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565
  • 累計人數:356582
  • 發表文章:352
  • 相片數量:448
  • 回應數量:1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吳淑華  
聯絡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村大同路581號  
聯絡電話: 03-3205912  
傳真電話: 03-3194521  
社區小故事回應
桃園三結義 ~ 兔坑原住民遷移史
2009/04/26 12:38 | 社造
桃園三結義 勇闖兔仔坑 97年10月有三位來自台大社工系的同學來訪他們想瞭解我們並進行社區的探訪 以下是他們對兔坑原住民所做的訪談 兔坑原住民遷移史 附錄一分成兩部份,首先是簡述原住民概況況及民國60年代原住民遷移背景,此部份擷取自訪問楊進福先生(龜山原住民鄉民代表)之訪談內容。第二部份則是原住民個人史部分,擷取自訪問兔坑一位原住民阿嬤之訪談內容,希冀藉由鉅視、微視觀點,對都市原住民遷移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 一、都市原住民遷移背景 從日據時代起,因居住平地而與漢人較熟悉的原住民被稱為熟番,這樣的平地原住民包括:第一,阿美族,以居住在花蓮、台東為主,其後分出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卑南族〈只在台東卑南鄉〉;第二,賽夏族,位於苗栗南庄為多;第三,台東靠海的排灣族、魯凱族。而其他原住民族則如下:泰雅族多在台北烏來鄉、桃園復興鄉、南投仁愛鄉,其後分出太魯閣族;屏東的排灣族、屏東霧台的魯凱族,蘭嶼的達悟族、阿里山邵族,及布農族(因為傳統生活方式以打獵為主,所以腳粗粗的)、賽德克族、鄒族。目前政府認可的有13族,但大部分的原住民族方言每天都在流失。而噶瑪蘭族是楊代表的外婆那一代遷到花東,其與撒奇萊雅族為了生存,所以學習他族語言。 在東部,原住民是以種植二期水稻為主,稻間就抓魚捕蝦來維持生活。民國62、63年時,台灣經濟起飛,當時的蘇花公路還是單線道,許多原住民長輩就坐公車,從東部花蓮台東搬進都會區裡,等到較穩定了,再全家一起遷到都會區裡。在東部,有80%的人是臨時工。 而當時許多原住民就是因為兔坑的磚窯業繁榮,所以搬進來工作。當時在磚窯廠工作的原住民一天好幾萬,但他們都不善理財,且因為愛喝酒,所以儲蓄不多。 而生於民國40、50年次的都市原住民最辛苦,因為他們為了過較好的生活而辛苦遷進都市,之後還要匯錢給部落的長老,並負起養育小孩、家庭教育的責任。楊代表說,有些許都市原住民認為在東部有財產,所以不會在都市買房子,而是要回到故鄉去落葉歸根。但由於他們的下一代是在都市長大,現多也對原鄉少存有情感與記憶。 到了大概民國86年左右,磚窯業逐漸沒落,而原住民也已在此買房子、生根了。目前在兔坑原住民以阿美族為多,他族只有大同路上的一戶排灣族人。 二、原住民阿嬤口述個人史 訪者要求保密 細節做修改 她民國五十多年時住在台東,在河流旁邊種花生、玉米,有一段時間種得很好。民國53、54年時因為一個大颱風,田地被河水沖走。當時聽朋友說北部有人在挖煤礦,所以就全家搬到北部。 她16歲時,與父母先到基隆去挖煤礦。民國58年到十分寮,因為那裡薪水比較好,但又因她妹夫在那有被電,所以60年時他們又到林口磚窯去工作。她因為生了小孩,所以去做木工,也帶小孩一起去工地,直到小孩上了一年級,她才去工廠工作,直到退休。 一開始她先到林口的公司待了8年,因為公司遷到屏東去,員工再轉到聲寶公司去,之後又到新寶公司去,共待了18年。民國83年時,因為勞保新舊制關係,7月1日那天,科長將她解雇。民國85年她與小孩一起來到兔坑,現在還在還房子的貸款。