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34
  • 累計人數:343497
  • 發表文章:352
  • 相片數量:448
  • 回應數量:1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吳淑華  
聯絡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村大同路581號  
聯絡電話: 03-3205912  
傳真電話: 03-3194521  
特色快照
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 

龜崙嶺山區景觀資源豐富,之前鄉公所方面有朝都會公園發展的構想,但都會公園太過人工化,龜崙嶺山區地勢陡峭並不適合,且以此地的景觀而言,可比觀音山、八卦山,但此兩地現在是國家風景區。而且本區是跨縣,不論都會公園或國家風景區,主管單位都屬中央,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且在風景特定區管理條例之下,可對開發進行限制,本區現在雖大多為山坡地保育區,但濫挖濫建相當嚴重,以大棟山路這一段而言,從90年代至今,已多了10間廟,2條路,2家土雞城,2間住宅,這些還要附帶廣場或停車場,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對本區最重要的優勢--景觀而言產生負面的影響。
龜崙嶺山區本身或許範圍不夠大(本區已含樹林、鶯歌、龜山),但可結合鄰近的三峽、大溪乃至龍潭石門水庫,而成國家級的風景特定區。當然龜崙嶺山區本身的環境還需要大大的改善。山區北側的磚窯廠如何與國家風景區等級的景觀相容,磚窯舊址如何復育,國家風景區重要廢土處理也很重要,這需要相當大的智慧,也要投入相當大的關注,否則這裏只會繼續是廢土處理場(還有焚化爐)。
大丘田地區的發展主要還是與整個大區域一致,為龜崙嶺山區整體發展的一環,步道系統的2個出入口所在。但對居民來說環境改善才是最重要的,也有助於區域休閒遊憩的發展,本地居民並不太需要從觀光遊憩中去得到經濟利益,居住於此到外面工作並不需要離鄉背井,這裡不是世外桃源而應該是市內桃源,享受鄉間應有的安寧與美景才是大家最期盼的。

社區小故事
站出來與志同道合的鄉親一起努力
    2012/03/11 23:58 | 社區參訪

社區營造觀摩──白米社區( 98/9/27

                   心得分享  本會理事  陳寶環                                                                                                            雖然知道今天的行程就是要參觀『白米社區』,據說其木屐產業發展得很成功。之前也陸續參訪過幾個社區,心裡也有個底知道每個社區必有其特別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但一到目的地,幾乎要驚嘆:「哇!這是觀光地區吧!遊客可說盛況空前,遊覽車是一部接一部的來,這是怎麼回事……」,從來沒想過的狀況,真迫不及待的想一探究竟。

 

   顧名思義「白米社區」舊名又叫『白米甕』那以前不是產白米不然會是什麼???其實~~~真的不然!

而是以出產製造水泥原料為主的白色礦石而得名,因為遠看滿山滿谷都是白白的,像極了白米。就居住環境來說,此地區既採礦石,環境污染必然會很嚴重,又社區唯一的對外道路只有社區前面的馬路而已,四周環繞的是水泥廠、礦石場及一些石化工廠,再加上社區前方的這條馬路也不大,水泥車、砂石車及各種車輛天天進進出出,誰能忍受的了!聽說當時他們的樹是看不到綠葉的,因為上面都是一層白白的灰,居住環境可說非常惡劣。大部分的年輕人能搬的就搬走了,還有多少人願意留在這裡?因此,白米社區曾一度面臨廢村的命運。如今,又為何能創造出遊客絡繹不絕,如此兩極的盛況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經過「社區與文化的營造」,脫胎換骨了。但在規劃過程中,他們首先必須克服的是空氣污染的問題,多次與廠商協調才得到廠商配合而降低空氣污染;再者居民共同思考如何讓社區有再生的機會,最後想到白米社區在日據時代,曾經出產木屐出名,雖然因經過時代的改變,木屐離開人們的生活似乎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但今天也只有這個機會了。所以決定從「木屐文化」出發,因為這樣——白米社區才有起死回生可能。並將文化與教育作為營造的主體,從社區中找尋文化之根,再推動社區居民的參與。進而,社區又進一步與學校教育結合,讓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裡,學校與社區密切結合,讓文化真正落實在社區與學校生活中。所以社區真的奇蹟式的「再生」,因為找到新的出路,所以如今~~~光芒萬射~~~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無尾港社區參訪記
    2012/03/11 23:56 | 社區參訪

