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社區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90
  • 累計人數:1085742
  • 發表文章:724
  • 相片數量:4
  • 回應數量:72
  • 網友按讚數:7
聯 絡 人 : 紀昭男  
聯絡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水林路58號  
聯絡電話: 05-7853733  
傳真電話:  
社區暫無圖片
社區小故事
水林之光-張金法
    2015/12/15 20:48 | 水林農村牛車話風情-水北張金法

水林之光-張金法

(牛車製造)

張金法先生(民國24年出生,現年81),祖籍原本世居雲林縣北港扶朝腳聚落(舊稱興化店,以鐵戶居多),民國35年台灣光復時期,受到家鄉居住環境沒落,加上164線道路已取代五分車及水路等成為交通要道,才舉家隨父親張慶裕遷往水林街上居住,其父親就在本鄉水北村重新開業,做起製牛車的事業高峰;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養牛,牛車是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張金法說,全盛時期,他家的製牛車店內曾雇用五、六位師傅幫忙,加上父親與他,還是忙得不可開交,他與父親兩人常常得在師傅下班後,還趕夜班做到半夜,隨著耕耘機、曳引機等農具替換獸力,現在只偶爾維修老農民的牛車,不由感歎「牛車起厝,家伙攏在這」;張金法先生表示,全盛時期光水林鄉的水南、水北等村,就有100多輛牛車,甚至利用牛車搭戲棚酬神,最早期的牛車連輪子都是木頭製,後來發展出包鐵片輪子,最後才進入橡膠輪時代;牛車在民國70年代以後逐漸走下坡,目前農民大都使用貨車載運物品,僅剩一些老農民習慣牛車的悠閒步調,還在使用中牛車,仍三不五時回來請他維修,他估算水林鄉還能用的牛車,大概只剩個位數。

阿法伯對於牛車木工技術的專研,與打鐵是不分軒輊的,做牛車必需同時具備打鐵、木工的基礎,因為兩者是分開的,原因是要學有專精,各種行業之間自有一份默契與情義存在,互相分賺(各分一杯羹),不要一次獨攬全部,這也是經商之道,但往往鐵木工還是都得自己來;只是阿法伯的這兩項技藝皆得自祖傳,已是第二代傳人的他,自覺身負傳承的使命,所以兩項技藝都很用心去學習,而木工所學首要是牛車的製作,所用材料來源大部分多向台灣中南部的東勢、水里、嘉義、台南及屏東等地區的木材商洽購,同時阿法伯認為北部的木材因氣候的關係,枝幹筆直,南部的木材成長期間枝幹多呈彎曲,製作時容易龜裂,相較之下,中北部的木材品質要比南部來得好,現在沒得挑,多是進口材,反正只要是可以用的材都好;近來受到校園鄉土教學、休閒農業及社區發展影響,造成復古牛車、木車輪造型長凳及圍牆裝飾等大受歡迎,但是現存牛車數量愈來愈少。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春牛耕田

水林鄉大溝人  神像雕刻 李昆漳

青苗正值播春間,南畝拖犁往復還;

獸類惟君功第一,可憐無術脫刀關。

張金法回想起十三歲國小畢業即隨父親學藝,直到出師克紹箕裘、獨挑大樑,成為當時水林地區首屈一指的製牛車大師傅,五十幾年過去,鐵牛仔(耕耘機、曳引機等)也取代牛車,他只好轉為製作鋤頭、犁、鐮刀及輦轎等農具及寺廟神明用品取代製牛車,繼續為生,雖然偶爾也會有休閒農場、遊樂場的人找上門,買他收藏的中古牛車當擺飾,現僅剩舊牛車要組合剩沒幾台,牛車技藝能夠延續與傳承愈來愈難,牛車製造已是腦海中的記憶。

 

 

 

 




水林農村牛車話風情-水北張金法
    2011/11/23 15:08 | 水林農村牛車話風情-水北張金法

水林農村牛車話風情-水北張金法

 

以前種田的辛苦和情景,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木板輪牛車(幸福一牛車、牛轉乾坤等寫照,在大家的心中都難忘當時農業社會辛勤耕田,牛車可說是最佳夥伴!尤其是老一輩對牛車記憶卻是大大不同,那裡頭有多少的感情,有多少的汗水,有多少的辛勞,有多少的辛酸!

 

無論是直接拉著、推著牛車,一步一腳印漫漫前行,或是辛苦多月深耕勤耘,看著牛車前來,載走一季所穫的莊稼農產(稻穀、花生、蕃薯、蒜頭及玉米等),那都是早期台灣人民生活中最深刻的印記無遺。

 

牛車就是用牛牽引的車輛,製作牛車的技術繁瑣,必須同時兼顧木工及鐵工,現今台灣製作牛車的工匠人才式微。

 

展出了台灣早期農村的傳統農作生態,傳統標準尺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