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1
  • 累計人數:1083653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嘉邑城隍-牛挑灣
    2015/09/13 21:39 | 嘉邑城隍爺

嘉邑城隍-牛挑灣

據傳笨港等地械鬥死亡先民都各自集中在北港(泉州籍檢骨集中建義民廟恭奉「義民爺)及牛挑灣(今水林鄉牛挑灣報恩堂,漳泉州籍撿骨集中建報恩堂恭奉「祖先公)與笨新南港義塚(漳州籍撿骨集中建萬善同歸所恭奉「萬善爺)等地,械鬥情形至日據時期才改善,並由當地民眾收丁錢或募捐建廟,擇每年七月定期祭祀及超拔先祖活動;依大清朝規縣衙或分署才能恭奉  城隍,因當地傳說不斷,清末時期笨港縣丞白鸞卿才至嘉義縣衙奏請朝廷同意城隍分尊坐鎮保佑平安;除了笨港分署有笨港城隍外(已移至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奉祀),今水林牛挑灣祖先公為雲嘉南地區最先有恭奉  嘉邑城隍爺神尊,並同時奉請嘉邑城隍廟福德正神陪祀,以祈求地方安寧,早期每年都有返新港奉天宮、嘉義市城隍廟進香活動。

 

 

 




笨港城隍-笨港縣署
    2015/09/13 21:36 | 嘉邑城隍爺

笨港城隍-笨港縣署

(笨港天后宮、新港奉天宮)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笨港街先設置笨港公館,由於諸羅縣笨港人口日漸增加,至清雍正九年(西元1731)福建總督劉世明上奏因應笨港繁榮,在諸羅縣下再新設縣丞以稽查地方,管理笨港的治安,並稽查地方兼查船隻,設有巡檢署、水餉館、陸餉館、鹽務署及水師營汛等;當時諸羅縣知縣馮盡善,於清雍正十年農曆二月初七將縣丞署公館設於笨港磚仔窯(今北港溪河床中:東勢街,即笨港天后宮附近),後因笨港溪大水氾濫成災改道,清雍正十二年再移至板頭厝,今笨港長天宮東側位置(今新港鄉板頭村),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暫於笨新南街宮前鄭姓人家住宅為臨時辦公處所(設鹽務館、陸餉館及辦產館等);清光緒十一年笨港丞署由大街(今新民路)鄭府移到新港大興宮內,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在大興廟旁建房舍做為笨港縣丞署,轄署務縮減更名為辦產館,留官員駐紮館務(縣衙官兵居住於現舊市場內),原在清雍正十一年派駐水軍(設千總與釐金局)駐守笨港協助縣丞加強笨港地方事務,隨縣署遷移至笨新南港,後因笨港港運業務日漸沒落而撤離;笨港縣署於清光緒十三年農曆四月撤,歷任縣丞共計40(正式派任37位、代理3),後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與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統治;縣署遺址現留有門窗木雕(天然漆)、見官道(早期見官需在門口通報)及最近才建涼亭美人椅(柱子與柱子中央連接長條狀,有扶手椅背依靠),內擺設青斗石重建碑文。

笨港城隍:

清朝時期諸羅縣笨港增設笨港縣署,  笨港城隍」仍由縣衙所在地「諸羅縣城隍廟」分靈駐駕,由當時諸羅縣知縣馮盡善及新任縣丞胡光祖等,自諸羅城隍廟恭迎  城隍爺(頭戴宰相帽),在笨港天后宮奉祀,歷史年代如表。

