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個讃
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0
  • 累計人數:343473
  • 發表文章:352
  • 相片數量:448
  • 回應數量:1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吳淑華  
聯絡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村大同路581號  
聯絡電話: 03-3205912  
傳真電話: 03-3194521  
特色快照
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 

龜崙嶺山區景觀資源豐富,之前鄉公所方面有朝都會公園發展的構想,但都會公園太過人工化,龜崙嶺山區地勢陡峭並不適合,且以此地的景觀而言,可比觀音山、八卦山,但此兩地現在是國家風景區。而且本區是跨縣,不論都會公園或國家風景區,主管單位都屬中央,龜崙嶺山區長遠的發展應有國家風景區層級的思考,且在風景特定區管理條例之下,可對開發進行限制,本區現在雖大多為山坡地保育區,但濫挖濫建相當嚴重,以大棟山路這一段而言,從90年代至今,已多了10間廟,2條路,2家土雞城,2間住宅,這些還要附帶廣場或停車場,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對本區最重要的優勢--景觀而言產生負面的影響。
龜崙嶺山區本身或許範圍不夠大(本區已含樹林、鶯歌、龜山),但可結合鄰近的三峽、大溪乃至龍潭石門水庫,而成國家級的風景特定區。當然龜崙嶺山區本身的環境還需要大大的改善。山區北側的磚窯廠如何與國家風景區等級的景觀相容,磚窯舊址如何復育,國家風景區重要廢土處理也很重要,這需要相當大的智慧,也要投入相當大的關注,否則這裏只會繼續是廢土處理場(還有焚化爐)。
大丘田地區的發展主要還是與整個大區域一致,為龜崙嶺山區整體發展的一環,步道系統的2個出入口所在。但對居民來說環境改善才是最重要的,也有助於區域休閒遊憩的發展,本地居民並不太需要從觀光遊憩中去得到經濟利益,居住於此到外面工作並不需要離鄉背井,這裡不是世外桃源而應該是市內桃源,享受鄉間應有的安寧與美景才是大家最期盼的。

社區小故事
從龜崙嶺看--雪霸聖稜線、南湖中央尖
    2015/01/18 21:09 | 環境景觀

   

    以前因為喜歡登高遠望的緣故,經仔細比對之後發現,從大棟山區就可以看到雪山(北稜角3880)、大霸尖山3492

 

04640003

 

00060154

 

從坪頂可以看到南湖大山3742、中央尖山3705

 

04690032

 

最近發現一個部落格,印證了我的看法。http://blog.yam.com/amjads/article/59588413

專家的喔!有八十幾座山的視域圖(可以互相看到的區域)

 




看見日月光,看見我家門前的小河
    2015/01/18 21:08 | 環境景觀

看見日月光,看見我家門前的小河

看見社後坑溪(兔坑溪,鶯歌溪)

 

這令我想起多年前    曾參與的一場戲劇表演   七彩溪水落地掃

   1990年劇場界鬼才 陳明才編導 http://utheatre.glis.ntnu.edu.tw/node/233 

20年過去    台灣竟是如此無力的繼續沉淪  

     當時到白沙屯瘋媽祖    實地探訪台南將軍鄉   

  看見污泥的沼澤    那是城市孩子難以接觸的田野   

年少的我    隨著野台深入台灣     走入邁向民主化的台灣

   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    謝幕音樂持續回盪....

藉由七彩溪水   懷念這位獻給台灣土地的戲劇工作者

跨界游離—陳明才劇場藝術初探
王鏡玲網頁

陳明才是優劇場創團早期重要的核心成員。陳明才對於身體意象的看法,在一九九零年擔任優劇場《七彩溪水落地掃》(以下簡稱七彩) [28]的編導時,明顯地展現當時台灣小劇場「對內解構台灣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主流,改寫『大中國主義』的大敘事,對外抵拒歐美的文化霸權,為區域性論述和文化表現取得一片生存空間」的風格特色 [29]。在這齣戲裡陳明才企圖將劇場的特質拉回到本地民間文化的血肉去做為創作素材,從生命最基礎的身體行動—腳步,以及已經式微的台灣外台戲和民俗曲藝的劇場表現,重新組裝新創作的面貌。

