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64
  • 累計人數:1085440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甘蔗大王-紀長
    2016/01/27 20:57 | 紀長

甘蔗大王-紀長

有「台灣蔗王」美譽,他出生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卒於昭和十五年(西元1940),曾經坐擁上百甲田地,並承租一千三百甲地種植甘蔗,是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原料採收區內最大的個體戶;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他勇奪了當年度「台灣新聞社」所舉辦的「全島甘蔗品評會」一等賞(頭獎),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出版的《台灣糖業全誌》禮讚他為「台灣蔗農界の第一人」,曾擔任水林庄區長。

甘蔗節:

看到台糖小火車載一節節甘蔗,偷吃或拔蔗甘蔗節是許多人早期小時的回憶,自先民隨顏思齊來台後,將甘蔗砍成一節節,利用甘蔗節來製糖霜(俗稱蔗糖或黑糖膏)、製酒(俗稱甘蔗酒),先民將白甘蔗提煉砂糖之後的糖水,尤其甘蔗經過發酵後,顏色透明,口感微甜,是具有濃烈的酒氣成份,比米酒還廉價、廣受歡迎的「平民酒」。

竹蔗:

西元前一世紀廣東人楊孚「異物誌」記載:甘蔗取汁如湯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曝之,凝如冰,破如磚,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元至正九年(1349),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載有「煮海為鹽,釀蔗漿為酒、釀蔗為糖」,可以證明元朝時,台灣已有甘蔗之生產,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舉人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甘蔗有兩種,似竹而大者為果蔗,截斷生啖,不可以造糖;似萩而小者為糖蔗,口啖即刺傷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紅砂皆此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側種,根上庶出,嵇含如干、莖直立狀像竹,早期先稱為干蔗或竹蔗(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後,隨即由福建引進「皮白肉厚而梗汁甘」的高大「竹蔗」甘蔗品種,開始大量繁殖),日治時期後經改良品種,加上其味甘,取其雅名統稱為甘蔗,台灣種植甘蔗的起源,始於明顏鄭來台時期,由於當時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鬧饑荒,導致附近居民大量流亡,其中有數萬的災民移居到台灣水漆林、笨港及外十莊等來屯墾,郭文、楊經等由家鄉順道帶來了竹蔗枝節,少量繁植用來製糖(甘蔗的糖分是由新鮮的蔗糖、葡萄糖及果糖等三種成分構成),加上日據時期紀長(曾任水林庄長)將甘蔗改良(細莖種及大莖種)、深土種植,糖液產量數量增多,水漆林也延續種植甘蔗至今,目前在水南地區仍有少數種植,以家傳第三代紀進成所耕作有機黃豆紅甘蔗最為有名;明末清初移民多在住家附近來製糖,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6月間,首位到台灣任職的巡台御史黃叔璥在台期間僅短短兩年,在其離台前完成了近九萬字「台灣使槎錄」一書的「赤崁筆談」及番俗六考等,「物產」篇內詳細記載︰「(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斤」,說明了台灣當時的產糖數量,直到清朝末年則在蔗田附近蓋一棟棟茅草屋(稱為糖廓、草仔廓或寮仔廓,由糖亭與廓厝等構成,糖亭為壓榨甘蔗的場所、廓厝為熬糖屋:從採收甘蔗後,以石車硤蔗:利用牛隻推動石磨,來磨甘蔗壓榨汁,熬煮成結晶糖),日治時期蓋製糖所,以鐵道來運輸甘蔗,改良榨糖技術方法,提高品質與產量,卻產生會社剝削蔗農不平等的待遇。

赤崁筆談

「台人十月內築廍屋、置蔗車,僱募工人,動廍硤糖。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湯大沸,用蠣房灰止之;將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煎成,製糖槽內,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糖。色赤而鬆者,於蘇州發賣;若糖濕,色黑,於上海、寧波、鎮江諸處行銷。至於白糖,將蔗汁煮成糖時,入糖漏內,下用漏鍋盛之;半月後,侵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漏上十餘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餘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每漏白糖只五十於斤。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硤糖;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餘。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車工二人(將蔗入石車硤汁)、牛婆二人(鞭牛硤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籜)、採蔗尾一人(採以飼牛)、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斤。」

甘蔗-  蘇軾

老境於吾漸不佳,一生拗性舊秋崖;笑人煮積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

長蔗(裨海紀遊)  郁永河

蔗田萬顷碧萋萋,一望籠蒽路欲迷;綑載都來糖廓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甘蔗花-日治嘉義新港詩人  林開泰

綠陰冉冉著花新,十里平疇入望頻;搖曳西風翻雪浪,分明蘆荻是前身。

甘蔗-林緝熙

愷之風味說扶南,玉液瓊漿醉後酣;愛汝經霜偏有節,果然晚景十分甘。

蔗浪-水林鄉塭底村詩人  李啟東

一三四號植農場,綠葉翻時拂碧滄;搖曳西風千萬頃,不同蘆荻與葭蒼。

枝葉搖動色蒼蒼,十里平疇任遠望;揭揭風吹翻似水,幾疑碧海起波浪。

甘蔗汁-劉福麟

忍由壓榨滓留痕,擠得瓊漿注滿樽;有節憐他甘碎骨,獨留甜味在乾坤。

    白甘蔗容易氧化變質,古早製法沒有使用石灰,故需多在春節前後製作,因為一經氧化後顏色會變深又黑,所以用純汁避免快速氧化來製成,也有利用急速冷凍,將甘蔗汁倒入模型後,便立即冷凍,才能確保甘蔗冰不變質,購買糖霜多置於冷凍庫來保鮮,現今使用石灰不再受限於春節前後製作;一枝拿在手中乎大家食來運轉嚼出幸福的滋味,甘蔗是年節重要的祭品,尤其早期嫁女兒用整枝紅甘蔗頭尾帶葉子,鄰近都知道水林種的甘蔗尚水,長又甜,每逢嫁娶事先吩咐留整枝,讓子女幸福百分百。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