隨笨港溪大水氾濫,遷移至現今在新港奉天宮左前殿恭奉接受信徒香火膜拜。

註:據傳原由周鍾瑄離開台灣時,贈送給笨港天后宮  笨港城隍一個「無所不知」匾額,感恩來台期間庇佑其政務順利與境民安康,年代久遠該匾額已不知去向。

對聯:城郭固金甌眼眺靈鰲馴海峽,堭溝堅玉壘心懸寶曆警山陬。

笨港城隍自民國91年起農曆八月初二(聖誕日)出巡遶境活動(消災解厄、日查夜訪確認管轄區域),前祀包青天(閻羅天子),左右配祀文(調查官,左手持生死簿、右手握筆)與武(執行官,右手持錘)判官、牛將軍及馬將軍、枷爺(金將軍或大鬼)及鎖爺(銀將軍或小鬼)、七爺(俗稱大爺、長爺或白無常,謝必安將軍:著白袍,右手持羽毛扇、左手拿令牌、帳帽前繡「一見大吉」、後繡「日」字)、八爺(俗稱二爺、短爺或黑無常,范無救將軍:著黑袍,左手拿著「賞善罰惡」的牌子,右手持枷鎖鐵鍊,魁帽後繡「月」字,合稱大二爺)、陰陽司、四大捕快(喜、怒、哀、樂)等將官。

在笨港天后宮及新港奉天宮等時期,每年農曆元宵遶境活動,尤其小孩仔很喜歡向八爺討銅錢餅吃(薄薄脆脆中間有洞,用紅紗線貫成掛在七、八爺神偶身上),據傳早期每次遶境都由笨港縣丞購買「平安餅」,送給縣民吃平安,也是信徒每年農曆八月初二  城隍爺誕辰必備供品之一,聽說警界很多人為要升官,會前來向城隍爺祈求保佑如願,所以到新港奉天宮拜拜,第一個向陪祀神尊就是笨港城隍來先求個平安。

表 笨港城隍歷史年代

年代

(西元)

歲次

朝代

地點

備註

1732

壬子

()

雍正十年

笨港

天后宮

今新港鄉南港村

1803

癸亥

()

嘉慶八年

蔴園寮

肇慶堂

今新港鄉大興村

1887

己丑

()

光緒十三年

笨新南港

奉天宮

同上

七爺八爺

路寒袖

e拄破天,短e冬瓜穎,七爺八爺巡溪墘。

逐家目睭眨眨囁,看他到底是卜創啥麼?

長腳鬥短腳,白衫拉黑衫,七爺八爺來收驚。

貓仔半暝哭無聲,囝仔滿月就會喀喀行。

敢有影,敢有影!

汝毋信,汝毋信!去甲七爺討一塊平安餅;汝毋信,汝毋信!去甲八爺分一張符仔囝。

逐家:大家;眨眨囁(ㄘㄚ8  ㄘㄚ8  ㄋ一4):即不斷的眨眼睛;喀喀行:形容行走急速無礙;喀喀(ㄎㄛㄎㄛ8)

 

笨港街:

    距縣三十里,南屬打貓保,北屬大槺榔保,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湊,百貨騈闐,俗稱小台灣(依據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資料)笨港受歷次遷移,造成房屋農田等沖毀,河川改道,讓地形地物改變,失去明末清初既有繁華樣貌,演變成成笨北港、笨南港等兩地,又因宗教信仰地位之爭,而有各自表述之爭議不斷發生;該批古物與舊地圖,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嘉義縣新港國小自然史教育館,102102日〜103531日辦理「重現古笨港暨福蝶特展」,所以笨港歷史文化應該受到重視,不再只是雲林與嘉義縣等個別呼籲,應由中央單位重視,成立「笨港歷史文化博物館」,專門來處理負責,將歷史文物得以保存與呈現。

 

 




嘉邑城隍爺-嘉邑城隍廟
    2015/09/13 21:34 | 嘉邑城隍爺

嘉邑城隍爺-嘉邑城隍廟

(諸羅縣、嘉義縣與雲林縣)

諸羅為平埔族Tzurosan(社:為荷蘭人稱呼,諸羅荷蘭文:Tirosen)所在,顏思齊死後來台部將也陸續前往今嘉義屯墾(漳州人佔多數),明鄭成功時期,於西元1662年嘉義設置天興縣,後又改為天興州;並自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屬福建省台灣府所管(第一任知府蔣毓英,設台灣、鳳山及諸羅等三縣),諸羅建縣城於佳里興堡(舊稱諸羅番社,第一任知縣季麒光),以平埔族諸羅社取名「諸羅」,又其諸山羅列名符其實,看中阿里山山脈下腹地廣大今嘉義市,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遷縣治至此(城門外廣植莿竹防禦),縣轄四里(原天興州之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及開化里等)、九保、十四莊(康熙五十一年,將莊改庄)及四十社,嘉義設縣至今已332年。

