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傳教士-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
又稱為雨怪,是平原地區唯一樹蛙,屬於保育類生物,是叫蛙第一名的綠色精靈,在嘉義縣大林三角、內林社團(當地社團國小,有諸羅樹蛙鼓及諸羅樹蛙舞)、溝背、義和、雲林縣斗南鎮石龜溪、古坑鄉及斗六市等地方,麻竹林內的蛙鳴(咕嚕!咚嚨!),像天籟的大自然音樂會,外表可愛的長相,有著圓滾滾的大眼睛、翠綠的皮膚,鳴叫聲動人響亮悅耳,讓人置身在有如交響樂中,久久捨不得離去。
詠蛙
唐 李世民
獨坐井邊如虎形,柳煙樹下養心精;春來唯君先開口,卻無魚鱉敢作聲。
清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對諸羅樹蛙即有記載,蟲之屬青約,「圖經」:背青綠色,謂之青蛙,「海錯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細而白;直到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做研究時,在嘉義竹林發現,西元1995年才確認的台灣特有種樹蛙(取嘉義舊名諸羅,資料來源K.-Y. Lue, J.-S Lia, and S.-L
Chen, 1995, J. of Herpetology, 29(3):338—345發表文獻),局限分布在雲林(古坑鄉、斗南鎮及斗六市)、嘉義(大林鎮、民雄鄉)和台南市永康區等地,其主要棲地為平地的竹林或雜木林,但近年來因為耕作型態改變,許多竹林已經轉作為柑橘或其他作物,讓諸羅樹蛙生存的棲地大量減少;根據文獻資料所載,諸羅樹蛙在蛙類屬於中型、背部為草綠色,前、後肢指(趾)端有吸盤,體側從吻端到體側有一條白線,腹部或體側沒有斑點,做為辨識諸羅樹蛙簡易方法。
其幼蛙蝌蚪狀身體扁平,尾巴尖細,約
頭部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尖圓,上唇白色,眼睛虹彩顏色帶草綠色,鼓膜大而明顯,顳褶清晰;背部草綠色,體側兩側各有一條白線從口角延伸到股部,腹部:白色沒有斑點;雄蛙喉部粉紅色,單一鳴囊;前肢前臂及上臂都是綠色,外側白色皮瓣不明顯,指間有微蹼,吸盤發達,內掌瘤明顯,後肢背面綠色,趾間有蹼,吸盤發達。
詠蛙
毛澤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白天諸羅樹蛙躲在樹上睡大頭覺,晚上過著忙碌的生活,跳躍與攀爬是諸羅樹蛙的拿手絕活,諸羅樹蛙練就這一身好功夫,是為了捕食蚊蟲填飽肚子,每逢雨季是諸羅樹蛙最開心的季節,雨後的夜晚是諸羅樹蛙的嘉年華會。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石虎)
明 成鷲
斸斷松虬開小逕,移來石虎守空門。
水林鄉有黃金蝙蝠來棲息,讓我們更要懂得愛護山林、珍息生物資源,持續做好環境改善,使得大地萬物永續生生不息。
對酒
唐 李白
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
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罍;昨日朱顏子,今日白髮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蘇臺;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
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
原住民:
台灣是一個寶島,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對原住民的文化也應給予尊重與學習,因為原住民祖先們在日常捕魚或狩獵文化領悟出的生活智慧,善用大自然資源,轉化成敦睦社會組織的禁忌規範與氏族倫理,讓族人傳承在這塊土地上繼續擁有過珍貴和諧的生活。
這一套嚴格的禁忌信仰與千古不滅的狩獵智慧,讓我們看到了部落先民對自然天地的尊重心態,也讓我們深刻的體認到,原住民是以敬畏與自律的心走進山林,這些與大自然萬物相處的生活哲學,成為了原住民規範族群紀律的具體展現,完整約束了每一位原住民獵人的心靈與行為,讓文化的傳承變成了一種責任的交付,也讓族群的命脈不斷延伸。
台灣石虎:
石虎又稱山貓、華南豹貓或金錢豹等,屬於貓科,身體與尾巴都有深黃色或黑色等斑點(雙耳後面有白紋),外觀看起來像豹紋,故被稱為豹貓,由於石虎非常稀少屬於保育類(為僅次於台灣雲豹),台灣老一輩習稱為山貓,是台灣最美麗、最威風的貓科胎生動物,性格略帶害羞非常溫馴,喜在山區林間夜行性,會爬樹、親水游泳及跳躍等動作,溪旁容易看到牠的蹤跡;石虎目前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部海拔
在覓食時十分沈靜從容,以守株待兔的戰略,守候在野鼠必經的路線,獵物經過時再出其不意躍出捕捉,主要是靠兩隻粗壯有力的前肢。
山貓
清同治十年「福建通誌」 陳壽祺重纂
山坑中有,形如貓,皮正色,性不咬人,皮可為褥。
石虎也是台灣十二生肖之一(即白面飛鼠、台灣水牛、台灣石虎、台灣野兔、台灣雲豹、百步蛇、梅花鹿、長鬃山羊、台灣獼猴、帝雉、台灣土狗、台灣山豬等)。
慕光之城守護飛蛾群舞之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飛蛾資訊分享站)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基礎,更關係著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福祉,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結果,已嚴重危及全球所有的生命,應重視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永續利用。
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間,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且高山林立,海拔落差大,蘊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已命名登記之維管束植物4,200多種、真菌5 ,740多種、野生動物19,000多種,同時受地理長期區隔之影響,特有種類比例相當高。但近50年來,台灣由於人口急劇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及自然資源不當開發
