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代表圖像
統計資料
  • 今日人數:11
  • 累計人數:359388
  • 發表文章:352
  • 相片數量:448
  • 回應數量:12
  • 網友按讚數:2
社區快蒐

社區剪影
聯 絡 人 : 吳淑華  
聯絡地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村大同路581號  
聯絡電話: 03-3205912  
傳真電話: 03-3194521  
社區小故事回應
三結義勇闖兔仔坑 之 ~社區現況
2009/05/06 13:02 | 社造
三、社區現況與文化性格: (一)人口組成 兔坑村目前的總人口為4731人,男性2480人、女性2251人,總戶數為2015戶。因歷史演變,除了早期的居民之外還有移民者,兔坑村最多為閩南人,次要為外省人、原住民,其中原住民包含平地與山地原住民,詳細的人口數與戶數可參考右圖。這邊的原住民是從原鄉搬來的,我們稱為都市原住民,其中90%為阿美族,另也有少數的排灣族;而龜山鄉的4000多位原住民中,以兔坑村的原住民比例佔最多,有500多位平地原住民在此,其中約50%在台北小城,20%在牽手成家,30%在大江山社區。 此區人口的職業以「勞工」為多;在婚姻市場上因學經歷不高因而常屈於弱勢,或是一些離婚、喪偶的家庭,這些人為新移民家庭的比例頗高。另外,由於兔坑村位在台北與桃園的疆界地帶,雖然地方較偏遠,但房租相較市中心便宜,許多人會選擇在此居住,而就鄰近的林口、龜山地區工作。但也因為這邊的資源較缺乏,形成了較貧窮的家戶選擇在此定居,而有能力的家戶紛紛搬出去的情形;通常留下來的多為老人與沒有能力的人。 (二)社區文化 生活方式與文化性格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兔坑村已不在是以往樸實的樣貌,許多人都向外搬遷,加上工廠的移入、住家的鬆散,以致於兔坑村的居民間難以再有緊密的文化連結與相同生活,除了全村依然有共同的交通方式如自備機車、搭乘公車外,漸漸形成至今的台北小城、大江山與大同路上的三個區域居民各自生活、互相沒有緊密牽連的情形。 (三)各區域介紹 以下,我們就三區實地觀察到的情況,各自詳加描述: 1. 大同路上住戶:《人口型態與職業》此區的住戶早期就沿著大同路的周圍定居,現在約有150戶,家中多以老人為主,因為青年人為了尋求更好生活而向外搬遷,像我們訪問的一位30多歲大哥也感嘆的說:「跟他同輩的青年都已經不在這了」;很明顯看的出有人口老化的趨勢。老一輩的職業中,早期女性多為茶農或女工,男性多以煤礦、磚窯業工人為主,也因此有些老爺爺留下一些當初長期工作的後遺症,如粉塵病,耳朵聽不見或身體殘疾等;而青年人的職業也多在外地從事勞工業。 《建築與環境》 大同路是沿著山區的蜿蜒道路,因此其居住型態為散居,住家與住家間都隔了一段距離,而房屋為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或老房子居多,也有後來加蓋的新房子,其中還有許多工廠穿插在其中。我們親自走一趟後,發現此區的環境有些凌亂,路上有不少垃圾、以及廢棄的建築和汙染的河川,由於工廠臨立、住屋型態不密集,治安也較不好,因此不管是工廠或家戶,幾乎都有養狗,使得大環境有給人很不友善的感覺,甚至會懼怕。 