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以來,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面臨了龐大的開發壓力。社區、工廠、土地炒作。呈現的是都市系統向農業系統的侵奪。而在中海拔山區,更早開始的伐木、農業上山,山區道路,高冷蔬菜、溫帶水果、高山茶。呈現出的是農業系統的擴張自然系統的縮小。
以上是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土地利用所呈現的大概趨勢,是單向的破壞,都市系統向農業系統擴張而農業系統向自然系統擴張。
隨著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農業的萎縮 ,1980年代以後農地逐漸荒廢,經過約20年的休養生息, 2000年以後逐漸變成次生林的景觀。這可能是過去數十年來甚至是漢人農業進入這個地區以來,植被覆蓋最好的狀況。
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坡地不再是單向的開發破壞,而是都市系統擴張,自然系統恢復,但農業系統萎縮的狀況。我們對於土地的主張是否應該隨著環境的改變調整為,適當的配置而不是單向的保護。一方面仍然要防止都市系統的過度擴張,另一方面,不同於過去農業時代寸土必爭的狀況,在適當的地點適度的恢復農業的耕作,是我們對低海拔山坡地土地利用的必要想像。