利用等,導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也造成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為維持生態系的長期穩定平衡,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
在生物資源調查、特稀有物種生物學及生態學研究、野生物分類鑑定及生態教育推廣方面,均累積了優異成果與經驗,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因應國際趨勢,調適為「環境資源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積極扮演政府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調查、研究及推廣工作的專責機構,有保育教育館( 西元
以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生態的健全為責無旁貸的目標,成為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以確保台灣的遺傳、物種及生態系多樣性,成為子子孫孫可永續利用的寶貴資源。
以解說教育組組長:林旭宏,專長於鱗翅目蛾類調查研究研究,晉朝《古今注》記載:「飛蛾,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生動描繪飛蛾性喜趨光的特徵,來說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之重要性。
蛾類春秋季節繁殖與出沒最多,也是蝙蝠、鳥類、貓頭鷹等喜愛的美食,成立台灣飛蛾資訊分享站,結合研究、分享及交流等,藉由蛾類輪廓簡易分類查詢(T字型、箭頭型、尾突型、蛇頭蛾&天蠶蛾型、平展帶鉤型、平展型、屋脊型、前掠型、轟炸機型、折疊型、蝶型)等查詢系統來了解台灣蛾類自然生態之美,全省主要有桃園市復興區秋山清泉岩、桃園市復興區觀音洞、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村、嘉義縣阿里山鄉「麓盹庭園」民宿、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台南市東山區崁頭山、宜蘭縣大同鄉明池山莊、宜蘭縣大同鄉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宜蘭縣員山鄉福山植物園等十個參考地點適合賞蛾。
暮光之城蛾類影像查詢系統:
係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架設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和維護,於
2006-2009年間持續於合歡山地區進行蛾調,並於2013年與國內外蛾類相關 學者合作統整合歡山蛾類調查資料後,出版「合歡山的蛾」一書,該書共收錄930種蛾種。2010-2013執行科技計畫「建立全民參與式長期生態監測系統─鳥類、蛾類」,在蛾類部分,係以校園師生為對象推廣賞蛾科普活動,並辦理臺灣首次以蛾類為主題之特展;以公民科學的概念,應用社群平台組織網路社團
「慕光之城—蛾類世界」,號召蛾友分享資料,籌組蛾調志工,有系統地協助臺灣蛾類的調查,已獲得蛾類標本20000份以上,資料建檔 45000筆。並以開放資料的精神,把全部的資料上網供各界查詢與應用,藉由資深蛾友的協助,清理資料內容,本網站因應而生,有蛾類標本影像查詢系統、慕光之城蛾類影像查詢系統 、慕光之城蛾類空間分布查詢系統等查詢系統,提供大眾來分享與交流。
蛾類標本影像查詢系統的資料是自2006年開始進行的定點蛾類採集與調查為主,並加入自2013年成立的「蛾類調查志工隊」協助採集的資料。截至2015年09月共有採集紀錄及標本36150筆(已鑑定46科2125種),所有標本均逐一拍照、編號並上傳至Flickr網站。此一查詢系統提供使用者依科、屬、種及體型進行查詢,可將符合查詢條件之標本影像顯示於同一頁面,並能點入單圖查看該筆紀錄之詳細資料;單筆資料亦提供連結至Flickr的功能,並設有「意見回饋」功能,使用者如發現資料有誤,例如蛾種鑑定錯誤、學名變動或任何改進意見,都可透過該表單反應。
慕光之城蛾類影像查詢系統 、慕光之城蛾類空間分布查詢系統等系統的資料是自2011年起應用社群平臺組織網路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由參與蛾友提供的蛾類照片與拍照日期和地點的資料所累積而來,截至2015年09月已有57178筆(已鑑定54科2281種)資料,系統同樣提供以科、屬、種為基礎 的查詢功能,可分別顯示符合查詢件的所有蛾照和分布圖。請網站使用者注意的是:本系統顯示之蛾照,係透過連結(linking)臉書(facebook)原始來源的方式呈現,或為其建立低解析度暫存刷圖,以主張公益目的合理使用的方式呈現,其個別照片可受法律保護之著作權利,均屬原始拍攝者或臉書上傳者所有,對是類照片,並無於所架設之網站系統上,運行任何自行重製、散布,與公開傳輸之機制。故若需得知每張照片的詳細資料,可點入照片上方的資料流水號,便能查看該筆紀錄的資料提供者和其他相關資訊,並可連結至Facebook「慕光之城—蛾類世界」查看該蛾照之討論串。本系統同樣也有「意見回饋」功能,使用者如發現資料有誤,例如蛾種鑑定錯誤、學名變動或任何改進意見,都可透過該表單反應。
農業害蟲-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俗稱夜盜蟲、行軍蟲、黑蟲、黑土蟲、黑肚蟲、巢蟲、蓮紋夜盜、地蠶等,為完全變態:卵、幼蟲、蛹、羽化後成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其外觀有如戴上魔鬼面具,以植物之葉片、花蜜、露水等為食,幾乎見綠就吃,是讓農作物長不大的害蟲。
由於食性廣,加上田間食源充足,造成大量的繁殖,無所不吃(連同類都不放過,照吃無誤),即使剛孵化之幼蟲,白天潛伏於殘葉、土壤粒間或接近土面之葉下,天黑前群體爬出覓食葉片危害農作物,像蝗蟲過境一掃而空,主要防治有田區淹水2-3天(使土棲之蛹窒息而死)、人工將卵成塊(約300-400顆以上)移除或化學藥劑噴藥(傍晚噴灑)、間隔掛性費洛蒙緩釋劑誘蟲盒(每公頃約掛10支,離地1公尺以上或作物頂部高度0.5公尺左右)捕捉成蟲等方法。
共 4 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