。此虎網捕魚秘訣,吾鄉漁民已失傳,近百年來,恒讓漳屬漁戶,挈家攜帶船隻網具前來捕魚。民國卅六年間吾鄉人復合股組設兩網,並在內海中港處找到兩個網位,專捕鯊魚、魟魚、粗皮鰈等,魚獲尚可,惜因卅八年戰役,網船等全部損失殆盡矣。\r\n牽山網(即牽罟)\r\n吾鄉昔年於南面外海一帶,靠牽山網捕魚維生者眾,(俚語牽山網,蓋指沒有捕魚常識者,亦可參加之意也),以清代乾隆中葉至同治年間為最興盛時期,故老傳云,在金龜尾的落水龜以西,有一網位特佳,凡落網必有魚,唯網稍落偏則碰礁石破損,端賴舵手山勢合的正確也。後因鄉人多往南洋謀生,後繼無人,致牽山網己成為歷史名詞矣。\r\n放鉤釣\r\n五十年前吾鄉尚有以竹筏、小船,於內海一帶放鉤釣、捕石班、加網等魚,由於漁獲越來越少,多轉他業而停釣久矣。\r\n\r\n端午節的幾種俗例\r\n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吾金門民間稱謂五月節。此時天氣正由冷轉熱的季節,也是進入霉雨季的期間,在這時候的食品或用具,最容易發霉產生細菌,蚊蟲、蒼蠅孳生快速,是易染病及發生瘟疫的時候,所以做五月節,各家戶早晨均插榕枝和艾草於門、窗處,把雄黃塊和灌將一個放入家用水的水缸內泡浸,雄黃粉滲酒,抹小孩們的耳、鼻間,灑屋內的門戶通道及墻壁底下,中午吃鹼麵飲雄黃酒,小孩佩一香包,內中裝有雄黃塊或樟腦丸,這些都是用來殺菌及清除疫氣等的古老消毒作用。\r\n當天午時正,汲離根水及採草藥,(離根水即從井中汲水,拉上井口而不可把小水桶放在地上者是也)。煮開飲之可增強身體的抗病力,用來洗澡可保護皮膚較潔美。午時正採的草藥,藥性倍佳,故有識者均利用此時刻採藥也。\r\n五月節拜「田頭」,一般農戶都備發粿,壽金,到園坵去拜拜,拜田頭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神,孝敬它可祈五谷豐收,一說是厲鬼,孝敬它可祈人,畜平安。\r\n包粽子紀念屈原,戰國時楚國有位三閭大夫名屈原者,為人廉正,嘆當時政治腐化,不願同流合污,寫了離騷一篇,即投汨羅江自盡,時甚多民眾,仰慕他的文學與品德,用竹葉包米飯投入江裏藉以弔祭,後來成為包粽子的俗例。屈原為吾國大文學家,深受後人敬重,故於民國廿八年在重慶的文人,議定每年端午節為詩人節。\r\n\r\n名揚全島的-石路- ~~績夏~~\r\n吾前水頭村莊內,有一段用三條石板合併所舖設的道路,叫做「石路」,全長三百二十公尺,三條石板合併的寬度約一公尺左右,步行時清潔舒適,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因之島上居民,大都讚嘆嚮往。\r\n考古代用石塊,石材舖設道路可謂常事,但常見於商賈中心地帶,如金門城北門外的舊街道,抗戰前的後浦大街(即今金城鎮的莒光路),都是用石塊,石板所舖成的道路,唯是在鄉下的農村,由一個氏族下的房派自資所舖設,而且在短短三百二十公尺之內,貫連了六間(幢)的學堂(俗稱書房仔),東由頂界東厝尾的卓齋,經頂界的怡齋、四維堂、懋齋、舊書房仔(即王公宮崎黃逢杼住屋),至中界的酉堂止。這六間私有學堂,為使子弟們上下學,步行方便雨天免遭泥濘濕透鞋襪之苦,(古代的鞋襪,連鞋底都是用布所自製,那有像現在市上的皮鞋和塑膠雨鞋哉)。因之這條石路,蘊含了嚮往文雅的感覺。\r\n石路,與各書齋之同時於清代乾隆中葉所興建,歷迄兩百多年,直至民國卅八年間,國軍退守金門,因某種需要,而把名揚全島的這條石路,全部石板被取用,變為泥土路,至民國71年間,鄉村整建工程開始,才由泥土路改建為洋灰道路。現在國家公園又把洋灰路舖設紅磚步行道路。\r\n\r\n\r\n門聯、楹聯集錦 ~~績夏~~\r\n一、 黃氏大宗祠大門聯:\r\n 宗傳江夏分金柄,\r\n 廟挹龜山接紫雲。\r\n註:江夏為黃氏堂號,至唐垂拱二年,江夏守恭公,將泉州城內所田庄,捐建蓮花寺(今稱開元寺),因寺建成之時,常有紫雲蓋頂之瑞,故守恭傳下,自立堂號曰紫雲。同安縣金柄鄉,乃守恭公之第四子綸公發源之地,龜山為宗祠前左案。\r\n\r\n二、李氏宗祠大門聯:\r\n源出山西綿世澤,\r\n支分奈社振家聲。\r\n註:山西即今山西省,為虞舜時期皋陶之後封李姓之住地。至於隴西堂號,乃採用唐皇李淵之故居(即今甘肅省隴西縣地),其後分居於同安縣柰厝社,至元代又分居浯島李厝(即今前水頭中界)。\r\n\r\n三、 黃氏小宗祠大門聯:\r\n 源出紫雲飛鯉郭,\r\n 支分金水映龜山。\r\n註:紫雲為泉州黃守恭傳下之堂號,鯉郭乃泉州的別名,金水亦前水頭鄉村名的別名,龜山乃宗祠前東面左案的山名。