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嘉義市西區文化社區發展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84
  • 累計人數:46803
  • 發表文章:0
  • 相片數量:21
  • 回應數量:0
  • 網友按讚數:0
聯 絡 人 : 林宏達  
聯絡地址: 嘉義市西區文化路81-1號7F  
聯絡電話: 05-2292690  
傳真電話: 05-2283245  
特色快照
建國里歷史 

里名由來:
本里位於市區中心,係由公明路、文化路、光彩街和成仁街所圍成的街塊,在日治時代屬元町五、六丁目的北半部,光復後編為建國里和武垣里,民國42年合併為建國里,里名由來乃取台灣光復「新興建國」之意。清代時的嘉義城垣沿著今光華路修築,西門即位於今光華路、中正路和興中街的交會口附近,本里光華路以北屬城內,以南屬城外,城內的發展極早,即使是城外最慢在同治年間即已成市集,日治後拆掉城垣和西門,但西門一直未像其他三門一樣設有圓環,當時在今公明路和興中街角設有商工銀行,今中正路和興中街角則設有西門內派出所(即興中派出所前身),光復後本里成為金融機構集中地,有第一銀行、土地銀行、三信總社等,今日各街路旁商店林立,醫院診所亦不少,是典型商業區。
地名釋義
西門外街(西門口):
指今興中街以西的這段中正路,因為是出嘉義城西門所必經的道路,故稱「西門外街」;其中靠近今興中街一帶,因為位於西門門外,故又稱「西門口」。
西門內街:
指今興中街和成仁街之間的中正路,清朝時此路恰位於嘉義城西門內,即由西門進城必經的道路,故稱為「西門內街」。
竹椅街:
指中正路和公明路之間的興中街,從前此街為竹椅店集中處,故稱為「竹椅街」。
桃仔尾(中央噴水):
指今日中央噴水圓環一帶,清代時的嘉義城狀似桃子,此地恰在其末端,故俗端「桃仔尾」,明治39年(1906)大地震時城牆坍塌,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拆除此段城牆,並設立圓環,當時此地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夏日傍晚市民常拿著扇子到此乘涼聊天,民國58年市長許世賢拓寬中山路,並不顧縣長阻止而將圓環重建為全省第一座七彩噴水池,從此這個六條道路交會的中央噴水圓環成為嘉義市的地標,「中央噴水」也取代「桃仔尾」成為這一帶的指稱。今日每逢選舉日的前夕,這裡必定舉行「民主之夜大遊行」,候選人雙方帶著人馬在此較勁,市民則加入所支持的候選人隊伍中造勢,這個遊行成為有「黨外民主聖地」之稱的嘉義市的特色,也是中央噴水池的一大特點。中央噴水不只是嘉義市的地標,也是嘉義人精神的地標。
打鐵巷:
位於興中派出所北側巷子,即今成仁街155巷,從前此巷為打鐵舖集中處,故稱「打鐵巷」,後來這些打鐵舖一起遷移到萬安街(指今北榮街4巷,清代時是北城門進來的大道,故稱「北門內街」,後來改稱「萬安街」,乃取吉祥意思也,又因為此巷在日治及光復初為打鐵舖集中地,故又以「打鐵街」聞名,農業沒落後,鋤頭等農具減少,打鐵舖紛紛關門他遷,今打鐵舖只剩下位於開甲廟對面一家),今日此巷唯一般住家。
義倉口(栗倉口):
指興中街和成仁街之間的公明路,同志元年(1862)戴萬生之役,圍城半載,民至絕糧仍堅守不屈,事平後,賴時輝司馬捐款倡設義倉於此地,以儲榖備荒,義倉之前遂稱為「義倉口」或「栗倉口」。
水涵口:
指光彩街、光華路和成仁街交會處附近,「雍正元年(1723)知縣孫魯倡造土城…濬溝離城四丈,深各一丈,闊各三丈,水涵六。雍正五年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砌水涵…」亦即此處是清代諸羅城護城河的水涵口,城內的水即由此排出至內河溝,這一帶遂以「水涵口」名之。

社區小故事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