     無尾港社區參訪記                                           本會理事          莊良傑

                                                                 

到無尾港社區時  剛好有[MIT台灣誌]來採訪, 兔坑社區的夥伴就剛好入鏡.本來是要在簡報室聽無尾港社區如何做社區改造的,! 無奈小女坐不住,只好帶她外出走走,就去參觀[MIT台灣誌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9/27宜蘭參訪記~ 成為一個有深度的生態社區
    2012/03/11 23:56 | 社區參訪

選擇無尾港為觀摩社區 是因為她們以居民為思考主軸的社造歷程 值得 我們學習  

 

無尾港的經營模式非以觀光客為主   而是希望保有居民自在生活的慢食樂活  當我看見阿媽的畫作時  更深刻的體認到這一點~一個讓人看見幸福的地方

失學阿媽的生活經歷一一展現在畫作前  農作 新嫁娘 捕魚 樸實素雅的畫風

令人感動

當理事長夫人簡報時 她的兩姐弟就圍繞在身邊 弟還不斷地向媽媽撒嬌

要抱抱  偶爾抱怨怎麼還沒結束 理事長夫人便抱著孩子繼續解說 對孩子而言這就是生活   反射自身   我的孩子何嘗不是在各種討論會議中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無尾港
    2012/03/11 23:55 | 社區參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無尾港~半日遊        本會會員    吳俊宜老師

 

        一大早,和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的夥伴們來到聽聞已久的無尾港生態社區。一進入停車場,映入眼簾的,是處處的蒼翠。老樹與嫩草在雨水的洗滌下更加翠綠,與鄉村間特有的寧靜淳樸相互映襯。

   

       在『無尾港自然中心』內,黃淑瑩老師為我們一行人介紹港邊社區的人文及自然生態,以及社區發展協會走過來的步步足跡,讓我有股深深的感動,很嚮往和他們共同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

   

       介紹完後,社區導覽人員帶我們漫步在社區小徑,在這裡,沒有城市的喧鬧,也不需擔心大卡車呼嘯而過,可以很優閒、寧靜地享受社區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林小姐的解說下,我了解到當地有許多居民就地取材的石板屋,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很有特色,比起我們鋼筋水泥式的建築,這種由自己動手完成的房屋,讓人更有感情。接著導覽老師帶我們來到水鳥保護區的觀賞台。因為有導覽老師辛苦的帶著望遠鏡的裝備,才能讓我們可以一飽眼福,清楚地看到各種鳥類的一舉一動。這真是一處鳥類的天堂,看到那麼多的鳥起起落落,悠閒自在的覓食、嬉鬧,讓我想到我們人類在追求快速、便利的現代,是犧牲多少其他動物的生存所換來的,現在能有這一處與鳥類生物共榮共存的環境,真的很棒。

 

        接著我們又陸陸續續參觀百年古井、阿祖的乾便所,這些老祖先的生活點滴,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復見,但是社區裡的人不是把它丟棄或遺忘,而是選擇用各種方式保存下來,讓我們可以品嘗先人的智慧。對照最近我們兔坑村有許多的房屋在翻修整建,許多有歷史的文物已經消失了,不禁讓我覺得很可惜。

      一連串的參觀完後,就到『阿嬤的灶腳』用餐,簡單的餐點卻非常可口,吃完後要自己動手洗碗,再放進大灶消毒,對家裡的小朋友來說是很好的生活教育。

       半天的參觀真的很豐富,很高興能與大家有著這次很不一樣的體驗,我要特別感謝吳理事長辛苦的安排,她總是帶著家中的兩個小寶貝上山下海做聯繫,默默的耕耘,才能促成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希望大家也能多多支持鼓勵她,期待我們兔坑及福源村未來也能一樣美麗。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20110417猴硐 平溪參訪心得_姵君
    2012/03/11 23:48 | 社區參訪

20110417侯硐、平溪探訪心得                  /攝影 林姵君

四月十七日,這天,天空飄著雨,不過這場雨沒有澆熄大家的興致,我們跟著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的腳步,前往平溪、侯硐,探訪台灣歷史中的一段「黑金」歲月。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6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