\r\n\r\n四、 黃氏小宗祠堂楹聯:\r\n 宗支分嫡派以刱為承有啟孫謀成本志,\r\n 世澤裕後昆由親及遠原從祖德衍流光。\r\n註:此聯雖都是宗族蕃衍的便套語,唯上下款所署之乾隆庚辰年(即西元1760年)乃建小宗祠完成之年,六世孫汝標盥手敬識,係小宗內奉立大宗八世祖國遠公為小宗一世,故大宗十一世祖汝標公自稱曰六世孫,特此道明。\r\n\r\n五、 黃氏三房宗祠大門聯:\r\n源出穎川名第一,\r\n宗開金水序屬三。\r\n註:潁川,古河南潁川流域一帶,漢宣帝封黃霸公為潁川太守,任內善政愛民,宣帝五鳳三年(西元前45年)御賜潁川第一名銜,並封為丞相。金水為前水頭鄉村的別名,序屬三即金水黃始祖仲卿公之第三子傳下一派。\r\n\r\n六、 金水武廟大門聯:\r\n 萬古勳名垂竹帛,\r\n 千秋義勇壯河山。\r\n註:上聯係記敘關羽畢生忠義於漢室,勇敢於戰場的功勳史蹟,流傳萬世也。\r\n\r\n七、 靈濟宮大門聯:\r\n靈脩顯赫鎮三界,\r\n濟世無疆福四民。\r\n註:此聯為筆著所編,三界係指每一角落,亦蘊含吾前水頭頂、中、下三界之義,四民即指四方住民及眾善信之義也。\r\n\r\n八、 惠德宮大門聯:\r\n廟貌巍峨地靈人傑,\r\n神功浩蕩物阜民康。\r\n註:此聯具有祈求地方安寧,人丁傑出,農產豐富,庶民健康之義。\r\n\r\n九、 昔仔寺門聯:\r\n 昔違故里辛酸客,\r\n 寺奉他鄉飄泊魂。\r\n註:此聯為筆者所編,道盡外出謀生病逝異鄉的辛酸,以及昔仔寺供奉的意義,金門日報曾刊登此聯,它同情別離老幼之外出謀生者,讚揚金水村居民,設此寺供奉他鄉飄泊魂之美德。\r\n\r\n十、勇伯宮門聯:\r\n勇衛疆域忠在國,\r\n伯爵封地轄為家。\r\n註:此聯為筆者所編,勇即兵勇,乃清代的軍人也,主要是將勇伯與國家四個字,嵌在兩句的首末,聊以表明他們都是為國家的一群勇士。\r\n\r\n十一、萬善祠大門聯:\r\n 古葬金龜尾諸英靈墳墓,\r\n 今聚萬善祠成美好神明。\r\n註:民國八十四年間,金龜尾一帶土地租與電力公司辟建電廠,地上所有墳墓,有子孫承管者,每首發組新台幣伍萬元之遷葬費,無主者則由公家主持,在睏牛石的北面,建一間萬善祠,地洞內安有壹佰貳拾餘首骨骸,筆者將實際情況,編此聯以誌之。\r\n\r\n十二、卓齋堂中楹聯:\r\n 教子讀書毋致臨時擱筆,\r\n 治家勤儉勿使開口告人。\r\n註:此聯具有警誡後輩之義,須勤讀詩書,方不致舉筆忘字,要勤儉治家,且要家事不出外揚。\r\n\r\n十三、懋齋堂中楹聯\r\n 讀古人書,\r\n 友天下士。\r\n註:此聯雖僅八個字,但意義相當深遠,舉凡每一個人在立身處世的過程中,先要充實自己,飽讀詩書,於社會方面,還須與名人志士交往。\r\n\r\n\r\n村居雜詠八首\r\n黃粱夢\r\n (一)前水頭村\r\n村居瓦屋築閭門,并建書齋課晨昏。\r\n儒學前朝書卷氣,故園何計慶長存。\r\n\r\n(二)金水小學\r\n六十年間瞬已過,昔時同學剩無多。\r\n溪旁澆植成蔭樹,教室門窗記手摩。\r\n\r\n(三)矛山塔\r\n六百年前造塔峰,兵災拆毀幻無蹤。\r\n乘輪猶憶出洋日,塔影心中矗立容。\r\n(四)將軍泉\r\n山岩泉水號將軍,石罅潺湲細細聞。\r\n甘露名茶知友伴,堂中清氣益芳芬。\r\n(五)煙墩坪\r\n紅土山峰築小垣,烽煙告急徹中原。\r\n隔江鷺島相呼應,煙火沖天兩地燉。\r\n (六)上水龜\r\n石如龜子上山泳,世以金龜作地名。\r\n遠眺昂頭兼挺背,衝濤上水永難成。\r\n(七)落水龜\r\n海畔天成落水龜,寬胸空腹路多歧。\r\n低潮兒女來嬉戲,石穴崎嶇舉步遲。\r\n(八)將台仔\r\n磐石伸延入海中,周侯建設駐兵戎。\r\n石圍垛堞圈三面,垛護官兵堞發攻。\r\n勇伯宮 ~~黃梁夢~~\r\n清光緒廿一年1985年台灣府為日軍侵佔。(1945年勝利後才為還我國)。當年重九前數天,日軍派船運戴前清兵勇及家眷數百人,船抵我河仔頭海中時,以長篙探海著海底,於是迫令兵勇等即行登岸,當時全部被趕跳落海水中,載浮載沈,凡老弱或身繫繁量銀圓者,悉被淹死。此段暫時按下不表。\r\n當年另有一段悲戀情小插曲:話說得救存活者中,有位年輕貌美軍官姨太,丈夫既歿,幸獲頂界黃姓未婚青年,救獲背負回家。該少婦有感於救命恩人,且心背相擁得片刻溫馨,遂屬意青年願託終身。詎料天有不測風雲,被其亡夫下屬惡棍,冒認為妻子,其同事雖有知者,但心懼惡棍,均三緘其口。