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封神榜-新港太公廟
(文王拖車、武王拜相)
中園仔範圍從姜太公廟到新港國中一帶,居民多數是從笨港及水燦林等沿海一帶遷來開墾,張姓是主要姓氏,太公廟位於新港鄉福德村中正路115巷19號(新港國中後面),主神為姜尚太公(來台344年,又稱為太平公),陪祀二神
姜太公身騎四不像,手持杏風旗、驅仙令旗,為當時周文王禮聘重用,擔任伐紂大元帥。
姜太公神尊原由張姓奉祀,張姓移民最早來台居住於今水林鄉水北村,小部份遷移到水南村及大溝村水尾埔(俗稱張水尾)等屯墾,大部份遷移至今新港鄉南港村、福德村等地居住,牆壁上彩繪、楹聯等也說出姜太公歷史淵源,值得大家前往參訪,了解明末來台的典故。
左牆壁詩句:
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
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
右牆壁詩句:
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
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廟內神柱楹聯:
宮殿華麗洪水沖失笨港古、廟貌巍峨福地重建蔴園新。
左牆壁對聯:
鄭朗雲 虔書
心藏雄略星斗衝霄漢
保固八百餘年亨尊安
右牆壁對聯:
鄭朗雲 虔書
國王尊賢下拜稱相父
忠臣受禮赤誠扶西周
新港姜太公廟來台淵源
張姓移民祖先初居水漆林,其後代子孫小部份遷往大溝仔西北角水尾仔居住(即今雲林縣水林鄉牛挑灣溪東岸,靠近口湖鄉),大部份遷移至笨港屯墾,而姜太公之金身,據傳是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70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張姓移民後代,再返回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奉迎而來。
在清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由當地笨南港移民合建廟宇(草寮),詎料清嘉慶二年間(西元1797年)出黑水將廟宇沖毀,只好再隨張姓移民徒遷至麻園寮(約今新港鄉共和村六腳大排附近,位置約在今新港公墓東南邊農田),受經濟因素遲遲無法建廟。
於是信徒們只好先組織「太公會」,一直維持至第二世界大戰後,經濟逐漸改善,居民提議來重建,民國77年在中園仔將太公廟重建完成。
祭典活動擇以每年
廟門楹聯:
高忠信 拜撰並書
太上德相侔釣渭興周人尊大老
公前恩並渥佑台復漢神護中華
陳天來 敬獻
姜相隱磻溪姬伯禮賢東征滅紂
太公垂渭水文王聘能西岐扶周
安營儀式:
二神
說話人:
或稱說書人,自北宋仁宗開始,是宮廷或民間等非常受歡迎的娛樂節目,在明朝中葉,以歷史典故結合神怪章回小說等故事,帶有文學創作的想像力,來迎合大眾的口味,由於地方宗教信仰受到歡迎,廟宇神像林立,致也帶動祭祀習俗、民俗戲劇演藝等相關行業更加蓬勃發展,廣為流傳。
宋朝大開地方宗教信仰自由之門,讓說話人行業,從個人演唱再加入樂師、偶具等器具,以趣味神化可看性等來增添熱鬧氛圍,迎合吸引人群觀賞,逐漸在廟會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
到了元朝時期開始,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朝萬曆年間,許仲琳(明隆慶及萬曆年間:西元1567-1620年,號鐘山逸叟,直隸應天府人,今江蘇省南京市)創作了「封神演義:封神榜」章回小說,從此姜太公更加神化,並且為民間廣為雕刻神像、建廟奉祀。
張煇:
為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顏思齊來台二十八兄弟之一,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由陳衷紀推薦,與張弘負責前寨守衛工作。
其大陸來台後代子孫及族親等多居住於水燦林、扶朝腳、笨港、新港鄉中園仔及南港菜園與溪口等地區屯墾生活,奉祀姜太公為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