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卓溪鄉太平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30113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17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邱麗華  
聯絡地址: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1鄰10號  
聯絡電話: (03)8841998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成果
社區工作成果
年度: 民國102年 計畫主持人: 邱麗華 專案經理 
計畫名稱: 太平村部落農作物種植復耕與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發展計畫 
補助金額: 2178220元
計畫概要: 卓溪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下,彙集本村地質肥沃水源充沛,部落一帶耕種的農地除傳承祖先種植方式及引用自然山泉水灌溉部落農作物。雖本村地理環境條件得天獨厚,蘊藏了產業多樣性與潛在能量,但各項產業發展受限,除缺乏專業輔導及創意,使得產業的發展無法呈現原鄉特色,產業經營面臨市場產業競争壓力,調適轉型相當困難;再加上缺乏有利組織整合,產業零星分佈及自身產銷能力受限。使得本村面臨產業的發展困境:1.部落農地閒置荒蕪。2.青中壯人口外流間接影響務農技術斷層。3.農業商品化程度不高致農產品的競爭很難在市場上取得優勢。期望趁著政府正值推動產業的階段,整合產業的同時,吸引年輕人回流到自已的部落,參與產業發展的推動執行,再集思廣益運用行銷與包裝,將本村產業推向具有國際觀光的條件,讓部落的經濟與生活提升,結合政府資源的協助,培訓更多元化的產業人才,以達到未來部落組織有獨自經營的能力。才能落實「在地就業」與「部落產業發展」。惟此,本協會擬101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太平村部落農作物種植復耕與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發展計畫」。透過本計畫,引導失業者培養再就業能力。
且近年來國人營養保健意識抬頭十分重視養生議題,許多部落族人傳統常食用之蔬菜,除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極具養生功效。如:本村太平部落已種植地瓜及樹豆,紅藜、小米等。中平部落種植梅子、紅肉李等及已生產梅精、梅醋、脆梅、傳統梅子酒等。中興部落種植苦茶油、酪梨、南瓜等,皆符合現代人喜愛的健康食品條件,具有高度市場價值,因為現代人崇尚養生健康,越來越多人,為了健康因素,開始以健康蔬果的飲食習慣。本村滿地都是天然種植的山上蔬菜、水果,在沒有完整適切行銷通路,導致所生産的農作物滯銷,無法讓居民有更好的收入。
故本計畫結合目前卓溪鄉公所的設備、行銷等資源:1.將目前部落生產的梅精、梅醋、傳統梅子酒,紫蘇梅,為由族人統一製作完成及行銷,減少中間剝削問題。2.另將部落原地生產的南瓜、地瓜、梅子等,以延續傳統知識種植及運用;加強研發、創新如: 南瓜、梅子等口味的養生手工餅乾及嚴選本村的優質梅子,採純正的傳統加工工法,如傳統梅子酒、梅醋、脆梅有等獨家梅製產品,提升經濟價值。
初期〈101年〉期望能從這個方向去研發在地的南瓜、地瓜、梅子等兼顧養生的點心製品試銷售市場對組合產品的喜好,並發展具本村地方特色的部落山野蔬果休閒產業。 擬以活化村內閒置土地〈太平 0812段0008 號、太平0812段0009 號、太平306段、太平0274段0000 號〉,種植南瓜、地瓜等,發展「部落農特色產品」。

中期〈102年〉鼓勵部落居民村民投入本計畫,參與南瓜、地瓜、梅子等種植栽培、病蟲除害、安全用藥等有完整的生長履歷製程,為農作物產銷平台。
建置加工產品規格化建立及 加工作業環境區建立。發展本村「產業共同體」及半日行程規劃及推廣產品促銷活動。促進未來觀光休閒產業,增加村民收入。並為部落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後期〈103年〉發展整合部落居民種植其它物種的蔬菜、水果以套裝養身蔬、果產品銷售,並結合部落廚房設備、材料等資源研發相關本村養身『原』味風味餐如:「部落餐飲」,研發本村「部落自然、生態旅遊」動線,構思發展具卓溪鄉太平村塔菲拉休閒觀光。結合鄰近如原鄉聯盟或飯店、旅行社,研發主題式遊程並發展本村地方特色如:「部落文化產業」、「部落寄宿餐飲」等,並配合部落產業整體發展,以期於凸顯部落產業發展之效益。 
計畫成果: (一)提升務農技術:
1.初期透過小農方式耕種及管理,「因為食物的品質,來自於耕作者的農作方式」。
2.請益自立成功經驗的自然種植法及有機農和農改場,不定期交流,提升務農技術。
3.保存祖先環境教育:符合自然生長規律保有美味及價值營養兼具環境保育之功
能。以就地取材、低成本的觀念,技術生產本村無農藥殘留品質嚴選的梅子及種植
的原生各類不同季節水果、蔬菜等。
4.由於耕種及管理掌握土地、務農生產技術,也是土地的耕耘者,並扮演著農業生產關係中的各種角色,讓上工人員在工作過程獲得經驗學習農夫一個職業。讓過去族人較刻板印象的農夫冷門職業,農夫專業化已是必然趨勢及熱門行業。未來上工人員投入相關農業工作,已有就業能力。
(二)提升生產加工能力:
1.透過本計畫塔菲拉園區部落種植原生蔬果,不僅只是初級生產,更透過學習的
經驗提升加工組合梅子相關產品能力。初期提升生產加工能力如脆梅、 梅
醋、梅精、或梅子相關食品研發,研發南瓜、地瓜、梅子風味的手工餅乾等
2.重新思考農業:原料→加工→流通→品牌建立。
3.透過多元組合品套裝以『原味』出發,展現本村所形成的農特產品特色創造造部
落生機。
4.讓上工人員在工作過程獲得經驗學習,從原料來源→生產→收穫後處理→加工學
習生產加工技能,一方面學習專長、一方面發揮自己的興趣,未來開拓上工人員
更寬廣的就業的管道。

(三)本協會導入資源,發展本計畫產業。
(四)開拓行銷通路
1.本村產業多屬一級產業,產銷機制未完備,無法在市場上有效率地相互競爭;再加上資源不足且整合不易,未來透過本計畫整合資源、能有效的帶動地方共同打開行銷通路。
2. 讓上工人員在工作過程獲得經驗學習,從加工收穫後處理→研發設計包裝→流通→銷售,發展產銷平台。學習行銷業務領域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成就及樂趣,學習到的新技能,在往後找工作也多一份機會。


(五)培力在地支持模式
1.支持本計畫耕種學習嘗試小農生產,開取啟更多部落居民參與本計畫,讓社區 支持型小農生產並擴大範圍。
2.也藉由消費平台拓展,廣宣支持近端消費,減少依賴遠端消費,也讓更多利潤留在部落。 
關聯性社區組織:  
協力團隊或大專院校:  
備註: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