此事後由後浦當局解決,認為判合不判開,毋乃草率從事,黑白未分矣。\r\n迨船開航後,該少婦以不堪忍辱受苦,乃投海自盡。這齣以悲劇起悲劇終人生寫照,是豈命運使然?抑或當局者之失職。此為筆者親聞,屬我出生二三十年前實事也,故特錄之。\r\n至於當時死者男女約一二百人,沒用棺木下葬,只掘長形大坑艸艸全數掩埋於河仔頭山麓沙灘。古詩云:「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謝惠連祭古塚文:「捨畚悽愴,縱鍤漣洏」。乃慨嘆人生短暫,為蜉蝣寄世。亦為我村民當年悲惻垂淚心結為寫照也。繼後村人再去建「勇伯宮」於金水寺右後海畔。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家家各攜帶菜飯冥鏹前往「勇伯宮」祭拜,至今猶然。可見昔年日軍軍閥之凶殘全無人道。亦永作紀念吾村前輩見義勇為之高風也。\r\n青山綠水話村居\r\n浯島南部太文山,為島上第一高峰。位於金門城村西北,古坵村後方。其山脈向西延伸,山劫逐漸趣降,則為吾鄉背後靠山,名龍貢山,俗又叫炅廣山是也。蓋謂山脈廣被地靈鍾焉。太文山及支脈龍貢山全部為旱田,俗叫園坵,其依山遞降斜坡,昔多栽植長草燃料;大管、雞舌菅、蓬仔,及茅艸等,賴草根牢保住泥土不致流失。由山下遠眺整兩座山草綠一片,好像披著綠色長衫,文質彬彬已矣,異於浯島北部之太武山,偃蹇奇石,多花岡岩,而它顯得威武壯觀也。\r\n以上現況吾村後山,至於村左邊為金門城西門外數椽位居地勢略高,且雞犬相聞,往來步行片刻不遠矣。又延伸東南方有龜山,龜首石塊天成,謂強出頭,乃眷西顧,此之說歟?筆者年輕時作俚聯云:「龜山為屏龍山障,金水疑居瑤水鄉」。再南行為香爐山,遠眺山圓若香爐,故取作名。以上兩山斜處長滿艸葉,與龍貢山之長年翠綠。惟園地乃和金門城交界相互擁有參差耳。轉而述中前面為前山,山平直無奇。包括謝厝村九戶在範圍內,自昔謝厝村合編頂界為一甲。又連續西延即矛山也,山形如矛頭故名矛山。昔有矛山塔,惜於民國五十年間已拆除(另附像片於後)。太武山倒影塔被昔年颶風吹倒。吾金僅存金門城村文臺寶塔焉。再西為獅頭山,嶺坪處設有煙火臺,叫做煙墩坪頂,山迴護至於河仔頭,始豁然開朗,看見內海,見烈嶼山及其鄉村矣。矛山,獅頭山均為威武石山,和龜山香爐山遙相對峙,作龍蟠文東,虎踞武西雄壯山勢也。\r\n現在再說到水;村前有兩溪流水,係由金門城西門外原隰田地為水源。而出口於帝宮港仔流入海中。潭有馬潭酉堂潭;馬潭位於村前處,戰備用人工水利,潭水可汲灌溉十畝稻田。酉堂潭則乃酉堂書齋前開潭造橋點綴風景,但亦蔭得潭外毗連園地一片潤濕也。海水方面分別為內海(河仔頭)和外海(金龜尾)。為分界線。秋冬季節北風飆烈時候,帆船停泊外海垵。而春夏南風巨浪滔天時,帆船則停靠內海,只要適合季節氣候,可以輪換停泊矣。聞河仔頭我國政府已決定要建造深水碼頭,靠泊九個五千噸巨輪之錨位。并訂近期興工,此是後話。而內海彎連接後豐港村海界,聞亦將填海建大型工業區。吾金全島,希望能建成環境優美,適合工業商業旅遊業勝地等等,連接廿一世紀,則吾金門島:「金光璀璨滿江耀,門第恢弘萬戶饒」。願共拭目以待之。\r\n話說吾村厝序分頂中下後四界。頂界屋宇座向南微西向,中界下界南向及略轉東南,恰似眉彎向外,下界屋宇則部份和後界屋宇,再能為依山面海西向,山脈駐而蔭護屋宇回環奠居也。頂中兩界位居恒作豎行四間或六間,低於後山丈許,屋前水溝池塘低處,也由丈餘而至數尺。依山傍水,夏涼冬溫,地質為紅土,堅而不隰,地理氣氛極嘉。 村居以紅土格為佳,黃土為次,白土沙地依次而降,因後者多潮濕水氣,熱則加熱,冷則加凍,自古云然也。\r\n\r\n\r\n種植五殼和蔬菜\r\n五金土地磽瘠多石山,可耕園地不及其半。無高山少水源,逐年恒視降雨量計算收成,雨量少為乾旱,豪雨則浸坏五殼;打擊蔬菜。自昔農戶要維持生活,均賴力耕勤儉得來也。\r\n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自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以前海禁大開,吾村民已多有南渡謀生者矣。現在以印尼之峇厘巴板埠鄉僑最多,其餘東南亞各地均分佈有鄉僑之足跡矣。\r\n現在話入正題,吾村只有很少數水稻田,餘均旱田。每於孟夏種甘薯,又叫番薯,地瓜。六十年前甘薯有鸚哥番,呂宋種,紅冇另叫六十日,鳥闞,稱錘番等多種。該園越明年清明前後種落花生叫吉寧花生,百天至百廿天可收成。昔年有種大冇土豆,六個月才可收成,很久已不盛行矣。間亦有種芝麻,及大豆,烏豆,綠豆,紅豆等。