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眾普遍對原住民的第一印象與感想就如正文中所述,而在這個社區中,隱約可看察覺某些行為的確如同描述的,但當我們親自訪問完原住民朋友,及我們事後的討論分析,也才知道這背後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不一,是如何影響兩個族群在觀念上的誤解與甚至是迷思或刻板印象。
1.對土地的觀念不同:
在他們的概念裡,土地就是大自然的,沒有人可以私自佔有,因此每個人都
可隨意暫住,根本不需要向誰說或借用,因為大家都可以用,所以他們才會想在路邊就搭起鐵皮屋住,但這卻被漢人文化覺得這是敗壞社區的環境整潔與占便宜的行為,因為他們沒有守規矩的建房子、繳房租、繳稅等。
2.工作型態習性不同:
他們以前都在自己的原鄉打獵、圍捕野獸,這是很自然的生活,他們喜歡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但相較之下,一天工作八小時的制式化、特定化的工作模式,對於原住民朋友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所以,若一般有工廠的職缺他們多半不想做,反而會選擇薪水差不多,工作時間又有彈性的臨時工或模板工來做。也因此不固定的工作模式,引發了價值觀、習性兩方面與漢人的明顯差異:
a.文化價值觀不同:這對於我們漢人文化的價值觀中,勤奮努力才是美德,因此只一個月只做10天的工作型態,使得原住民朋友往往會被認為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因為懶所以貧窮,是一個好吃懶作不肯努力的族群。
b.家庭管教型態不同:原住民的父母因為工作總是必須早出晚歸,對於小孩的管教沒有漢人以功名取向為重,而小孩課業自然就沒人管;原住民朋友以前在原鄉時,由於是整個家族會一起幫忙照料小孩,所以已不用擔心父母出外不在的事,但因為搬到都市後,沒有這樣的環境條件,也因此常常可看到小孩子在社區中亂跑而沒有大人的情形,也往往會被認為是管教不當。
c.對錢的概念不同:雖然工作型態不固定,但其收入與薪水沒有差很多,主要是因為原住民沒有要保存錢下來的觀念所導致的,也沒有理財的觀念而產生貧窮問題,因此也較常被認為是亂花錢,像是有一位社區居民就覺得他們根本不可憐,明明可以賺很多錢,卻又貪政府的便宜要領補助或是有考試有加分、稅減免等等,對一般努力工作的漢人卻沒有補償完全不公平。
3.對喝酒文化價值觀不同:
漢人覺得喝酒就會鬧事,沒事為什麼要喝酒,在我們的觀念就覺得喝酒是不
好的,尤其因為喝酒而耽誤正事,但對於原住民來說,早期他們是豐收後才喝一點小米酒,而且小米酒是珍貴難以取得的,但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現在小米酒時非常容易製造,加上環境變遷,難以允許他們繼續打獵過生活,因此紛紛到都市工作,但由於自身的專長與環境難以適應,而讓他們想藉由喝酒回到當初快樂的時光,或是喜歡親朋好友在一起喝酒的感覺,以至於長期下來就形成喝酒的文化。
以上的種種,其實不僅是兔坑村特有的現象,我們也藉由上述的分析來暸解並反應整個台灣大環境對原住民的眾多不諒解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