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
  • 累計人數:149411
  • 發表文章:13
  • 相片數量:594
  • 回應數量:4
  • 網友按讚數:1
聯 絡 人 : 黃金燦  
聯絡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7鄰53-9號  
聯絡電話: 037-433116  
傳真電話:  
特色快照
大山火車站 

大山火車站興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民國十年)至今已有八十餘年歷史,它屬鐵路海線火車站草創和風式建築,在台灣鐵路文化史上已不多見,在日據時代取當地地名為站名,稱為「大山腳驛」光復後,地名改為大山里,車站才更改為「大山火車站」,大山火車站最大的特色為日據時代的和風式建築,蓋的是「歐山式屋頂」,而兩邊有落水波,双層突出的屋簷可遮陽,加上建築全部木造,窗戶門檻都是土木杉建造,尤其特殊的「編泥牆」做為牆壁,而牆壁內以竹子,黃泥,稻草,石灰等攪拌而成,到目前為止牆壁的「編泥牆」仍然完好,形成一大特色。在早期往來於大山竹南間的挑擔菜販(以地方特產西瓜、地瓜、鹽瓜、芥菜…)尤其在西瓜盛產期,月台上「西瓜擔」更是蔚為奇觀,而隨著農業社會的漸漸沒落,往日繁榮的景象只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大山火車站亦因業務清淡,於民國80年改為簡易車站。民國93年經苗栗縣文化局審查通過列入苗栗縣第8座值得保存之歷史建築。
註:在挑擔菜販全盛期,菜擔與菜販一樣亦須購票(以重量計)方可上車,菜擔若未購票於下車出站時將會被罰款。

社區小故事
大山里小地名及舊地名
    2010/06/21 08:22 | 社區文史

1.     八甲外:

後龍濱海遊憩區停車場以東、興山寺以南至大圳以北之土地,舊稱「八甲外」。原屬官有地,為印度樹仔(印度黃檀)之自然林,後被砍伐燒木炭。日據時代地方人士張萬枝向政府承租,雇林順水、洪慶安等人開墾,種植引進之新品種西瓜,由於沙質地特別適合西瓜生長,產量多、品質好,村民爭相傳種,造成日後大山西瓜之盛況,堪稱大山西瓜之發祥地。祇因當時開墾之土地有八甲多,故閩南語稱之為「八甲外」。

(根據耆老蘇萬得、陳玉森口述)

2.     外埔仔寮: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牛車牌
    2010/05/28 09:30 | 社區文史

台灣有句俗諺說:「無轎坐牛車」,即深刻表達了「牛車」這項交通工具的常民氣質。台灣最早出現的牛車,是板輪牛車。板輪牛車,顧名思義是以木板為轉輪且無軸輻之分的兩輪牛車,輪高可及身。

牛車也隨著道路的改善,由兩輪的板輪牛車改良為四輪有輻且外包鐵皮環的牛車。改良後的四輪牛車載重量較兩輪的板輪牛車來得大,但是比不上兩輪的板輪牛車便捷。二次大戰後,出現了橡皮輪的牛車,又漸漸取代鐵皮輪的牛車。

由於牛車是庶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農家,官方於是藉著抽取牛車稅以便於管理,這樣的措施自清領時期已開始施行。<淡新檔案>曾記載「凡有牛車一輛,每年一律貼費銀五角」,證明清代台灣的牛車必須納稅。日治時代的牛車管理辦法是發給牛車主人一張登陸號碼的車牌,以便於繳納牛車稅,類似今日牌照稅。戰後仍有此制,是向警察局申請,如果沒有車牌駕駛,會遭警方的取締。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本地及鄰近村里辦理農地土地重劃時,牛車的功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甚至本地年輕人陳枝地、吳生萬等人還組成了牛車隊,受雇載運沙土協助農田整地,後來由於機車及併裝三輪車的普及,牛車只在鄉下或山地還繼續使用﹔因此,牛車牌照稅制到1971年(民國六十年)便廢止。

牛車行照(正)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大山腳的山名
    2010/05/28 09:25 | 社區文史

大山腳的山名:

      大山腳北境濱海的綿延山丘,如今已是叢林雜草、荊棘密佈、小徑湮沒、人跡罕至,回歸山林的原始與寧靜。然而在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以前,它與村民生活關係密切-牧童結伴、牛隻成群;牽罟的漁民,穿梭於山麓的「牽罟路」;撿柴、筢落葉、剷草皮(堆肥用)的鄉民每日往來人群絡繹不絕;而福山靈地,也是祖先長眠之佳城,清明掃墓,村民齊聚、追思祭拜,此地儼然成為大山人生活的一環。

      因此,古早以來,每座山崙都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並世代相傳。在逐漸被淡忘之時,重新提起並形之紀錄,庶能喚起人們的記憶,並讓它「名」傳千古,並知地名其來有自:

(一)罟仔壁崙: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13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