至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林爽文(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起兵叛變,諸羅居民協助清軍守城十月,加上朝廷派福康安(因資訊封閉,故被誤傳當成嘉慶君來台灣,因為這些蹤跡均是福康安討伐林爽文的路徑,加上隨行部將在林杞埔之坪頂埔遇襲受傷身亡,就地埋葬,據傳李府千歲附身護駕,故當地人稱其隨駕王爺,清光緒二十六年庄民陳秋猛等建廟,陪祀王得祿,俗稱李勇廟或王爺廟,李勇係為台語音,形容李府千歲非常勇猛,民國62年依神意取廟名為保安宮,並分靈至基隆市和平島建乾隆宮)來台奧援解圍平亂,隔年清高宗(乾隆)以諸羅居民義氣可嘉,賜名嘉義。

保安宮廟門石柱對聯:李德耀功勳威武功高護國,勇猛貫乾坤鎮守延正庇民。

清光緒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欽差大臣左宗棠奏請台灣建省,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台灣正式設省(原隸屬福建省管轄,省府設今台中市),劉銘傳為首任巡撫(隔年四月到任),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雲林設縣,直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與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等割讓給日本,在台灣原大陸移民部份也回到家鄉,不做亡國奴,台灣與大陸也暫時停止交流與移民。

根據已知資料查證,台灣府諸羅縣前後共計有四十八任知縣,台灣府嘉義縣前後共計有六十二任知縣;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民國341025(西元1945)台灣光復,國民政府由日人手中接管,於民國38(西元1949)遷都來台灣。

嘉邑城隍廟:

「水庸」即水為隍、庸為城,所謂城係指城牆、隍係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城隍廟的興建,始於三國時代,  城隍(Cheng Huang)也是地方行政司法神(依管轄地區大小,下屬分成二十四司、十八司、十二司或六司等)城隍由玉皇大帝任命,宋代封為「明靈昭惠王」,元代封為「護國保寧王」;按大清朝規縣署所在地必有城隍廟,並列為正式祭典,嘉義城隍廟(又稱嘉邑城隍廟)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由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鍾瑄任內發起捐俸、地方住民共同募款興建完成。

廟門對聯:撿德有虧休誑我,問心無媿可為人。

主祀  城隍(俗稱城隍爺,有鎮殿及開基神尊)、陪祀十八司(分六部各三司)、開漳聖王(陳元光)、陰陽公、福德正神、速報司爺、虎爺、文及武判官、牛及馬將軍、什家將(刑具爺、龍側什家將:謝將軍、甘將軍、陳文差爺、劉大神及帆大神等六尊、虎側什家將:范將軍、柳將軍、劉武差爺、洪大神及金大神等六尊)、福德正神及速報司爺,城隍為地方之守護神,是嘉義地區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

典重水庸侯封綏靖,司同州郡治洽幽明

嘉義紳民陳熙年等感  城隍神蹟,簽呈嘉義知縣白鸞卿奏請朝廷加封(請加封嘉義城隍廟神摺今猶存),並於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西元1874),由巡視台灣欽差大臣沈葆楨,籲懇敕加封號,蒙敕加封「綏靖侯」,故「嘉義縣城隍廟」成為台灣各縣級城隍中,有唯一尊號的神祇,同時廟內有國寶級交趾陶大師林添木、壁畫彩繪大師陳玉峰門神、泉州蔣氏匠派石雕、鎮廟之寶「八獅座」神轎等珍貴文物,於民國104327日獲文化部12位審議委員通過為國定古蹟。