於花生收成後,此坵園待到冬至前後才種麥,有小麥,大麥,米麥等三種。日治時期也種製糖甘蔗。並建設糖舖,榨蔗汁煮煉原糖。筆者曾擬糖舖之拆字聯云:「糖米唐山所出,舖舍甫曰宜昌」。門葉則:「甘泉」,「蔗境」。橫批:「金生麗水」。順錄之作記實之意云。\r\n蔬菜方面各戶蔥韭蒜羌凡什么菜都種。只要除草施肥勤勞灌溉,以備食用自給無缺。\r\n獨記筆者幼年,吾村中有名菜農,如德伯之檳榔芋,有紅筋又鬆,和風肉同煮極佳,煮熟則芋香撲鼻矣,河叔公出名西瓜,皮綠又大粒,剖開紅色黃色瓜肉脆甜多汁。盛夏籃裝縋入井水中,片刻取而食之,則冰涼甜美,每令孩提垂涎也。又有多家種植包心白菜者,菜學名菘。如和三層肉均細切煲爛加上煎蛋,則色味俱佳矣。或以之合炒米粉,雖配料無多亦屬食不厭也。再有蘿蔔,芥菜,如晾七成乾,用鹽加工醃製貯藏,備作三餐吃粥佐膳。另有自製豆豉,醬瓜,腐鹹等。雖不煮菜,亦恒於粥熟了就順手拿碟取鹹,完結此一餐也。\r\n村民有飼養騾馬者,可用馱架、馱籃、馱桶以運載農產品,或糞土肥料者。耕牛則為犁園,令拖犁以翻鬆園土,或使拖著十二齒大耙祛草破土。又有飼豬飼羊,及雞鴨等以出售;或於逢年過節宰殺,及正月天公誕祀天之須,或備作喜慶宴客之盛饌。清朝隨園老人嘗謂:「雞鴨魚豚,豪傑之材也」。今人則多講究蔬食,若此則似在讚美農村之福祉也。\r\n\r\n\r\n\r\n上大人勸世詩 ~~清末 黃佚名~~\r\n上天莫道遠悠悠,大富之家前世修。\r\n人生世間書必讀,孔聖論語用心求。\r\n乙世榮枯天註定,己身安份正心修。\r\n化龍本是從魚變,三百詩篇萬古留。\r\n千人田地千人管,七寶金珠萬主收。\r\n十方書友當尊敬,士農工商各自由。\r\n爾有親人相愛護,小心不可結冤仇。\r\n生平不作虧心事,八十中壽到白頭。\r\n九世同居相忍讓,子孫昌盛貴封侯。\r\n佳人美貌莫貪戀,作事隨緣莫停留。\r\n人事少年須努力,可能發奮毋罷休。\r\n知交鄰里和諧處,禮尚淳風頻應守。\r\n也勸世間憑此語,上天莫道遠悠悠。\r\n\r\n錄新加坡黃啟澍鄉先生對聯和律詩 ~~績夏~~\r\n 新加坡金門會館1986年開幕對聯\r\n金石為開會聚賢能成大廈,\r\n門庭若市館弘文教翊新猷。\r\n\r\n新加坡新聲詩社同安會館己巳年1989年元宵雅集\r\n節慶元宵八表英豪共競秀,\r\n人歡吉旦九霄星月互爭輝。\r\n附註:上聯詩社懸出,我數分鐘後對上,獲選第一名。\r\n\r\n 新加坡金門會館120週年1990慶對聯\r\n金樽慶百世週年應念前賢建會,\r\n門祚承千餘歲序恒教後輩修身。\r\n\r\n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會1993年全國春聯創作比賽\r\n雞歲騰歡燈彩歌聲濱海鬧,\r\n獅城載譽花紅葉翠滿園春。\r\n附註:慶祝於濱海廣場舉行,本坡人稱花園城市,此對聯得銅盤獎第三名。\r\n\r\n新加坡大華銀行1995年慶祝六十週年暨第一大廈落成開墓典禮(為金門會館登報之賀聯)\r\n大業金融盛,\r\n華堂紫氣來。\r\n\r\n陳村牧先生千古\r\n一代宗師培集美,\r\n百年遺德耀金門。\r\n 新加坡黃啟澍敬輓\r\n附註:陳村牧先生金門後浦人氏,畢生服務教育,時年九十歲,1996年8月29日逝世於集美。\r\n\r\n 新聲詩社1997四十週年敬賀\r\n新秀步青雲詩教千秋揚漢緒,\r\n聲華和白雪社徵卌載振唐音。\r\n\r\n 綠竹吟\r\n茅舍村居傍水源,閑看淇團綠無垠,\r\n澗邊篠箭纖枝裊,山麓篔簹幼蕃。\r\n筱筱風聲興碧浪,重重日影亂黃昏。\r\n千秋書簡宣文教,君子尊稱何足論。\r\n\r\n 新聲詩社卅九週年暨端陽雅集拈得微音勻\r\n週期書畫展珠璣,人慶端陽互映輝。\r\n詩作吟哦情婉轉,謎條猜射義精微。\r\n揮毫倚馬才華捷,把酒臨風逸笑飛。\r\n社務蒸蒸知不惑,樹蘭滋蕙自芳菲。