她的孩子在做木工,因為景氣不好沒有工作,有時一休就是10天半個月,而她媳婦是在工廠上班,也是星期一、五要排休,家庭收入只能維持三餐。 至於回台東老家,她說家已經被沖走了,沒有回去的念頭。 附錄二鉅視系統的詳細分析 社會大眾普遍對原住民的第一印象與感想就如正文中所述,而在這個社區中,隱約可看察覺某些行為的確如同描述的,但當我們親自訪問完原住民朋友,及我們事後的討論分析,也才知道這背後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不一,是如何影響兩個族群在觀念上的誤解與甚至是迷思或刻板印象。 1.對土地的觀念不同: 在他們的概念裡,土地就是大自然的,沒有人可以私自佔有,因此每個人都可隨意暫住,根本不需要向誰說或借用,因為大家都可以用,所以他們才會想在路邊就搭起鐵皮屋住,但這卻被漢人文化覺得這是敗壞社區的環境整潔與占便宜的行為,因為他們沒有守規矩的建房子、繳房租、繳稅等。 2.工作型態習性不同: 他們以前都在自己的原鄉打獵、圍捕野獸,這是很自然的生活,他們喜歡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但相較之下,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制式化、特定化的工作模式,對於原住民朋友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所以,若一般有工廠的職缺他們多半不想做,反而會選擇薪水差不多,工作時間又有彈性的臨時工或模板工來做。也因此不固定的工作模式,引發了價值觀、習性兩方面與漢人的明顯差異: a.文化價值觀不同:這對於我們漢人文化的價值觀中,勤奮努力才是美德,因此只一個月只做10天的工作型態,使得原住民朋友往往會被認為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因為懶所以貧窮,是一個好吃懶作不肯努力的族群。 b.家庭管教型態不同:原住民的父母因為工作總是必須早出晚歸,對於小孩的管教沒有漢人以功名取向為重,而小孩課業自然就沒人管;原住民朋友以前在原鄉時,由於是整個家族會一起幫忙照料小孩,所以已不用擔心父母出外不在的事,但因為搬到都市後,沒有這樣的環境條件,也因此常常可看到小孩子在社區中亂跑而沒有大人的情形,也往往會被認為是管教不當。 c.對錢的概念不同:雖然工作型態不固定,但其收入與薪水沒有差很多,主要是因為原住民沒有要保存錢下來的觀念所導致的,也沒有理財的觀念而產生貧窮問題,因此也較常被認為是亂花錢,像是有一位社區居民就覺得他們根本不可憐,明明可以賺很多錢,卻又貪政府的便宜要領補助或是有考試有加分、稅減免等等,對一般努力工作的漢人卻沒有補償完全不公平。 3.對喝酒文化價值觀不同: 漢人覺得喝酒就會鬧事,沒事為什麼要喝酒,在我們的觀念就覺得喝酒是不好的,尤其因為喝酒而耽誤正事,但對於原住民來說,早期他們是豐收後才喝一點小米酒,而且小米酒是珍貴難以取得的,但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現在小米酒時非常容易製造,加上環境變遷,難以允許他們繼續打獵過生活,因此紛紛到都市工作,但由於自身的專長與環境難以適應,而讓他們想藉由喝酒回到當初快樂的時光,或是喜歡親朋好友在一起喝酒的感覺,以至於長期下來就形成喝酒的文化。 以上的種種,其實不僅是兔坑村特有的現象,我們也藉由上述的分析來暸解並反應整個台灣大環境對原住民的眾多不諒解與誤會。 推展社區工作並不容易他們的出現像帶來一盞小燈讓地方上的居民感受到微光有光就有希望大伙才有力氣努力再前進 感謝他們作業的分享
回應內容
回應時間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回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