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親近水了嗎?─河川守護新力與新機
文/吳茂成(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從守護河川運動來說,台江能夠提供何種新力與新機呢?
一早從台江到台北,與淡水河、景美溪河川教育工作者,以及宜蘭、花蓮、台東諸位環保官員對話。
天雨的景美河畔,靜了許多,只聽得見雨聲。
社大台江分校有緣與北台灣的河川社群合作,在這場對話中,我們聽見吳興國小、空間規畫者,以及宜蘭忍者龜的河川巡守經驗。
宜蘭民間經驗有三個特點,一是結合晨間運動,進行淨堤,二是建置攔河索,清潔河道,三是使用夜間巡邏車,巡守河川。
吳興國小則是由老師自主帶領學生,巡守基隆河,進行檢測及動植物、污染源調查,促進孩子認識河川文化。
都市空間設計者王耀東改從水的影像,從人與水的界面,從水與城市的發展,進一步以水做為載體來展現不同時期的台北文化印象。
守護台江河川運動又有何特色呢?在北部守護河川夥伴的經驗映照之下,我們看見守護台江河川運動的幾項特色:
一、易行可參與:從生活中倡導一種簡易可行的守護河川方式,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一直主張師生與民眾將0800066666河川巡守、免付費電話輸入手機,隨時隨地可以為河川發聲。
二、易近可接觸:鼓勵師生及鄉親關心生活動線中的河川,覺察河水的改變,進行各種公共議題的討論會,讓河川議題生活化、願景化。例如,舉辦嘉南大圳步道空間改善公聽會,促進不同里的居民與公部門討論對話,探究地區河川願景。
三、實踐公民教育,落實環境民主:河川教育必須連接公民教育,河川守護是環境民主觀念的實踐,透過河川巡守、公共政策的遊說與討論,親師生共同對話,從生活中培養公民意識,學習使用公民權,從制度面進行改革。
四、學習的壯遊:台江守護河川運動,結合千里步道的單車與步行壯遊,培養孩子闖盪世界的胸襟,認識台灣土地的情操,成為少年台江的成年禮,小台江讀書會五年來,透過愛鄉護水、百里溪旅與百里山行的行動方式,從家鄉的河川,漫遊到台灣各地河川,每一次的學習壯遊,讓孩子在守護河川行動中,挑戰其體能與精神,認識各地的NPO夥伴,希望他們的學習,不只是行動也是成長。
五、河川區域治理:河川區域治理是災難社會,新形態的河川守護行動,八八水災之後,台江河川守護運動,從污染整治,邁向河川區域治理,進行「走溪流與新結庄」河流文化踏查,治水政策對話,思考洪患與洪範的辨證關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我們意識到,在八八水災之後,除了河川污染的沈痾之外,河川區域治理,將是根本的問題。
與談人台大水工所簡振和老師在會中特別提醒,河川守護不能只限於污染防治,而是要發展防洪教育,會議主持人林淑英老師也呼籲與河共存,才能因應未來的生活。
因此,河川守護不只是社會運動,也是環境公民教育,更是生態科普教育,這是台灣未來河川守護運動的新力與新機的可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