\r\n\r\n金門金水黃氏安平支派\r\n 遷居台南安平史蹟及生活方式\r\n木本水源,追溯往昔,吾開台祖黃五美,為金水黃氏第十八世「宣」字文裔孫,(頂六柱--長房--六子--單孫),世居黃厝頂,西元1838年,誕生於此山靈水秀之鄉,西元1857年,二十弱冠,由於當時浯嶼鼠疫猖獗連年,故而倉促由浯渡台,並在台灣安平謀生求活,未久,隨即設籍,當時台南廳安平縣效忠里安平街一百廿七番地(現為安平延平街39號);西元1869年,卅二歲,娶妣李備娘為妻,單生一子,和尚公(一名光燦),由於月內告病而逝,而後為了謀生養子之故,方而再續弦孫妲娘為室,後無育,和尚公於西元1872年出生,西元1889年,十八歲娶楊晟為妻,(十六歲),本可經綸圖展,奈天不假年,故不幸三十歲而登仙,遺下五子,端賴楊氏撫育成人,功垂後世,其五子稱之五榮(五雁),後再開拓台南廳安平縣效忠里安平街七○二番地,(現址為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七巷十號(安平金水黃氏宗祠),長子榮樹,娶劉月為妻,生下六男二女;次子榮全,娶顏腰治為妻,生下五男五女;三子榮顯,無娶;四子榮宗,娶蔡腰治為妻,生下六男二女;五子榮華(一名金水發),娶吳鳳為妻,生下二男二女;五昆仲,總傳一十九孫,四十四曾孫,玄孫更是不勝枚舉。\r\n本支派之裔孫,現皆居住台南,安平一帶,如安北路,安平路,延平街,運河路,國勝路,港仔尾一帶以及台南各地。\r\n生活方式:五美祖時期,起初在安平菜市場從商營生,後期,與和尚公從事公職數載,未久,鎮台調防,即告失職,和尚公即從商肉販;然天不從人願,五美祖,和尚公相繼去世,遺下寡妻幼子,嗷嗷待哺,孤苦零丁,流浪異方,以致五榮昆仲自幼皆從事苦工,以換取溫飽,故而全從事漁捕作業,到十九孫之期以及四十四曾孫,皆從事漁業,耕養,商賈,營工,公教等等皆有之。\r\n本支派自西元1857年,由金遷台以來,至今已歷時一百四十二春之久,而於西元1982年前曾與祖鄉斷音將近百載之久,故而有木本水源待溯之遙願時刻耿耿於懷,於是四方打探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獲悉積軍宗叔令尊成匣宗叔祖由南洋返梓主持修建大宗祖祠,並籌續修譜之際,致函修譜啟政宗叔,核對傳系誠為吾祖靈應,故在西元1982年8月1日,認祖歸宗,而又在西元1983年10月18日,還鄉認祖,並於此時拜廟祀墳之際,商討安平蓋祠之事,並於西元1984年1月5日在舊祠內開兄弟會蓋祠,決定2月17日動土,11月10日告竣奠安,金門金水黃氏宗親會並組團蒞臨導祭同賀,爾後每年清明,中秋二節,皆定為春秋二祭其間金水祖祠,偶而,曾派員蒞臨導祭,監祀。真可謂瓜瓞綿延,香火瀰漫,四湖五岳同慶哉!\r\n 公元1998年歲次戉寅正月初十日廿世裔孫黃章成于台灣台南寓所。\r\n\r\n\r\n\r\n\r\n\r\n\r\n\r\n服喪總圖\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r\n三父八母服圖\r\n\r\n\r\n\r\n\r\n\r\n\r\n\r\n\r\n\r\n\r\n燈謎24則 文虎求教 ~~黃梁夢作~~\r\n1.蜂蝶紛紛過牆去 (秋千)古官名一\r\n2.淮陰侯 文具一(秋千)\r\n3.孟嘗之風 名詞一\r\n4.半畝方塘一鑑開 金門名人一\r\n5.拔河你我輸 世界國名一\r\n6.後宮佳麗三千人 世界國名一\r\n7.三千寵愛在一身 三字經一句\r\n8.大樹將軍 三字經一句\r\n9.父父子子 三字經一句\r\n10.無尺土之封 猜字一\r\n11.周鄭交質 古人姓名一(繫鈴)\r\n12.鋤禾日當午,春風吹又生 麻將牌二\r\n13.出 七字成語一句\r\n14.卞莊刺虎太白騎鯨 四字成語一句\r\n15.一 阿房宮賦二句拆\r\n16.擲果盈車 複姓一\r\n17.歸而謀諸婦 七言唐詩一句\r\n18.萬人空巷 李陵答蘇武書一句(納履)\r\n19.陽痿 桃花源記一句(解帶)\r\n20.十成足 本鄉已故名人姓名一\r\n21.開渠那得清如許 本縣村名二\r\n22.馮君傳語報平安 射俄國古文豪名一\r\n23.吊一個紅包 俗語二連(啞謎)\r\n24.放一支甘蔗 俗語一句(啞謎)\r\n\r\n (謎底在本刊內找)\r\n\r\n\r\n本刊謎底\r\n1.探花\r\n2.信封(倒著讀做封信)\r\n3.文虎,田文孟嘗君名,風從虎\r\n4.陳水在,陳設有水在焉\r\n5.伊拉克\r\n6.以色列\r\n7.貴以專,楊貴妃專寵\r\n8.眾稱異,瓊林漢馮異當論功,獨立大樹下\r\n9.父親的父親,兒子的兒子共五代\r\n10.一,封字減去十寸土\r\n11.王伯當,謎面出自古文題目,當字讀做當鋪的當\r\n12.紅中,青發,禾字鋤去,紅日當中,青叫蔓發\r\n13.一山還有一山高\r\n14.捕風捉影,春秋魯國卞邑大夫傳說有刺雙虎的故事,風從虎,沈復浮生六記中對聯\r\n「太白騎鯨采石江中撈夜月,眉公跨鹿錢塘縣裏打秋風」\r\n15.獨夫之心,非天下也,一字是在天字上面,平獨夫字的中心,指第二劃\r\n16.