嘉義城隍爺靈籤第三十首:邊城伐戌寇,旌旗得勝回;功勳班師吉,門第有光輝。

(1)至誠前知」、「臺洋顯佑」匾額

因戴萬生之役,蒙  城隍爺籤詩內容其中一句指示「有禍不城殃」,使得人心遂定守城抗敵,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由知縣白鸞卿感謝城隍爺獻上匾額,該四字以《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取其中「至誠前知」這四字,來表達縣民感謝  城隍爺之意;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皇帝賜「臺洋顯佑」橫匾

嘉蹟遺徽提督勳崇王得祿,邑官獻祭城隍靈感白鸞卿。

(2)交趾陶和歌

源實朝、本居宣長 著(嘉義美記商店:蘇育奇所捐獻)

左聯:山はさけ海はあせなむ世なりとも君にふた心わがあらめやも。

右聯:しきしまのやまと心を人とはば朝日ににほふ山ざくら。

八家將或什家將等地方民俗陣頭在台灣嘉義早期非常興盛,而且從日據時代嘉邑城隍廟中正殿左右兩側和歌交趾陶對聯,也間接證明嘉義在台灣是交趾陶的原鄉;同治元年(西元1862)彰化戴萬生叛亂,九月間,戴萬生並遣戴彩龍、陳弄、嚴辦等戰逆復撲嘉義城,南北聲息不通,城中糧盡兵缺,危在旦夕之際;知縣白鸞卿率嘉安局長賴時輝,士紳王朝輔、陳熙年等眾信者,求告於城隍廟,祈拜城隍,蒙  城隍賜諭籤詩:「合家人安泰,名利兩興昌,出外皆大吉,有禍不成殃」,說明城隍爺的靈顯。

八家將

路寒袖

陣頭是將軍,威風凜凜;舉葵扇,做前鋒;一馬當先迎神明,庄頭庄尾攏知也。

八家將軍會得致福蔭,一見大吉,再見大喜;

三見國泰民安享大福,陣頭做將軍,感心為神明。

(3)周鍾瑄

周鍾瑄(西元16711763),字宣子,貴州省貴筑縣青岩鎮人(今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鄉試第二名舉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任福建省邵武縣知縣,清康熙五十三年(西元1714)至五十八年(西元1719)任台灣府諸羅縣知縣,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任台灣縣知縣。

與陳夢林、阮蔡文被稱為「諸羅三賢」,諸羅知縣任內在水利建設及創修諸羅縣誌等卓有功績,尤其是廣造糧倉、埤圳,以利農業,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滿巡台御史禪濟布,彈劾周鍾瑄「加徵耗穀」,清雍正七年(西元1729),欽差大臣史貽直以貪贓罪判處周鍾瑄絞刑,後被清世宗赦免,最後官至江寧知府。

(4)白鸞卿

白鸞卿  (河南懷慶府河內人),字仲安,清咸豐七年(西元1857)任台灣府嘉義縣笨港縣丞,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任台灣縣知縣,清同治元年二月署任嘉義縣知縣,將宋太宗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匾於縣署。

(5)縣衙及城隍編制

一般百姓稱呼當官為官人或官爺,在大清朝廷有正式命官身份,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書吏、衙役等編制與官階;在清朝官府有句話:「無幕不成衙」的諺語,得知通常知縣私人自己出錢聘請的師爺(或稱幕友,類似現今顧問、秘書或助理等)來一旁協助縣政,當時諸羅縣是大縣至少會有兩位師爺,分別為錢谷(錢糧)師爺與刑名師爺;當然知縣也會僱用跟班(即官人之僕役,俗稱長隨),地位雖卑,他們為知縣老爺辦差、跑腿、伺候及雜役等工作,又分工不同,長隨有家丁、司倉、管廚、司簽等稱號;城隍與行政單位同體,所以也有官階,分公(省最高的城隍爺,即巡撫稱為威靈公)、侯(府有府城隍稱為綏靖侯)、伯(縣有縣城隍稱為顯佑伯)三個等級,如都城隍六部各四司、府城隍則為六部各三司及縣城隍則為十二司。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