  陳明才並沒有延續優劇場創辦與負責人劉靜敏(現改名為劉若瑀)的「中國人的」、「內斂的」、「修行者的」身體觀 [30],反而試圖從當時小劇場界尚未發掘的靈感寶庫--台灣民俗田野的觀察中,去開出一條由下而上翻轉、和底層民俗劇場貫通的劇場新特色。陳明才企圖擺脫當時主流價值的優劣、尊卑判準,他一方面顛覆、挑戰既有強勢的體制、結構,另一方面則不斷地尋求尊重少數、弱勢者、甚至碰觸禁忌、挑釁當權者,以達到多元之間對等的碰撞,試圖讓這些碰撞一直保持在即興、當下、甚至未完成的激盪過程。從陳明才的劇場作品看來,陳明才也一直進行創作過程中和其他的演出者彼此生命之間對等地交鋒碰撞,期待把大家都捲進來的劇場「事件」,而不是權威式、按部就班地統攝全局。

...............................

2.3 外台戲的劇場群眾運動

陳明才在《七彩溪水落地掃》除了「台灣人的腳步」的劇場元素的提出,他同時也企圖轉化民間外台戲的劇場形式。這齣戲的主要理念不是傳統外台戲所繼承的封建社會「忠、孝、節、義」,而是屬於由農業進入工業社會的新時代台灣人所面對的生活倫理 [33]。《七彩》所訴求的「環保議題」並非只是紙上談兵,優劇場的團員們曾經多次到南部實地對被污染的河川環境進行田野調查,《七彩溪水落地掃》的「七彩溪水」所指的不是七彩絢麗的溪河,而是一種反諷,講的是基隆河、淡水河、或是雲林北港溪、台南將軍溪、高雄後勁溪…,這些大自然水域因為環境污染,變成七彩百味雜陳、又臭又毒的臭水溝 [34]。「落地掃」所指的是台灣早期民間戲曲、藝術(如歌仔戲)的表演形式,不上台、直接在地上表演,或者遊街時沿路表演。陳明才使用這個名稱的雙重意思一是表示「外台演出的草根味」,一是要給這片被污染的溪水、土地「落地清掃」乾淨之意 [35]。

  「外台戲」的草根味對陳明才而言,並非低俗、粗陋、不入流、無紀律等負面刻板印象,陳明才看到另一種多元生動的劇場特質,打破劇場有形與無形的內/外、真實/虛構、演員/觀眾界線的有機性。陳明才由底層生命體驗向上建構劇場理念的洞見,看出外台戲的亂中有序,展現了流浪藝人面臨現實環境的嚴苛考驗下,所累積的戲臺機動性。戲臺既是演戲也是孩子遊戲的空間、觀眾席的流動/便利/公平性,這些都是陳明才拿來挑戰制式化劇場的靈感來源 [36]。


   陳明才和優劇場的演員們不只是把《七彩》的戲拉向外台戲的演出形式,更進一步地,陳明才和其他的編導把這齣戲由「劇場」再跨界到「群眾運動」 [37],全國十五場各鄉間小鎮巡迴演出時,還企圖和當地的民俗曲藝團體打成一片。例如虎尾和北港地區時邀請當地國術館、龍隊、獅隊、北管團、歌仔戲團、車鼓陣…等等,一起在演出前彩街,拼湊出宛若社區廟會慶典的熱鬧盛況,以「野台演出形式推向本土每個庄腳,推演之際亦結合地方民間的民俗曲藝,形成一個社區性的戲劇行為。 [38]」