《文化與性格》 這邊幅員廣大、地處偏遠,沒有市場或雜貨店,除了自己下山到市中心買東西外,在大同路上每天都有小型販賣車徘徊,載著蔬果、麵包、衛生紙等日常必需品在叫喊買賣;平日居民也多在家中,尤其是老人,多伴著一隻狗在三合院外乘涼休息;對於鄰居間的關係也較為疏離,也不想管,有幾家甚至有治安問題的擔憂,他們對於在大同路上新興的一些山雞城感到很新鮮,但也很少去光顧。路上有許多小廟,居民們會就近拜拜,但這邊沒有舉辦過大型的拜拜或甚麼相關活動。 2. 台北小城的住戶:《人口型態與職業》 台北小城位於兔坑村的東北方,人口組成大多為外來的原住民,有少部份是後來遷居來此的漢人,而這邊也是兔坑村中最多原住民人口的區域。其年齡層老、中、少都有,具有勞動能力的原住民多為建築業的工人,工作時間與型態不穩定,有工作才做,一個月可能只做20天,且平均學歷都不高,經濟處於較弱勢的狀況;較年長的原住民會在路邊開檳榔店或雜貨店,而年輕一輩的多出外到市中心上學、補習或娛樂。 《建築與環境》 這邊的建築屬於獨棟的公寓式房子,居住型態為群居,路邊有一些原住民所搭起的鐵皮屋。這邊的環境相較於大同路上比較有生氣,人們彼此聚集在一起,有比較熱鬧的感覺,小孩子會在路上逗留、玩耍,媽媽們會在雜貨店聊天,社區中不時還可聽到卡拉ok的聲音;環境大致整潔,但路旁多少還是可看到一些酒瓶與垃圾。 《文化與性格》 台北小城的居民是全村原住民最多之地,其原住民性格十分鮮明,像是他們十分熱愛自然鄉土,當初因為口耳相傳搬來此地區,且認為土地是大家的,因此隨便找了塊空地就建起房子;而且本身樂天開朗,因此不管有快樂、傷心的事都常飲酒做歡或消愁,也喜歡以唱歌表達心情;像是訪問到的雜貨店的阿姨就形容他們:「十分開朗、是樂天派,有任何高興的事情都會想開心地喝酒慶祝,有不愉快的事情也會想喝酒唱歌解憂愁。」 另外,他們比較希望自由而大多不喜歡在工廠工作,也難以過正常的八小時固定生活,因此多會選擇打零工,因為一個月工作10天,休息20天,但每日薪水也有2000元,十天就有2萬多,與一般工廠薪水差不多,況且還更高的彈性,因此大多人選擇此。當地有很多教會與廟宇,是假日許多人聚集的地方,除此之外,他們至今都仍保留有頭目制,每年都會舉辦豐年祭,而全村的人都會參加,但有信仰耶穌基督者,教會反對他們參加原住民祭典。一位原住民朋友也提到他們情感連結很強,當有社區中人過世時,全村的人都會輪流至那人家家中哀悼。 3.大江山社區的住戶:《人口型態與職業》 此區的人口組成為漢人與原住民,漢人多是在80年代後才遷移至兔坑村,而原住民人口也是後來搬移至此的,其原住民人數是兔坑村第二多,僅次於台北小城。此區居民職業型態較多變,沒有特別以哪一種行業為主。 《建築與環境》 大江山社區位在兔坑村的西北方,以高樓、新式的公寓建築物為其特色,建築緊密自成一區,如同現在的新興都市建築,有十分氣派的感覺。 《文化與性格》 大江山居民的生活,感覺就十分像現在的公寓社區生活,有制度有條理規律,這邊有社區管理委員會,住家間彼此較為緊密。 四、社區互動: 社區的權力仍掌握在村長等行政體系之下,常會隨著應屆的村長居住地區,使得不同區之間,資源分配及被關注到的感受會有不同。加以地域相隔較遠的緣故,大江山、台北小城與大同路上的居民,彼此之間的互動都較少,在平日生活的經濟買賣也並不會互通有無,而是就居住範圍內的商店消費,或是到市區採買,另外還有定時載著商品的小貨車會到各社區中販售。在社會心理彊界上,除了漢人和原住民的不同外,也會因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認同感。
回應內容
回應時間
找不到符合查詢條件的資料
回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