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山居民,祖先唐山過台灣,直接或間接定居斯土,以為安身立命之地。自來即以農漁為主,雖無優渥之地利,享受魚豐米足。然先民克勤克儉、吃苦耐勞上事老畜幼,養生喪死無憾。生於斯、長於斯,而安土守業,世代相傳。其間雖有政權之轉移,戰爭之波及,地震之災變,與夫颱風水旱之肆虐,幸未釀成巨災大禍,遭致家園殘破,流離失所。二三百年來,田野平鑄,山丘林園,大海潮汐,與村民緊密形成生活共同體。年年歲歲,世世代代,大抵若是。
及至台灣光復後,人口增多的壓力,加上民國五、六十年代的科學發達,工商業興起。農村逐漸掀起變化,由微波而致巨浪狂濤,排山倒海之勢,衝破舊藩故籬,影響既深且大,改變了大山地區的土地與人民。莫之能禦的時潮與趨勢,不管願不願意,都得主動迎合或被動順應。總而言之,時代變了土地變了,外表與深層,都起了革命式的鉅變。而無論稱之為,「功臣」抑或「禍首」,下列幾件大事或演變,乃是改變大山傳統與歷史的重要端源。
◎拓墾爭地,破壞生態
光復之後,大山地區人口激增,根據《後龍鎮誌》:民國36年至55年,大山里人口成長率百分之七十四,為全鎮各里之冠。(人口由一千三百四十六人增至二千三百七十五人)在唯農是賴的大山里,嚴重感到人多田少的壓力,不得不設法擴地增產。於是乎,保安林地以及山丘原野,成為覬覦的目標,大肆濫墾盜伐以闢田園,導致保安林日漸縮小,山丘原野千瘡百孔,沼澤地也填平無遺。加上燃料皆仰賴材草,堆肥也來自山上的落葉雜草,粗大筆直的樹木,又是免費的建築材料,因此,生態受到空前的破壞。
影響所及,海邊流沙日漸逼近,原本近海的濕地、草地以及「石頭仔坪」,都被綿長成丘的「沙母崙」所覆蓋。結果,海鳥不在於此築巢生蛋,雉雞從此不聞其鳴聲,不見其蹤影。在天空飛翔盤旋在大樹上築巢的老鷹,因無棲息地而飛走了。老鷹抓小雞,母雞勇敢護小雞的場景,以及家門口敲打竹箠,發出唷呵、唷呵嚇走,老鷹的聲音,成了老年人的回憶。野兔難得一見,貓頭鷹幾乎絕跡,更別說「石虎」了!年輕人也許很難想像,甚至不太相信,四、五十年前,本地也曾有這麼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工商興起,人口外移
民國六十年代,工商業興起,乃是改變大山地區的主要原因,成為切割新舊時代的巨斧利刃。從此以後,年輕人口大量外移,造成人口減少、老化;田園紛紛休耕、棄耕,農宅荒廢傾圯,造成了農村的沒落,農業從主業變為副業,甚至乏人問津。
北埔海岸的牽罟捕魚,由熟絡逐漸沒落,終至消失,只因為有漁利,也沒有人力,北境的山丘林野,早期人來人往,不絕於途,如今,牧童不見,也無人去撿拾枯枝落葉,還原了「落葉歸根」的自然現象,一片荒煙蔓草,人跡罕至,路徑掩沒,完全脫離了大山人的生活圈。
大山國小由鼎盛的三十班左右,逐年遞減,僅剩十餘班。大山車站,旅客稀稀落落,站前零星的商店,生意清淡。很難想像這裡原本是人聲鼎沸的市集街坊。種種的重大改變,都是工商業時代都市興起所致。
◎科技發達,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