慕容,潘岳乃美男子,出遊時女人多擲水果\r\n17.謎面乃後赤壁賦,借問酒家何處有\r\n18.以五千之眾對,萬人則兩個五千,空巷巷字不要(納履格加第二句首字)\r\n19.不足為外人道也,解帶格第四字(當中)外字不算\r\n20.黃金專\r\n21.前水頭,後水頭, 前後為有源頭活水來也\r\n22.托爾斯泰\r\n23.恭喜發財,紅包一個來\r\n24.唔(不用栽頭,甘蔗乃用尾節栽種)\r\n\r\n水頭鄉親出洋謀生 \r\n水頭,由於地少,人多,謀生困難,於十九世紀末和廿世紀初,鄉親陸續飄洋過海謀生,多數在東加里曼丹(前稱東婆羅洲)一帶。筆者曾僑居該地,特簡敘該地區及泗水鄉僑情況,至于椰城,鄉親少,故不敘述。或有錯漏之處,讀者鄉賢父老不吝指正。\r\n十九世紀末至本紀初,到東加里曼丹省三馬林達市謀生的有鄉僑黃清泉,清田,清讀,振涯,俊墻,天露,乃團。稍後有如阜,如朔,祝水,天允,天溫,天乞,天註,仲儀,積玉,積再,天富,甘料,文汀,永帆,榮真等陸續到此經商。黃朝彬,乃甫,自立,自達,李允昌,李允民到鄰埠丁加廊王府經商。本世紀初,麻里巴板,三寶壟,生瓦,丹絨,打拉干發現有石油,巫勞有煤炭。鄉親黃廷宙,廷瓢,順圖,順台,乃遣等人就到麻里巴板經商,稍後黃嘉平,進福,啟淼,永鑿,永遷,永補,乃浸,祖題,祖惠,積山,積玉,安增,安南,國源,國為,國澤,怡雀,再興,文修,文準,文水,振源,振南,振新,汝楫,瑞緘,瑞明,維贊,維欣,聰敏,聰突,積福,水樣,春煥,春雨,能國,能悟,添印,天乞,天富,維淡,水車,榮祺,炳極,炳輝,炳瑞,丁墜,國文,國武,媽秩,媽生,媽再,國柱,祝恭,祝炎,欣富,聰清,玉麟,長沙,錫奎,篤佐,篤厲,篤慎,良藝,亞種,亞金,等等及其後裔都在麻板定居。黃成匣,乃活,文科,新約,乞藉,永浪到打拉干經商。黃獻量,獻琛,神與,神甫到巫勞經商。\r\n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水頭家鄉眷屬多逃難到南洋,多數定居在麻里巴板市,根據1962年麻市中華總會戶口統計,定居麻市華僑總數有六千多人,其中三千多人是金門同鄉,而吾水頭黃姓宗親則占九百多人。三馬林達,巫勞,打拉干三地黃姓鄉親應有三,四百人,則當時旅居印尼水頭黃姓宗親應有一千二百多人。後東加里曼丹各地鄉親有移居泗水市,椰加達市者,時隔卅多年,至今定居印尼水頭宗親應有二千人左右,另有小部分移大陸及香港者。\r\n旅居印尼各地鄉親經商多有顯著業績,首推本世紀初黃清泉在三馬林達經營的”魁元公司”,在當地顯赫一時,甚且當時新成立”蜆殼石油公司”(俗稱B.P.M.)每月都要向魁元公司借錢支付工人工資,石油公司並邀請魁元公司投資入股,但為黃清泉所拒,黃清泉並獲得縣政府委任為當地華僑首領甲必丹。該市尚有黃振涯經營「福振順」,黃天允,天溫,天乞的”金永和”,黃祝恭的枋廠,黃積玉兄弟的”利源”號。\r\n麻里巴板建市早期有黃廷宙的”忠和合記”,黃順圖的”合和順”,黃積玉兄弟的”和源”,都是當地的大商號。尚有黃廷瓢的”和發,黃順台的”合勝”,黃嘉平的”金同福”,黃振源兄弟的”金同和”。打拉干有黃成匣的”協德”號,新約,乞藉,永浪商店,巫勞有黃獻量的”源昌合記”及獻琛,神與,神甫商店。泗水市有黃炳壽,炳政的”中興”號。\r\n鄉親出洋經商有了成績,不忘回家鄉置業興建洋樓,興建現代化“金水學校”,並在麻里巴板籌款成立黃氏宗親會,購買地皮,興建數排住宅區,收租供水頭家鄉“金水學校”經費。該批住宅於二次大戰時毀於戰火。\r\n1945年二次大戰後,後起之秀奮發圖強,丁加廊黃自立移居三馬林達,創立“慶祥”號,大展鴻圖,於七十年代在新加坡,香港,雅加達,泗水等地設立分行,開現代化枋廠,建立“東榮集團”至今仍成績彪柄。尚有丁加廊黃培植也在三馬林達 創立“和豐”號,打拉干黃成匣也在三馬林達建“協德”號。\r\n麻里巴板新秀有黃文水等合營“集群”號,黃凱旋、凱勝等合營“小的公司”,黃振源、振南等合營“金同和”黃承恩“真美”號,黃炳郁、炳益“和發”號及黃維贊、國柱、聰突等等自營商號。\r\n泗水市水頭宗親八十年代少壯一代新軍突起,黃啟鑄經營船務公司和黃耀道經營木材業務蒸蒸日上,現已是該市金門同鄉中首富之頭一、二名,他們熱心公益事務,歷任該市金門互助基金會正副主席,購置會所時他們都捐出巨款。\r\n印尼水頭鄉親除了事業有成,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三馬林達市於1939年成立金門公會,第一任理事長黃祝恭,副理事長黃積玉,副總務黃自達,文書黃文汀,副文書黃延松,副交際黃祝水,副慈善黃天祥,監事黃朝彬,再十七位理監事中,水頭黃氏宗親佔八位,大戰後歷屆理事中,再有黃甘料、黃如阜、黃成匣、黃培植、黃江海、黃炳三、黃如潤等獲選為理事。