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公-牛挑灣
(漳泉械鬥)
在清治時期變得不平靜,笨港發生多起漳泉械鬥,其死亡先民都各自集中在北港(泉州籍檢骨集中建義民廟恭奉「義民爺」)及牛挑灣(今水林鄉牛挑灣報恩堂,漳泉州籍撿骨集中建報恩堂恭奉「祖先公」)與笨新南港義塚(漳州籍撿骨集中建萬善同歸所恭奉「萬善爺」)等地,械鬥情形至日據時期才改善,並由當地民眾收丁錢或募捐建廟,擇每年七月定期祭祀及超拔先祖活動;依大清朝規縣衙或分署才能恭奉 城隍,因當地傳說不斷,清末時期笨港縣丞白鸞卿才至嘉義縣衙奏請朝廷同意城隍分尊坐鎮保佑平安;除了笨港分署有笨港城隍外(已移至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奉祀),今水林牛挑灣祖先公為雲嘉南地區最先有恭奉 嘉邑城隍爺神尊,並同時奉請嘉邑城隍廟福德正神陪祀,以祈求地方安寧,早期每年都有返新港奉天宮、嘉義市城隍廟進香活動;泉漳械鬥以「尪王沒頭殼、聖公沒手骨」來形容械鬥慘烈,在今牛挑灣南牛寮仔西約
當廟宇結合這些民俗活動,所迸發出來的火花,不但兼具娛樂與藝術成分,更使台灣的廟會增添多元文化色彩和多了許多人文氣息,彰顯其在文化上的在地價值。
水林牛挑灣報恩堂:
積善餘慶 著
祖先公牌樓:功參造化,德澤廣被;鎮殿祖先公,英靈庇佑,守護康寧。
左殿城隍尊神,保境安康;右殿福德正神,保家安民。
雲林水林牛挑灣,報恩堂上祖先公;英靈庇佑鄉境寧,慈悲守護子民安。
源溯先民墾荒地,挖掘散骨多遺骸;不忍輕拋棄荒野,收集骸骨建塚墓。
民國四十年建祠,安座廟堂享春秋;威靈顯赫祖先公,香火鼎盛眾景仰。
村民禮敬感恩被,每年祭祀倍虔誠;庇佑人丁永安寧,進出順利財源豐。
惟願有緣來禮敬,報恩堂祖先英靈;祈求平安多如意,五穀豐登事業順。
牛挑灣它是明鄭時期北遷要道,也是北寨在牛挑灣溪所設立哨站,因清乾隆時期漳泉械鬥遺骸散亂,報恩堂原址幾成亂葬崗,每有鬼怪佚事傳聞,附近居民為地方安寧,發動撿拾漳泉籍骨骸集中聚塚,即是後來的祖先公;清末時期笨港縣丞白鸞卿至諸羅縣衙,奏請朝廷同意 城隍分尊坐鎮保佑平安,早期亦每年返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割香及嘉義城隍廟過爐述職,除了笨港縣署有笨港城隍外,所以祖先公為當時雲嘉地區唯一有恭奉 嘉邑城隍神尊的地方,並同時奉請嘉邑城隍廟福德正神陪祀;並於民國40年重新整修(由當地居民共同出資募款:以大陸泉州來台黃姓為多數,成立委員會管理),自清咸豐十四年(西元1865年)起,牛挑灣報恩堂擇每年
廟門對聯:報德建祠堂彩結香煙千戴盛,恩光昭海宇威靈福庇萬家春。
正殿對聯:報本思源英聲振百世,恩施福錫清譽垂千秋。
正殿金柱對聯:報答神靈俎豆馨香同四海,恩覃黎庶蒸嘗煙祀享千秋。
牛挑灣溪:
早期整個流域流經元長鄉鹿寮、北港鎮大北門、四湖鄉、水林鄉及口湖鄉等匯入笨港溪,流出台灣海峽(四湖鄉、口湖鄉等鄉鎮四百年多為瀉湖沼澤地),明末以北岸鹿場、南岸紅毛路為鹿皮交易的地點,當地受人為過度開發結果,出現鹿隻的地方,逐漸往山區移動(海岸線→平原鄉→山坡地→高山,從地名知鹿隻遷移路線端倪,如今四湖鄉鹿場、元長鄉鹿寮及南投縣鹿谷鄉等地名)。
現今牛挑灣溪源頭在元長、北港鎮大北門等交界,流經本鄉蘇秦村、車港村、灣東村、灣西村、萬興村及大溝村等,並作為本鄉與北港鎮、四湖鄉及口湖鄉鄉鎮界,該溪流由口湖鄉湖口村進入北港溪排出台灣海峽,全長約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