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他們心得的分享
欣欣談「馨」
做完了耶~~好不可思議,我覺得這趟社區參訪真的可以說是「我們的夢遊仙境」,從10月到12月以及至今的整理,歷經漫長的道路,感受好多好多,從一開始涉入的公聽會,以為會朝向社區衝突方面,但當我們實際走入社區,卻又發現另一塊未知的寶藏,每次的社區參訪都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與衝擊,就彷彿自己走出了台北的象牙塔,進入了一個更寬廣與未知的世界,雖然有挫折也有失落,但至今回憶起來,都是滿滿的感受。
在兔坑村中,我們盡可能的拜訪我們所遇到的人,也用我們的雙腳實際走一趟這個社區,雖然現在看到的是工業後期的兔坑,但我卻很享受聽著原住民與耆老,分享當初的歷史經驗與盛況,聽著早期居民描述他們美麗的家鄉,也很感動的是這邊依然有許多的努力奮鬥的居民,不管是何時搬遷進來的,不管自己是理事長還是志工媽媽,也都盡心的付出著,不管這個社區是否遭遇了一些變革,依然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應對,既使過程辛苦,但也一步一步完成了,這也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因為遇到了一些挫折,就覺得這是限制而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過要放棄或是逃避呢?就像有些居民選擇離開此地,但有些人決定留下來奮鬥,或許是不甘心、不想放棄,或許是還存有一些美好的夢想;安逸舒服的路,大家都想走,但充滿挑戰的道路,卻也看到了生命中一個不同的面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體驗。
我覺得我們真的很幸運,遇到了許多熱心的居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參訪中能更順利,我也很感謝我們當初有十足的勇氣,去接受這樣的挑戰與未知,每當在上社區課時,兔坑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去思考社區工作中,理論與實務運用可能,以及書本上提及的一些狀況都能映照在我們參訪的經驗中,也讓我對那些部份印象深刻。也深深體悟到,當真的進入一個社區想為他們做點甚麼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知識淺薄與資訊不足,但卻也因此更促使我們要主動蒐集資料,看更多東西並整理,像是在台灣工業發展的歷史、原住民議題、六星計畫或論文等,學到的反而是原先社區課中不會預期要得到的知識。
最後,我想我最捨不得的是我們這個三人小組,從每次在火車上、公車上的討論、在湘家吃飯,或是在社區中的一小角落啃起我們的麵包;以及一同經歷過被狗吠、卡車司機事件、經歷社區的工廠汙染,一起走過整個大同路,共享了參訪中的心得與情緒起伏,彼此互相打氣鼓勵,一同奮鬥揮灑汗水,這些種種將是我永遠的感動,以及永遠不會遺忘的記憶。
湘湘談「辛」
有些東西,想的和實際的碰觸是會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也有些東西,不一定會一見鐘情、一拍即合,但卻可能會慢慢的培養出深厚感情。
我想,社區,就有點像是這樣的東西。
這也許是進大學後,第一次真正的離開課本,到真實的世界中尋找、印證課本的經歷。開始做這個社區報告時,心情是很興奮和新鮮的,宛若自己是個探險家,還可以很大聲的和別人說:「喔!我最近忙著做田野調查!」加上後來選擇的是自己家鄉的社區,雖然那是個完全沒聽過也沒去過的地方。
第一次去社區就是去參加機構辦的公聽會,那時還揣想著會不會很激烈,但沒想到去了當下,真正激烈的只有腳底下的蚊子,場面則是十分的理性。而那次的經驗才發現自己面對陌生的人和場合,心裡其實是會很惴惴不安,不知如何開口的,還有明明是閩南人,但卻仍感到一樣陌生的台語。相反的,伙伴妙妙的親近特質和與人交涉的技巧,還有那一口流利的台語,以及被我們拱上台後發表的漂亮致詞,都讓我覺得應該好好學習。還有伙伴欣欣的細心,也總是在細節中幫我們注意到了許多事,不時提供出許多想法,還有細心的觀察受訪者的反應與周遭的氛圍。