1953年至1966年(註:1966年4月印尼政府禁止華僑社團)黃成匣和黃自立連任該市金門公會主席和總務之職,並兼任該市中華總會副主席和副總務之職。在黃成匣帶頭倡導和捐獻巨款支持下,籌建該市金門公會新會所,於1956年落成。\r\n麻里巴板市熱心社團工作的水頭鄉親有黃嘉平、祖題、文水、振南、積元、國柱、凱旋、水程、國銓、永補、水樣、清泉、承恩、炳益、國澤、國登、維贊、篤慎、錫奎、良藝、良漢、定堅等。尤其黃嘉平于1951-1952年發起創建麻里巴板市唯一華僑中學校──新華中學,由籌募建校基金,監督建築校舍,到增加學校設備,都親自帶頭推動,他歷任新華中學和中華學校校董會董事長。而黃文水、振南、凱旋、國柱歷任該市金門會所主席兼新華中學副董事長。黃水程長期任金門會館兼新華中學總務之職。黃國柱、篤慎、錫奎、良藝等是該市新民學校創辦人,歷任該校校董會董事長及董事之職。黃國銓、良漢歷任該市中華總會中文文書,黃定堅任中華總會總務。\r\n1966年12月,印尼泗水市金門互助基金會計獲選各業主席黃乃活,正主席黃啟鑄,副主席黃耀道,財政黃延欽,副福利黃益山,監事黃良漢都是我水頭黃氏宗親。\r\n△ 黃篤慎、錫奎、延燦、啟濤、炳瑞、延欽、良藝、良漢等都是該市華僑青年學子社理事。\r\n黃定堅 1997.6.23\r\n\r\n\r\n少小離鄉老大回 \r\n“少小離鄉老大回”,這對一位浪跡天涯,在海外掙扎謀生五十多載,即將重返家園的遊子是貼切不過。1937年筆者九歲時即隨父母逃避日軍侵略鐵蹄,漂泊海外印度尼西亞。1989年才有幸重返家園一行,心潮起伏,不能平靜。既感說不出的喜悅,感一陣迷惑!在台北松山機場上機前特要求坐在靠窗的座位。\r\n上機後一陣沖刺後徐徐起飛,在台北市上空逗了個圈,大地在腳下旋轉,也說不出那兒是東南西北。情緒也隨著空中氣流沖去起伏不定,太興奮了,再過一小時,我們將踏腳童年生活的家園。那兒變得怎麼樣了?小時候住的洋樓,讀書的小學,鄉村小商店,后浦的模範街、菜市場,觀音廟旁的綠豆粥,油炸燴,廟前的理髮店。清明節曾隨父親到過水頭塔,將軍泉,古崗湖。參觀后浦中學生運動會。最精彩是一年一度的普渡節城隍爺大巡遊。曾經隨母親上太武山海印寺拜神,凌晨天矇矇就動身坐騾駝到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神,山上光禿禿的,有浸月池,倒影塔。午飯後回后湖外公家,已是夜晚了。最有趣是到后湖村海邊看漁民拉網捕魚,當魚網拉上岸,魚兒倒進魚簍時,必有跌出簍外的,小童們就可免費揀回家飽餐一頓。和外婆帶著木板凳和木刀到海邊挖彩色繽紛的小海蚌,經常滿桶而歸。童年時和鄰居兒童唱民謠,翻繩結,摺紙花,用竹簍捉麻雀,打蒼蠅喂金魚,夏天晚上捉螢火蟲。童年時由水頭到后浦必經有鬼故事的三板橋,必赤足涉后浦海淺灘。還有后湖村周圍的坑溝\r\n飛機經過狹長的澎湖列島,童年時的生活情景如海潮般一幕又一幕湧現眼前。經過約三刻鐘的飛行,終於到達金門島上空,在南方轉了個彎,由古崗珠山村一帶徐徐下降。海邊的礁石海灘,綠油油的大地和村庄在窗外飛逝而過,飛機很快就著陸了。這裡機場不大,也停著幾架軍用機,搭客魚貫下機,穿過劃好白線條通道,走往機場大樓。有老太婆小童不慎走出白線外,站崗軍人立即吹哨糾正。由於金門是前線,是禁區,所以搭客都要排隊經海關檢查証件和行李。檢查員都很有禮貌,很客氣,很快就出關。在大門外已有親人接機。機場門口很易找到小車(的士)前往親人住宿處。\r\n承兄長吩咐,隔天先到宗祠,祖厝,祖墳拜列代祖先,再看看童年居住的洋樓,已是殘破不堪,窗口鐵欄食指粗的鐵枝下部被兩水鏽蝕成尖錐形。屋頂破漏,麻雀在屋內築巢飛來飛去,柴房墻四壁剝落,屋裡紅墻倒像洋人花木建築。幼時讀書的小學,大門深鎖,在球場邊修築一座大防空洞。據鄉中父老說,由於村中青壯年家庭多數搬往台灣謀生,本村學童不多,合併到鄰村小學讀書。\r\n隔天在親戚陪同下,參觀島上名勝古蹟,上太武山,參觀童年走過的地方,到外公家重溫童年的夢。\r\n后浦模範街仍然不變,觀音廟仍在,但廟後的菜市場搬到附近東門池溫王爺廟旁新建現代菜市場,觀音廟旁的綠豆粥油炸燴沒了,廟後有間肉粥店,早上生意興旺。廟前的理髮店也不在了,換了別的行業,模範街頭的商會改建兩層新樓。文厝內據說被飛機炸平,以前許敏德的花園假山泊居沒了,只留下一片空地,商會後新建后浦公車車站,郵政局等等。