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標題: | 礦工的ㄅㄧㄚˋ鼓 |
---|---|
出版年度: | 民國年 |
內容說明: |
序一:挖掘保存礦工文化 文/謝國清 去年(2004年)我們決定用『礦』當主題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時,就打定主意不能只做一次,而且必須從基礎工作做起,所以去年提出「暖暖區礦坑導覽地圖」計畫,進行基礎資料調查工作;在訪談耆老的過程中,夥伴們很自然的遇到許多有關「靈義郡」及「北管」的故事,並發現「北管」與「礦業」發展過程中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的蛛絲馬跡,而引起我們的好奇並欲進一步探究其間的關係。 『礦工的「ㄅㄧㄚˋ」鼓』把「礦工」與「ㄅㄧㄚˋ」鼓連結起來,「ㄅㄧㄚˋ」鼓又稱「北鼓」、「拍鼓」,在北管樂中,以打北鼓者為指揮,其他人都要看他的手勢演奏;而「ㄅㄧㄚˋ」鼓如果當成閩南語來聽,有『將故事挖掘出來』的涵義,因此『礦工的「ㄅㄧㄚˋ」鼓』集合了三層意義: 1. 尋訪「北管」與「礦工」間相互關聯的蛛絲馬跡。 2. 尊重「北管」藝術在暖暖的地位與價值。 3. 挖掘更多「礦工」的故事與即將消失的礦業文化。 『礦』在基隆的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沒有礦業發展,就沒有基隆港的存在」,我們希望經過這樣一步一腳印的進展,能為基隆礦業文化整理出一些軌跡,並留下些許資訊給更後面的基隆人。 『基隆市願景永續發展協會』是由一群熱心的基隆市民所組成,彼此雖然具備不同背景與身份,但卻都擁有一顆熱愛基隆的心,成立兩年多來,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今年除了將透過社區營造計畫出版『礦工的「ㄅㄧㄚˋ」鼓』,還參加『海岸廢棄物監測』工作;『礦工的「ㄅㄧㄚˋ」鼓』是由協會的成員分組進行耆老訪談後加以整理出版的。協會的夥伴們透過這個計畫,不但「為基隆留下寶貴的資料」,也「學習訪談與編排的技巧」,更「為自己創造一段驕傲的人生歷程」;就如『礦工的「ㄅㄧㄚˋ」鼓』具備三層意義,參與這項計畫的每個人也將獲得上述三項寶貴的人生經驗。 寫這篇『序』的時候,雖然還沒看到整本書,但我深信我們的成果必定是豐碩的;在此必須感謝所有協會的夥伴,尤其是參與計畫擬定、執行計畫、進行訪談、協助編排等所有人,雖然我們一開始都是門外漢,但只要堅持與合作,總會成功的,『眾志成城』將是我們最佳的寫照。祝福也期待基隆有更多熱心的夥伴能站出來為基隆多做些事。 序二:礦工「ㄅㄧㄚˋ」鼓激發歷史情感 文/許主峰(暖暖專案陪伴老師) 與基隆的朋友們共同追尋記錄祖先的事跡,是一連串美好而令人心靈悸動的體驗。曾經聽住在林口和三重的堂兄們,提到當年如何坐船從大漢溪,回溯基隆河到暖暖礦坑工作的經驗;曾經閱讀陳家帶(詩人出身暖暖)「雨下在全世界的屋頂上」詩集,想像一個基隆孩子眼中的世界。天黑、厝黑、人黑,在這樣一個「三烏」多雨的港市,曾經活耀於世界舞台,接收最新的文明,提供台灣眾多討生活、尋求發跡的少年夢想血汗生活,似乎塵封在許多老一輩的歷史記憶之中。直到基隆社區大學的朋友們,開始計畫的挖掘、整理,這些花果凋零的人文史實、斷簡殘篇,才能有機會透過「社區對話」的方式「重新活化」,得以生動的與台灣社經發展史相對照。 社區經驗活化 這次礦工的「ㄅㄧㄚˋ」鼓專案計畫,完全是由「基隆願景永續發展協會」張淵翔、林鴻基、簡進長、曹惠容、郭怡吟、張支政等熱心幹部,規劃推動而成。這種模式有別於典型的由學者專家所指導的「學術研究」。平心而論,地方草根從:規劃研究議題;爭取經費資源;執行計劃:到整合成果,這中間所面臨的「要如何著手」、「田野採集的技 術如何」、「如何督促志工」和「如何呈現編書的品質」等時間、經費、技術和人員整合的困難,工作幹部應該是如人飲水,冷暖點滴在心頭。而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之下,能有如此的成果,其間的整合和領導力,實在令人讚嘆。 為了彌補專業背景的不足和編採經驗的欠缺,本計劃在謝國清理事長的支持下,許多幹部願意犧牲假期參加密集的「礦工的「ㄅㄧㄚˋ」鼓專案人才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包括: 寫作形式、採訪技巧理論與演練、專案書籍編輯、和出版企劃知識等。然後「邊學、邊做、邊摸索」的展開田野的編採工作。 在地訪談的特性 是的,礦工的「ㄅㄧㄚˋ」鼓專案,不像國科會委託案或大學人類學系所的田野調查,那樣的符合「質化研究」或「歷史研究」的專業倫理和研究方法,因此也無法作更多客觀的分析,和「交互主觀」的史料發現與人文論述,但是讀者如果細讀各篇訪談者的文章和訪談紀錄,可以發現和感受到,其中因為在地文史研究志工與耆老對話,所散發出那股「接觸個別生命史的心靈振動」和「歷史的省思」。也就是說,當白品聰老先生(簡進長訪問)邊拉胡琴邊敘述他三次災難不死的經歷;張萬里老先生(曹惠容訪問)完整敘述經營礦場的經驗;王水永、陳添火先生(林鴻基訪問)熱情不減的談論靈義郡北管傳奇,字裡行間流露出歷史傳承的感情。 令人感動的歷史體驗 此次礦工的「ㄅㄧㄚˋ」鼓其實也延續去年,基隆社區大學承接「基隆社區總體營造中心」,從事的「暖暖區礦坑導覽地圖」計畫,當時透過文史訪談員的勘查和李麗雲老師的繪圖設計,也保留許多珍貴的史料,才能更進一步的探究礦工的藝文休閒和心靈體驗。 在此我要表達對本書編採有付出、貢獻工作夥伴的敬意,和一點忌妒,一方面感謝和期待能持續對鄉土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忌妒工作者能有機會透過此專案的執行過程,與暖暖一帶的耆老們請教、問安,或是接觸日益為主流社會所淡忘,卻又相當重要的先人生命記憶。 當讀者下次來基隆礦坑博物館(或暖東苗圃展示場)看到採炭鍬、氧氣呼吸氣、安全帽探照燈,或是安德宮碑林等文物,可曾對照「等你億萬年」(賴鳳吟詩作):「鏗鏘的鐵鍬敲擊 似你熱切的呼喚聲 在地底深層迴盪著…我知道 你終於為我而來」。 「我知道你終於為我而來」,多麼豪邁的歷史情感! 希望基隆的朋友們能本此餘緒,持續挖掘、保留和發揚先人「與天博生活」的樂觀奮鬥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