後來的幾次過程,慢慢的出現對於出訪的疲乏,原因是看到的社區,其實並非我們所想像中的完備,許多地方我們看到的好像都是問題,而且好像是束手無策的問題,讓人覺得無力、黑暗。在歷經不斷的互相討論、激勵,以及每次課堂上教授的內容,我們反而能漸漸看到許多印證和看法,原來,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社區的開始,也許這個社區因為地勢、歷史發展,使它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和需求,但在台灣多山的環境中,這樣的狀況或許也不少,如果我們的報告能對這個社區找出一些脈落、需求和策略,那我們面對的,將會是一個不同的願景,充滿無限可能。
有了這些心情上的轉變後,我們好像才能回到一開始對於社區的熱情,不僅是為了學習的報告,或是印證課堂的內容,而是感覺自己在陪著一個社區走,雖然不住在那裡,但心裡的某些部分,那些關心卻是和社區會一直同在的。
妙妙談「心」
回頭看這學期在兔坑社區走過的時光,感覺像是一趟意外而又驚奇的旅程,沒有到達原本設想的目的地,卻也讓我看見另一番特別的風景。
首先,是從一開始我們就感覺到來自社區的「高度期待」,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去公聽會時,淑華姐介紹我們是台大社工系同學後,有位伯伯跑過來跟我們滔滔不絕地說當地的汙染問題,希望我們能幫幫忙。而淑華姐也曾說,我們三人的出現就像是上天給她的暗示,支持她繼續做下去;發展協會的總務奕蕊姐也頻頻希望我們能夠去兔坑當志工,幫忙把社區帶起來。原本,我覺得相當有壓力,常常在「害怕傷到社區人的心」與「劃清能力界線」之間掙扎不已。幸好隨著一次次溝通,我們與社區澄清了彼此的期待,而且我也逐漸明白,社區之所以會有高度期待的反應,反映的正是「居民對自身弱勢處境的無奈與無助感」。或許我們自認只是學生,但對他們來說,「台大社工」卻可能意味了更多資源與權力。這一刻,我真切地感覺到有種「階級」的味道。不過回頭來說,這個經驗也加強我從事社會工作的意願,期待未來具備專業能力的自己幫助更多弱勢者,把他們該有的權利、權力要回來!
接著,我也因能夠認識淑華姐及奕蕊姐兩位努力的女性而感到十分幸運。因為在許多所謂的「公領域」中,男性往往都是權力的中心。但在兔坑,同樣都是外地人的她們,卻主動擔任起社區事務的主角,不斷地突破困境、爭取資源。她們的努力對我而言,不只是模範表現,也應該會是未來在社會工作的路途上遇到挫折時,能讓我保持樂觀積極的動力之一吧!
第三,從愛鄉協會的成立來看,我覺得社區組織也能說是一種「過程」,一種集結個人力量的過程,並使得改變現狀的可能得以集結成「更大的可能」。而且透過集結的過程,個人某種程度被「充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更緊密了。所以我想,談社區工作時免不了提到「社區組織」,是因為社區問題往往是整體性的,而組織這樣集結眾力的方式也正適合作為介入社區的工作方法之一。
第四,我也因為當社區義工時,意外有了一次自我覺察的經驗。福源國小校慶當天,淑華姐請我們幫忙宣傳愛鄉協會的紀錄片,當我套上背心,要開始向人說明兔坑的汙染問題、宣傳連署時,便感覺到有些扭捏不安。我明知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當下卻無法克服那種感覺。回去思考很久,我想這或許跟從小觀念養成中,我們總被教導要順服有關係,因此抗爭似乎成了一種帶有「反動」色彩的行動。而這個機會也讓我去思考,想當社工的自己或許不見得會完全投入社會運動的領域,但一定要再多培養一些「吶喊」的勇氣,才能在面對不公義時挺身對抗!
第五,我也在這個團體報告過程中,體會到「知識是來自於社群」這個道理。自己在社區工作這門課的學習,不僅是透過結合觀察社區與上課理論來進行,還有每一次氣氛熱烈的討論,許多新想法也是在彼此腦力激盪、口水互噴中激盪出火花而產生的。我也幸運能跟這兩個負責任的夥伴合作:從湘湘身上,我學到對事情鉅細靡遺的觀察態度,從欣欣身上,我學到了用心聆聽、尊重,以及做事用心積極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磨合,到漸漸產生默契,我覺得我們三個不只完成了一次完整、充實的社區觀察經驗,對我來說,也算是交了兩個好朋友,彌足珍貴啊!
這一路走來,我自己的改變也很多,雖然去社區多半是觀察跟訪談,但越熟悉這地方,心態也從「置身事外的觀察者」,逐漸變成「社區工作者」,一邊問為什麼,一邊也問如果是我,「可以做什麼」,整個參訪下來,好像也完成一次實習似的。猶記我曾因兔坑的「多重弱勢」問題而感到挫折,但也因為看到淑華姐獲獎受訪而感到開心。從一開始被卡車司機斥責、在路上被狗追,到現在終於完成報告,我覺得自己多了幾分勇氣和信心,更敢去挑戰所謂的困境。「一點點小改變,就能點燃下一步的熱情」,我把這句話當作是這次社區參訪的總結,也送給未來的自己,替未來的自己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