  從小眾台北都會知識份子的實驗劇場走向不同鄉鎮社區,《七彩溪水落地掃》的精神「都市囝仔作的庄腳戲,要獻給辛苦的庄腳鄉親」,卻忽略了他們所要進行的跨界其實並不是要介入另一個「他者」的疆界。「庄腳鄉親」其實已經不是前工業社會那種在生活裡看野台戲、車鼓、踩高蹺的「鄉民」了。陳明才和優劇場的編導們忽略了台灣社會經濟生產結構的下層變化,也影響了上層的藝術、休閒娛樂上品味的改變。一九九零年前後,電視已經成為台灣城鄉居民共同的休閒娛樂。一般民眾即使居住在非台北都會的鄉村郊野,也不再以陳明才所嚮往的「外台戲」作為休閒娛樂了。儘管優劇場的編導們意識到台灣因為進入工業社會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卻忽略他們所熟悉的表演劇場也改變了,不再是農業時代的模式。「鄉民」們受到電視媒體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觀眾對於電視歌仔戲、連續劇、綜藝節目的熟悉度,早已勝過附近廟口外台戲班的劇碼。

  《七彩溪水落地掃》從小眾實驗劇場跨向群眾運動的一大步,所遭遇的問題遠非希望顛覆既有框架的陳明才所能回應的。跨界的理想最大的挑戰來自所投射的「他者」,總是無可測度地遙遠,從自己熟悉的疆界跨出、挑戰原先所要包含「我」的強大他者,已經是一種突圍的冒險,《七彩》卻遇到他們跨界的難題,亦即,自己所投射的「他者」,與實際上所遭逢的「他者」之間的差距,這種難以掌握的差距,造成《七彩》希望從都會、知識份子強勢主流的劇場風格突圍後,走向和另一邊被強勢忽略的底層庶民劇場的「他者」時,「我」所預設的溝通形式受阻的事實。

  《七彩溪水落地掃》對於優劇場和其他台北都會劇場的工作者而言,顯然是一樁值得紀念的跨界冒險,這種跨界表面上潦過城/鄉地域上的差距,其實是潦過這些劇場創作者既有立場的界線,挑戰了自己躲在台北知識份子式的同質繁衍。另一方面,《七彩》也企圖挑戰另一邊,那就是這些台北知識份子以想像中所打造的鄉民方式,企圖去顛覆對於慶典熱鬧的戲劇所慣有的意識型態。劇中以民眾自覺到「黑龍神(精)」污染的切身,進而團結一致去「屠龍」、「消滅妖精」--消除「黑龍精」所象徵的污染,並批判貪官污吏罔顧民間疾苦。這部份宗教象徵的轉換,不完全是「都會知識份子在低估鄉下人的感覺能力時潛在的一種媚俗心理」 [39],反而凸顯編導費盡心思、以傳統象徵系統去對既有的超自然與官方權威提出挑戰的苦心。可惜改變這種意識型態無法僅僅靠一次的劇碼演出,需要長期的耳濡目染。希望一次醍醐灌頂、震聾發聵的自我(創作者自身)批判運動,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反而成為「兩面不是人」--醜化或諂媚對方、卻溝通不成的尷尬。這是先知的悲情、也是理想主義者的宿命吧。

  《七彩溪水落地掃》在1990年的台灣社會曇花一現,陳明才所提出的「台灣人的腳步」,對於優劇場只是一個過渡、一種反結構式的顛覆插曲。但是陳明才在《七彩》所提出的「落地掃」表演形式,「黑色喜劇般、荒謬、怪誕的味道」卻在日後由優劇場團員王榮裕和游蕙芬所創的金枝演社的劇場風格裡,再度開花結果。以「胡撇仔戲」風格編導的《台灣女俠白小蘭》、開著卡車在全台各地廟口、夜市、街道演出,即是對於《七彩》風格的延伸 [40]。
 
 

SANY0002-複製

DSC00146-複製

IMG_3763-複製

IMG_3951-複製

IMG_4905-複製

SANY0001-複製

IMG_3956-複製

 




我們對低海拔山坡地的想像
    2015/01/18 21:04 | 環境景觀

     1970年代以來,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面臨了龐大的開發壓力。社區、工廠、土地炒作。呈現的是都市系統向農業系統的侵奪。而在中海拔山區,更早開始的伐木、農業上山,山區道路,高冷蔬菜、溫帶水果、高山茶。呈現出的是農業系統的擴張自然系統的縮小。

