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廠與我 簡恭仁
民國六十五年底有機會認識劉董事長-進富先生(立昌窯業公司創辦人),而結下我與紅磚事業的緣分,因為老闆對我的信任,使我一作就是三十幾年,並結識紅磚業界的菁英、朋友,他們都會不保留的傳授紅磚製造要領及注意事宜,讓我增益不少,也非常感謝。
回顧三十幾年前龜山鄉僅有幾家隧道窯紅磚廠,大部分為八卦窯及登窯(目仔窯)紅磚廠,而後隧道窯如雨後春筍,將八卦窯及登窯(目仔窯)淘汰。新的隧道窯生產機械化,速度、產量比舊的八卦窯及登窯(目仔窯)快,量又多,工又省,不受天氣、風雨影響。
作業人員的收入也多了,在生活上較以前富裕、輕鬆,只要不奢華都能有積蓄購屋、置地產。領工資時喜悅全寫在臉上,是辛勤工作的最大收穫。雖然較輕鬆,但因為機械化危險性較高,或多或少都有人員受傷。
在磚廠的小朋友很乖巧,時常幫父母做家事,因為父母都是論件計酬,沒有時間給予陪伴,孩子們的嬉戲都侷限在宿舍或宿舍頂樓,雖是這般,仍舊可看出他們童稚的笑容。歲月的流逝這些孩子現已成家立業,衍續著下一代為人父母。
民國七十年代是紅磚業的巔峰時期,公會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將同業團結一致,使出全力將產量衝到最高點,而後因建築技術改良,致使紅磚業漸漸式微。
民國八十三年紅磚包裝上一大改革,原本有使用棧板,改為不用棧板,因為棧板損壞率太高不符成本,故直接用鐵皮帶打包。在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九日我有機會到新加坡參觀該國建屋局磚廠,他們沒有用棧板打包紅磚。後於民國八十三年,立昌窯業新添增一座窯爐,產量銳增,經公司少董劉俊男先生授意,由我策劃、執行,由同事陳森東先生不斷改進至今,有多種規格數量供客戶選擇。並全國同業一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