公車(巴士)站邊的中興街、民生街及東門的民族街都行人較多,生意不錯。\r\n乘公車經古崗、珠山、東沙、后鞍等村,終於到達后湖村。沿途各村村口都豎立大塊黑底白字村名。由村口往村內走,沿途許多新建洋樓,親人已在村內等候,我說怎麼看不到村邊的大坑溝?因為小時候最怕走過后湖坑溝橋板上,溝底黑壓壓不敢往下看。親人特地帶我去看,已被山泥沖積填高了,只有約一人高大水溝,不覺失笑,現在跳身跌下訧不會有大礙。進入村內首先就看到后湖廟,周圍景色依然,廟前多了幾座房子,廟前廣場小時常來這裡看演戲,看江湖好漢在此玩猴戲,賣膏藥。再往前走就到外公家,但覺得好像庭園小了,廂房也矮了,可能是人長高了和童年的視覺有所不同。童年時夏天和外婆上屋頂乘涼,數星星,晒月光,外婆教唱民謠,說故事,在屋頂上過。當時爬樓梯時覺得很高,小心翼翼,深怕跌倒。\r\n 我對親人說,想到海邊一遊,看漁民拉網捕魚,挖海蚌。親人說,現在不准人隨便到海邊去。漁民蠔民要申請特別准字,發給特別標誌佩帶才可到海邊去。筆者只好爬上親人新建洋樓屋頂拍了數張后湖村景存閱。\r\n有一天筆者偕親人乘公車(巴士)往沙尾鎮探親,途中遙望太武山,筆者對親人說:“看來太武山都不怎麼高”。車上有數位學生,其中一位對同學說:“嘻嘻!這位阿伯說太武山不高哦\r\n”。因為太武山和阿里山峨嵋山相比,太武山稱是不算高。但童年往太武山拜神,由早晨走到夜晚才回到家裡,感到其高無比。這次往太武山拜神是搭親戚小車上山,公路直達海印寺門口,不到半小時就到了。中途還遊覽鄭成功奕棋平台和梅園等處。\r\n金門的變化很大,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島上的公路和兩旁郁郁蔥蔥的林木。這要感謝島上駐軍的辛勤勞動,將金門建設成一個交通四通八達和綠化的新縣城。筆者在沙尾鎮附近,親眼看大批軍人捲起褲管,只穿背心,在火紅的烈日下擔石挑泥修建公路。筆者在水頭村外想尋找童年時曾跌下騾駝的三板橋斜坡,但遍尋不著。後得鄉親指引,才找到當年的三板橋,可已面目全非。這裡已是筆直的公路和綠油油的公路林。依稀可以認得出當年三板橋的地形。后浦海灘石板路也不見了,換上筆直的柏油馬路。\r\n其次是金門居民豐衣足食,家家戶戶有大米飯吃。五十多年前,我家雖住新洋樓,但餐餐都是吃稀粥,麵糊,番茨和豆豉,豆乾粒,小蠔粒。過年過節才得享受一碗將稀粥壓乾的飯,算是最豐盛的一餐。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乾飯吃了。不但為此,有天在公車上同一位村姐聊談時,她所說筆者是印尼華僑,就說:“現在印尼已不好找生活了,以前金門是靠南洋寄錢來接濟,但現在我在印尼的親人生活困難,反而是我寄錢去幫忙印尼的親人。”\r\n金門治安良好,筆者下榻於后浦鎮親戚家,他家裡有電視機,收錄兩用機,雷櫃等電器,但他白天從不關門,晚上只有一扇古老的木板門,從沒發生盜竊事件。\r\n金門的交通很方便,有小車、公車。小車一般每程收費台是70元,到山后沙尾一帶遠程的另議價。時租每小時250元。公車一般每程8元,小孩半價,七十歲老人免費。\r\n金門的電燈電話都普及了,筆者探訪過的親友家家戶戶都有電燈電話。電單車也多。\r\n金門的環保,綠化工作很出色,到處是綠色的海洋,記得小時候上太武山是光�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歷史文獻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歷史文獻
歷史文獻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歷史文獻
檔案說明
發佈日期
下載
歷史文獻
2009/05/20
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歷史文獻
2009/05/20
社區快蒐
社區小故事
相簿
影音
社區剪影
不知不可
必知產業
必遊景點
必了人物
必吃美食
必曉節令
訂閱聯播
最新文章
更多...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本網頁內容由社區自行維護,不代表本部立場
版權所有 © 文化部最佳瀏覽環境:IE10.0 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 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