    以上是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土地利用所呈現的大概趨勢,是單向的破壞,都市系統向農業系統擴張而農業系統向自然系統擴張。

    隨著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農業的萎縮 1980年代以後農地逐漸荒廢,經過約20年的休養生息, 2000年以後逐漸變成次生林的景觀。這可能是過去數十年來甚至是漢人農業進入這個地區以來,植被覆蓋最好的狀況。

    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不再是單向的開發破壞,而是都市系統擴張,自然系統恢復,但農業系統萎縮的狀況。我們對於土地的主張是否應該隨著環境的改變調整為,適當的配置而不是單向的保護。一方面仍然要防止都市系統的過度擴張,另一方面,不同於過去農業時代寸土必爭的狀況,在適當的地點適度的恢復農業的耕作,是我們對低海拔山坡地土地利用的必要想像。




環保署電子報--小黑蚊
    2012/10/30 23:11 | 環境景觀

環保署培訓地方政府小黑蚊通報及防治處理能力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管處  

 

 

        近年來全臺各地局部地區有小黑蚊滋擾情形,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因小黑蚊滋擾問題尚無法根除,環保署特委託中臺科技大學辦理「小黑蚊危害地區防治專案計畫」,並於101525日(星期五)在高雄市大寮區山頂國小辦理「小黑蚊通報處理及防治人員培訓班」,以協助輔導地方政府建立小黑蚊通報及防治處理能力,宣導民眾建立「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觀念,做好個人防護及環境管理,清除幼蟲孳生的青苔,結合政府機關及民眾力量共同防治。

 

        環保署表示,小黑蚊俗稱「黑微仔」,學名為臺灣鋏蠓,為臺灣本土原生種昆蟲,近年因發展觀光休閒及有機農業,致使小黑蚊藉由車輛移動擴散至平地住家、社區、學校、公園等適合繁殖的地點。小黑蚊雌蟲嗜吸人血,出沒時間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主,習性低飛,多叮人體小腿、手背、手肘等部位,叮咬後部分民眾會產生奇癢、紅腫等症狀,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其幼蟲為陸生,以潮濕表面青苔的藍綠藻與綠藻為食物,因此防治方法以阻斷小黑蚊成蟲及幼蟲的食物來源為主。

 

        環保署指出,培訓課程包括:蟲體觀察、生態與習性、綜合防治策略與技術、密度調查技術與通報體系建構、孳生環境現場履勘與防治做法實地解說等,另為有效防治小黑蚊,亦督促地方政府召開跨局處會議進行防治工作分工與協調,並加強宣導綜合防治觀念,包括個人防護【著長袖衣服、長褲,塗抹有效的忌避劑,裝置細網目(55<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serif'; FO




三合院的屋頂
    2011/08/01 01:22 | 環境景觀

     傳統的磚瓦建築大約30年就要大修一次,以本地的狀況來講,最近蓋的磚瓦建築在民國60年代初,已近40年。老家的三合院建於昭和17(1942),原為土角,民國60年代初翻修為磚牆。

      這些磚瓦建築現在大都拆掉或不再整修,持續使用中的往往面臨屋頂漏水的問題。但傳統屋頂的材料、師傅已不易得,有也要花費龐大的經費,非一般家庭願意承受。除了極少數以外,大都選擇加蓋鐵皮屋頂,但加蓋之後傳統建築的風味盡失。

  現在的鐵皮屋頂,除了35山的一般鐵皮外,講究一點的就是所謂的琉璃鋼瓦,就是把鐵皮壓成瓦型浪板。但形狀差不多都是日本瓦的那種凹槽稜線型,沒有台灣的味道。

  紅瓦是台灣的特色,傳統屋頂是覆瓦水溝的形狀。開個模子把鐵皮壓成類似的形狀,再調成類似顏色的烤漆應該不難吧!但好像沒有廠商想到?台灣鐵皮屋這麼興盛,近來輕鋼構建築也漸流行,市場應該不小才對吧!何不把鐵皮屋頂,做得更有台灣味。


Creativ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9
第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